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建议你用健身软件?

为什么我不建议你用健身软件?

写这篇文章,其实是之前有个朋友找我请教健身,跟他聊完之后的一次感触。

我这个朋友不瘦,属于那种常见的肌肉量不足体脂稍微偏高的上班族亚健康身材。这种身材其实更好练,中胚型稍微偏内胚,照常增肌减脂,效果会出的蛮快。

年初的时候他问了我一些训练的建议,然后问我,按照那个叫Keep的软件练行不行,感觉最近蛮火的。我说行啊,先练着呗,熟练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进阶计划嘛。

因为Keep和其他很多健身App我都有下载看过,我觉得确实做得挺不错的,毕竟都是由专业健身团队设计的,里面的课程也不会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

过了两三个月后,他又跑过来找我请教了。他说这段时间身体有变化了,轮廓也开始有了,特开心。但是最近好像有点瓶颈,练不出变化来了,咋办?还特别想重点加粗一下手臂,麒麟臂霸气。

我说行,我给他列了份分化训练增肌计划,给他讲了讲肌肉的控制和感受、负重的选择、训练上的一些小技巧和强调了饮食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是从给新手走过来的,一步步来慢慢进步嘛,不着急。

再后来他又来找我请教了,这次他说:“手臂好难练粗啊,练了这么久才粗了一厘米”。

“多久?”

“就上次问你到现在,半年左右了吧。我每周都会单独练一次手臂。”

又要解决疑难杂症了,大家都知道我这方面还算热心。

“你都怎么练的?”

“我就跟着Keep那个课程练,一般就12个一组”

“……行,那你每组有力竭吗?”

“好像没,但我举的感觉挺累了就完成一组了”

“…………”

我强按住心里那头羊驼让它冷静一下。

“那这么说吧,你弯举半年前能举多重,现在能举多重?”

“一样,15磅左右吧”

“...一点儿进步都没?”

“这个重量我举着挺累的啊”

“……………………”

羊驼已经飞奔过去了。

“那你咋不按我给你的计划练?”

“那个…没配图动作也没见过,不知道怎么练,太难了,嘿嘿”

“………………………………”

当时聊完真的郁闷的不行,后来想想,也正常,大部分人其实都这样。

健身APP能给你什么?


为什么我不建议你用健身软件?

以目前最火的Keep为代表的健身类APP,在健身相关的功能其实大同小异:提供训练计划、定制课程、动作讲解和训练记录。社交功能我们这里先不谈。

这些功能对刚接触健身的小白非常有吸引力。接触一个新领域,大部分人的心态就是“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不得不说这些健身APP盯得很准,专攻这些小白难题:降低上手门槛、健身流程简单化、提供不需要思考的跟做模式。

为什么要做到不需要思考?有些领域的入门方式是偏向于复杂的,你刚开始健身,第一次训练可能就有6个动作,每个动作做起来都不一样,全部都得学啊?每组还要做多少次来着?做完要休息多久才下一组?下次练又是好几个新的动作要学?

这非常难。

但是如果你打开一个软件,选择定制课程(也就是按照增肌、减脂、塑型等给你选个大类通用课程假装“定制”),打开今天要训练的计划,从第一个动作开始,跟着课程里短视频的示意和节奏做动作,做完12个APP喊停,你就停下来,然后休息45秒APP喊你继续跟着做下一组…

这实在是太简单,太好上手了。什么都不用想,特别是刚开始几次训练后累出一身汗,效果杠杠的。简直就是新手福音对吗?

然而练了一小段时间后,感觉不那么累了,效果好像没那么明显了。跟身边高手一交流,他说你这个动作做得不对,明明我做得跟APP里的一模一样,怎么就不对了呢?扫一眼周围几个健身高手的训练情况,也没人用这些APP。

不说高手,就是比较熟练的普通健身爱好者,上点道儿的,几乎都没跟着APP的课程练的。说实话,要是谁在力量训练区用手机播放着增肌课程做,看着确实挺傻。

其实我们真不是歧视这些健身App的课程,这些课程都蛮专业的,至少挑不出大毛病。但我们还是不会去用它们,也不推荐小白去用它们,为什么?

不需要思考的跟做模式

将健身流程简单化,简单到不需要思考就能直接做的程度,对健身APP来说是个优势。门槛越低,越容易上手,就能有更多的用户去尝试它。对APP来说,这是好的设计。

而我认为对刚接触健身的人来说,这却是不好的设计。APP课程本身没有错,但它会极大地诱发人的惰性

你可能觉得一个人勤奋或懒惰不是性格问题么,不能赖APP。实际上大部分人的性格并没有那么非黑即白,更多的是处于中间的摇摆状态,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对比一下你高三和大学的学习状态就知道了。

于是很多给我私信交流的同学,他们表达的真的就是:“我跟着Keep的课程练是不是就行了?”,真的就是一副我有这玩意就能一劳永逸的语气……所以我想写这篇文章其实很久了。

在后续的交流中,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特点是,他们训练也会遇到问题,胸肌找不到感觉、力量没有进步这些等,很常见的问题。

但他们永远不会去问为什么,这些问题直接被忽略了,依然按部就班跟着课程做。

直到觉得自己确实太久没进步了,来咨询我,追问分析之下,才挖出这些问题来。答曰: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APP里的课程错了吗?其实课程内容基本没错,都是专业内容。但问题就出在这个「过于简化」的模式上,这个模式让你下意识地忽略了「思考」

所以这些APP课程没有,也没办法教你:


为什么我不建议你用健身软件?


一、没有教你搞懂计划/动作背后的原理

例如课程里让你卧推12下,这里的次数是指「力竭数」,也就是12RM。选择一个适当的重量,让你一口气恰好只能推12下就推不动再多一下了,当前组力竭了,这才是适合的重量。而不是说你随便拿个重量推完12下,还有余力,就可以结束了。

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会有人不懂?还真有,本文开头我那位朋友,就是不知道力竭这回事,随便拿个差不多的重量做完一组,按规定完成次数就完事,虽然还有余力。所以半年下来,使用的重量竟然没有一点增长。你老司机了可能会觉得这事可笑,但在刚入门的新手里,真的太常见了。

同样,课程不会告诉你,卧推要主动控制胸肌收缩,侧平举不宜重量过大但次数要高,哑铃弯举和垂式哑铃弯举有什么区别等。

因为课程是快节奏的,篇幅有限,无法给你细致地讲解。也就是因为这个局限性,你如果完全只按照APP课程走,总会感觉自己练的不太到位。

二、没有教你系统的健身知识

从增肌的原理,到肌肉的分布、发力控制、对应的训练动作和要领、营养对增肌的作用等,这些一整套健身增肌的基础原理是要懂的。

原理搞懂了能帮你突破瓶颈避免错误。例如你练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胸肌发展不平衡,看起来有往下垂的趋势,你对肌肉构成有研究的话就知道这是胸肌上侧锁骨部过于薄弱的原因,将上斜卧推安排在练胸第一个动作,加强训练一段时间就会有所改善了。

没有系统的健身知识积累,是难以持续进步的。当然你也可以请个靠谱的私教帮你解决,但这都不是一个健身APP能帮你搞定的事情。

所以前面说,为什么稍微上点道儿的健身爱好者,都不跟着这些APP课程练。训练计划、动作要领,这些都是最基础的知识点,烂熟于心的。

过了初学的短短几周学习期后,该练什么动作,每个动作该怎么做,闭上眼睛都能做出来。就跟九九乘法表一样,一年级背下来了以后就没人会再翻看了。

所以我们真的不需要健身APP这玩意,我们需要的是学习更多进阶的技术和理论知识。


比计划更重要的是主动思考

在训练实践中,总会遇到新的问题,你是会

A、把问题忽略掉,继续练

B、非常想彻底搞懂这个问题的原因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会选B,然后默默做了A。马上有B的想法的人一般进步速度都能超出自己的预期。其实这个就是是否有主动思考的区别,主动思考能让你做的更好。

为什么你要选择做的更好,而不是“随便练练健康就好”?来关注我公众号的你,基本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增重。例如从现在很瘦的110斤希望增到150斤,这个目标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它需要你「做的更好」才行。


为什么我不建议你用健身软件?


所以有人私信问我能不能按照APP的课程训练,我一般都不推荐。因为我希望你可以把增重的原理看完,思考弄懂后,参考现成的计划自己安排训练。

甚至问我能不能用这些APP课程只是作为参考学动作时,我都更推荐买本《肌肉健美训练图解》看动作要领,去优酷搜动作讲解视频。为什么有现成的方便的动作不看,又要买书又要搜视频这么麻烦?

不仅仅是因为书和视频讲解的内容更细致深入,更多的是因为这个过程,需要你行动起来,对这些未知的知识点动手查询、筛选和思考原理。这个模式,能让你克服惰性。这样的模式,能让你接下来的训练「做的更好」。

如果你练了三五个月,还在跟着这些APP的课程按部就班,你是这么长时间都没记住这些动作,还是完全没花心思去研究健身呢?虽然你可能没打算在健身方面玩的多专业,但毕竟你还有个增重到某个体重的目标,这样不走心的状态显然是很难帮你达成目标的。

同样,如果你请了一个优秀的私教,他能帮你更高效地练出成果。但会不会哪天他请假没来,你自己在健身房就完全懵逼不会练了?

所以,APP不用删,它们的社交功能做的挺好的,挺多漂亮妹子晒照不是。也可以打开个拉伸课程跟着练练,毕竟这些不是增重训练中的重点,偶尔跟着玩玩挺好。但你想增重到满意的体重的话,在正式的增重训练和饮食规划方面,还是自己多花点儿心思去刨根问底吧。

至于APP上面这么多健身达人、红人,隔三差五晒个身材照,分享自己完成了什么几维腹肌计划,如果我们和他们一样跟着课程练不也能练成这样的好身材吗?别傻了骚年,这些都是平台邀请入驻的,自己早已练的很好的健身达人而已。


作为一个健身公众平台的运营,这么做无可厚非。邀请健身达人入驻给自己增加人气,健身达人也可以积累粉丝倒流到自己的微博或公众号,双赢的合作。

但对你而言,这事儿还是得靠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