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五个层次,看看自己处在哪一层?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做家长是你的事业,那么这个事业,你可以走到第几层?”

这位博主是基于人民日报曾发表的《教育改革要从家庭教育开始》这篇文章中提出的家长五层次论而提问的。

下面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

有网友说:我一个层次都达不到,没给孩子花过钱,基本上也没有陪伴过他,但是孩子很懂事,懂事得令我心疼。

也有网友说,目前达到了四层,正在努力的向上攀登。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关心都还仅仅停留在让孩子吃好穿暖的低级阶段。

为人父母其实也是一场修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也是需要不停地成长和进步的!

为人父母五个层次,看看自己处在哪一层?

第一层次的父母:舍得为孩子花钱

父母们常常都有这样的想法:“在自己身上可以省吃俭用,可遇到孩子的事儿,就一定要舍得花钱。”

电视剧《小别离》里,主角方朵儿和张小宇在出国前报了出国留学补习班,一小时800,一天下来8000元,在出国之前,大大小小的花费就是近20万。这样的花费对于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来说绝不是一个小数字。

《中国青年报》曾做过的调查显示,50.7%的受访父母表示经常不顾经济实力为孩子花钱,51.5%的受访父母坦言,自己会因为没有给孩子买名牌而感觉亏欠孩子。

但这样舍得对孩子花钱,孩子真的如你所愿的优秀起来了么?是不是也不一定!

父母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是应该的,但仅仅在金钱上付出是远远不够的。

吃的饱穿得暖,也愿意花钱培养孩子,其实仅仅只是完成了孩子最浅层的需求,作为家长,我们更加需要去挖掘孩子更深层的需要!

为人父母五个层次,看看自己处在哪一层?

第二层次的父母: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你是不是也曾经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你们真的是赶上了好时候,我们那会哪有钱干这干那的。”

你是舍得为孩子花钱了,但,你真的好好陪伴他了么?

从小在充满温馨与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更活泼开朗,对生活充满希望。而缺失了爱与陪伴的孩子,往往会变得更易怒暴躁,患得患失。

待在一起不和孩子互动交流,不算陪伴,只是背景布。

你是不是真正的关心他,愿意和他交流,孩子是可以感受出来的。

真诚,比时间长短更重要!

舍得为孩子花钱,更得舍得为孩子花点时间,与孩子共同享受成长的过程,让孩子的童年回忆里充满爱与温馨。

为人父母五个层次,看看自己处在哪一层?

第三层次的父母: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如何为人父母真的是我们一生最为艰难的挑战。

为人父母后就常常会感叹,父母这一生就是自我锻炼的一生,和孩子斗智斗勇的一生!

甚至有人戏称:“家有熊孩子,这一生就是“修仙外带历劫。”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需要一个目标的,更何况教育孩子,你想培养孩子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上什么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找什么样的工作......这些就是目标。

我身边有这样一个朋友,他和妻子都是高学历人才,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就很西方,在家中的对话一般都是双语的。孩子也很可爱,人见人夸,还在很小的时候英语的口语能力就很好了。

听到这里,是不是大家都觉得之后孩子应该走上出国留学的路子呢?

没错,我这个朋友给孩子规划的就是一路国际学校然后高中出国,但万万没想到这样的规划毁在了自己的一念之差!

本来整理的全部都是美国的申请材料,但我这个朋友不知听谁说起日本的学校更好,执意要换到日本,但因准备时间太短,让孩子在当年的考试中落榜。

你可能想说,我这个朋友也是为了孩子能上更好的学校。

是的,这一点并没有错,但错的是任意的更改自己一开始就设定好的目标。

目标明确的人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明确指向自己的目标,不会轻易放弃目标。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旦定好目标,就不要轻易的去改变,因为这一次的改变可能影响的是孩子一生的发展。

定目标时请深思熟路,想好了别犹豫,带着孩子朝着这个目标大胆的冲吧!

为人父母五个层次,看看自己处在哪一层?

第五层次的父母: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他自己的独特性的,他从来都不是谁的附属品。

只有在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并找到更加适合他的陪伴和教育方式时,才能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并尊重孩子的特点,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强加于孩子的话,这样的伤害往往是不可逆的!

一个17岁的男孩,被爸爸送到一所贵族学校。爸爸对他抱了非常大的希望,希望他又朝一日可以考入哈佛医学院,成为出色的医生。他努力学习,门门功课的成绩都是A。

但后来,他发现他非常喜欢表演,就参加了学校的剧团,在课余时间排练。

他的爸爸发现他在演戏之后,非常生气,甚至是暴怒,斥责男孩不务正业,要他马上退掉正在排练的角色,把全部心思用在学习上。

哪怕男孩已经屈服,不再参加剧团,爸爸还是不依不饶,在男孩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他选了另外一所学校,要他不要再回原来的学校。

一切决定都是爸爸一个人说了算,男孩子没有半分的选择权,连为自己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男孩彻底绝望。

就在当晚,在爸爸妈妈回卧室睡着的时候,男孩用冰冷的小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父母何必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呢?

我相信每一个人在成为父母前都想成为自己、活出自己,这是一件最棒的事情。但为什么为人父母后,就要压制孩子的天性,逼迫他去做不喜欢的事情呢?

“我是为他好”这句话是一句万能的借口,他掩盖的是家长的无能,只有你在毫无办法是,才会使用强制的手段让孩子屈服,但却完全没想过,孩子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要相信,只要我们的引导是正确的,孩子是不会走到错误的道路上的,既然这样,那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呢?

希望父母们都记住这样一个公式:努力≠成功≠幸福的人生

教,教授的是知识;育,培养的是文化。

“教”的主体是老师,但是“育”的主体,是家庭,家长必须参与进来,“育”必须以家长为主。

不管挑战有多大,对孩子的教育永远是你的事业。

因为你是孩子的家长,终身不能辞职不能退休的职务,18岁以前你不管,18岁以后还是来找你麻烦。

期待孩子成才,可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了,其背后所下的努力才是更关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