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看着毫无美感的书法作品却被书法界认为有很高的成就?

行走江湖的北鼻


当书法之美发展到巅峰,后人自觉难以超越,就必然会走下坡路。以丑为美、以拙劣为古朴,是书法在下坡途中经历的其中一个阶段。

毛笔是古人惯用的书写工具,但历朝历代能流芳后世的书家却少之又少。而看如今书坛,似乎会拿毛笔写字就能号称“书家”,书法有没有美感已经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足够“怪异”。

“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以异于前人书法美感的审美,行旁门左道,写丑怪之书,然后利用自身名气所带来的权威性告诉大众,这是创新,是美的书法。一旦有名人走上这条路,自然会有众多追随者趋之若鹜。这世间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

你认为那些书法毫无美感,只是你不懂书法。没错,那些书法的美,只有在同一个圈子内的人才会懂。相互指鹿为马,相互吹捧,互惠互利,何乐而不为!


倚斋听风雨


我认为这还是和人们的艺术理念有关,艺术它不一定都是表现美的。艺术和美,它是两回事。他们俩虽然有重叠的部分,但是到了现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来说,艺术和美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

但是很多人还会有一个困惑,那就是为什么古代人写的书法就这么美呢?那么为什么到了今天我们就不要写这种带有美感的书法了呢?

我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写这种带有美感的书法,只是我们这个社会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古代书法字体都是由人来创造,那就一定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古人在写这些书法的时候,他们是有一定的取舍的,他们会先考量一下,到底我应该把这个字写成什么样子。

那么对于古人来说,什么样的字是稀少的呢?美的、大方的、典雅的、秀丽的带有艺术美感的字,在古代是非常稀缺和稀少的。

再加上古代的生活条件也十分的恶劣,人们的生活已经十分艰难了,而经历过很多苦难的书法家,他们有更为强烈的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美的渴望,自然要在艺术中加以表现。

过去,古代艺术所传达的美、理想化的生活、追求已经变成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商业服务和广告。每当我们看到电视上一个个幸福灿烂的笑脸,就好像美好的生活触手可及,我们永远健康、魅力四射,幸福只是一件商品、一个服务就可以完全满足的东西。

因此,艺术家们想用一种反幸福、反虚假快乐的艺术的方式来警告人们——

在过去,人们那种微妙、渺小的苦难的状态,才是人生的常态。不要被商业和传媒蒙蔽双眼。

这样干巴巴的说当然是比较的枯燥的,我来举个例子,比方说中国的书法家颜真卿,很多人觉得他写的祭侄稿非常潦草,一点没有艺术性,怎么可能算得上是一个书法的杰作呢?

我想,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非常荒谬的,颜真卿在那副书法作品里已经不局限于形式上的美,或者说追求一种虚假的美了,假如是你的话,面对自己的亲兄弟、亲侄子为国捐躯,岂不悲痛?怎么可能不悲伤?所以必定是怀着悲痛的心情去写的。

这样的话,还能把这个文档写的很端庄秀美吗?端庄秀美符合书法家当时心境吗?当然不能。

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要把自己的真性情表现出来,

所以我认为,现在社会的艺术,其实就是表现人们真实生活的艺术。其实就是把真实的社会、真实的世界以及艺术家真实的感受,通过他们艺术化的手法表达出来。这是我们应该看到并且承认的。

如果你认为这些丑态你是无法接受的,那只能说明你对真实的世界抱有敌意。或者说不想接受真实社会。想永远的生活在自己的想象的世界中,艺术家的工作就是通过创作这些略带丑感或者说非常有丑感、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作品,来打破人们心中的美好神话,把人们的人们拉回到现实的生活当中,真实的生活当中。

所以接受现实吧,真实是美的真实,也是丑的真实。


松风阁书法日讲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以上四幅条幅作品,均师法汉碑,其中有一幅(从右至左数第二幅)是临的汉代摩崖《大开通》。第一幅隶书多带篆意,从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来说,隶书带篆意是符合创作规则的。

(上图为《大开通》局部)

有些人看到这样的书法作品,不免觉得毫无美感可言,而事实不是这样的,可以肯定的说,这几幅条幅作品都是高雅可品之作。书者深得古人笔法和字法,把汉碑的拙朴和浑厚表现得极为到位,古意味浓,书写自然无做作,章法布局合理,墨法变化多端,堪称高古;好看;耐看之作!

(上图为汉《祀三公山碑》)



这几幅隶书作品放在博物馆里,可让博物馆蓬壁生辉,也可为博物馆增光添彩,更可使参观者从中了解到汉字演变和发展历史,还可从以上四幅作品中得到书法艺术之美的精神享受。

时下,在用电脑打字的时代,不少人对中国的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了解甚少,对汉代以前的汉字书写的审美,还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就以上四幅隶书作品的创作水平来看,书法界把它认定为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应为“实至名归”。

以上为个人观点。

如果各位网友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谢谢各位网友的关注和支持!


中州耕牛堂主


因为现在书法界有一群活在“书法审丑”的世界中。他们有些是自我麻痹,有些是有各种目的混入其中的。

我是一人。“审丑”是一个现在很复杂的社会现象。

什么是“审丑”。

先不说书法,换角度说明。

以下内容可能会引起不适,请注意。

第一种“审丑”:猎奇心态。

前些年非常火的芙蓉姐姐,2006年就出名,到现在还有一定的知名度。

芙蓉姐姐是靠这样的形象出名的,是真的出名了。

为什么会出名,因为有一些网民在“审丑”。

网络上很多脸蛋、身材、仪态比芙蓉姐姐好很多的美女,为什么芙蓉姐姐比那些正常模样的美女火呢。

现在这个社会,印象深刻是非常重要的。网络发达很漂亮的女明星看太多了,能够像芙蓉姐姐,这样“丑态”惊人的,在2006年实在是太少。网民当然会记住“芙蓉姐姐”。

这个现在的书法展书法界像不像,你放一篇正常的端端正正的作品,要想进书法界要想开书法展,那是非常难的。写得再好能好到让人记住吗,但是丑的字可以让人记很久。

要像上图,沃兴华这样的字,才能让人印象深刻,丑的印象深刻。

第一种“审丑”:编个故事包装卖点,制造强烈反差。

这次要先说说吃的东西。

比如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

比如榴莲。水果之王,营养丰富。

上面两种食物,有很刺激性的味道。有些喜欢吃这两种食物的人,他们如果在公共场所闻到有人放了屁,说不定意见会很大。但是纯正臭豆腐和榴莲的味道,闻起来可是非常难以下咽的。

这个就和有些“书法作品”非常的相似。

上图是,曾翔小楷书法展的一幅作品放大。

这样的小楷,有人往魏晋时期吹,引用各种天花乱坠的词。有些人真的会被忽悠,不是说被忽悠的人有多大的问题,只是隔行如隔山,只是不知道从哪里否定。

上图赵孟頫《缩临兰亭》,大小13×32cm,这个字够小了吧,能用毛笔写成这样。

曾翔那样的小楷相对容易,写成赵孟頫这样的真是太难了。

所以很多人愿意帮着曾翔吹,曾翔写成那样,帮曾翔吹不就是吹自己吗?

一人有感

其实并不是书法界的问题,现在社会就是这样有“审丑”的存在。

西方也审丑啊。比如法国画家让·杜布菲,他的画是这样风格的。

还有这样的。

上面这种画,都有人在吹捧。

但是西方艺术评论界对他评价是,避开了传统的美的标准的“低级艺术”。这是非常正确的评价。

我们书法界什么时候能够看清看明白呢?

就这个玩意,有什么好吹的,像这样的书展作品有什么好吹的。

这个作品至少还是练过一些“传统书法”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结构还是功底的,字没有糊起来。这是作者刻意写成这样的。

现在书法界悲哀的事情有两方面:

一、好好练字的做不了主。

二、能做主的,不是不会写字的就是,已经忘了怎么写字的。

有个客观存在的问题,现在的“作品”纸张都很大。按照传统书法的方式写“作品”,难度太大效率太低,而且没有突破性。问题是你要改革,都是瞎改,有哪样不是靠吹的,有哪样是“审美”的。

很丑,就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很丑,就找一个古碑文或者古帖。

很丑,就说取法多样,魏晋之风,篆籀笔法等等。

书法是写字,不要把字当成画来搞“艺术创作”。

左边是2006年时期的芙蓉姐姐,右边是2017年的芙蓉姐姐。芙蓉姐姐当然知道什么是好的啊,芙蓉姐姐难道不知道她在扮丑吗。

有些学书法的人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为了生存昧着良心吹吹就算了。要是活得还不错,就少做些恶心自己的事。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一人笔记


确实如此,有很多传统书法作品(不包括当今的丑书),看起来似乎毫无美感,但却被后世推重。搞的当今很多人认为,只有看不懂的东西才叫艺术。对书法的这种认识我非常的理解,因为之前我就是这样。但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对书法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有关系。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是传统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看起来毫无美感的“丑书”,二是理解认识书法艺术当中的“丑”,也就是书法的稚拙之美。

传统书法当中看起来很“丑”的作品

传统书法中,也有一些作品,看起来似乎毫无美感,但却被后世推重。魏晋南北朝期间的摩崖石刻等书法,我们先放到一边不说,我们先了解一些我们耳闻能详的人物和作品吧。

首先说说颜真卿,颜真卿的楷书被后世称之为“颜楷”,与柳公权一起号称“颜筋柳骨”,一般大众对颜真卿的书法更多地认识是他的楷书,所以大多数人都会认同颜真卿的楷书写的好。但如果看到颜真卿的行书,很多人一定会大吃一惊,一眼望去可能会感觉,怎么写得这么难看啊!不瞒大家,我当初就是这样的。

颜真卿的“丑书”代表作:《祭侄文稿》,写的潦草不说,看起来似乎毫无美感,而且涂抹严重,真不明白这样的作品竟能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再看看他的其他行书作品《争座位贴》等,也是一个样子。

而身为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却认为颜真卿的行书最好,颜真卿的楷书反而是“丑书”“恶札”,看来艺术家的事情,一般人还真搞不懂。

那米芾的书法又如何呢?米芾的书法如果拿出来给大众来看的话,估计也是大多数人说不好。很多人可能会说,这写的什么啊?歪七八扭、东倒西歪的。但恰恰是这样的书法,却被后世非常推重,甚至有人认为,单论书法来说,米芾的书法当为宋四家第一。

还有明末清初的傅山,更是书法“丑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宗师级人物,傅山的书法理论是:“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而这个理论,被当今“丑书”创造者奉为金科玉律,估计傅山地下有知,一定会跳出来对这些人破口大骂的。

但如果你要看看傅山的书法作品,确实有一些作品看起来似乎也是毫无美感,但傅山的书法对清代以后的书法影响是非常大的。

正确认识书法艺术中稚拙之美

如何认识和理解书法当中的稚拙之美,也就是那些看似毫无美感的作品呢?我们还是要从傅山“四宁四毋”的书法理论说起。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

明末清初之际,清代帝王推崇赵孟頫、董其昌的书风,结果世人学二者的书法,但学不到位,结果反而形成了一种柔美、软俗的病态风格,这种风气当时笼罩着书坛。傅山正是看到了这种现象,所以提出了“四宁四毋”的一种书法理论。傅山主张作字要重视骨气,雄肆奇逸,率直倔强,我行我素,反对那种熟媚绰约、搔首弄姿的书法。

因此这里的拙、丑、支离和真率,主要想说的是,作书要率直,不要人为的那种矫饰,要质朴天真,没有刻意的痕迹,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毫无美感,但是却是书法家学识修养的体现,真情实感的流露。

这里的“丑”不是真的“丑”,虽然外表看起来不美,但却有不事妆点的淳朴之美,内在美,阳刚之气。外表丑而神质美,也是传统书法中某些书家的一种风格。

苏轼曾经说过“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其实也是提倡率真、自然,不刻意加以人工布置,寓情于书,顺势而为,有意无意间忘我而为,一气呵成的一种体现。

认识到了这些之后,我们再回过头去看前面我们说过的那些作品,例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通过了解其创作背景,了解颜真卿的为人及书法主张。这个时候再看这幅作品的时候,仿佛带我们穿越了千年的时空,看到了颜真卿面对侄儿的人头,万分悲痛,在哽咽中写下了这篇文稿。这时我们就能理解,为何这幅作品潦草异常,涂抹严重还具有那么高的艺术价值了。

所以,随着我们对书法学习的越深入了解,越能真正地去欣赏一些书法作品。但这“丑”是丑中有美,与现代的这种丑书是不同的。


翰墨今香


看着毫无美感的书法作品,却被书法界认为有很高的成就,而产生疑问,不足为奇。

但可以肯定的说,是审美和对传统书法,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误会,短视,和不足。

以本人为例。

十多年前,在北京琉璃厂一个画廊,看到许多近代书法作品,有明清状元的作品,有现代书法大家的作品,但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幅康有为的书法中堂。对这些作品观察比较,觉得康有为书法和其它书法家的作品相比,连业余水平都算不上。当时就对着画廊老板脱口而出:“康有为的字有啥了不起?还要几十万,这种字谁都能写上。”

但随着对书法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提高,现在看来,康有为的书法水平,近当代,还没有谁能比康有为的书法风格,更加大气豪放;那些明清状元面目趋同,呆笨黑傻的馆体书法,更不值得一提。

传统书法的遗存,源远流长;风格面目,千婆百态。一些处于两种书体过渡时期的书法遗存,因为没有固化的框框和套路,展现出生动,生涩,生辣的别样趣味而耐人寻味。

汉隶《石门颂》局部:线条的舒展,无过于此

如著名的《祀三公山碑》,《广武将军碑》,《石门铭》,《石门颂》,以及无以计数的六朝碑版,在普罗大众看来,毫无美感,但就是它们,成就了清中期至民国时期一大批书法巨擘大家。包世臣,赵之谦,何绍基,吴昌硕,于右任,齐白石,谢无量,沙孟海等等,他们的法源,无不出自上述这些书法遗存。

魏楷《石门铭》局部,结构宽博开张,左右倾侧

当代的石开,眼光独到,以六朝碑刻的篆额为范,也是卓然名家。

一些博物馆展示的古代书法遗存,还有大量的名不见经传的六朝砖文,碑刻。这些大多是不规范的书体,但本身具有无拘无束,生动自然的信息含量,有独具一格的闪光点。与上述所说的这些名碑,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传统书法的认识和继承,我非常推崇康有为先生,已故著名画家陈子庄先生的观点:

无论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家大家的作品,还是许多“穷乡儿女”写刻而就的碑刻,都是学习和传承传统书法的素材,都是生料,都要经过加工、改造,取舍而使之雅化、深化,变化。

原原本本,规行矩步的照搬模仿,和书法的本质要求相去甚远。

比如有名的《开通褒斜道》,书法家可能仅仅着眼于汲取其字形的开张,线条的自由浪漫,吸收这一个点代入作品,就足以改变书写习惯,建立风格;但普罗大众可以认为这样的书法,难看到极点。这就是对传统书法认识上,取法上的巨大差距和误会,误解。

《开通褒斜道刻石》局部:汉隶成熟前的代表作品。点画舒展,结体高古,无拘无束。

艺术的理念,是相通的。《达坂城的姑娘》这首民歌,是王洛宾先生对新疆民间小调的再创作,再造。这首歌的原唱,一定不会象改造前这么优美,但它也一定具有优秀的美的基因。

书法同理。

更多文章,请关注“快乐书法营”,一起快快乐乐玩书法


快乐书法营


这个问题涉及到书法的二重性,即实用性与艺术性。

书法从实用发展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其艺术性不断增强,尤其是草书,实用性不断减弱,很多字已不能为普通大众所认识。

大众的审美与书法美学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大众眼里,美观、大方、易书、易识的就是好字,比如馆阁体,而在书法美学中,要从笔法、结体、章法对作品进行分析,要通过作品的浓淡、疾徐、枯湿、避让等书写节奏探寻书写者创作时的思想。

正如画画,大众能接受超写实画,但《向日葵》《星空》之类不是普通大众所能接受的。

下面这张书法你能接受吗?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用"书法界"的这个说法本人认为有点不恰当,应该再加上两个字,说成是"权利书法界”就没有多大的问题了。

我们这些爱好者也写字,但与权和利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至于别人说美说丑,我们都无所谓。因为我们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玩的,借以用来打发我们的余生。

见到我们认为好的我们就去学习,仅此而已。




杨炳升66


正准备做饭,发现被邀,不得不耽搁会。

从晒图及简介可知,这是被收藏的“名作”。但恕我要饭的眼拙,使尽浑身解数也看不出它美在哪里。

点击图片时,第一反应是尽力放大,想看看是何方神圣写得这么丑恶,无奈屏幕快抻破了也没看出所以然。

为了慎重起见,在回答问题之前,要饭的刻意看了其他人回答,才知道作品临自古碑。但要饭的认为,丑的就是丑的,不管它来自哪个朝代或书者来头有多大。这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审美原则与态度。

毋庸置疑,古碑古帖弥足珍贵,但并非所有的碑帖都是美的,许多古代书法大家也有败笔,如果后人一味的盲从、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不敢多走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则与审美之道背道而驰。比如,甲骨文及远古的钟鼎石刻,古人属书写材料限制,虽然笔画写的歪歪扭扭、粗细不均、结构紊乱情有可原,作为汉字的产生与演化过程的考证,绝对具有其珍贵价值,但绝不可以认定其为美来宣传。传统可以继承,但绝不等于不懂去粗取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照搬。

看到几位的回答,清一色的都是因为晒片临自古碑而不敢反对的主,语气中尽显言词闪烁、毕恭毕敬、诚恐诚惶,这是很不可取的,如同现在许多趋炎附势之徒对某类领导、专家、教授所谓“权威”大放厥词还一味的唯唯诺诺一样。我们可以对古人创造文字的艰辛无限敬畏,但绝不等于把丑陋当美好来欣赏!

恕要饭的直言,如果是书法大赛,像晒图的作品因为临古碑而获头奖则是对书法的大大亵渎,不利于推陈出新与审美价值的提高,更谈不上与时倶进。如果非要给予临摹者的惟妙惟肖的“创作”以奖励、给这种兢兢业业继承传统的精神以认可的话,可以另外设置特别奖,免得把丑当美来误导众人、蹂躏审美。

不敢否定古人及权威的不足与缺点是我们民族根深蒂固的劣根性。所以要饭的借这个机会呼吁,都二十一世纪了,这个毛病一定要改!如果没这点在否定中继承的勇气与骨气,则世界还在搞地心说,中国妇女现在还在裹脚。

回答完毕。炒菜去。


丐帮少爷


托尔斯泰说:“美不一定可爱。”

斯特林堡说:“美往往不漂亮。”

刘熙载说:“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这些话很高深,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美是有深刻和肤浅之分的。

具体到书法。

点画光洁,结构匀称的字,一般人都会认为美。

用于科举考试的馆阁体,不仅一般人认为美,阅卷考官和皇帝也认为美。

乌方光是馆阁体特征,乌黑,方正,光洁,结体紧密,大小相等,一般人看了觉得哪里都美,可钻研较深的人会觉得缺乏性灵、情趣和个性。

一些大家的字,不仅一般人会觉得不美,个别有名的书家,也认为“丑”。

这是由于书法修养不够,或者门户之见。

不能达到美的境界和达到美的更高境界,都可能显得丑。这种丑,不是现在丑书那种故意做丑,是不懂美或不懂美到极处的更加深入的丑。就像“诗到无人爱处工”一样,那些大家的“丑”是一种境界和功夫,是戴着书法法度的镣铐跳个性和情感抒发的舞蹈。现在所谓“丑书”,连馆阁体那种“美书”的水平都没有达到,还没有学爬就学走,只有丑的形式,没有美的内涵,急功近利,物质层面,俗不可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