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要杀刘伯温,刘伯温巧用一个字保住了命,这是怎么回事?

士卒亡故者,他们的妻子全部迁往他营居住,共有数万人,致使阴气郁结。工匠死后,腐尸骨骸暴露在外,将投降的吴军将吏都编入军户,便足以协调阴阳之气。

看到刘伯温如此胸有成竹的口气,朱元璋准了,坐等雨下。于是刘伯温手持宝剑,在筑台上神神道道的比划了起来,转眼十几天过去了,依旧滴雨未下。这下朱元璋怒不可遏,起了杀刘伯温之心,回到后宫也是闷闷不乐。马皇后最了解朱元璋的脾气,马上就看出了不祥之兆,因此询问朱元璋因何不悦。朱元璋也没有隐瞒,说出了事情的原委。马皇后自然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解朱元璋,不能随意处事功臣。朱元璋听了只是微微点了点头,也没有表明不追究刘伯温的态度。


马皇后放心不下,怕朱元璋对刘伯温下手,想给刘伯温写封书信,但是又不会写字。最后灵机一动,找来一个小篮子,里面放了一枚大枣和一个水蜜桃,然后交由一名可靠的下人给刘伯温送去。刘伯温打开篮子,马上就明白了马皇后的深意,于是准备收拾行囊告老还乡。

刘伯温正在发愁以何理由向朱元璋辞行,如何才能虎口脱险,这时老家传来了妻子过世的消息。这下刘伯温有了主意,马上给朱元璋写一封辞呈,说事情紧急,只能不辞而别。以朱元璋的个性,当然不会轻易放走刘伯温,于是传诏让刘伯温来朝堂面圣,并当面治罪,伺机将刘伯温拿下。


刘伯温不敢抗命,一路走,一路思考应对之策。要不说刘伯温绝顶聪明呢,不一会儿就想到了一个方法。这下刘伯温心里有了底儿,故意放慢了脚步,悠闲自在如闲庭信步,看云卷云舒。朱元璋在朝堂上从早上等到中午也没见到刘伯温的人影儿,于是火冒三丈,向下面大喝一声:“去给咱家把刘伯温抓来!”

话音刚落,刘伯温匆匆忙忙迈入朝堂,几步上前,双膝跪倒。朱元璋厉声质问:“刘爱卿因何推诿磨延时辰?你的眼里还有没有咱家这个皇帝!”刘伯温赶忙向上叩头:“臣罪该万死!容臣讲明原由!”

朱元璋一脸愠色说道:“那你说给咱家听听,休要巧言令色!”刘伯温连连说:“是!是!是!臣贱内去世一事想必皇上已经知晓,陛下容臣回乡处理善后,只是臣虽离京,还有许多政务放心不下,请陛下万不可轻视退守甘肃一带的王保保势力,老臣思来想去,想为陛下再写一封奏疏,只是因一字苦思冥想不知如何书写,因此耽误了时间,望陛下恕臣愚钝,万望怪罪!”


朱元璋听了鼻子差点被气歪了,但还是强忍着怒火说:“噢!都说你刘伯温博古通今,满腹经纶,怎么还有不会写的字!咱家倒是好奇了,究竟你是不会写那一个字呀?”刘伯温回答说:“区区赦字耳!”

这下朱元璋真坐不住了,心说好你个刘伯温,竟然拿咱家寻开心,有你好果子吃的。想到这里,朱元璋操起纸笔,刷刷点点几笔写了一个个“赦”字,然后命人拿给刘伯温。刘伯温接过字来,一边磕头,一边说:“谢陛下赦免臣之罪过,如此老臣也能安心回乡了!”

此刻朱元璋才明白刘伯温是故意下套,但君无戏言,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又不好与刘伯温争辩,朱元璋转念一想,也罢!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于是当场下诏:“刘爱卿为国操劳多年,朕深感欣慰,无以为报,如今尊夫人故世,朕与卿同哀。今特许刘伯温回乡,并厚葬尊夫人,一切开销由朝廷承担!”


刘伯温化险为夷,千恩万谢,当日回乡,打算从此隐居,不问世事。不过冬天刚到,又被朱元璋以商量国事为由,召入了南京。洪武三年,刘伯温再次请辞,朱元璋准其回乡。洪武八年,刘伯温去世。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刘伯温因辅佐朱元璋完成霸业而驰名天下,朱元璋曾多次称刘伯温是他身边的张良,在文学史上,刘伯温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也被后人必做诸葛亮,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等等的说法。


刘伯温出生于青田县南田乡(今浙江文成县),他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以神机妙算、博古通今、运筹帷幄著称于世,通经史、晓天文,一生不求名利,为人低调行事,正因为他的聪明才智而成为了朱元璋的心头大患。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皇帝在自己的政权和百姓都比较稳定,没有什么动乱的时候都会想办法除掉之前培养起来的人,特别是有能力的人,这就叫“卸磨杀驴”,为了政权以后能够长远的发展下去,这样做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因为这些人有本事把自己推到这个皇位上,自然也是有本事让自己的子孙从这上面下来的,这种滥杀功臣最出名的就属朱元璋了。


朱元璋向来疑心病都很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每个帝王的一贯思维,只不过在朱元璋那儿更加的变本加厉,更刻薄寡情,本来朱元璋第一个要收拾的是独揽大权的丞相李善长,因为李善长嫉妒刘伯温,朱元璋就选择刘伯温开刀。

于是朱元璋把刘伯温叫到身边,就问刘伯温大明王朝有多少年的江山社稷,这句话明显有问题,因为刘伯温不管怎么回答都是死罪,说多少都不行。

这时候聪明的刘伯温只说了一句:万子万孙。

朱元璋一听这话,心里还挺高兴,心想我大明王朝万世万代,这话中听,今天就放你一马。

其实刘伯温真正的意思是大明王朝到万历的儿子孙子做完皇帝也就完了,所以叫万子万孙。


后来胡惟庸等人又向朱元璋进谗言诬陷刘伯温,使得朱元璋再次动了杀心,对他是越来越忌惮,因为刘伯温平时做事是滴水不漏,更使朱元璋怀疑他心里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想法,加上他的才学终究让朱元璋浑身不自在。

于是朱元璋向太监传旨,要设计个事件除掉刘伯温,这件事被马皇后无意间听到了,她很反感朱元璋这种滥杀功臣的做法,刘伯温功高盖世,她想要保住这个功臣,她没有写出书信,而是赏赐给刘伯温一个礼物。

其实这个东西还是以前刘伯温送给朱元璋的一块美玉,当时还未雕琢,,朱元璋找工匠雕刻成一件精致的工艺品,下方是一片莲叶,莲叶上方托着一个蟠桃,很是精致,朱元璋将其送给了马皇后,马皇后叫太监把这件工艺品交给了刘伯温。


刘伯温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暗叫不好,莲叶托桃也就是莲叶脱逃,马皇后暗示他躲避一下,刘伯温思虑再三,不想逃避,刘伯温认为,你越是躲避,朱元璋越认为你有鬼,况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躲过了初一,你躲不过十五,终究是逃不过朱元璋的手心的,该来的终究是要来的,他要积极应对。
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刘伯温故意晚到了,朱元璋非常生气,正想找机会除掉他,就大声呵斥他为何迟到,刘伯温不慌不忙是说“陛下,臣有一个字不会写,故而姗姗来迟”。

朱元璋问是何字。

刘伯温说是个赦免的“赦”字。

朱元璋一听说这个字我会写。


于是朱元璋就在刘伯温的手上写了一个“赦”字,刘伯温高兴的跪下谢恩,感谢朱元璋饶他一死。

朱元璋当着众大臣的面也不好反悔,这样刘伯温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又逃过一劫。


洪武三年,刘伯温告老还乡,洪武八年正月,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探望,刘伯温服了御医开的药后,病情越来越严重,不久就死了,刘伯温的去世是否是朱元璋的授意,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






遗产君


没有的一回事。











l舒淼27859952


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和徐达齐名。徐达是病死的,刘伯温也是病死的。可以说,二人都是善终。

因为朱元璋杀了一些功臣,所以,有好事者便编造故事,说徐达和刘伯温也是朱元璋间接杀死的。

说徐达是背上得了疽,忌吃蒸鹅。而朱元璋偏编派人给徐达送去一只蒸鹅。徐达食蒸鹅而死。而据现代医生分析,蒸鹅对背疽无直接毒害作用。则此说不攻自破。

说刘伯温患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给刘伯温看病送药,刘伯温食所送药后,病情加重,不治而亡。怀疑是朱元璋故意送有毒的药给刘伯温,致其死亡。

刘伯温和徐达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左膀右臂。他和这两个人从无过节,他没有一点杀这两个人的理由。再有,传说都是二人得重病的时候,朱元璋才去送物去杀他们,这也是不合情理的。朱元璋要杀此二人,易如反掌,理由也是一抓一大把。同样落杀害之名,为什么不直接了当,而一送鹅,一送药呢?

所以,关于朱元璋间接杀刘伯温的传说是没有多少道理的。我宁可相信刘伯温就是得病善终的。

刘伯温是个智商高于普通人的普通人,不是神仙。所以,关于刘伯温的许多传说,诸如能掐会算,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等等的神话,我是一个也不信的。这里所说的刘伯温巧用一个字,使朱元璋没有杀他,又是一个高级神话。

刘伯温之死是缘于病。他之所以年纪不太大就患病,与他精神上恐惧有关。他恐惧谁?就是朱元璋。虽然当时朱元璋还没有大开杀戒,但是,以刘伯温智商之高,他不会看不出朱元璋的为人。所以,为了避祸,他才早早地便辞官回乡。就是这样,他也没躲开被夺俸的惩罚。所以,刘伯温的精神上是一直忐忑不安的。这是他过早致病去世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他有一个字能使要杀他的朱元璋停止杀他,他也用不着老早回乡避难,也不至于俸禄被削去而无可奈何了。

关于刘伯温的神话,可以止矣!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这是个故事。


真诚地看着你


脑子里过了一下在头条看到的刘伯温的死因,和死里逃生不下100种,各式各样你要哪一种


首響


典故说的有真实写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