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教书,父母是育人,所以决定孩子幸福的是父母,有道理吗?

农在天涯


错了,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父母只能是保驾护航的船队。有地父母大字不识几个,只知道挣钱交学费,初小文化怎么育人?不能因为免费教育把教书育人推给家长吧?那样教师节岂不是改成家长节才好呢?


悟空借火扇


记得在这个学期才开始一周,儿子回家透露,全班同学都在吐槽现在的语文老师。原来一向有威信的语文老师请了病假,学校临时安排了一位代课女老师。

据说,这位女老师的身高跟学生差不多,课堂上的声音完全被学生的打闹声淹没了,每天没有多少回家作业。这群熊孩子,就像看到老虎下了山的猴子,在教室里肆无忌惮,甚至有些扬言要自学语文。

想到儿子描述的这些情节,我的内心不禁一阵紧张。拉着孩子一起坐下来,我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这位代课老师,既然能被安排到这个教学岗位,毫无疑问是受过专业的培训,她在语文方面的长处和优点,是我们还没达到的水平。

从那天开始,我时常抽空陪孩子朗读语文课本,直到原来的语文老师身体恢复返校上课。

很庆幸,因为我的及时出手,儿子对语文课的兴趣没有消减。

在教育这件事上,我一直认同一个理念:所谓“教育”,是分为“教”和“育”两个部分,教书的是老师,育人的一定是父母,二者要相互配合。

两年前的家委会上,儿子学校的校长这样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底色。

是啊,如果把孩子的成长比作一棵树,要想学习成绩枝繁叶茂,离不开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也需要经营家庭良好的环境和学习氛围,这是孩子成长的根基。孩子良好的品德、习惯、兴趣、个性,都是在家庭教育浇灌出来的。

教育部长陈宝生这样说:“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也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个好的老师,可能会影响孩子三五年。但是,一对优秀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为了培养优秀的孩子,我们家长要与老师携手同心,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





父母荟


您好,我做为一名从事10年教育工作者,自己的创业办培训机构已经2年时间,我教授过不同阶段的孩子,自己教授过,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有丰富的经验;

我不赞成这个看法,学校教书,父母育人,教书育人本来就是相辅相成,从知识中间来育人,来教育人;把两个分开了,肯定会出问题;



针对这个朋友这个问题,我谈谈个人看法:

1、老师教书

教书,就是学习知识,影响孩子一辈子的基础知识,但是互联网时代发展,人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很容易,学生获取知识那个渴望已经慢慢减弱,因此很多知识,孩子也不愿意学习,也不珍惜,从而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不知道什么自己将来干什么?老师说的也不听;

最后老师基本的教书都没法完成,也无法育人;

2、育人

信息时代的发展,孩子的正确价值观也随着环境变化,父母也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但是很多父母都是按照自己的原来的观念去教育孩子,用自己那种感性来育人,孩子不能受批评,不能干这个,不能干那个,最后育人只能越来越不好;

因此我不这样认为,还是需要专业人士


英乐思英语


有些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因此不能作为教育孩子的一个原则。

从老师的角度说,虽然要传道授业,但解惑更重要。解什么惑?不光是文化知识,还有做人的观点方式和方法。所以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是立体化、全方位的人生教导。现在有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育人教书,虽然和教书育人颠倒了一下顺序,但意思就大相径庭了,它更看重对人的教育价值,即教会青少年先学会做人,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益力量,否则,成为有文化的流氓更可怕,遗害会更大。所以,作为家长和社会,不仅要重视学校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更要尊师重教。再说,学校教育是最专业化的,教师的方式方法不是外行可以代替的,政府为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巨大投入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极为完善的软硬件设施,这肯定是家庭教育做不到的。所以说,孩子的幸福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接受的正规教育。

但是,若因此忽视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作用,那就大错特错了。有些家长因为忙,经常把孩子一推二六五,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还有的家长认为老师就是服务人员,管好孩子没事,管不好就是失职,然后不依不饶;另有些家长打内心瞧不起老师,认为金钱地位才是王道,三观极其不正;最不可原谅的是少数家长从小就给孩子灌输错误的思想行为,把学校教育抵消得一干二净。所有这些,都会极大影响孩子的成长之路,未来所谓幸福也就很悬。

曾国藩身为大清高官,位高权重,但从个人修养及家训来看,无疑是一代清流。可见,身为家长不仅要注意自我修身,还要重视家风建设。虽然父母陪伴孩子的时日未必是最长的,但影响却是原生态的。因此,孩子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父母给予的。



教书育人生活修身


教书育人,二者不可分离,根据自已从教几十年的亲身体验,育人更重要,教书,育人二者相辅相承,教注重传道,受业解惑,传道其实就是思想品德的教育,育人就是教育人学成人,这里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一名学生不论你学术水平多么高,你才不正用,为害社会,那你就是废品。反之,你水平一般,但一生充满正能量,为家庭为社会不断奉献自已。这就是成才与成人谁更重要。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不能分离开来,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良好的品质会对孩子一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有位名人说过:一位好毌亲胜过三所学校,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片面说,学校负责教,家庭负责育,对孩子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每个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朋友你同意我的观点吗?请分享,谢谢阅读!






逍遥故乡客老李


其实,学校只是教授孩子知识,但是真正做人处事方式,其实都是父母潜移默化中教育的,就好比现在的社会人有很多大学生一样,以前老一辈的大学生很少见到,而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各大高校扩招导致一抓一大把,甚至研究生都已经不值钱了,毕业后出来工作依旧不好找,但是,依旧有人能瞬间找到好工作,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家庭背景不一样,有些孩子的父母父辈们就比我们的父辈们要努力,所以过上了十分“优质”的生活,他们父辈努力的样子很有可能会潜移默化的渲染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给自己的后代做了很好的榜样,周围接触的人的层次也比普通家庭要好很多,处事方式自然而然就能学会了。(这就好比你家父母是大学教授,接触的叔叔阿姨等等自然也是跟你家父母同级别的层次,言行举止以及做事方式自然而然的就会学习他们。而当你的父母只是个菜市场卖菜的,那么,你接触的叔叔阿姨等等也可能只是小商小贩的菜农,而你就很可能学会了讲话很大声,大大咧咧的吆喝或者走路,不自觉的讨价还价等等。)站在巨人肩膀上摘苹果,不光能摘到苹果,还能提高自己的眼界和内涵。

有些大学生认为只要考上了和那些优质家庭出来的儿女一样的大学就算是成功了,就感觉自己好像已经踏入了“优质人生”的行列,其实不然,因为毕业后,人家很可能摇身一变成了大老板,而你依旧是个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的穷屌丝,而人往往在这个时候会不甘心甚至抱怨不公,这时候很容易走极端,但是如果你从小受到了父母非常好的教育,就不会有这种思想。要知道,这个世界哪有什么公平可言?人家父辈都比我们的父辈还要努力,又凭什么要和你同一起跑线?

其次,就是父母的眼界和内涵。虽然俗话说“一个好老师便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这一点我不否认,但是,如果父母的眼界和内涵都不高,那老师再怎么教他怎么读书怎么做人,都是行不通的。(打个比方来说吧,就好比老师告诉你要好好学习不要沉迷游戏和兼职打工,但是你的老爸却反问:打游戏有什么不好?帮人代打还能挣钱,兼职打工挣来的钱还能补贴家用,又没有偷抢别人的,有啥不好的?!)——你看,这就是眼界的不一样,老师看的是学生的未来,而这里的家长看的却是眼前的利益。所以,当老师执拗不过这位家长的时候,学生会感觉自己的家长是正确的,日后也会在为人处事上就会潜移默化的去学习,久而久之,就很可能成为了和他的父辈一样的人了。

所以,父母真的很重要。



云末七


这个说法不对。教书必育人,育人必教书,不能把德育智育分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应把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抓起来。孩子長大了,能否成功,全在父母。孩子是以父母为榜样长大的,父母是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父母爱读书,孩子就爱读书。父母品德好,孩子就品德好。父母特别要注意自我形象,使孩子健康成长。从读书来说,教师是外因,家庭和孩子才是内因。内因才是起决定作用的。教师这个外因,是提供适合你的温度,如果你是一块貌似鸡蛋的鹅卵石,再有好的条件,也变不成鸡子的。所以家庭与孩子都应负起责任,孩子一定要努力学习。家庭和教师一定提供很好的教育。


钟灵毓秀饶


你好,农在天涯,针对您这个问题,我发表一下自己个人观点,希望能够互相借鉴共同成长。首先,学校是育人教书的一个公益性事业单位,可能有人说,不是教书育人吗?为什么是育人教书呢,育人教书是我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各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一方面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为人处事,独立生活,学会自己解决一些生活学习上的小问题。所以,我认为学校是育人教书的比方,我们小时候常常听到老师是园丁,是蜡烛,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老师教的首先是传授给孩子洁白心灵上从未有过撞击,那是决定孩子一辈子财富,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班主任的性格为人从一定层面上会影响到他所带班级的学生的性格等,然后再是知识的传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说的绝对没错,孩子的启蒙老师就是父母,因为孩子小时候模仿能力超级强,父母做什么怎么样的行为,那么日积月累孩子就跟着学,所以,有句话说十个问题的孩子背后是十个有问题的家庭,特别是当今社会,生活压力很大,为了生计,很多孩子从小根本就没有见到父母,或者是很少和父母交流,就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生长在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孩子,性格容易冲动,偏激,容易发怒等。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当今社会,我认为只有良好的家风,家教+家校良好的沟通+社会良好环境营造=才是孩子的康庄大道!


致力于职业教育


学校是教书,且是育人之地。若将教书与育人孤立并对立起来,未免失之偏颇。教书,言即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在此过程中,亦不可缺失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传播,对真假、善恶、美丑、是非的鉴别和评价,对作为一个人当具备的起码良知、道德与品格的适度引领。科学文化知识与上述各方面又岂能截然分割,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此角度而言,教书的过程即育人的过程,教书育人是学校和教师的神圣职责与使命。 “教不严,师之惰” 。 人之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孕育了孩子以生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为父母。从孩子呱呱坠地,到成长成人,皆不能脱离父母的启蒙教育,譬如对孩子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的初步引导和帮助。君不见,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成才的典型知多少;反之,因此而毁掉孩子成长成才的亦不乏其例吧。故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 。 综上所述,切不可将教书与育人机械分割开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立志成才,这是学校与家长的共同目标。也只有加强学校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和配合,相辅相成,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的成长进步,更好地实现孩子成人与成才的心愿。


SONGJIANMINGYUE


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全面:

1、学校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在学校里一边教孩子学习科学校文化知识,拓宽孩子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让他们学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辨明是非、为人处事之道。如果老师只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不对他们的思想道德进行引导和教育,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课堂纪律形同虚设,学生怎么能安安静静的上课、学习呢?

2、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要通过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学习和为人处世的教育,配合学校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进行约束和引导,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若家长只是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管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家庭作业作业不闻不问,孩子不能及时的巩固和预习,导致成绩一塌糊涂,孩子的幸福又有哪里可言呢?

总之,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家长、学校联手共同努力的结果,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是不行的。只有双方携起手来,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管理,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找到自己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