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南斯拉夫到底有多強大?

雲石君


舞者回答:歷史上的南斯拉夫到底有多強大?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南斯拉夫聯盟的歷史淵源;

1、南斯拉夫國家的形成:

1919年的《凡爾塞和約》確立了南斯拉夫王國的主權和邊界,這是第一南斯拉夫。1929年王國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1941年4月6日,納粹德國向南斯拉夫王國發動全面侵略。4月17日,王國軍隊戰敗投降,國王彼得二世流亡英國倫敦,第一南斯拉夫淪亡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共產黨領導武裝起義,開始了4年艱苦卓絕的反法西斯游擊戰爭。

在二戰中,南斯拉夫的游擊戰爭是最大的敵後戰場,它牽制和消滅了德國法西斯的大量有生力量,南共領導的游擊隊也發展到了80萬人。

1943年11月29日在波黑亞伊策市召開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以鐵托為首的臨時政府—南斯拉夫全國解放委員會,在戰後建立各民族平等的聯邦共和國,剝奪流亡政府的權利,禁止彼得國王重返南斯拉夫,授予鐵托元帥軍銜。

1945年5月,在蘇聯紅軍的支援下,南斯拉夫全境獲得解放。戰爭中南斯拉夫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犧牲,4年中共犧牲了170萬人,佔當時南斯拉夫人口的11%。

2、南斯拉夫的強盛時期:

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1963年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鐵托成為終身總統。

新南斯拉夫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則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馬其頓和黑山6個自治共和國以及屬於塞爾維亞共和國的科索沃、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組成。

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在國內實行社會主義工人自治制度,在國際上奉行不結盟政策。可謂實力強大,稱霸巴爾幹半島,被譽為“巴爾幹之虎”。

上個世紀70~80年代的南斯拉夫:

a、軍事方面:是歐洲三大武裝力量;國防力量(軍工業),曾一度成為該國第一大出口產業。其中,海軍方面擁有各類型艦船近一百艘,已經初步具備了潛艇國產建造能力。在陸軍方面,南斯拉夫巔峰之際擁有軍隊六十萬,預備役人員上百萬。

b、經濟方面:鐵托時期的南斯拉夫經濟繁榮,它結合本國國情,走出了一條獨立自主發展的道路。在上世紀70年代,南斯拉夫就迅速實現了工業化,人均GDP也超過了與之同列的社會主義國家,甚至比蘇聯還富有。

c、生活方面:上世紀70年代時期,南斯拉夫就已有36%的居民擁有汽車。如果把每個家庭按3個人頭算的話,那就意味著在南斯拉夫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輛汽車。除此之外,南斯拉夫的電視機普及率也超過70%。

d、福利方面:醫療系統是免費的,全民識字率達到了91%,人均壽命達到了72歲。

 

3、南斯拉夫的衰敗:

隨著1980年5月4日國際共產主義戰士,南斯拉夫政治家、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曾任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總統、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總書記、南斯拉夫人民軍元帥、約瑟普·布羅茲·鐵托的逝世。

1991年蘇聯解體了,此時的南斯拉夫在勉強堅持了一年以後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聯邦徹底解體,由塞爾維亞與黑山兩共和國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的正式宣告成立。

此時的南斯拉夫已經失去了波黑、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三個重要的地區。本以為能夠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和平共處的時候。

然而科索沃戰爭徹底打碎了新生共和國的信心,此時的共和國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終於與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議會兩院分別以多數票表決通過《塞爾維亞和黑山憲章》,從而標誌著塞爾維亞和黑山聯邦國家正式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從此不復存在。

綜上所述;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鐵托就是南聯盟的全部化身,隨著鐵托總統的去世,南斯拉夫也就結束了歷史使命。

 











思維舞者61


如今提起南斯拉夫,有人扼腕嘆息,有人拍手相慶。曾經的“巴爾幹猛虎”,如今虎落平陽,一分為七,承接正統、碩果僅存的塞爾維亞,像一隻綿羊,在巴爾幹半島苦苦掙扎。

如果將歷史的車輪推回到二十世紀,南斯拉夫在冷戰時期,在世界的地位、形象和品性,絕對在東西方國家中獨樹一幟。

南斯拉夫王國成立於1921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南斯拉夫也受到了納粹戰爭鐵蹄的踐踏。1941年德軍攻入南斯拉夫,南斯拉夫人民在鐵托的領導下,經過4年艱苦卓絕的鬥爭,上演了一系列的經典戰役,靠著靈活機動的游擊戰,利用南斯拉夫多山的地形,打得德國滿地找牙,讓自吹自擂世界戰無不勝的德軍主動撤出南斯拉夫,南斯拉夫也成為二戰時期唯一靠自己的力量將德國法西斯趕出去的國家。

二戰結束後,南斯拉夫迅速醫治戰爭創傷,開展經濟建設。為了突顯自己的地理優勢、位置優勢和制度優勢,雖然是社會主義國家,但不走蘇聯模式,結合自己的國情,走有調控的市場經濟道路。從戰後到70年代末,短短20多年時間,南斯拉夫實現了高度工業化,經濟快速發展,人均GDP、汽車擁有量、家用電器擁有量都居於世界前列,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世人矚目。

戰後南斯拉夫反對蘇聯“老子黨”的地位,拒絕加入華約,拉開與老大哥蘇聯的距離,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修復關係,在第三世界領頭建立不結盟運動。南斯拉夫不偏蘇,也不傾美,身處東西兩大陣營對陣的前線,這種東西方平衡外交,為南斯拉夫戰後經濟、軍事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後援保障。

南斯拉夫堅持獨立自主的國家安全觀,建立百萬大軍,配備先進武器,軍隊戰鬥力一流,連美國、蘇聯都不敢輕易的挑戰,併成為雙方拉攏的對象,一度被稱為“第三軍事強國”。

這樣一個獨立強盛的國家,快速發展的明星國,在鐵托去世後逐步走下坡路。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作為與俄羅斯同為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也不能倖免。20世紀90年代初,南斯拉夫成員國開始鬧起獨立,由於俄羅斯自顧不暇,西方加入了滲透力度,經過一系列內戰,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馬其頓(現為了加入北約,更名為北馬其頓)相繼獨立,塞爾維亞、黑山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最終不敵西方的干涉,黑山於2006年舉行全民公決後自立門戶,並加入北約。

西方對於不跟它們一個道上的人是敢於下狠手的。未經聯合國批准對南斯拉夫進行78天的狂轟濫炸,先進的武器、強大的空中封鎖能力,南斯拉夫被迫簽下屈辱的“城下之盟”,科索活名為被聯合國接管,實際上是變相獨立,這樣南斯拉夫徹底淪落為人口、領土、面積、經濟發展水平都在歐洲後列的小國,對西方來說已沒有任何存在感,完全失去了獨立、統一、強盛的尊嚴,名振世界的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徹底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胡家成hujc


南斯拉夫,一個已成為歷史性名詞的國家,其存在時間並不長,大約有隻一百多年的歷史。它雖然沒有在歐洲的歷史進程中起過主導型作用,但對歐洲以及世界地緣政治格局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此,雲石君就南斯拉夫,為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在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以下簡稱前南)解體前,是巴爾幹半島的主體大國。其領土包括如今的塞爾維亞、黑山、波黑、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馬其頓,以及未得到塞爾維亞和中國承認的科索沃。

南斯拉夫作為巴爾幹半島的區域性大國,這個現象是不符合常理的。巴爾幹半島是東歐、西亞、歐洲三大地緣文明勢力的交匯處,這決定了它逃脫不了成為強勢外來勢力的逐鹿場。三大地緣文明勢力的實力相差不大,其影響力輻射到巴爾幹時,已所剩無幾。這就決定了,即使巴爾幹被一方佔領,也因影響力的薄弱而無法長期穩定。

而巴爾幹半島全境山脈縱橫交錯,自身地緣實力難以孕育出強勢的本土勢力,破碎的地緣結構無法形成一個強勢的核心。因此,巴爾幹半島在民族、文化上十分多元化,政治較難整合為一體。

巴爾幹嚴峻的內外部形勢,決定了其天然缺乏出現大型強勢本土勢力的條件。

不過,南斯拉夫的崛起,打破了常規。其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巴爾幹半島的政治整合,成長為一個較為強大的區域性大國。

南斯拉夫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這其實與近東地緣政治格局有關。

19世紀,南斯拉夫崛起時,正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著巴爾幹半島。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曾威震近東,只是因為大航海時代和歐洲工業革命的興起,奧斯曼帝國逐漸沒落,到19世紀時,其實力已無力維持對巴爾幹半島的絕對統治。

這就讓巴爾幹本土勢力有了成長崛起的空間。19世紀正是民族主義興起,民族國家理念深入人心的時代。在這樣的情況下,塞爾維亞這個在巴爾幹半島中部佔相對優勢的民族,趁勢而起,摧毀了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建立了塞爾維亞國。

塞爾維亞國在獨立初期,實力弱小隻能蜷縮在貝爾格萊德一帶。按照常理來說,這樣的小國不具備長期存在的基礎,畢竟,巴爾幹半島虎狼環伺的地緣格局決定了,即使沒有奧斯曼土耳其也會有其他周邊勢力入駐,而這不是塞爾維亞可以抵禦。

只是,在那個階段,巴爾幹周邊的另兩大勢力(東正教系統的沙皇俄國、天主教系統的奧匈帝國)剛好也處在混亂孱弱中。

俄羅斯在工業革命及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因為地緣環境的限制,落後於西方其他國家;在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俄羅斯戰敗,其擴張受到限制。而奧匈帝國,外部有普魯士崛起的威脅,內部有日益嚴峻的民族矛盾。

有能力統治巴爾幹半島的三大勢力都陷入困境,這就給塞爾維亞成長的空間。況且,塞爾維亞在這時還多了一個幫手——英法為了維持近東的均勢,同時遏制奧匈、奧斯曼、俄羅斯的實力,希望巴爾幹半島擁有自己的政治獨立性。

英法與巴爾幹半島的地緣關係疏離,因此,雖然不能直接佔領巴爾幹半島,但可以憑藉強大的實力,以地中海戰略通道向巴爾幹施加影響力。巴爾幹有了這兩個強大的外援,塞爾維亞不僅國家獨立了,還有能力挖奧斯曼土耳其的牆角。

一戰後,塞爾維亞得到了一次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在一戰中,塞爾維亞加入協約國作戰,這讓它取得了巨大的戰爭紅利。

一戰後,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都被瓦解,失去了威脅巴爾幹半島的能力。而俄羅斯爆發十月革命,新生的蘇俄因戰爭實力大損,再加上列強的鉗制,被迫進入休眠期。

巴爾幹周邊的三大勢力都失去了威脅塞爾維亞的能力,這讓塞爾維亞的國家主權有了充分的保障,同時還趁勢將奧匈帝國在巴爾幹的大量邊緣領土(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以等地區)收入囊中。南斯拉夫王國就是建立在塞爾維亞的基礎上的。

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國看上去是一個區域性大國,但其有著諸多隱患。

巴爾幹半島的地緣結構十分分裂,這說明其沒有政治整合的地緣條件;巴爾幹半島的地緣實力弱小,無法孕育出本土文明,再加上地處伊斯蘭、東正教、天主教三大主流文明交匯處,因此巴爾幹半島的人文結構十分複雜。

具體來說,南斯拉夫王國分為塞爾維亞、黑山、波黑、斯洛文尼亞、保加利亞、馬其頓等次級地緣板塊。每個地緣板塊都有自己相對獨立的主體民族,語言、宗教等大多都不同。

更糟糕的是,巴爾幹在這樣混亂的情況下,沒有一個強勢的勢力能壓制其他勢力,即使是作為主要統治族群的塞爾維亞,其具備的相對優勢都十分薄弱,不能形成主體性。

國家地緣和人文結構的高度撕裂,決定了南斯拉夫從誕生起就有極度的分裂風險。

如何避免分裂的發生呢?最優解自然是用主體民族的政治和文明體系優勢同化邊緣民族。

可是,塞爾維亞作為南斯拉夫的主體族群,從其文明規模以及發展水平來看都不具有同化其他族群的能力。再加上巴爾幹半島地處三大文明交匯,這就讓每一個族群,都能從地緣、宗教等層面,在周邊尋求外部文明勢力的支持,這就讓南斯拉夫的內部結構變得更加複雜。如果強行同化,極易引起內亂,不僅國家有分解的風險,還可能引發新的地緣政治風險,讓巴爾幹半島重新成為列強的逐鹿場。

這樣的情況不是南斯拉夫王國願意見到的。因此,他們放棄同化轉而鼓吹“南斯拉夫”族系認同。

這個想法非常好。雖然巴爾幹半島上的族群關係十分複雜,但族群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南部斯拉夫人族繫上。在民族、宗教、語言、地緣衝突嚴重的情況下,以族系源頭為共同點打造彼此的認同紐帶。當國民對斯拉夫人的認同高於其他認同時就突破了民族、宗教、語言、地緣的限制,起到了凝聚人心,增強國家認同感的功效。

也真是因為這樣,一戰後,塞爾維亞王國在領土得到擴張後,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希望以這個名字從族系起源上得到各族群對這個國家的認同感。

然而,南斯拉夫的設想失敗了,其原因是,族系認同過於脆弱,而民族、宗教、語言、地緣等隔閡過於根深蒂固。族繫上的共同點,存在於幾千年前。那時尚未有文明產生,所謂的共同族系是否真實存在著疑問。即使共同族系起源確實存在,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共同點早就消失了。

因此,僅憑几千年前虛無縹緲的血脈聯繫,無法將各部族間的民族、宗教、語言、地緣隔閡凝聚在一起。

因此,看上去興盛的南斯拉夫王國,存在著極為嚴重的分離主義。隨著納粹德國的興起,中歐地緣勢力捲土重來,德國比一戰時的奧匈帝國要強大得多。

隨著二戰的爆發,南斯拉夫王國在內憂外患的局面下走向終結。1941年,德軍攻陷南斯拉夫,國王保羅二世流亡海外,南斯拉夫被拆解。南斯拉夫共產黨組織抵抗勢力,利用巴爾幹半島多山的地貌,與德軍和偽政府打游擊戰,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壯大。

在二戰末期,納粹德國的統治被瓦解,南斯拉夫王國得以重建。不過,王國恢復沒多久,南共就宣佈成立“南斯拉夫民主聯邦”,也就是後來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南斯拉夫聯邦和之前的南斯拉夫王國的版圖是一樣的。因此,在南斯拉夫聯邦成立後也面臨著曾經的困境。

而在這時候,隨著二戰結束,近東乃至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美蘇兩強對抗,冷戰開啟。

政治格局的調整對南斯拉夫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一戰後,巴爾幹半島周邊三大地緣勢力的沒落,讓南斯拉夫得到了一個安全的戰後環境。而二戰後,美蘇崛起,南斯拉夫內部矛盾還沒平息,又再次成為爭霸的焦點。

那麼,南共領導的南斯拉夫如何應對這種局面呢?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將在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41章——南斯拉夫、塞爾維亞之第1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在二戰期間,鐵托帶領著南斯拉夫人民沉重的打擊了納粹。正如鐵托自己所說的那樣:我們是歐洲唯一自己解放了自己國土的人民。二戰期間,他們消滅了9.8萬德國人,俘虜了28.5萬德國人和偽軍。當然南斯拉夫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歐洲,南斯拉夫的傷亡僅次於蘇聯和波蘭,共計170.5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0.8%,其中犧牲的戰士高達30.5萬,受傷有42.5萬。可以說正是通過二戰的歷練,鐵托把南斯拉夫擰成了一股繩。


歷史的風痕


南斯拉夫,作為大塞爾維亞主義的理想,為什麼始於一戰結束,復又終於冷戰結束?內有民族利益紛爭,外有列強環伺。充分說明,它的聚合分離,命運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奔跑的馳騁


南斯拉夫已經不是第一次消失,歷史證明,他還會回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