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南斯拉夫到底有多强大?

云石君


舞者回答:历史上的南斯拉夫到底有多强大?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南斯拉夫联盟的历史渊源;

1、南斯拉夫国家的形成:

1919年的《凡尔塞和约》确立了南斯拉夫王国的主权和边界,这是第一南斯拉夫。1929年王国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1941年4月6日,纳粹德国向南斯拉夫王国发动全面侵略。4月17日,王国军队战败投降,国王彼得二世流亡英国伦敦,第一南斯拉夫沦亡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开始了4年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游击战争。

在二战中,南斯拉夫的游击战争是最大的敌后战场,它牵制和消灭了德国法西斯的大量有生力量,南共领导的游击队也发展到了80万人。

1943年11月29日在波黑亚伊策市召开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以铁托为首的临时政府—南斯拉夫全国解放委员会,在战后建立各民族平等的联邦共和国,剥夺流亡政府的权利,禁止彼得国王重返南斯拉夫,授予铁托元帅军衔。

1945年5月,在苏联红军的支援下,南斯拉夫全境获得解放。战争中南斯拉夫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4年中共牺牲了170万人,占当时南斯拉夫人口的11%。

2、南斯拉夫的强盛时期:

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1963年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铁托成为终身总统。

新南斯拉夫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则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和黑山6个自治共和国以及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的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组成。

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在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工人自治制度,在国际上奉行不结盟政策。可谓实力强大,称霸巴尔干半岛,被誉为“巴尔干之虎”。

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南斯拉夫:

a、军事方面:是欧洲三大武装力量;国防力量(军工业),曾一度成为该国第一大出口产业。其中,海军方面拥有各类型舰船近一百艘,已经初步具备了潜艇国产建造能力。在陆军方面,南斯拉夫巅峰之际拥有军队六十万,预备役人员上百万。

b、经济方面:铁托时期的南斯拉夫经济繁荣,它结合本国国情,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在上世纪70年代,南斯拉夫就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人均GDP也超过了与之同列的社会主义国家,甚至比苏联还富有。

c、生活方面:上世纪70年代时期,南斯拉夫就已有36%的居民拥有汽车。如果把每个家庭按3个人头算的话,那就意味着在南斯拉夫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辆汽车。除此之外,南斯拉夫的电视机普及率也超过70%。

d、福利方面:医疗系统是免费的,全民识字率达到了91%,人均寿命达到了72岁。

 

3、南斯拉夫的衰败:

随着1980年5月4日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南斯拉夫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曾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总书记、南斯拉夫人民军元帅、约瑟普·布罗兹·铁托的逝世。

1991年苏联解体了,此时的南斯拉夫在勉强坚持了一年以后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联邦彻底解体,由塞尔维亚与黑山两共和国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正式宣告成立。

此时的南斯拉夫已经失去了波黑、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三个重要的地区。本以为能够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和平共处的时候。

然而科索沃战争彻底打碎了新生共和国的信心,此时的共和国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终于与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议会两院分别以多数票表决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宪章》,从而标志着塞尔维亚和黑山联邦国家正式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联盟从此不复存在。

综上所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铁托就是南联盟的全部化身,随着铁托总统的去世,南斯拉夫也就结束了历史使命。

 











思维舞者61


如今提起南斯拉夫,有人扼腕叹息,有人拍手相庆。曾经的“巴尔干猛虎”,如今虎落平阳,一分为七,承接正统、硕果仅存的塞尔维亚,像一只绵羊,在巴尔干半岛苦苦挣扎。

如果将历史的车轮推回到二十世纪,南斯拉夫在冷战时期,在世界的地位、形象和品性,绝对在东西方国家中独树一帜。

南斯拉夫王国成立于1921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斯拉夫也受到了纳粹战争铁蹄的践踏。1941年德军攻入南斯拉夫,南斯拉夫人民在铁托的领导下,经过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上演了一系列的经典战役,靠着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利用南斯拉夫多山的地形,打得德国满地找牙,让自吹自擂世界战无不胜的德军主动撤出南斯拉夫,南斯拉夫也成为二战时期唯一靠自己的力量将德国法西斯赶出去的国家。

二战结束后,南斯拉夫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开展经济建设。为了突显自己的地理优势、位置优势和制度优势,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不走苏联模式,结合自己的国情,走有调控的市场经济道路。从战后到70年代末,短短20多年时间,南斯拉夫实现了高度工业化,经济快速发展,人均GDP、汽车拥有量、家用电器拥有量都居于世界前列,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世人瞩目。

战后南斯拉夫反对苏联“老子党”的地位,拒绝加入华约,拉开与老大哥苏联的距离,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修复关系,在第三世界领头建立不结盟运动。南斯拉夫不偏苏,也不倾美,身处东西两大阵营对阵的前线,这种东西方平衡外交,为南斯拉夫战后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援保障。

南斯拉夫坚持独立自主的国家安全观,建立百万大军,配备先进武器,军队战斗力一流,连美国、苏联都不敢轻易的挑战,并成为双方拉拢的对象,一度被称为“第三军事强国”。

这样一个独立强盛的国家,快速发展的明星国,在铁托去世后逐步走下坡路。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作为与俄罗斯同为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也不能幸免。20世纪90年代初,南斯拉夫成员国开始闹起独立,由于俄罗斯自顾不暇,西方加入了渗透力度,经过一系列内战,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现为了加入北约,更名为北马其顿)相继独立,塞尔维亚、黑山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最终不敌西方的干涉,黑山于2006年举行全民公决后自立门户,并加入北约。

西方对于不跟它们一个道上的人是敢于下狠手的。未经联合国批准对南斯拉夫进行78天的狂轰滥炸,先进的武器、强大的空中封锁能力,南斯拉夫被迫签下屈辱的“城下之盟”,科索活名为被联合国接管,实际上是变相独立,这样南斯拉夫彻底沦落为人口、领土、面积、经济发展水平都在欧洲后列的小国,对西方来说已没有任何存在感,完全失去了独立、统一、强盛的尊严,名振世界的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彻底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胡家成hujc


南斯拉夫,一个已成为历史性名词的国家,其存在时间并不长,大约有只一百多年的历史。它虽然没有在欧洲的历史进程中起过主导型作用,但对欧洲以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此,云石君就南斯拉夫,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以下简称前南)解体前,是巴尔干半岛的主体大国。其领土包括如今的塞尔维亚、黑山、波黑、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以及未得到塞尔维亚和中国承认的科索沃。

南斯拉夫作为巴尔干半岛的区域性大国,这个现象是不符合常理的。巴尔干半岛是东欧、西亚、欧洲三大地缘文明势力的交汇处,这决定了它逃脱不了成为强势外来势力的逐鹿场。三大地缘文明势力的实力相差不大,其影响力辐射到巴尔干时,已所剩无几。这就决定了,即使巴尔干被一方占领,也因影响力的薄弱而无法长期稳定。

而巴尔干半岛全境山脉纵横交错,自身地缘实力难以孕育出强势的本土势力,破碎的地缘结构无法形成一个强势的核心。因此,巴尔干半岛在民族、文化上十分多元化,政治较难整合为一体。

巴尔干严峻的内外部形势,决定了其天然缺乏出现大型强势本土势力的条件。

不过,南斯拉夫的崛起,打破了常规。其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巴尔干半岛的政治整合,成长为一个较为强大的区域性大国。

南斯拉夫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这其实与近东地缘政治格局有关。

19世纪,南斯拉夫崛起时,正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着巴尔干半岛。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曾威震近东,只是因为大航海时代和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奥斯曼帝国逐渐没落,到19世纪时,其实力已无力维持对巴尔干半岛的绝对统治。

这就让巴尔干本土势力有了成长崛起的空间。19世纪正是民族主义兴起,民族国家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在这样的情况下,塞尔维亚这个在巴尔干半岛中部占相对优势的民族,趁势而起,摧毁了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建立了塞尔维亚国。

塞尔维亚国在独立初期,实力弱小只能蜷缩在贝尔格莱德一带。按照常理来说,这样的小国不具备长期存在的基础,毕竟,巴尔干半岛虎狼环伺的地缘格局决定了,即使没有奥斯曼土耳其也会有其他周边势力入驻,而这不是塞尔维亚可以抵御。

只是,在那个阶段,巴尔干周边的另两大势力(东正教系统的沙皇俄国、天主教系统的奥匈帝国)刚好也处在混乱孱弱中。

俄罗斯在工业革命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为地缘环境的限制,落后于西方其他国家;在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罗斯战败,其扩张受到限制。而奥匈帝国,外部有普鲁士崛起的威胁,内部有日益严峻的民族矛盾。

有能力统治巴尔干半岛的三大势力都陷入困境,这就给塞尔维亚成长的空间。况且,塞尔维亚在这时还多了一个帮手——英法为了维持近东的均势,同时遏制奥匈、奥斯曼、俄罗斯的实力,希望巴尔干半岛拥有自己的政治独立性。

英法与巴尔干半岛的地缘关系疏离,因此,虽然不能直接占领巴尔干半岛,但可以凭借强大的实力,以地中海战略通道向巴尔干施加影响力。巴尔干有了这两个强大的外援,塞尔维亚不仅国家独立了,还有能力挖奥斯曼土耳其的墙角。

一战后,塞尔维亚得到了一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一战中,塞尔维亚加入协约国作战,这让它取得了巨大的战争红利。

一战后,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都被瓦解,失去了威胁巴尔干半岛的能力。而俄罗斯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俄因战争实力大损,再加上列强的钳制,被迫进入休眠期。

巴尔干周边的三大势力都失去了威胁塞尔维亚的能力,这让塞尔维亚的国家主权有了充分的保障,同时还趁势将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大量边缘领土(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以等地区)收入囊中。南斯拉夫王国就是建立在塞尔维亚的基础上的。

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国看上去是一个区域性大国,但其有着诸多隐患。

巴尔干半岛的地缘结构十分分裂,这说明其没有政治整合的地缘条件;巴尔干半岛的地缘实力弱小,无法孕育出本土文明,再加上地处伊斯兰、东正教、天主教三大主流文明交汇处,因此巴尔干半岛的人文结构十分复杂。

具体来说,南斯拉夫王国分为塞尔维亚、黑山、波黑、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马其顿等次级地缘板块。每个地缘板块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主体民族,语言、宗教等大多都不同。

更糟糕的是,巴尔干在这样混乱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强势的势力能压制其他势力,即使是作为主要统治族群的塞尔维亚,其具备的相对优势都十分薄弱,不能形成主体性。

国家地缘和人文结构的高度撕裂,决定了南斯拉夫从诞生起就有极度的分裂风险。

如何避免分裂的发生呢?最优解自然是用主体民族的政治和文明体系优势同化边缘民族。

可是,塞尔维亚作为南斯拉夫的主体族群,从其文明规模以及发展水平来看都不具有同化其他族群的能力。再加上巴尔干半岛地处三大文明交汇,这就让每一个族群,都能从地缘、宗教等层面,在周边寻求外部文明势力的支持,这就让南斯拉夫的内部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如果强行同化,极易引起内乱,不仅国家有分解的风险,还可能引发新的地缘政治风险,让巴尔干半岛重新成为列强的逐鹿场。

这样的情况不是南斯拉夫王国愿意见到的。因此,他们放弃同化转而鼓吹“南斯拉夫”族系认同。

这个想法非常好。虽然巴尔干半岛上的族群关系十分复杂,但族群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南部斯拉夫人族系上。在民族、宗教、语言、地缘冲突严重的情况下,以族系源头为共同点打造彼此的认同纽带。当国民对斯拉夫人的认同高于其他认同时就突破了民族、宗教、语言、地缘的限制,起到了凝聚人心,增强国家认同感的功效。

也真是因为这样,一战后,塞尔维亚王国在领土得到扩张后,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希望以这个名字从族系起源上得到各族群对这个国家的认同感。

然而,南斯拉夫的设想失败了,其原因是,族系认同过于脆弱,而民族、宗教、语言、地缘等隔阂过于根深蒂固。族系上的共同点,存在于几千年前。那时尚未有文明产生,所谓的共同族系是否真实存在着疑问。即使共同族系起源确实存在,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共同点早就消失了。

因此,仅凭几千年前虚无缥缈的血脉联系,无法将各部族间的民族、宗教、语言、地缘隔阂凝聚在一起。

因此,看上去兴盛的南斯拉夫王国,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分离主义。随着纳粹德国的兴起,中欧地缘势力卷土重来,德国比一战时的奥匈帝国要强大得多。

随着二战的爆发,南斯拉夫王国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走向终结。1941年,德军攻陷南斯拉夫,国王保罗二世流亡海外,南斯拉夫被拆解。南斯拉夫共产党组织抵抗势力,利用巴尔干半岛多山的地貌,与德军和伪政府打游击战,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壮大。

在二战末期,纳粹德国的统治被瓦解,南斯拉夫王国得以重建。不过,王国恢复没多久,南共就宣布成立“南斯拉夫民主联邦”,也就是后来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联邦和之前的南斯拉夫王国的版图是一样的。因此,在南斯拉夫联邦成立后也面临着曾经的困境。

而在这时候,随着二战结束,近东乃至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美苏两强对抗,冷战开启。

政治格局的调整对南斯拉夫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战后,巴尔干半岛周边三大地缘势力的没落,让南斯拉夫得到了一个安全的战后环境。而二战后,美苏崛起,南斯拉夫内部矛盾还没平息,又再次成为争霸的焦点。

那么,南共领导的南斯拉夫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呢?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将在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141章——南斯拉夫、塞尔维亚之第1节。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云石君


在二战期间,铁托带领着南斯拉夫人民沉重的打击了纳粹。正如铁托自己所说的那样:我们是欧洲唯一自己解放了自己国土的人民。二战期间,他们消灭了9.8万德国人,俘虏了28.5万德国人和伪军。当然南斯拉夫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欧洲,南斯拉夫的伤亡仅次于苏联和波兰,共计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8%,其中牺牲的战士高达30.5万,受伤有42.5万。可以说正是通过二战的历练,铁托把南斯拉夫拧成了一股绳。


历史的风痕


南斯拉夫,作为大塞尔维亚主义的理想,为什么始于一战结束,复又终于冷战结束?内有民族利益纷争,外有列强环伺。充分说明,它的聚合分离,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奔跑的驰骋


南斯拉夫已经不是第一次消失,历史证明,他还会回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