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西方油畫像真人,中國畫卻和實際差別很大?

影影圈圈


其實不光是人,在風景畫對真實景物的還原上,中西方也存在很大的差別。通過對比,你就會發現:中國古代的名畫無論是山水還是人物,都沒有西方油畫畫得逼真。

這時候,你如果僅因為中國畫畫得不逼真,就認為中國的藝術價值不如西方油畫,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其實,想要對真實世界用繪畫進行還原,中國的畫師也可以做到。古代有很多“描容”(給人畫肖像畫)畫師,能夠高度還原人像。比如,隋唐時期的閻立本,畫的人物肖像就非常逼真傳神。

(圖 | 太宗真容——閻立本)

然而,中國的古代名畫中,這樣高度還原人和景物的具象寫實作品並不多,更多的是人和景物之間呈現誇張比例的作品。

(圖 |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部分)

比如,我們可以看出,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人與山、樹木之間誇張的比例。《洛神賦圖》描繪的是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不是還原人和物的真實度,而是著重表現故事的意境。

顧愷之是中國水墨畫的鼻祖,不追求畫的逼真,而是讓繪畫介於“似與不似”之間,可以說,這是他有意而為之的。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他的“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再回到我們的問題,為什麼西方的油畫畫得那麼逼真?

前面我們說過,中國的畫師也可以將人物畫的逼真,但是,跟西方文藝復興之後的繪畫大師比,在逼真程度上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上圖為意大利畫家喬瓦尼·巴蒂斯塔·莫羅尼的作品,不僅對人物進行高度的還原,甚至連衣服上那張揚複雜的紋樣,微妙的高光和陰影,他居然都可以準確地畫出來,這種準確感、真實感,就像是用照相機照片,在那個沒有照相技術的時代簡直是不可思議。

那麼,為何西方的繪畫大師能夠如此準確地還原我們肉眼看到的景物?他們的繪畫技巧真的就這麼厲害嗎?

在1420年,意大利一個叫布魯內列斯基的建築師發明了透視,也就是所謂的焦點透視,這逐漸成了西方繪畫的一個基本原則。所謂的透視,就是在二維平面上描繪出三維空間的系統,就是在一張平面的紙上通過技巧畫出有立體空間和深度的畫。這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問題,今天談這個問題的人不多了,因為我們有照相機,但是,在幾百年以前的巴黎,它卻是一個熱門話題。

14世紀時,儘管西方畫家的畫已經非常好看,已經掌握了普通的、初淺的透視效果和原理,但是一些細節上,比如畫中人物衣服上的圖案,卻畫得很簡單拙劣,甚至文藝復興初期畫家畫的透視效果在今天看來還是非常幼稚;然而,到了文藝復興的中後期,也就是公元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西方畫家寫實繪畫的技術突飛猛進。僅僅一百來年的時間,畫家居然就能夠把服裝上的圖案畫得惟妙惟肖,逼真到與今天照相機拍出來的效果不分伯仲。

這是如何做到的呢?簡單的透視原理肯定不能使畫家們憑藉肉眼如此準確地捕捉到圖案變化。其實,事實上並非是他們自身的繪畫技術有多麼的厲害,而是西方繪畫大師有一個秘密武器——光學儀器。

比如,著名的荷蘭畫家維米爾,維米爾是17世紀的荷蘭人,荷蘭是光學器材的發源地之一,也是非常發達的光學器材製造地之一,所以很多人都認為維米爾使用了光學器材。

維米爾的作品幾乎都是在室內畫的,現代畫家大衛·霍克尼通過研究還原了維米爾作畫的秘密武器——小鏡子。

(圖 | 大衛·維米爾《帶珍珠耳環的少女》)

維米爾透過一扇窗戶的光線照在室內的物體和人物上,將鏡子調整好角度面對著對象,再將鏡子裡折射的圖像與桌面上的畫布重合。這樣一來,只要用筆順著小鏡子的邊緣描繪出和小鏡子重疊的部分圖像,就能在畫布上準確地描繪出小鏡子上的顏色和圖像,最後畫出完整的對象來。

也就是說,用這種方法可以準確無誤地從光學的角度再現對象,所以霍克尼推測,維米爾真的就是在複製他用光學器材的折射效果投射出來的圖像。

當然,維米爾這樣的技巧屬於機密,絕不會輕易洩露給別人,同時代歐洲畫的好的畫家也不止他維米爾一個。其實,那些歐洲的畫家各有各的獨門絕招。

比如前面我們提到的卡拉瓦喬,沒有模特就不能作畫,而且模特也必須在其指定的畫室才行。

卡拉瓦喬的秘密武器就是,暗室投影法。

在這暗室投影的畫法中,畫家坐在一間比較暗的屋子裡,屋子也不是全部的漆黑,然後在這個屋子的門上開一個像畫布一樣的方洞,讓被畫者在門外強烈的光線下坐著,再用鏡子折射被畫者的像,透過那個方洞投進來,投射在畫布上。

(圖 | 卡拉瓦喬《音樂家們》)


用這種手法在畫布上所呈現的圖像就達到了光學高度的精準,而且是有色彩的,只不過當你用凹透鏡的時候,這個圖像是倒過來的,而用平面鏡子的時候這個圖像是向上的。其實,對畫家來說顛倒不顛倒都不重要,就按著畫布上投射的圖像直接勾描就行了,這就是卡拉瓦喬們的秘密。

那麼問題來了,很多油畫中有很多人物,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所有的畫中人物都穿上道具服裝坐在太陽光下,讓畫家慢慢地一個一個畫下來吧?

其實,歐洲的畫家還有一個秘密:就是在很多大型的、多人物的繪畫作品中,雖然也是用了光學原理,但是這些作品中的人物並不是一次性同時畫成的,而是多次單獨投射繪製,最後拼接在一起的。

綜上所述,相信你已經明白了,西方的畫家如何使用光學儀器,各自用各自研究出的透視方法,將油畫畫的如此逼真的了。下面我們說說,中國畫為何不像西方畫家那樣追求逼真。

什麼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是“畫心”

我們前面提到過山水畫的鼻祖顧愷,它作畫是意在傳神。其實,古人畫的東西並不是他們眼睛所看到的,而是心裡所體會到的。那是人的智識、理解和感情,是觀看了自然之後,在他們大腦裡形成的綜合印象,畫家把這種綜合印象通過作畫的藝術形式呈現在了畫面上。

正如蘇東坡所說:

“世之工人,或能曲盡其形,而至於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蘇軾《淨因院畫記》

作為全能的藝術家,蘇軾認為能工巧匠能夠完美模仿自然的形態,但是隻有高人逸才(也就是藝術家),才能夠藉助形式來表達理念。

(圖 | 陸探微《歸去來辭圖》)

也就是說,在形的層面,畫得像只是基礎,形是第二位的,表達理念才是更重要的。繪畫作品能夠表達理念,達到“似與不似”的境界,正是因為藝術家在“畫心”。中國古代畫家不會去畫眼睛直接看到的東西,更不會直接模仿自然,而是在觀看景物之後,在腦子裡先構建出一個意念的圖像。這個圖像是源於客觀存在的,所以是“像”的;但是經過畫家的理解和消化,又不同於客觀存在,所以又是“不像”的。這就是“似與不似”所要表達意境。

從透視的繪畫技巧上講,西方人用的是焦點透視法。也就是光學的手法,用小鏡子、針孔成像等方法,照著現實對象來畫。畫面是靜態的,像單反照相機,反過來,單反照相機也是在模擬西方繪畫透視所呈現出來的效果。

中國古人的視點是移動的,也叫“散點透視”。中國的畫家不會透過牆上的洞看自然,這樣畫出來的作品只是欺騙視網膜,顯得虛假造作。中國古代山水畫並不是西方那種小孔呈像式的凝視,而是瀏覽。其實也可以這麼理解,如果拿西方繪畫方法比作照相機,那麼中國繪畫方法就是攝像機。一個是固定一點,拿手比畫一個取景框,然後照搬著直接畫下來;另一個是用鏡頭轉著圈地看周圍,然後按照心中的印象畫下來。

這種繪畫方式來自於中國的獨特的文化傳統,即詩、書、畫一體。古人說,詩言志,也就是說詩歌是一個人內心的表達,而書法和繪畫也被文人認為是跟詩歌一樣,是人內心情感的表達。他們為了把自己心靈中的圖像呈現出來,更是利用一種造型語言書法,把書法的筆法引入到了自己的繪畫中。字畫就流行了起來,就算你不認識漢字,應該也能夠從類似書法線條這樣的造型語言裡,感受到書寫者要表達的個人情感。所以,書法也成為了傳遞心靈印記的某種媒介。而繪畫能成為“畫心”,正是因為書法首先具有了這種功能。

結語

照相機出現以後,西方畫家們逐漸放棄那種追求還原景物的執念,他們發現中國傳統的散點透視方法,根本不像西方美術史所說的,這是一種原始的、不發達的、不科學的透視方法,而是一種生態的、伴隨著人的眼睛和心靈的透視,最終在畫面上體現出來先進透視方法。

因此,中國傳統繪畫逐漸被西方的藝術家們重視起來,從藝術史的發展看,西方繪畫藝術最終也走向了“傳神”。

END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參考資料:
1、《隱秘的知識——重新發現西方繪畫大師的失傳技藝》——大衛·霍克尼 2012-12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2、《心印——中國書畫風格與結構分析研究》—— 方聞 2004-2 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達文有話說


為何西方油畫像真人,而中國畫卻和實際差別很大呢?

最簡單的答案就是:西方油畫特別強調寫實;中國畫則很強調寫意。

具體的可以從這五個方面解答。



一、繪畫的工具東西方不同

西方油畫以植物油且是快乾的植物油做顏料,如罌粟油、亞麻仁油和核桃油等調製顏料,繪畫不用紙張,而用亞麻布、紙板或者木板。到了近代,畫家喜歡用亞麻子油調製顏料,這種油畫顏料乾燥後不變色,畫面也不會變得髒兮兮的,且色彩豐富、逼真。因為油畫的顏料具有不透明性和覆蓋力強的特點,畫油畫時,顏色由深到淺,逐層覆蓋,這樣油畫的立體感變呈現出來了。

中國畫多在絹、宣紙和帛上作畫,畫好後一般會裱糊起來。多用毛筆蘸水和墨在宣紙和絹上作畫,立體感不是很強。

二、中國畫注重線條的應用,而西方油畫不注重。

線條在中國畫裡,畫家一般是用它來作為意象和物象的境界。如,在中國畫裡,人的身體與背景的界限,往往用一條彎曲柔軟的曲線即可;西方油畫則不這樣。



三、西方油畫講究透視法,而中國畫則不講究。

所謂透視法就是在二維的畫布畫出三維的立體感。西方油畫講究複製現實真物,就連畫作裡的距離、光影等都同比例真實。而中國畫講究寫意和天馬行空,則完全不受透視法拘束。從這一點上看,便可以部分地回答了上述問題。

四、西方油畫家研究解剖學,中國畫家則不學這個。

西方畫家學習解剖學,是為了掌握人體的構造和骨骼分佈等情況。一個合格的油畫家一般都是一位解剖學專家,這有點像中國以前的剃頭匠。過去的剃頭匠不僅會理髮,還會掏耳朵、推拿和接骨。

五、西方油畫重視背景,中國畫則講究留白。

中國畫的寫意特性在這一點上尤為明顯。一直梅花、幾根竹子可以突兀在一大片的空白紙上,四周空蕩蕩無一物;而油畫也表現相同題材時,則複雜得多,寫實得多,一段要將梅花的枝幹和生長環境等一草一木都交代清楚。

總之,西方油畫比較寫實,而中國畫比較寫意,二者追求的目標不一樣,所以呈現出來的效果就是:西方油畫中的人真像,中國畫卻和實際景物差別很大了。


老梅尋夢


為何西方油畫像真人,中國畫卻和實際差別很大?這是個很多人都能感覺得到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


說簡單就是一句話,中國畫和西方油畫的創作理念創作技法表現手法不同。

說複雜就要從幾個方面來解讀這個問題。

首先,中國畫和西方油畫都是視覺藝術。中國畫是東方繪畫的主要畫種,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西方油畫是西方繪畫的主要畫種,有著600多年的歷史。中國畫和西方油畫有著各自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是東西方傳統文化在繪畫藝術上的反映和體現。

二是,中國畫和西方油畫由於傳統文化的不同在繪畫立意上從一開始就不相同。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含蓄、內斂,表現在繪畫藝術上,描繪自然風光、山水花鳥的繪畫佔了絕大多數,而表現人文題材的繪畫相對較少。西方傳統文化提倡開放、張揚,表現在繪畫藝術上,以人物為主體主題表現人文精神題材的油畫始終是西方油畫的主流。

三是,中國畫和西方油畫的創作理念不同。中國畫追求“寫意”,就是畫的意境要宏闊深邃,在“似與不似”之間,在“書畫同源”“畫書詩印一體”。西方油畫注重寫實,強調“形象逼真、形神兼備”,且以人物畫為主。雖然後起的印象主義、抽象主義油畫不再追求形象逼真,但寫實具象仍是油畫的主流。



四是,中國畫與西方油畫的創作工具材料不同。中國畫使用的是毛筆、水墨或水彩,畫在宣紙上。西方油畫使用的是油畫專用筆、刀,和易乾的植物油調和顏色形成的顏料,畫在畫布或牆面上。

五是,中國畫與西方油畫的創作技法不同。中國畫是“筆墨線條的藝術”,西方油畫是“造型色彩的藝術”。


以上五個不同,就是為什麼西方油畫像真人,中國畫卻和實際差別很大的形成原因。


燈影書畫


西方油畫家和中國畫家的創作理念不同,因而油畫作品和中國畫作品表現風格不同。

西方油畫絕大多數以人為創作對象,所畫人物生動形象逼真,通過色彩,光影,寫實等,把人物畫得如真人一般。成為西方繪畫的藝術經。這是西方美學的指導下所所作的藝術。特別是西方文藝復興及以後的油畫作品,更是把人物油畫之美創作到了極致。

西方文藝復興是一個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以致於興成一種洪流,甚至改變了美學觀念。

文藝復興前是神統治,是哲學也是美學。一切在神的統治下,人是被動的,受壓抑的,神是無尚的,主宰一切的,美學也是一切神授。反映到文藝之中,人是被衣服裹著的裝在套子裡的。

文藝復興運動,打破了一切神授的羈絆,人成了萬物之靈,主宰世界。美學也從神的統治轉化為人的主宰,一切由人創造,人從套子裡出來變成了主體。故西方油畫中的自由的人變成了神聖,維納斯,美惠女神,自由女神,大衛,蒙娜麗沙等相繼出現。

而中國畫是以寫意,含蓄,餘味曲包,追求詩意中創作的。有寫意傳神的奉為上品,不少創作離現實越遠,越藝術化,寫意化而成為上品。洛神是理想中的洛神,西施是傳說中的西施,八十七神仙卷中的人物是虛無漂緲的人物。這完全是繪畫理念,美學思想,審美歡唸作用下的藝術創作。所以創作效果就大相經庭。

繪畫發展到今天,美學思想有大融合的趨向,中國也畫油畫成風,也在畫主宰世界的人,也有在封建套子裡解放出來的絕美人物。而西方也有油畫含意的現象,也從單純的寫人之實,用中國人發明的陶器倒水,來尋"源"的,成為東西繪畫創作的藝術珍品。

美學,哲學在前進,繪畫藝術所創造的美也在變化(認同請關注)。




GoodLuck6868


為什麼西方油畫像真人,而我們中國的國畫卻和實際差別很大?

題主的這話有點偏激了吧,中國畫只要畫得到家的,其實也可以達到維妙維肖的地步,也就是中國古代的畫家所總結出來的“形神皆備。”下面,我就以同樣的描繪新中國誕生時的兩幅經典鉅著:《開國大典》和《新中國的誕生》來作一個比較吧。前者是董希文老人用油畫這個藝術體裁創作的,後者是唐勇力教授用中國畫這個藝術體裁創作的。

後一幅用中國畫的藝術手法描繪的毛爺爺及其他的開國領袖們,您能說畫家畫得和他們開國領袖們的真人形象差別較大嗎?

唐勇力教授的《新中國的誕生》局部。

當然,正如清初那位“收盡奇峰打草稿”的石濤和尚所說的那樣,中國畫的特點之一,就是在真實的基礎上,畫家充分發揮他的想象力,畫出了在現實中不可能存在的畫面,特別是中國畫中的山水畫。

像這兩幅鉅著中的畫面,都是畫家在現實的基礎上提煉昇華之後才創作出來的,在現實中幾乎是不存在的。

然而,西方的畫家創作出來的油畫作品,就完全是接斤真實的了嗎?未必。

有著“浪漫主義的獅子”的稱號的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他所創作的《自由引導人民》的戰鬥場景,在現實中也是不可能存在的。也是畫家在真實的基礎上,經過提煉昇華而創作出來的藝術精品。

西方藝術家創作出來的這些精品,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存在的。當然,我明白題主的意思:“為什麼西方油畫像真人一樣,而中國畫卻和實際差別較大?”題主您的出發點是清晰的,但是不過是偏激了一點而已。


山野耕樵


  • 15世紀油畫顏料被研製成功後,寫實,立刻就成為油畫形式語言的主流,也就說油畫的主流審美觀念,就是要畫人就得像真人。

  • 中國畫則不同,在西方油畫引進中國之前,從來我們的審美價值觀都是基於繪畫者主觀層面的,而不太細究客體到底長得什麼模樣。

宋 梁楷作《潑墨仙人圖》

  • 當然,不是中國人畫不像,而是不削於畫得像;尤其兩宋之後站穩了畫壇C位的文人畫家們,將畫得像的作品斥之為“行貨”、“匠畫”、“世俗畫”、“界畫”等等,這些都是被文人士大夫階層所不恥於創作、把玩和收藏的。
  • 那為什麼在中國會產生以不像為上、以像為下的的審美價值觀呢?

這個原因要追溯到繪畫的工具和顏料上

  • 西方油畫的歷史也就不足600年,而且沒有主色;各種彩色均不透明且具有覆蓋性。所以油畫是以光、色的明暗塊面來表現物體,只要準確地模仿自然光和色,也就能逼真地畫出酷似的形象。

5000年前的馬家窯彩陶已經被用墨線紋作為裝飾

  • 而中國畫有主顏料-墨,國人用它勾線繪製圖案和書寫文字已經5000年了;儘管中國畫只有1500年曆史,也較油畫長2倍以上;勾線畫客體的輪廓,是中國畫的特徵之一,沒有墨線的畫,誰也不會認為是中國畫。

  • 而真人是沒有輪廓線的,這個基礎性的“不像”,決定了中國畫乾脆就放棄“像”的追求,反過來追求線條之抽象美啦。

美學價值觀不同也導致中西方繪畫在“像”上的分歧

  • 中國傳統美學價值觀主要來源於老子的《道德經》,其闡述“道”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拙樸,所謂“道法自然”,聯繫到中國畫,就是不刻意追求外在的喬飾,而是應該追求內在的本真,而不是外表的逼真。

  • 西方的文化傳統來源於古希臘,其眾神崇拜的信仰中,卻賦能給充斥著基礎人性的大“神”們,讓我們差點笑掉大牙。從這種原始信仰走出來的文明,以人身唯美、以人的本性唯美,多少我們也就可以理解一點點啦。

油畫和中國畫出處不同、材料和工具迥異,審美價值觀更是大相徑庭,也就導致了畫人的像與不像差別;不過,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兩者並沒有高下之分,各自都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有巨大的審美價值,從這而論,西方油畫和中國畫又都是非常優秀的藝術類型,是全人類精神文化的寶貴資源和財富。

聞道深般若


每次當西方油畫與中國畫出現在一起時,就又有討論不完的話題,兩者同屬於繪畫藝術,總有著太多的不似之處,又存在一些相似之處,那麼為何西方油畫像真人,中國畫卻和實際差別很大呢?這應該說的是人物油畫和人物國畫中的人物形象對比,


西方油畫人物形神俱備,

一切都因為油畫是以“色彩”為載體,帶給人強烈的視覺效果,而色彩本身就可以獨立成為一個形狀,怎麼理解呢?就好像物象的影子就是一個很明顯的形狀,或者把很多種色彩拼湊在一起就也成了一個形狀,就比如,“搭積木”那種,這就是油畫藝術裡所說的“色彩有了,形就成了”,



油畫裡的人物之所以可以像真人一樣形象逼真,除了“色彩造型”之外,它以素描為基礎的“

空間透視效果”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藝術家把人體結構按照“黃金分割比例”進行塑造,人物的造型模型有了,然後添加豐富的色彩,進行修飾,自然就形象逼真和真人一樣了,


中國畫人物和現實人物差距很大,

幾千年來,國畫都注重“寫意”,首先要明白“寫意”並不是忽略物象的具體特徵,比如,那些花鳥、山水畫的形象也很逼真,唯有人物畫的形象給人“怪怪的”感覺,和現實中的人物相差甚遠,那麼為什麼人物畫就不講究形象呢?而山水、花鳥卻有形象?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那是因為,山水、花鳥沒有表情,在油畫或者國畫中都不需要描繪表情,人們在欣賞沒有表情的物象只會觀察整體特徵,不同的物象之間總是相互吸引,所以覺得那些山水、花鳥很逼真;然而,人物是有表情的,只是在國畫中看不到色彩,只有筆墨,用筆墨來描繪表情自然沒有比用色彩描繪表情顯得生動形象,就好比一張蒼白的臉是顯示不出任何表情的,又由於國畫的空間立體感沒有油畫的強烈,(確切的說國畫是依然屬於線條藝術)所以國畫人物看起來和實際人物差別的很大,



詩夜城主


中國畫和西方油畫發展的過程不一樣,西方油畫是以描繪宗教主題為由發展起來的,所以:非常寫實大量描繪了宗教題材的人物故事,而中國畫是以山水風景為題材寫意為主,當然也有描寫山水樓谷間的人物生活的場景,但是中國畫不強調人物的素描關係,現在中國畫已經有很多人補學素描了,但也有些畫家咬牙堅持不學素描,把山水風景畫的昏天地暗以表示舒發情感,似乎一畫清淅了就沒有感情了。現在中國畫中畫人物的素描關係人物的立體感表現也不錯,但是中國畫以墨為主,色彩較少在表現人物方面沒有油畫顏料那麼豐富,表現手法方面手段要差一點。


水鄉人75835403


西方油畫寫實,有先天的優勢,歸功於它的材料屬性,以油為媒介的油畫色彩覆蓋性強,厚重質感強,便於反覆塑造形體,且色彩光澤鮮亮,畫人物自然堪當大任,寫實又逼真。


中國畫畫人物總覺得和實際相差太大,也是和中國畫的材料有關,中國畫的材料以水為媒介,用的是水的墨,水的植物顏料和礦物顏料,可以說沒什麼覆蓋性,一筆定乾坤,最關鍵的是,中國畫的審美取向和油畫完全不一樣,中國畫講氣韻生動,注重寫意,而不是寫實。


誠然,中國畫的寫意決定了中國畫發展的道路,但也不是中國畫就不能寫實,中國的工筆通過三番九染,同樣可以把人物畫的很逼真,色彩畫的很靚麗,和實際沒什麼區別。

每一個畫種都有自己的強項,捨棄自己的優勢擁抱別人的長處,不可取。好比油畫來畫中國寫意畫,還叫油畫嗎?同樣,中國畫別緊張自己寫不寫實,發揚自己的寫意,就是世界第一,從另外的角度看,中國畫和實際沒有一點差別。


陳莊水墨畫家


西方的人物油畫是逼真性的寫實,是模仿真人的現實,注重人物形象整體的和諧和精神的統一;中國畫的人物畫具有虛實的寫意,講究人物形象的似與不似之間意境的審美。



中國畫 以毛筆、墨、國畫原料、宣紙和絹帛為工具材料,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畫種。中國畫再現客觀對象與表現主觀情感上,講究“寫意”、“意境”、“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簡潔的構圖與形象調動欣賞者情趣的聯想,獲得詩情畫意的審美理想。中國畫在形式上以山水花草、動植物自然風景為主,人物畫比較少。描繪人物形象存在著虛與實、像與不像之間的寫意,和實際中的人物形象差別很大,表現出人物形象性的神形兼備的神韻美感。



西方油畫注重寫實,以透視和明暗的方法表現物象的體積、質感和空間感,並要求表現物體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現的色彩效果。油畫的色彩異常 豐富,能充分表現對象的複雜性,有力地展示雄渾闊大的場面和人物形象的藝術性。



例如《陽光中的裸女》是法國畫家奧古斯特·雷諾阿於1876年創作的油畫作品。這幅畫中的少女,在陽光照射的女人體上,由於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人們習慣地認為是潔白的光滑的肉體,實際上呈現出千變萬化的色彩,有的地方是冷色調,有的地方是暖色調,表現出她美麗動人的純潔心靈的真實美感,具有吸引人們視覺效果的藝術感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