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不建議你用健身軟件?

為什麼我不建議你用健身軟件?

寫這篇文章,其實是之前有個朋友找我請教健身,跟他聊完之後的一次感觸。

我這個朋友不瘦,屬於那種常見的肌肉量不足體脂稍微偏高的上班族亞健康身材。這種身材其實更好練,中胚型稍微偏內胚,照常增肌減脂,效果會出的蠻快。

年初的時候他問了我一些訓練的建議,然後問我,按照那個叫Keep的軟件練行不行,感覺最近蠻火的。我說行啊,先練著唄,熟練後再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進階計劃嘛。

因為Keep和其他很多健身App我都有下載看過,我覺得確實做得挺不錯的,畢竟都是由專業健身團隊設計的,裡面的課程也不會有什麼原則性的錯誤。

過了兩三個月後,他又跑過來找我請教了。他說這段時間身體有變化了,輪廓也開始有了,特開心。但是最近好像有點瓶頸,練不出變化來了,咋辦?還特別想重點加粗一下手臂,麒麟臂霸氣。

我說行,我給他列了份分化訓練增肌計劃,給他講了講肌肉的控制和感受、負重的選擇、訓練上的一些小技巧和強調了飲食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是從給新手走過來的,一步步來慢慢進步嘛,不著急。

再後來他又來找我請教了,這次他說:“手臂好難練粗啊,練了這麼久才粗了一釐米”。

“多久?”

“就上次問你到現在,半年左右了吧。我每週都會單獨練一次手臂。”

又要解決疑難雜症了,大家都知道我這方面還算熱心。

“你都怎麼練的?”

“我就跟著Keep那個課程練,一般就12個一組”

“……行,那你每組有力竭嗎?”

“好像沒,但我舉的感覺挺累了就完成一組了”

“…………”

我強按住心裡那頭羊駝讓它冷靜一下。

“那這麼說吧,你彎舉半年前能舉多重,現在能舉多重?”

“一樣,15磅左右吧”

“...一點兒進步都沒?”

“這個重量我舉著挺累的啊”

“……………………”

羊駝已經飛奔過去了。

“那你咋不按我給你的計劃練?”

“那個…沒配圖動作也沒見過,不知道怎麼練,太難了,嘿嘿”

“………………………………”

當時聊完真的鬱悶的不行,後來想想,也正常,大部分人其實都這樣。

健身APP能給你什麼?


為什麼我不建議你用健身軟件?

以目前最火的Keep為代表的健身類APP,在健身相關的功能其實大同小異:提供訓練計劃、定製課程、動作講解和訓練記錄。社交功能我們這裡先不談。

這些功能對剛接觸健身的小白非常有吸引力。接觸一個新領域,大部分人的心態就是“不知道做什麼,怎麼做”。不得不說這些健身APP盯得很準,專攻這些小白難題:降低上手門檻、健身流程簡單化、提供不需要思考的跟做模式。

為什麼要做到不需要思考?有些領域的入門方式是偏向於複雜的,你剛開始健身,第一次訓練可能就有6個動作,每個動作做起來都不一樣,全部都得學啊?每組還要做多少次來著?做完要休息多久才下一組?下次練又是好幾個新的動作要學?

這非常難。

但是如果你打開一個軟件,選擇定製課程(也就是按照增肌、減脂、塑型等給你選個大類通用課程假裝“定製”),打開今天要訓練的計劃,從第一個動作開始,跟著課程裡短視頻的示意和節奏做動作,做完12個APP喊停,你就停下來,然後休息45秒APP喊你繼續跟著做下一組…

這實在是太簡單,太好上手了。什麼都不用想,特別是剛開始幾次訓練後累出一身汗,效果槓槓的。簡直就是新手福音對嗎?

然而練了一小段時間後,感覺不那麼累了,效果好像沒那麼明顯了。跟身邊高手一交流,他說你這個動作做得不對,明明我做得跟APP裡的一模一樣,怎麼就不對了呢?掃一眼周圍幾個健身高手的訓練情況,也沒人用這些APP。

不說高手,就是比較熟練的普通健身愛好者,上點道兒的,幾乎都沒跟著APP的課程練的。說實話,要是誰在力量訓練區用手機播放著增肌課程做,看著確實挺傻。

其實我們真不是歧視這些健身App的課程,這些課程都蠻專業的,至少挑不出大毛病。但我們還是不會去用它們,也不推薦小白去用它們,為什麼?

不需要思考的跟做模式

將健身流程簡單化,簡單到不需要思考就能直接做的程度,對健身APP來說是個優勢。門檻越低,越容易上手,就能有更多的用戶去嘗試它。對APP來說,這是好的設計。

而我認為對剛接觸健身的人來說,這卻是不好的設計。APP課程本身沒有錯,但它會極大地誘發人的惰性

你可能覺得一個人勤奮或懶惰不是性格問題麼,不能賴APP。實際上大部分人的性格並沒有那麼非黑即白,更多的是處於中間的搖擺狀態,受環境的影響很大,對比一下你高三和大學的學習狀態就知道了。

於是很多給我私信交流的同學,他們表達的真的就是:“我跟著Keep的課程練是不是就行了?”,真的就是一副我有這玩意就能一勞永逸的語氣……所以我想寫這篇文章其實很久了。

在後續的交流中,發現他們有個共同特點是,他們訓練也會遇到問題,胸肌找不到感覺、力量沒有進步這些等,很常見的問題。

但他們永遠不會去問為什麼,這些問題直接被忽略了,依然按部就班跟著課程做。

直到覺得自己確實太久沒進步了,來諮詢我,追問分析之下,才挖出這些問題來。答曰: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問題。

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APP裡的課程錯了嗎?其實課程內容基本沒錯,都是專業內容。但問題就出在這個「過於簡化」的模式上,這個模式讓你下意識地忽略了「思考」

所以這些APP課程沒有,也沒辦法教你:


為什麼我不建議你用健身軟件?


一、沒有教你搞懂計劃/動作背後的原理

例如課程裡讓你臥推12下,這裡的次數是指「力竭數」,也就是12RM。選擇一個適當的重量,讓你一口氣恰好只能推12下就推不動再多一下了,當前組力竭了,這才是適合的重量。而不是說你隨便拿個重量推完12下,還有餘力,就可以結束了。

這麼簡單的道理怎麼會有人不懂?還真有,本文開頭我那位朋友,就是不知道力竭這回事,隨便拿個差不多的重量做完一組,按規定完成次數就完事,雖然還有餘力。所以半年下來,使用的重量竟然沒有一點增長。你老司機了可能會覺得這事可笑,但在剛入門的新手裡,真的太常見了。

同樣,課程不會告訴你,臥推要主動控制胸肌收縮,側平舉不宜重量過大但次數要高,啞鈴彎舉和垂式啞鈴彎舉有什麼區別等。

因為課程是快節奏的,篇幅有限,無法給你細緻地講解。也就是因為這個侷限性,你如果完全只按照APP課程走,總會感覺自己練的不太到位。

二、沒有教你係統的健身知識

從增肌的原理,到肌肉的分佈、發力控制、對應的訓練動作和要領、營養對增肌的作用等,這些一整套健身增肌的基礎原理是要懂的。

原理搞懂了能幫你突破瓶頸避免錯誤。例如你練了一段時間發現自己胸肌發展不平衡,看起來有往下垂的趨勢,你對肌肉構成有研究的話就知道這是胸肌上側鎖骨部過於薄弱的原因,將上斜臥推安排在練胸第一個動作,加強訓練一段時間就會有所改善了。

沒有系統的健身知識積累,是難以持續進步的。當然你也可以請個靠譜的私教幫你解決,但這都不是一個健身APP能幫你搞定的事情。

所以前面說,為什麼稍微上點道兒的健身愛好者,都不跟著這些APP課程練。訓練計劃、動作要領,這些都是最基礎的知識點,爛熟於心的。

過了初學的短短几周學習期後,該練什麼動作,每個動作該怎麼做,閉上眼睛都能做出來。就跟九九乘法表一樣,一年級背下來了以後就沒人會再翻看了。

所以我們真的不需要健身APP這玩意,我們需要的是學習更多進階的技術和理論知識。


比計劃更重要的是主動思考

在訓練實踐中,總會遇到新的問題,你是會

A、把問題忽略掉,繼續練

B、非常想徹底搞懂這個問題的原因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會選B,然後默默做了A。馬上有B的想法的人一般進步速度都能超出自己的預期。其實這個就是是否有主動思考的區別,主動思考能讓你做的更好。

為什麼你要選擇做的更好,而不是“隨便練練健康就好”?來關注我公眾號的你,基本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增重。例如從現在很瘦的110斤希望增到150斤,這個目標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完成,它需要你「做的更好」才行。


為什麼我不建議你用健身軟件?


所以有人私信問我能不能按照APP的課程訓練,我一般都不推薦。因為我希望你可以把增重的原理看完,思考弄懂後,參考現成的計劃自己安排訓練。

甚至問我能不能用這些APP課程只是作為參考學動作時,我都更推薦買本《肌肉健美訓練圖解》看動作要領,去優酷搜動作講解視頻。為什麼有現成的方便的動作不看,又要買書又要搜視頻這麼麻煩?

不僅僅是因為書和視頻講解的內容更細緻深入,更多的是因為這個過程,需要你行動起來,對這些未知的知識點動手查詢、篩選和思考原理。這個模式,能讓你克服惰性。這樣的模式,能讓你接下來的訓練「做的更好」。

如果你練了三五個月,還在跟著這些APP的課程按部就班,你是這麼長時間都沒記住這些動作,還是完全沒花心思去研究健身呢?雖然你可能沒打算在健身方面玩的多專業,但畢竟你還有個增重到某個體重的目標,這樣不走心的狀態顯然是很難幫你達成目標的。

同樣,如果你請了一個優秀的私教,他能幫你更高效地練出成果。但會不會哪天他請假沒來,你自己在健身房就完全懵逼不會練了?

所以,APP不用刪,它們的社交功能做的挺好的,挺多漂亮妹子曬照不是。也可以打開個拉伸課程跟著練練,畢竟這些不是增重訓練中的重點,偶爾跟著玩玩挺好。但你想增重到滿意的體重的話,在正式的增重訓練和飲食規劃方面,還是自己多花點兒心思去刨根問底吧。

至於APP上面這麼多健身達人、紅人,隔三差五曬個身材照,分享自己完成了什麼幾維腹肌計劃,如果我們和他們一樣跟著課程練不也能練成這樣的好身材嗎?別傻了騷年,這些都是平臺邀請入駐的,自己早已練的很好的健身達人而已。


作為一個健身公眾平臺的運營,這麼做無可厚非。邀請健身達人入駐給自己增加人氣,健身達人也可以積累粉絲倒流到自己的微博或公眾號,雙贏的合作。

但對你而言,這事兒還是得靠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