如何正确握方向盘?

点灬小点


正确规范的手握方向盘是保证行车安全中很重要的大事,但是关于怎样才是正确握方向盘的姿势,实在没有明文规定的标准。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司机们采用的方法五花八门。有10点2点握法,8点4点握法,甚至还有12点4点握法等等。记得我在15年前初学驾照的时候,教练告诉我正确的握方向盘方式是10点和2点,所以我一度认为这才是最标准的。



但经过更详尽的资料查阅和分析总结之后,我得出了崭新的结论——9点3点手握方向盘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以前手握方向盘上半部分只是因为没有方向助力


我们看一下这张照片,图中的驾驶员手握在方向盘偏上部位,这是因为老式的汽车还没有方向助力系统。转动方向盘需要用到很大的臂力,而根据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双手放在高一些的位置更有助于发力。


但是自从1951年开始,世界上诞生了首辆搭载了液压转向助力系统的汽车,在后面的几十年里,方向助力系统因其超高的实用性得到了广泛推广。不仅如此还出现了电动液压助力和纯电动助力等技术,让司机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动方向盘,因此类似于10点2点握方向盘的法则就自然失去了存在意义。



9点3点握法是现在汽车的默认设计


如果车主们细心观察现在的汽车,会发现很多方向盘会在9点和3点方向预留了一个凹槽,这其实是给驾驶员安顿大拇指用的。这个小小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其实已经在明确告诉你正确的双手位置了。


两手放在9点和3点位置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现在的汽车基本都是多功能方向盘,方向盘上会有许多功能按钮,双手放在左右两侧可以用大拇指轻松按到这些按钮,而不需要双手脱离方向盘,这样操作无疑大大增加了驾驶的安全性。如果你经常观看F1比赛,应该能注意到一个小细节:车手握方向盘也是在两侧,它们也是在用大拇指控制方向盘上的按钮。


错误的方向盘握法有可能会导致受伤


错误的握住方向盘可能导致受伤?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主驾的安全气囊是安装在方向盘中间位置的,一旦发生碰撞就会爆开。气囊爆炸所释放的能量相当大,如果双手放在了方向盘偏上部的位置,气囊爆开的过程中就会冲击驾驶员的小手臂,从而对其造成损伤。



但只要两手我在中间,手臂就可以恰好避开气囊,大大减少手臂被误伤的几率。


综上所述,每个人手握方向盘的姿势可能都有所差距,大多都是源于个人习惯和驾校教练的指导。只是驾校教练往往也是经验主义者,不可盲目的去尊崇。经过更科学地分析,如今的汽车最正确的握法应当是9点3点。上文中这样的握法好处当真是不好,如果小伙伴们看到这篇文章,不妨试着习惯一下这种姿势。


只讲真话的硬核系说车,关注“马头人车库”


马头人车库


现在生活都好了大家都买的起车了,对于方向盘应该是都不陌生的,方向盘掌握着汽车的方向,也掌握的驾驶员的生命,所以对如何正确的握方向盘大家应该要重视一下,现在生活中开车有好多人都是错误的方法,我们先来说一下正确握法之后在提错误的方法。

方向盘整个有个口是大的要平衡时候车轮也是正的,首先我们要手握在三点种和九点中的方向,左右手不要越过中间线,具体如下图。

当转方向盘的时候比如向左打方向盘,左手虚握右手拉着方向盘向上转动,然后左手放在方向盘三点钟的位置,可以继续下一次的转动,向右打方向盘的时候亦是如此就是左右相反而已,开车时候姿势一定要是自己最合适的,可以调整座椅的前后还有靠背的前后,找到最舒服的姿势。

接下来我们在说一下错误的姿势,看看您有没有中招。

第一种错误的姿势就是单手握方向盘另外一只手总是握在档位杆上面,这种握法如果遇到一个急转弯等一些需要急速打方向盘的时候,一只手是转不过来的也不能完整的打完方向盘,是很危险的。

还有就是一个手握着方向盘,眼睛却看向别的地方或者打手机一些习惯,现在交规上都有开车不准打电话,因为危害非常大,一打电话注意力分散前方有人或者别的车突然转向是来不及反应的,相信大家这个习惯应该都没有。

下面这种应该也有很多人中招吧,双手握在方向盘的中心位置,这种握法在你打方向盘的时候时候手会和方向盘一起转,当方向盘转了180°的时候你的手已经交叉在一起了,在往后怎么打方向呢?所以这样握方向盘也是非常危险的。

正确手握方向盘,安全回家享安宁啊


庆国闲侃


第一,应该双手,而不是单手,特别是高速公路,虽然现在汽车都有助力系统,一只手就能轻松驾驭,但一旦手打滑,在高速情况下,极其危险,尤其是转弯时。第二,双手应在方向盘两侧把握,在车启动前,应调节方向盘,让手腕处在方向盘两侧位置,便于把握,有人习惯抓底部或者顶部开车,遇到紧急情况,车辆操纵性会大大降低,很难处置突发事件。第三,如果有可能尽量带薄手套开车,避免打滑,而且保护你的手不被晒黑哦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怎样握方向盘才算正确?不同的驾驶员往往有不同的认识。毫无疑问,正确掌握方向盘的使用,不但与安全驾驶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而且可以减轻疲劳、提高驾驶效率。下面对如何才能正确使用方向盘,从手型、位置、转动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握持方向盘的手型,就和我们乘坐公交车握住扶手时差不多。掌心放在方向盘的外侧,拇指与其余四指自然弯曲而放松,分别放置在方向盘的上内侧和下内侧,将方向盘握持在手中。这样的手型握住方向盘可靠、灵活、持久。

那我们的双手应该放在方向盘的什么位置最好呢?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双手应该分别放在九点和三点的位置。因为这两个位置是肘关节弯曲双臂往前伸出时最为自然的状态,这个时候双臂放松省力,活动范围也最大,双手拇指也正好可以抠住方向盘横辐两端的凹陷处而不易打滑,对方向盘的控制处于最佳状态。但有的驾驶员喜欢将两手分别放在十点和四点处,其好处是让双臂处于轻微的紧张状态,可以在紧急状态下提升反应速度。

对于手动挡换挡期间需要单手掌握方向盘时,左手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最好呢?多数情况下和双手掌握方向盘一个道理,九点钟是左手握住方向盘的最常用位置。但当需要较大幅度转动方向盘时,驾驶实践表明,左手放在十二点的时候可以达到对顺时针、逆时针两个方向最快速而有效的控制。

最后再来谈谈方向盘的转动。当方向盘的转动幅度不大的时候,双手放在九点和三点就可以完成对汽车行驶方向的良好控制。但当方向盘转动幅度很大甚至需要转动一圈以上的时候,就必须要移动双手来握住方向盘的不同位置以完成对方向的控制。这种情况下,正确的方法是在方向盘的转动过程中,双手交叉换位握住方向盘,来完成大幅度转向。方向盘的转动幅度越大,左右手臂的交叉幅度也越大,俗称“大交叉”,从而达到最大限度、最大速度完成转向的目的。

在转动方向盘时有三种错误是必须要避免的,一种是需要大幅度转向时,初学者往往两只手仅作序贯移动,而非交叉换位来加大方向盘的转动幅度,这样的方法效率太低,关键时刻因转向不及时易发生事故。另第二种是某些老司机常犯的错误,双手握住方向盘的内侧转动和交叉换位,俗称“掏内把”,如果突然遇到方向盘反方向运动(汽车压到障碍物或爆胎等特殊情况),则会失去对方向盘的有效控制,从而招致危险。第三种是单手转动方向盘时,有不少的人掌心放在方向盘上、手指伸直,十分潇洒的搓动方向盘转动。此时由于手指离开方向盘过远,没有参与对方向盘的握持,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如汽车剧烈颠簸等情况下,左手将非常容易失去对方向盘的控制,也十分危险。单手转动方向盘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掌心搓动方向盘时,手指弯曲虚握方向盘,从而大大减少意外发生时不能有效、及时握住方向盘的可能性。


思想指挥行动


长途高速巡航,左7-8点,右4-5点,顺畅时经常左7点单手。

第一,长时间抬手过高,增加疲劳;第二,高速上很少也不能急转向和大转向,把握方向盘的原则不是转向灵活,而是方向稳定。

市内或高速拥堵,还是3-9居多。


SmileyWalker


握方向盘的手势是非常重要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方向盘的握法却是千奇百怪,例如单手握法、单手扶法、两手扣住等等,很多车主都认为感觉舒服就行,没必要纠结方向盘如何握。(如下图错误的握法)

其实并非如此,方向盘的握法直接决定了行车时对车辆的控制,正确的握法应该是左右两手握住方向盘的9点和3点位置,大拇指自然搭在方向盘内圈。如果你有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这两个位置,方向盘有向内凹进去一点。

这两个位置可以在车辆进行转向的时候更精准、最大化的控制车辆,无论是往左边还是往右边,都可以进行大幅度地转向,从而躲避危险的发生。

不过对于老司机来说,大多数都采用单手握法,但这种做法是比较危险的,当方向盘转到某个角度的时候,总会用不上力,甚至无法及时作出反应。如果不信的话,可以启动车辆,试试单手往左边或者右边打满,是不是感觉转到一定角度之后就使不上劲了。

在路上行驶, 方向盘的转动幅度不能过大,除非在大转弯或者遇见紧急情况,而且正确的握法能够保证发生事故之后,驾驶员不会被气囊伤到。很多新手车主在开车的时候,由于紧张,两手会紧紧地握住方向盘,在转动的时候显得非常生硬,这也是大忌。

总之,对于方向盘的握法,一定要养成正确的习惯,不要以为单手握方向盘的姿势很帅,当碰到意外情况的时候,车主根本无法及时作出反应。行车过程双手也一定要放在方向盘上,除非另一只手必须作出其他操作,否则一定要放在方向盘上,保证正确的握法。

Anywhere anytime,覆盖全国的移动互联网汽车救援网络平台,救援就在你身边,关键时刻显身手!回答车主各类养车用车急救问题,认为有用的请关注并点赞。当需要救援时,无论你在哪里,帮你找到最近的专业的救援人。


孙行者汽车救援


按表举例,左手9点钟方向,右手3点钟方向


车道正行


正确握方向盘左手应该在9点右手3点位置


韦小茗


我的习惯是左手在10点 右手在档杆上面。换了自动档。反而不会开了。总感觉右手要抓点什么。这个习惯直到那天副驾座了位小姐姐。才变适应了。😂


过了保质期的帅哥


低速3点单手,高速7点5点双手的路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