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出來的民歌!流傳千百年的民間藝術奇葩“東海嫁”

“哭”出來的民歌!流傳千百年的民間藝術奇葩“東海嫁”

▲東海嫁傳承人在哭唱東海嫁

在廣東第一大島東海島,流傳著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歌謠——東海嫁。據傳,廣東湛江東海島古代女子出嫁前一個月就開始哭嫁,不僅自己哭,還會叫上自己村中的姐妹一起陪著哭,邊哭邊訴,傾盡感念雙親養育之恩,兄弟姐妹手足之情,以表達不捨之情。

“哭”出來的民歌!流傳千百年的民間藝術奇葩“東海嫁”

▲《東海嫁》收錄了2500多首古今東海嫁作品

東海嫁歷史悠久,蘊藏量豐富。自唐宋以來,東海島人在島上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雷州方言體系的東海話、行東海禮、倡東海風、習東海俗、哭東海嫁的民俗。

東海嫁不是舶來品,它是東海島人發明創作的本土民歌,是用東海話哭的民歌,是社會底層民眾的歌。

每一樣民歌,都有自己的流行腔,有些民歌是唱的,有些民歌是吟的,有些民歌是詠的。劉三姐唱的陽朔山歌,旋律悠揚婉轉,客家人唱的山歌音清律緩,東海嫁則以哭為腔,以哭為美,把哭作為音樂,活用哭的旋律,在全國民歌中獨具一腔。東海島人喜也哭,樂也哭,愁也哭,悲也哭,哀也哭,恨也哭,閒情時也哭,煩惱時更適合哭。

東海嫁的哭,實在是一種與唱戲、唱歌吟詩樣,是一種歌唱,是一種吟誦。哭嫁的哭,是一種藝術,一種美。

“哭”出來的民歌!流傳千百年的民間藝術奇葩“東海嫁”

▲東海嫁登上原創雷州方言文藝專題晚會

作為民歌的一種,東海嫁結構非常完整,每首四句,每句七字,用雷話演唱,其格律字韻與雷州歌基本相同。

東海嫁與雷州歌是一對孿生姐妹,但東海嫁又有別於雷州歌。雷州歌是用正腔演唱,是引吭高歌。東海嫁則用哭腔演唱,悽切婉轉,最大的特點就是哭中唱、唱中哭,如泣如訴,具有濃厚的東海島色彩,語言土話土語,但流利酣暢,詼諧而自然,生動有趣。哭嫁的內容有控訴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的,有責備媒人的,怨恨父母包辦婚姻的,感激父母養育之恩的,道訴與兄弟、姐妹、嬸嫂的離情別意的。在後來的傳承中,人們辦喪事,親人婦女也唱東海嫁,一直流傳沿用至今。

“哭”出來的民歌!流傳千百年的民間藝術奇葩“東海嫁”

▲演員在原創雷州方言相聲《連升三級》中穿插表演東海嫁

從文丹村族譜的記載中,可以找到600年前的東海嫁。《東海島文丹村尤氏族譜》記載:明嘉靖年間,文丹村出了一名叫尤彰然的太監。有一次,尤彰然迴文丹村省親,因為他少小離家,村裡人都認不出來,懷疑他是冒名兄弟,一時大家都好奇地細心觀看他。他恍然明白,眉頭一動,便哭了一首東海嫁《認乜認》:

“認乜認呀認乜認,赤坎過來是那衍;

那衍過去千秋窟,千秋窟來文丹連。”

大家一聽,赤坎、那衍、千秋窟都是文丹村的周邊村名、地名,這才相信他是文丹村人。

民國時期,東海島人鄧茂隆、李煥南等人,根據東海島土相村婦女李桂梅的婚姻遭遇而編寫的東海嫁《李桂梅訴情》是東海嫁的代表作,在東海島廣泛流行。這部愛情敘事嫁歌本,四句七言,600多首,儼然一部長篇敘事詩,講述女子在舊社會婚姻的種種際遇。

“哭”出來的民歌!流傳千百年的民間藝術奇葩“東海嫁”

▲哭腔演唱東海嫁

東海嫁在民間有著深厚的基礎,深受群眾喜歡,在革命戰爭時期還起過積極的宣傳作用。據說,東海島的幹部下鄉,他們用東海嫁這種形式來召集群眾,非常有效。他們爬到樹上哭東海嫁,群眾就自動集合起來了。

改革開放後,東海嫁又注入了新的時代內容,有宣傳改革開放成果的、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勸世警世的、表彰好人好事的,也有讚揚好官的,如較為流行的《哭焦裕祿》:

“裕祿做官無講價,吃國家飯想國家;日憂夜思致富策,喝多少夜提神茶。”

“哭”出來的民歌!流傳千百年的民間藝術奇葩“東海嫁”

▲東海島村文化廣場經常可看到東海嫁表演

長期以來,由於“雅堂不登,學士不道”,以口傳形式為主的東海嫁不斷散落與失傳。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東海島人才逐漸意識到要保護傳承東海嫁,開始對這種遺落在民間的藝術瑰寶進行收集和整理。島內一些熱心的文化人正積極從事東海嫁的收集整理工作,他們深入圩鎮鄉村,訪嫁手歌者,整理收集口頭創作,尋找線索,辨跡尋蹤,搜尋歷史資料。2015年,《東海嫁》出版,收錄2500多首不同體式的古今嫁作品,為湛江的民間文藝添磚加瓦。

弘揚傳統文化,保護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東海嫁,對培育民間文化品牌、促進文化建設具有積極的意義,希望東海嫁這顆文化明珠在中華文化的寶庫中放射出更加燦爛的光彩。(作者/戚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