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歷史:禮崩樂壞天下大亂,為何列國不肯接受孔子的治亂良方?

儒家宗師孔子,畢生追求的是“復周禮行仁政”,孔子認為這可以消彌亂世紛爭。為了實現理想,孔子不辭勞苦,奔波於列國之間。

01、天下紛爭周禮已崩,諸侯各國多已拋棄周室,又豈會採用孔子行仁政、復周禮的主張

孔子為什麼會受到冷遇?他“行仁政、復周禮”的政治主張,又為什麼不能被諸侯各國接受?這是因為當時的環境,根本不允許孔子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

東周時代是個什麼局面呢?正處於周王室日漸式微,而天下強國四起竟相爭奪霸權的時代!周天子雖然尚可勉強維繫其“天下共主”的名義,但卻已經無力再對諸侯形成制約。

回望歷史:禮崩樂壞天下大亂,為何列國不肯接受孔子的治亂良方?

孔子


那些強大起來的諸侯國,逐步擺脫了周天子的控制,拋棄周朝的禮制束縛,憑藉自己的強大實力而任性妄為!他們肆意僭越禮制規範、藐視天子權威,甚至連朝貢天子的傳統都不願維持!

如果不是為了使用“尊王攘夷”的旗號,為自己的肆意妄為做掩飾,恐怕周王朝連表面的統治秩序都無法保全!東周時代的周天子已經逐步淪落成了,事實上僅僅控制著彈丸之地的小國之君,已經沒有誰再把他當回事了。

孔子在這種情況下,又怎麼可能實現自己“行仁政、復周禮”的夢想呢?衰微的周王室,更無法為孔子提供有力的支持!天下紛爭之勢方興末艾,列國之間盛行巧取豪奪爾虞我詐。周公姬旦所定之禮法典章,早就名存而實亡。

這就是孔子所慨嘆的禮崩樂壞!當舊有的仁義道德已經蕩然無存,弱肉強食的強盜邏輯盛行於天下,諸侯強國恣意橫行之際,孔子欲憑藉推行仁政、恢復周禮的手段,達成其了結亂世紛爭安定天下的目標,無異於緣木求魚,註定是難以被列國接受的!

而且無論隨著春秋時代霸權主義國家的興起,那些環繞於霸主國家周邊的小國,無不唯霸主之命是從!因此無論是中原霸主晉國、還是東方霸主齊國,或是南方覇主楚國、乃至西方霸主秦國,又有誰肯放棄稱霸一方轉而回歸到昔日的統治秩序之下呢?

回望歷史:禮崩樂壞天下大亂,為何列國不肯接受孔子的治亂良方?

周天子


02、依仗武力以自強,弱肉而強食的現實環境,根本就沒給孔子的仁政留下生存的空間

孔子試圖以所謂“克己復禮”的手段,達成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規範統治秩序的目的。然後再推行仁政教化百姓,從而使天下得以息兵彌亂。

可是什麼是克己復禮哪?無外乎是要求處於亂世紛爭之中的諸侯各國,剋制自己的貪婪慾望,用周朝的舊有禮制,來規範自己的行為舉止,從而達成君主英明有道,大臣忠正賢良的理想政治狀態。

孔子的仁政理念如果能夠被列國接受,當然有利於減輕處在亂世紛爭之中的,百姓的苦難。然而再好的政治理念,也需要有可供其推行的客觀環境。如果把所謂“仁政”視為紅花,那麼客觀環境便是綠葉!紅花自然美麗,但卻要依靠綠葉的光合作用,來為其提供賴以生存的能量。假如沒有綠葉依託,又豈會有紅花的嬌妍美麗?

東周時代亂世紛爭的現實環境,猶如抽掉了紅花賴以生存的綠葉。使得孔子復周禮行仁政的理念,成了脫離了現實基礎的空中樓閣,儘管看似美景美好,但卻沒有可以攀抵的可能。比如那位高舉“仁義”大旗的宋襄公,不就敗給了既不講仁義,又不遵守遊戲規則的楚成王了嗎?這說明行仁政復周禮也得因時因勢而行,時不至,勢不具,事必無成。

當弱肉強食爾虞我詐,成了那個時代的主題時,各國或是主動或是被迫,都不得不跟隨著時代的魔音起舞,儘管深受其害,但卻又無法自拔!於是乎強國逞其凶肆,而弱國仰人鼻息,更無一國能超然於此窠臼之外!當是時,又豈有一國敢於接受孔子復周禮行仁政的學說?武力不強則邦危,兵鋒不銳則國亡,這就是春秋乃至戰國時代的現實環境!

回望歷史:禮崩樂壞天下大亂,為何列國不肯接受孔子的治亂良方?

“仁義”的宋襄公


03、孔子的學說更適用於治世,而不太適用於亂世

於是儘管孔子周遊列國多年,竭盡全力向各國推薦其“行仁政復周禮”的政治主張,但卻處處硑壁倍受冷遇。不僅齊國等大國不肯接受,就連魯國和衛國這樣的小國,對此也是不屑一顧的!

孔子也曾經到了齊國,極力尋求齊景公的賞識與信用。而由於當時的齊國國內的政治環境是,田氏通過施惠於民,己經從齊國公室之手,“搶”去了諸多百姓的支持。隨著民心開始倒向田氏,田氏隱隱然已有取代姜氏統治齊國之勢。

而齊景公雖然不如齊桓公英明,但卻也非是政治白痴。他也已經意識到了姜氏政權,正面臨著嚴峻的統治危機!因此當聽到孔子那套“行仁政復周禮”的政治主張後,齊景公不覺眼前一亮!他認為或許在齊國推行孔子的主張,可以重新歸範舊有的統治秩序,從而穩定岌岌可危的姜氏政權!

然而就在齊景公心動之時,晏嬰卻潑來了一盆冷水!晏嬰認為:孔丘的學說深遠而迂腐,並不適用於當今這個混亂的時代!於是齊景公便打消了重用孔子的念頭。而這卻並非僅是因為晏嬰是深受齊景公信任的良臣,他的話因此而很有分量。

而是因為要想在齊國推行孔子的理念,不花費幾代人的時間是做不到的!的確,試圖顛覆舊有統治策略的做法,勢必會觸及乃至傷害到,那些既得利益者的權益,而這勢必會引發其反彈!倘若稍有處置不慎,則有可能引火燒身!況且齊國的現實政治環境很不利於公室,如果再因為政治改良引發爭議,很有可能加速姜氏政權的垮臺!田氏家族的強勢,極大地消耗了齊景公的精力,使其無睱分心他顧!

回望歷史:禮崩樂壞天下大亂,為何列國不肯接受孔子的治亂良方?

春秋戰場


既然齊國不能任用自己,那麼還是回到魯國去做嘗試吧!魯國是孔子的祖國,魯國君臣對孔子的名聲也早有耳聞,也知道孔子復周禮行仁政的主張,的確有利於自己統治的穩固,更何況這周禮還是咱的老祖宗,周公姬旦定下的呢?於是便任命孔子做了司寇,意思是先讓孔子歷練歷練,畢竟他還是政治素人嗎?

孔子的本領也的確很大,很快便將本職工作搞得有聲有色,魯國原本混亂的社會治安得到了極大改善!唉呀!魯君驚喜地發現這孔丘可真個人才呀!而在當今這個混亂的時代,啥最寶貴呀?當然人才嘛!於是魯君便任用孔子攝行相事——也就是相當於做了代總理!這下孔子的才幹,終於能夠得以充分發揮了。孔子幹得真不賴,沒過太長時間國內便得到了大治,魯國隱然已經有了中興之勢!

齊魯是近鄰吶,魯國強大了可不是齊國的福音!於是齊景公便苦苦思索著削弱魯國的計策,而此時賢相晏嬰已經去世了。大臣黎鉏為齊景公獻上了一條“沮魯”之計!何謂沮魯之計?原來黎鉏認為:孔丘雖能強魯,但魯國君臣卻並無一以貫之的恆心。因此可以使用獻美女以逸其志,獻寶馬以搖其心的計策,瓦解掉魯君的意志,從而使魯君疏遠孔子!

果然,在齊國糖衣炮彈的攻勢下魯君中計了!魯君不僅開始懈怠朝政,而且還開始疏遠孔子!孔子見狀不禁為之而感到悲涼,他明白從此以後,自己的政治主張再也沒有充分發揮的空間了,於是便只得離開魯國,再度踏上了周遊列國之路!魯國的中興之勢,就這樣被齊國的糖衣炮彈扼殺了,自此之後再也沒有了復興的可能!

回望歷史:禮崩樂壞天下大亂,為何列國不肯接受孔子的治亂良方?

晏嬰


04、孔子的學說直到幾百年後,才被漢武帝採納併發揚

在齊國和魯國硑壁後,孔子又到了其他國家,他曾經到過衛國。雖然春秋後期的衛國國小力微,本不足以支撐起孔子的遠大抱負,不過孔子還是願意做嘗試。誰知這位衛國國君卻是個重色輕德之人,他雖然希望能夠得到孔子的幫助,但卻是從利用孔子的名望為自己謀利益做打算,衛君徒有好賢之名而無其實。

迫使孔子放棄嘗試,離開衛國而去的是一個偶然事件。某日衛君出巡,前車乘坐的是衛國國君及其夫人南子,後車乘坐的才是素有名望的孔子。街市上的百姓看後都議論紛紛,孔子聽到了這些議論後,便對衛君說:“君之重色甚於重德!”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是在責備衛君重視美色之心,遠重於重視人才之心。其實孔子是否有些偏執了呢?人家南子可是衛君的夫人,難道不該與衛君同乘一車嗎?隨後孔子便離開了衛國,再度踏上了周遊列國之路。

再經歷了一次次滿懷希望,和一次次因硑壁而失望之後,歷14年遊歷而年已68歲的孔子,最經又返回了魯國。可嘆的是,孔子的人生尤如一個巨環,他的周遊列國猶如繞環旋轉,在環繞了一週之後又回到了起點!從此之後孔子便安心於著書,傾力於編注《春秋》。直到孔子的人生走到盡頭之後,他那行仁政復周禮的政治理念,依然沒有可供付諸實施的環境。

回望歷史:禮崩樂壞天下大亂,為何列國不肯接受孔子的治亂良方?

古代戰爭場景


秦始皇在掃平六國統一天下,採用的也不是在民間有了基礎和影響力的儒家學說,而是推行以嚴刑峻法治天下的法家統御策略。秦朝嚴刑峻法的殘暴統治,迫使天下人不得不奮起反抗,最終摧毀了秦朝大廈。漢朝建立之後,起初儒家學說在朝堂之上仍然沒有太大的話語權。

而後在漢武帝執政的時代,漢武帝劉徹以其銳利的目光,察覺到了儒家學說不僅有利於統一天下人的思想,而且還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於是漢武帝便在董仲儒的建議下,決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之後孔子的政治理念終於得到了主流社會的認可,儒家學說也成了幾千年封建專制王朝,賴以鞏固其統治基礎,維繫其統治秩序的支柱!

注:資料參考《史記》、《中華五千年》

回望歷史:禮崩樂壞天下大亂,為何列國不肯接受孔子的治亂良方?

漢武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