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走親戚變得越來越少,到底什麼原因?

農耕子


本人是六十年代中期的人。看到題主的這個問題,勾起了我對兒時的回憶!

本人的兒時是在七十年代,記得那時只要一放寒暑假,我必會一個人步行十多公里,去我的外婆家玩,不知道為什麼,一不為吃的,注:那時因為全國的農民生活都十分的艱辛,所以你一個小屁孩子的到來,就算是親戚。長輩親戚也絕對不會為了你的到來,而為你做美味佳餚的!


要說玩吧,到一個莫生處,怎麼也比不過在本村同發小們玩的開心!

難道那就是割捨不了的親情嗎!

每到過年的時候,正是到了一年一度集中走親戚的時候!

在我們江蘇南京地區,拜年可有講究了。

大年初一初二,只能女兒女婿,給岳父岳母拜年,外甥給外公外婆,舅舅舅媽拜年。

等到了初三,就會有舅舅家的子女,去給姑姑姑父拜年的姨媽等姨親,也會在這幾天互拜。

等到初五初六,就是平輩之人互拜了,什麼朋友之間,長輩不在的關係好的老俵之間,等等等等。

特別要說明的是,那時候走親戚全靠兩條腿!而路是一色的土路,遇上雨雪天氣,還得穿上雨靴,現在回憶起來,那個罪遭的!

那時候我也就十歲左右,跟在本人的二哥後面走親戚。記得那時的紅包只有2毛錢和4毛錢,而二哥和我談好條件,紅包必須分他一半,才肯帶我走親戚,沒辦法,只得答應。即便是這樣,一個年關下來,也能攢上一些錢,真的是即高興又開心!
一,可以吃上好多頓美味佳餚,那時候只有過年才能享受!

二,親情友情等高於一切!

再看看現在,走親戚的是越來越少了!就算現在出門都有各種各樣的代步工具,人們也不在熱衷於走親戚了!

本人考慮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工作時間太多太累,難得休息幾天,就想好好的放鬆一下心情。

二,那時走親戚,農村有一種說法叫做找活食,就是為了吃頓好的,現在生活好了,人們再也不會為了吃而奔波了。

三,親情友情也雖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得越來越淡了!

本人觀點。


三農問題探討者


記得20多年前90年代的時候,記得每到春節過年,親戚之間走動非常的頻繁,雖然那個時候交通並不便利,但是親戚之間的那份關係還是非常緊密的,只要是在血緣上扯上關係的,即便是一些遠方親戚老表之類的,到了過年的時候基本上都會走動,那個時候過年走親戚基本上要走到正月二十左右,而且去了之後都要住一兩晚,記得我奶奶的姊妹基本上每次來都要住三四晚。

但是現在基本上過年春節走動就沒那麼明顯了,基本上每年過年到正月初十左右親戚之間就走動的差不多了,而且除了很親的親戚以外,基本上都不會過夜了,因為現在交通也便利了,很多人都是當天去當天回,即便是到了晚上也會開車回自己家裡住。

另外現在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平時都沒怎麼聯繫,親戚關係有些單薄了,隨著老一輩的過世,遠方親戚子女基本上不會在來了,而到了春節期間假期也很少,基本上很多人正月初五初六就開始返程了,所以很多親戚一年到頭都來不及走動。

而造成這樣的原因我總結一下幾點:
1.新生姊妹兄弟少了,親戚網沒那麼大了
2.人們生活節奏太快,很多人平時都沒時間走動,關係淡了
3.家家戶戶都有車,很多人不願意在親戚家過夜


樓盤網


八零後的我,小時候就非常喜歡去外公家,我們農村都有這風俗,就是正月初二去走親戚,以前我們都是走路去,單車都很少有人有,更別說汽車了。記得有一年下好大的雪,我和媽媽還有哥哥弟弟,正月初二去外公家,媽媽挑了一個擔子,裡面裝有米還有粽子,芝麻餅。一般都有二十斤這樣吧,我們走路都要走兩個小時,去外公家可以說是翻山越嶺,走到山頂雪下得好大,看到那花花草草都被雪包圍了,好看極了,我和哥哥弟弟就拿來玩,太好看了還拿放到媽媽的擔子,讓媽媽挑,現在想想太不懂事,那麼重的東西還要媽媽挑,去到外公家,滿面高興歡迎我們的到來,就開始忙著煮飯給我們吃,吃完飯坐了一下又要往回家,路太遠了。現在的我很少去了,媽媽不在了,外公也不在了,去了也不像以前哪樣,感覺很生疏,沒有外公的疼愛,再加上現在的人非常愛面子,走親戚的都是開著小車的,如果你是坐摩托車的,好像人家看不起,所以就很少人愛走親戚了。不像以前雖窮,但情更親,現在的多數只談錢不談情,個人經歷。不喜勿噴!




巧巧一人


親戚還是那麼多親戚,原來有多少現在還有多少,不會因時間的推移而變得越來越少,只會隨著發展,這血緣關係變得越遠。關係遠了,自然走動的少了。但同樣又增加了新的親戚,所以這農村走親戚都是根據血緣關係的遠近來走動。

再有一點,那就是距離。這裡的距離指的是居住地之間的距離,而不是貧富差距。

前兩天,我表姐夫去世了,來參加表姐夫葬禮的親戚除了表姐夫身上客人,我表姐這邊的客人來的不多。為啥?就是因為離的太遠。我表哥住在黑龍江的塔河,而我堂兄等一家住在雙鴨山。離得太遠,這平日裡根本不往一起湊,有的時候幾年都見不了一次面。

在聊天的時侯,我二表姐說,我伯父一家人她根本都不認識!我覺得很詫異,那可是她親孃舅啊。二姐說,從小就沒見過我伯父等,她心裡的舅舅只有我父親一人。這也難怪,我伯父很早闖關東到了東北,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直到退休,再也沒有回老家。所以對於表姐來說,這份親情根本就沒有概念。


如今不像以前了,交通也方便了,但人們也都忙於工作等,平日裡沒有什麼事情,還真湊不到一起。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天南海北的,離得更遠。好在通訊方便了,視頻聊聊天,不一定非得見面了。

但是在我看來,親戚還是要沒事時多湊湊,多聯絡一下感情,這樣最好,你說呢?


建行漸遠


以前的人大多生活吃不飽,穿不暖,但親情,友情,感情普遍都比較濃,婚喪嫁娶大家互相幫忙,逢年過節走三幾十里路歡天喜地,互相走動,親情濃郁,現在的人大多吃穿不愁,出門有私家車,普遍生活好了,但親情,友情,感情普遍淡了!農村婚喪嫁娶都是出錢請人操辦一切,到時吃飯送禮走人,逢年過節更是很少走動,這就是現實!我記得70年代正月十四十五給老祖宗亮燈,只要是我們一個家族老祖宗的墳,這個家族之間的成員都要相互去亮燈,要亮200多處李姓老祖宗的墳,歲月變遷,人心不古,現在我家七姊妹帶著兒子,孫子輩只去我的爺爺,奶奶,父親的墳前祭拜,其它的墳已不再去了,因為家族中各家也只去自已的爺爺奶奶或已去世的父母墳前祭拜,而不再相互去家族成員的父輩以上墳前祭拜了!鄉情,親情,感情連上了點年紀的人都如此,更別說現在的90後,00後了,說實話,中華傳統風俗習慣和家風家教傳承是何等的重要!古語曰:老不教,小不學,大人都不以實際行動做給小輩的看,小輩的又怎麼可能把有些東西傳承下去!很多幾千年流傳下來的中國傳統美德,傳統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在近幾十年的社會變化中就不知不覺地消失了,真感到惋惜,但又迴天無力,個人感覺,一家之言,敬請各位網友評友不喜忽噴,[祈禱][祈禱]


用戶6881041822509


我今年50歲了。

記得70年代,我小時候,一個村的人差不多都是親戚。一家人有什麼紅白喜事,全村的人都去了。你到我家借碗筷,我去你家拿桌椅板凳,大家湊湊就齊了。一個家庭最少也有三四個孩子,多的有十來個。開枝散葉,慢慢繁衍,親戚種族龐大了。那時候日子雖然艱難,卻是庸散緩慢的,平日裡聚在一起,很親。

如今的農村,因為早年的人口政策,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同輩分的人少了,當然親戚就少了,加上生活節奏的加快,出去打工的人多了,都自己忙自己的,相互聯絡的也少了。

只有過年時候,相互拜年,一般都坐坐就走了,吃飯都少了。

出現這種情況,也是時代的產物吧!



有尊嚴的老去


現在的農村裡都是留守兒童和老人,年輕人都不在家,距離近的還好,距離遠的就比較麻煩,所以走動的少了。以前都是在家種地的時候,長年在家,像清明節去上墳啊,中秋節和春節的時候去親戚家看老人啊,基本都會去的,現在是隻有過年能去一次,而且一天都走好幾家,到那裡把買的禮物放下,說幾句話就走了。像我家離我外婆家有五十公里,小的時候基本每年寒假暑假都會去,在那裡都要過個十天半個月的才回來,現在都幾年沒去過了。表兄弟們見面也說不了幾句話,不像以前小時候那樣親熱了。還有我奶奶的孃家,小時候奶奶經常帶我去玩,她有九個侄子,一去也過個十天半月的。現在我都七八年沒去過了。奶奶去世以後,估計以後去的更少了。農村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一輩子親,二輩子表,三輩子就拉倒。意思就是表兄弟之間,第一代最親,下一代還能稱老表,但沒有那麼親了。再下一代就拉倒了就不走動了。所以現在農村裡的親戚走動的少了,就是因為現在的人都要出門打工,不像以前都是在家種地,空閒的時間很多,現在就過年的幾天時間,除了比較親的關係必須去。別的也就不去了。像現在的年輕人,難得有幾天假期,都是在家休息。要不就是和村裡的夥伴喝酒,打牌。也懶得去走親戚了。


開塔吊的小徐


寧吃開眉粥,不吃皺眉飯。多半現在人們的物質基礎都好了,自家的生活能力生活條件也都不錯,所以說現在的農村也不存在著走親戚那麼多事情。因為現在農村人不再是等到地種的莊稼裡就沒事情了,就開始走親戚打麻將賭博了。現在的農村人都是,裝假移種到地裡人就到城裡去打工了,所以說走親戚的也就是越來越少了。

小的時候,我家農村的親戚來的是比較頻繁,來了以後當然是好吃好喝的招待,這都是他們在農村裡吃不到的,所以說到我們這裡就相當於是度假,他們臨走的時候,我父母還會給他們拿一些我們平時沒有穿過的衣服,再加上一些我們大山裡的木耳蘑菇等一些山特產品有的時候條件好還給他們拿上幾十元錢,反正那時候走親戚真的感覺很溫馨很好的。但是現在也就是大姨還能跟我母親在電話或者視頻裡聊天,我母親邀請她來了好幾回,我愛串門兒的大姨都回絕了。我大姨說自己家裡的孩子們的陪讀自己,而且還要做一些莊稼活兒,真的是沒時間。這種變化只能說是農村的條件好了,生活的壓力也大了,所以在走親訪友的事情也就少了。


伊春美食美客


我是90後,小時候,最開心的就是和家人一起去走親戚,因為通常走親戚,親戚家都會準備好吃的,而且還可以和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起玩耍,隨著年齡的增長,也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農村裡面走親戚的已經非常少了,至少我老家這邊是這樣。以下是我的分析:

  1. 農村人口大量外出務工,雖然常回家看看沒錯,但是為了掙錢,爭取每年回家一次應非常不錯了,既然村裡已經沒了人口基數,走親戚的肯定減少。另外,農村留守的老人年紀越來越大,年紀大帶來的是行動不便,在以前,一般走親戚都要在親戚家住一晚上,結合老年人比較顧家,親戚之間的走動自然而然就少了。

  2. 因為人們外出務工的原因,每年走親戚的時間基本是固定在春節前後的。其實,在任何時候,親戚都要走的,不過都是身不由己。在以前,春分、端午、重陽等一些重要節日,都有偶親戚的習慣,而現在因為長期在外,只得春節回家後抽空去親戚家看看,都是來去匆匆。

綜上所述,現在走親戚現象少了的原因並非是人與人之間感情淡了,而確實是身不由己。現代通信技術這麼發達,現在的農村,不管是孩子、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基本都會使用智能手機,而手機是用來傳遞感情的,在此,我建議雖然平時不在家,但平時應該和親人們多聯繫,畢竟親情是買不到的,尤其是我們獨生子女較多的這一代人。


Power泡兒


一個農村經濟困難。再一個農村人都出去打工了。你別說農村走親戚越來越少。我們這裡一個臘月,一個正月。吃酒的場面沒法算計。有的時候一天兩三場,三四場都有。農村吃這種酒有點嚇人。從滿月週歲,都擺宴席。雖說一兩百塊錢不多,但是一個臘月和正月兩個月算起來真不少。因為農村擺酒席,全村家家都要去的。一年到頭掙的錢,到過年和正月吃下酒席就所剩無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