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榷盐制度:建立官销官营模式,不允许民间的“淘宝”经营

宋代榷盐制度:建立官销官营模式,不允许民间的“淘宝”经营

自秦汉时期以来,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基本国策之一,宋朝也不例外,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商业的发展,两宋朝廷将许多的生活必需品、嗜好性作物盐、铁、茶叶等作为禁榷商品特别是宋朝禁榷收入之首的盐,更是严禁民间商人的进驻。这种垄断式经济不仅没有是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受挫,与之相反的是,两宋时期的商品经济之发达程度,堪称历朝之最,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从宋代的榷盐制度入手,分析其对宋朝商品经济的影响。

一、宋代为何要实行榷盐制度?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农业经济是重要支柱,为了保证农业税收的稳定,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历朝历代都实行着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而以榷盐制度为首的禁榷制度,正是这种政策的衍生政策之一;

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其需求弹性小,成本低下,利润空间十分可观,自西汉之后,盐政收入占据国家的财政收入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大大缓解了两宋时期的财政压力。

1、重农抑商,不允许民间的“淘宝”经营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农业税收就是历代王朝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虽然在封建社会后期,农业税收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但是对于统治者来说,相较于商税和禁榷收入来说,农税是最稳定的收入来源。故而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平稳,就要保证农税收入的平稳,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这一基本国策的原因所在。

宋代榷盐制度:建立官销官营模式,不允许民间的“淘宝”经营

古代农仓

但是自唐中叶以后,以盐政收入为首的禁榷收入所带来的庞大利润,使得其比重逐年上升,而到了两宋时期,榷盐等税的比重更是一度超过了农业税收,在看到了禁榷制度所带来的庞大利润之后,两宋的统治者就开始实施榷盐制度。对于他们来说,榷盐制度不仅能带来庞大的收入,缓解财政压力。更重要的是,将盐的经营权收拢到中央,也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衍生政策之一,可以将更多的百姓束缚在土地上,为国家带来安稳的税收。

故虽有“不与民争利”之说,但是毕竟财帛动人心,为了将这巨额财富收入囊中,也为了保障农业经济的发展,宋代的榷盐制度建立了官销官营模式,不允许民间的“淘宝”经营,力求将每一利润节点都掌控在自己手中。

因此,可以说宋代的榷盐制度是其“重农抑商”政策里的一个重要环节。生活必需品如盐、铁、茶等借助政府权威,实行垄断,政府将生产权、经营权等牢牢掌控在手中,严格控制准入资格,

借此不仅可以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也提高经商的门槛,使百姓专心于农业生产,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

宋朝之富庶是历朝历代中少有的,其人均收入曾经是世界的领先水平,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是宋朝政府庞大的财政压力,而这些财政压力的由来,不是因为财政收入的减少,在于财政支出的极速增长,造成支出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冗兵、冗官(包括宗室)、祭祀及皇室的冗费等。

宋代榷盐制度:建立官销官营模式,不允许民间的“淘宝”经营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分裂的时期,周边的西夏、大理、金、辽等国军事实力雄厚,但是经济较为落后,他们长久的觊觎中原的富庶,不断的侵扰边境,周边强国环伺,故而宋朝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较全面地实行募兵制的朝代,而军费的支出却只依靠政府财政来解决,以禁军为例,宋太祖年间有禁军19. 3万人,到了宋真宗时期禁军已增加至43. 2万人,再到宋仁宗时期禁军就达到了82. 6万。兵员与日俱增,军费之庞大可见一斑。无怪乎范纯仁说道:“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国用无几矣。”

而宋代军队虽人多,其实力却弱小,为保边境安稳,朝廷不得不给予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岁币,换取其臣服,以保平安。如宋真宗景德二年签订的《澶渊之盟》就规定来了:“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除此之外,北宋末年,宋朝为从金国手中赎回燕云十六州,承诺以二十万两银、三十万匹绢给金,并纳燕京代租钱一百万贯。

这些军费、岁币的支出不可谓不巨额,除此之外,朝廷的“冗官”问题带来的薪俸支出亦是十分巨大。为了开源,宋朝沿袭唐制,重新设置了榷场制度,将一系列市场广大、需求弹性小的生活用品纳入官府垄断范围内,借此敛财,以维持财政收支的平衡。而盐作为百味之首,是百姓生存必不可少的物品,榷盐收入更是在禁榷收入中独占鳌头,成为宋代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宋代榷盐制度中的商品经济思想

我们都知道宋代的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是中国封建王朝之最,而盐政收入作为当时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国家机器的介入,加快了盐业生产、运输、销售的成熟,使其很快形成了规模化产业。我们从榷盐制度的生产、运输以及销售环节来看,在生产力低下、交通运输极为落后的古代,食盐产业之所以很快就形成了规模化,是因为政府的强势介入。

宋代榷盐制度:建立官销官营模式,不允许民间的“淘宝”经营

澶渊之盟

从生产来看,政府在沿海以及井盐丰富的四川等地,为从事食盐生产的百姓专设户籍,称其为亭户、盐户等,借助政府权威,将其聚齐起来,方便统一管理。而官府也给宋代盐户规定了应向官府缴纳的食盐额度,而缴纳完之后剩余的食盐也不能向私人贩卖,只能由国家收购。这样就保证食盐生产的规模化。

而从运输上,北宋初期,是交由官府运输的,有衙役、兵吏等负责将盐运往目的地。古代的交通极为落后,这也是古代商业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因所在,但是借由官府出面就不一样了,无论交通在如何落后,但是这是朝廷下派的任务,运费高昂与否不是负责运输的衙役所要考虑的问题。而到了北宋中后期,为了将军资物品运往边疆,政府创造性的使用了盐引制度,由政府出头,民间商人负责运输。也完成了运输环节的规模化。

最后食盐的销售,开始是由政府统一定价,为了扩大利润空间,官府将盐价定的极为高昂,成为当时百姓的一大负担,甚至某些地区为了将食盐尽快销售出去,还规定了百姓每个月食盐的购买量,由此完成了食盐销售的规模化。宋代盐业的规模化生产、运输、销售,都借助了官府的权威,也正是在政府的领导下,宋代的官盐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带动了其他产业如茶等其他农产品的发展,官盐产业的规模化,正是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的重要体现。

三、榷盐制度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榷盐制度作为国家垄断经济,在短时间内,集合国家机器的力量,迅速完成了食盐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对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产生了有利影响;与此同时,国家资本的介入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以行政命令代替市场配置,在榷盐制度实行过程中,损害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造成了市场的活性降低,发展迟缓,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宋代榷盐制度:建立官销官营模式,不允许民间的“淘宝”经营

宋代小商人

1、刺激商业,促进经济发展

从影响来看,榷盐制度的不合理刺激了两宋的私盐泛滥,由于官府为了扩大利润空间,过度压榨盐户,提高售价,以次充好,伤害了百姓的利益,也导致了私盐的泛滥。从一定角度上来讲,宋代私盐的泛滥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国家榷盐的收入,但是确实是榷盐制度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其产生了良性影响。

而在北宋中后期,榷盐制度也发生了变化,由专卖逐渐发展为了商卖,创造性地运用了前代飞钱汇兑的原理—盐交引。朝廷允许商人在指定的地区缴纳金帛,计值给交引,再持引到指定地区领盐,用国家专卖品代替了现钱的兑取。这种盐引制度的实施不仅解决了政府对于禁榷品的专利与商品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保证了政府榷盐收入和商人贩盐获利,也促进盐茶等禁榷商品能够顺利进入市场流通。

而同时,盐引制度的出现,使得商人的流动性得到极大提高,商人从中原腹地到边境,再从边境返回中原,促进了两地商品的交流,因此,我们可以说榷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2、政府调控,抑制市场活性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国家的调控下,盐这一种生活必需品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了规模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朝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榷盐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国家垄断贸易制度,它是借助官府的权威来实现了宋代食盐产业的规模化,是一种以行政配置资源代替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模式,有着极大的弊端,会损害食盐市场的活性,也会伤及官府的威信,是百姓对官府的信任下降。

中国古代社会是人治社会,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渎职腐败问题。由于官府的威逼太过,以远远低于市场收购的价格从盐户手中收购食盐,压榨了盐户的利润空间,造成他们困苦的局面;而与此同时,在官盐运输过程中,衙役私自扣押优质食盐,以次充好的案例比比皆是,又为了增加盐政收入,将官盐的售价定的极高,

造成了百姓的生活负担

这些行为都是榷盐制度的弊端所在,正是因为这些经营活动,都不是市场机制自动调节的结果,而是官府以行政权力支配的结果,在这一市场中,资源配置扭曲,损害盐户、买盐着的利益为代价,极大的抑制了两宋时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宋代榷盐制度:建立官销官营模式,不允许民间的“淘宝”经营

宋代朝堂

四、小结

关于中国宋代的商品经济,不同的历史学家持有不同观点。但是总体来看,评价都很高,学术界大多数都赞同说宋代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对于个别的不同意见,我个人是觉得,他们是将马克思关于西欧封建时期的经济理论直接套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上了。

诚然,我也赞同说以榷盐制度为首的禁榷制度是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衍生政策之一,它的存在抑制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但是从中国古代的国情出发,榷盐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政府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互妥协的结果,既维护了国家的利益,也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北宋盐税征收及其经济作用试析》

2、《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3、《宋代榷盐制度述论》

4、《北宋食盐专卖制度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