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什么一定要阻止斯大林格勒包围圈里的第六集团军撤退?

节食减肥中


如果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撤出斯大林格勒,那么希特勒制定的“蓝色计划”就彻底失败了,这将影响到罗马尼亚油田的安全。

1942年7月,希特勒的“蓝色计划”正式开始施行,德军分别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发动攻击,高加索是这次行动的主要攻击目标,这里是苏联的主要油田区,每年石油产量达到了2400万吨,如果德军攻占这里,那么石油匮乏的问题将得到解决。

希特勒发兵攻击高加索地区,除了想占领苏联的油田外,他还想保护克里米亚上的德军阵地。希特勒制定“巴巴罗萨”计划的时候,没有将克里米亚地区划归到计划内,德军攻击苏联仅仅一个月,苏军的轰炸机就开始从克里米亚起飞轰炸罗马尼亚油田。1941年7月15日,苏联空袭了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大火连续燃烧了18个小时。苏军不断地轰炸罗马尼亚油田让希特勒非常愤怒,他派冯·曼斯坦因率领第11集团军进攻克里米亚,罗马尼亚油田这才得以安然无事。

希特勒的“蓝色计划”施行后,战场上的局势演变为克里米亚和高加索两地的军队互相牵制,克里米亚上的战争不打话,德军在高加索的A集团军会遭到来自南部苏军的攻击,而A集团军不打的话,克里米亚上的部队也会遭到攻击。保卢斯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目的是保护德军在高加索部队的侧翼安全,实际上他也保证了克里米亚上德军的侧翼安全。

1942年11月底,保卢斯发现自己的第6集团军陷入被苏军包围的危险之中,他带领司令部先撤到了下奇尔斯卡亚,但是接到希特勒的命令后,他又回到了苏军即将形成的包围圈内,深陷苏军包围的保卢斯几次要求突围,均被希特勒拒绝了。希特勒不准保卢斯突围,明面上是保护高加索地区的德军,实际上他也在保护克里米亚上的德军,克里米亚上的德军关系到罗马尼亚油田的安全,如果失去罗马尼亚油田,那么德国的坦克机械部队就全部完了。

当保卢斯被苏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的时候,德军在高加索的A集团军也面临着被包围的危险,他们果断从罗斯托夫撤离高加索。A集团军在撤离的时候,留下第17集团军驻守库班据点,这支部队成为德军抵挡苏联收复克里米亚的主要战力,他们直到1944年5月5日才不敌苏军而投降。第17集团军投降后,克里米亚重新被苏联占领,苏联的轰炸机再次能够轰炸罗马尼亚油田,这使得德国的石油储备受到严重的打击。

如果保卢斯从斯大林格勒突围,高加索的A集团军就会被包围,那么德军的第17集团军将在高加索被歼灭。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德军在克里米亚地区的战力将不足以抵挡苏军的反击,克里米亚会提前被苏联夺回,而结果就是德国从罗马尼亚获得的石油量将大幅度减少,这无异于战争提前结束。

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希特勒只能选择其一。第6集团军和高加索的A集团军,希特勒选择了A集团军,他这样选择也是无奈之举,如果A集团军被歼灭的话,影响的不单是眼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连附近的克里米亚战役也会被影响到。事实证明,希特勒的选择没有错,克里米亚直到1944年才被苏联夺回,如果这个时间提前的话,德国会因为罗马尼亚油田被轰炸而缺乏燃料,那么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梦就提前破灭了。


世界近代史观察员


希特勒可能出于更深层次的考虑,防止整个东线德军崩溃。

让我们结合当时实际整个世界战场局势来看。就在苏军斯大林反攻近1个月前的1942年10月23日,英军在埃及对北非德意军队发动反攻,德意军队抵挡不住,开始撤退。11月3日,希特勒给隆美尔下了紧急命令,要求死守阿拉曼阵地到最后一兵一卒,不准后退。

这道命令实际上是希特勒希望隆美尔的部队可以拖住英军,以便为德军最后拿下斯大林格勒并南下高加索争取时间。因为11月初德军已经占领大半个城市,希特勒认为应该可以很快攻克城市。

然而形势很开发生了变化。11月8日,盟军在北非登陆,之后法军20万向美英联军投降,使得德军固守北非阵地变得不可能,而且意大利也面临直接威胁。11月8日以后,德军也向北非运送大量部队,希望可以在那里支持下去。

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开始反攻。苏军反攻不仅使德军无力南下,而且原先所盼望的土耳其配合也成为泡影。如果德军第6集团军后撤,苏军使用装甲部队向西绕而围之,这样可以将整个高加索地区德军包围,会引起德军整个南方集团军群的覆灭。

正式基于这种考虑德军统帅部才不得不舍弃这个集团军,让它拖住苏军主力,让在北高加索的德军有时间撤退,尽可能减轻损失,保存实力。这样德军也可以调兵增援北非,以保证意大利的安全。从11月8日到12月8日,德军在北非兵力编增加了近20万人。如果没有东线德军空军的加强,德军不可能有这么快的速度空运如此多的部队和装备。

应该说德军第6集团军确实拖住了苏军,从11月19日苏军反攻到1943年2月2日才被歼灭,经历72天。也正是因为如此,苏军主力无法及时抽调,才让德军在1943年3月初的哈尔科夫战役再次获胜。


荣华之武器堂


希特勒禁止德军第6集团军突围唯一理由就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或者直白点说就是为了“面子”,希特勒为了这个所谓的“面子”而最终葬送了他手中最强大的野战集团军。从军事角度来看,让第6集团军死守斯大林格勒毫无意义,比较普遍的说法就是德军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坚守牵制了大量的苏军部队,使苏军没能攻下关键的罗斯托夫,远在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才得以全身而退。这个说法非常牵强,第6集团军原本是一个拥有强大进攻能力的重兵集团,可是在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由于得不到基本的弹药、燃料补给,仅能执行有限的防御作战,战斗力最多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该集团军覆灭以后,德军的南翼防线也就完全崩溃,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撤退,可见无论从进攻还是防御角度来看,德军都不能失去德军第6集团军。



德军第6集团军到底该不该突围,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会不会影响到远在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的侧翼安全问题,如果说第6集团军突围会致使整个A集团军也会被苏军切断后路歼灭的话,那么第6集团军坚守斯大林格勒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A集团军群也拥有整整40万人。而事实并非如此,德军完全没有必要为掩护A集团军群而维持斯大林格勒的防线,较为适宜的选择是沿奇尔河—顿河一线建立防线,这样防线长度就大大缩短了,而且同样可以有效的掩护罗斯托夫,保证A集团军群的顺利撤退。而且第6集团军的牵制作用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包围第6集团军的是苏军顿河方面军,辖有7个集团军,看似强大,不过这些集团军经历了长期的作战并不满员,整个顿河方面军的总兵力不超过30万人,最终顿河方面军以不到10万人的伤亡全歼了德军第6集团军30万人。如果让德军第6集团军突围出来重新加入到德军主防线上,这将是一股强大的作战力量,苏军不付出几十万人的伤亡根本不可能打败这个集团军。



苏军能够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取得决定性胜利,就是利用部分兵力将德军主力牵制在斯大林格勒附近,而在两翼集结强大的兵力发起钳形攻势,从而成功的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并打垮了1个德军集团军和2个罗马尼亚集团军。希特勒让第6集团军坚守斯大林格勒颇有效法苏军的意思,即以第6集团军牵制苏军的进攻步伐,然后在外围集结兵力发起强有力的反击,歼灭突入德军防线纵深的苏军,进而全面恢复第6集团军被合围前的态势。想法固然不错,但是德军当时的局势和几个月前苏军的局势是存在根本不同的,那就是坚守在斯大林格勒的苏军由于背靠伏尔加河,使得德军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包围,苏军是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的。而德军第6集团军则不同,它是切切实实被包围了,后勤补给只能依靠空中补给,而通过空运来满足30万大军的作战需求完全是不可能的,至少德国空军做不到,当时能做到这种规模空中补给的也就是只有英美的战略空军。所以第6集团军不可能在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做长时间的坚守,即便是拥有强大恢复能力的苏军也是在德军开始进攻斯大林格勒近3个月后才集结其足够的反攻兵力,德军当时已经没有任何战役预备队,从遥远的西线调集援兵也远比苏军要漫长,第6集团军不可能在包围圈坚守3个月,该集团军最终只坚守2个月。



希特勒不愿意让第6集团军撤退也有出于自己声望的考虑,如果第6集团军撤出斯大林格勒也就宣告了德军1942年“蓝色行动”的彻底失败,A集团军群向高加索的挺进已经停止,德军没能完成占领高加索油田的主要目标,现在如果连占领斯大林格勒这一次要目标也没有完成的话,那么1942年德军的战略进攻便完全失败了。而希特勒是当时的陆军总司令,整个1942年攻势的策划和执行都基本上按照希特勒的思路进行的,如果失败,希特勒是要承担军事上的主要责任的。1941年希特勒罢免了陆军总司令等一大批高级将领,将失败归咎于高级将领的无能,现在德军在1942年的失败比上一年还要严重,自诩为军事天才的希特勒绝不会接受这样的失败,他幻想德军能够挺过这一关,就像在冬季作战中那样,最终顶住苏军的反攻,他不知道的是,苏军已经不是之前的苏军了,强大的坦克集团军已经组建起来,苏军已经具备了纵深突击能力,能够对德军重兵集团实施包围并歼灭之。


战略论


看看当时的作战地铁就知道了,被合围的第六集团军已是死局,而一旦第六集团军离开斯大林格勒,则克莱斯勒的第一装甲集团军将失去退路,克莱斯勒,希特勒,朱可夫和保卢斯都知道这步棋。因此,让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坚持到最后对德国来说是最好的结果了。


4455886699


对,我也同意他说的的观点,未来整个南方集团军群不至于崩溃,第六集团军必须留在斯大林格勒,掩护高加索的部队撤离,那里有德军耐以生存的装甲部队,否则东线战场将提早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