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高一,期中考试过后就要选课了,3+1+2模式下,我该让她自己选还是我给她选?

其实我很淘气


我们很多时候的困境就在于,只有是和非两种选择,完全把灰度部分放弃掉了

在这个选择中,孩子和父母各自提出自己的选课意见,可以让孩子充分的了解到,他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样?一个选择,通过不同的视角去分析和判断,最终决定权应该放在孩子手里,到了这个时候,孩子就应该为自己的任何一个选择承担责任

其实,除了选课之外,生活中还有方方面面的事儿都是这样一种情况,那么其实父母可以选择使用同样的方式,把选择权重新交给孩子


教育不简单


高二已经进行半个学期了,前几天一次联考后,一位家长非常焦虑的去找学校领导,又是改科的,这已经不是第一个了,肯定也不是最后一个,我问她为何这个时候还要改科?

她说:“当时孩子不想选理化生组合,但是我听人家说这个组合专业多,好就业,就强制她选择了,结果这次考试,生物非常差,赋分后才60多分,对她影响太大了。”

我说:“也不能因为一次考试就放弃和逃避吧,应该先积极适应。”

她说:“孩子对生物没有一点兴趣了。”

为了避免学生大规模调整科目,给学校教学带来的冲击,学校一直严格限制学生改科,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几十人在分班后选择了改科。

新高考选科,对于学生、家长和学校都带来了新的挑战,要一个不懂教育的家长和一个十四五的孩子规划未来,确实勉为其难,但是现实就摆在面前,你必须要适应。

高一选科,到底应该听自己的还是听家长的?“赢在高三”老师认为:要听自己的,但是前提必须要做到一点——“知己知彼”!

一、知己:首先要真正了解自己

很多学生,连自己都不了解,选科只是盲目跟风或者盲从家长、老师的建议,这是不对的。所谓“知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知道自己能学什么:

自己能学什么,这个自己最清楚,家长真不知道,老师也只可以提供参考。比如我化学能考65分,政治也考60分,这并不是说你的化学就比政治学得好,你学化学是否吃力?投入的时间比政治多多少?这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如果一门学科,明明听课都非常困难,却非得跟风去选择,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别人的“炮灰”。

2、知道自己想学什么:

在选科时,很多学生存在“畏难”情绪,遇到困难的学科,就绕开,这也未必对!比如自己明明能学好物理,但是一遇到点困难,就开始自己给自己找退路,自我安慰:反正以后可以不选,于是就放弃了。

要知道,以后打算从事哪个方向的职业,如果是理工类的,就尽量选择物化生组合或者带物化、物生组合;如果要从事文史类专业,就可以选择政史地组合或者带政史的组合。

对未来没有规划,盲目选科,以后报考时只能后悔。有个学生选择了史地生组合,但是后来说想考警校,然后我劝他赶快改成带政治的组合,因为警校对政治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选择政治学科,对于偏文的学生来说,是没有机会的。

二、知彼:知道对手实力如何

新高考实行“赋分制度”,学生最后的成绩,不只取决于自己,还取决于你对手的实力,只要选择的对手实力比你差,即便你是“学渣”,也可变“学霸”。

比如选择政史地组合,因为有大量的艺术、体育生垫底,那么中等生赋分就会比较有优势,如果你是尖子生,优势就更大了,以前用原始分,尖子生和中等生的文综拉不开太大的差距,能相差三四十分就算比较大的了,但是实行等级赋分后,政史地一科就可以拉开三四十分的差距,因为有了赋分制度,原来的文科尖子生也可以和理科生一样,“小三科”(“3+3”模式)也可以考到90多分,甚至100分了,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

而有的学生偏偏要选择政史生或者史地生组合,感觉自己的生物学得要好一些,殊不知,你一个偏文的学生,生物再好能好过那些偏理的学生吗?只是自己的生物相对政治或者地理好一些而已,但是在赋分制度下,你的生物就可能成了“炮灰”,而如果选择政治或者地理,反而赋分更高,你觉着选择哪个更合适?

由此可见,选科确实是一个技术活,听父母的不如听老师的,听老师的不如听自己的,听自己的,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我是“赢在高三”,专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问题,如果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


赢在高三


我女儿高二,开始为了将来报的物理化学地理,总分750没有上过400分,实在不行了就这个学期刚刚换成历史政治生物,刚刚第一次考试完毕,算上负分530,给你们做个参考。现在她是开心快乐,以前是3天不说2句话


健康是福chen


高一期中考试之后就马上面临选科,3+1+2的模式下选科很重要,家长不要全部做主,也不要全都听孩子的,家长做好和孩子的及时沟通,共同探讨,选出最佳的组合。

一、新高考3+1+2模式有哪些特色

新高考,3+1+2模式和以往有些不同,以往的高考采取卷面实分制,新高考的语、数、英仍然以卷面分数计算。从物理历史当中选择一科,百分制计算。其他四科是四选二采取赋分制度。共计750分。

新高考的特色,从历史和物理当中可以决定文理的方向。其他四选二科目当中更注重赋分的标准。这就决定了将来选科的重要性。

二、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共同商议

学习是孩子的事情,父母提供的是参考建议,切不可全盘做主。有一年的高考,学生在报志愿的时候想学医学。父母却认为金融学更有前景,收入更多,非要逼着孩子学金融学。结果都读到了大三,孩子非要回来复读,重新考取医学。是因为孩子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越发认为金融学不是自己想要的,越学越不喜欢。回来复读之后,终于考上了自己喜欢的医学,可是却耽误了四年。

这种教训很多,所以在报考志愿或者选科的时候,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一定要看孩子是否喜欢,特长是否适合这个专业。有的时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不喜欢专业硬着头皮学也学的不会太好。

二、也不要全盘听孩子的,毕竟他们还小

刚上高一的孩子,对社会对未来很多东西都不了解,所以也不能单凭的兴趣来考虑选课的方向。

比如再一次填报志愿当中我们发现,这个孩子因为喜欢看动画片,就要报动漫专业。这个专业其实在前一段时间就业比较困难,而且也不容易学,需要计算机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而这个孩子数学并不好。

数学不好的孩子学习计算机方面会相当的吃力,造成一系列的挂科引起的后果不可想象。特别现在大学取消了清考,有的时候真的有可能连毕业证都拿不到。

所以在选课的过程当中,不能太绝对的光听家长的,或者是光听孩子的。在考虑兴趣的同时,也要考虑未来的就业。以及专业未来的前景,还有自己孩子的擅长和短板。

三、物理和历史的选择,决定文理方向

新高考3+1+2模式不在有文理的划分,但其实在这个选择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方向。如果偏向理工类的,可以考虑选择物理。而且选择物理将来的专业方向,97%以上的专业都可以报考。

选择物理专业,还可以选择未来热门的行业,以及有前景的专业。特别适合搞理工搞科研项目的孩子。

如果物理成绩不理想,喜欢学文的孩子可以选择历史。想扩大专业范围,就加一个或者是两个理科方面的,比如化学或者是生物。如果想纯粹的文学,就选择政治和和地理。

四、如果有喜欢的专业和学校,可以倒推选科目

新高考3+1+2的模式的最好处就是可以不用调剂专业。这样可以按照自己的专业方向来选科目,比如说想学计算机就可以选择物理,想学医学就加上化学和生物,想学金融就可以选择政治专业等等。

还可以根据目标院校来选择科目,很多院校目前已经公布了专业的要求。比如有的学校要求医学专业,仅仅选择化学就可以,有的要求化学和生物必须同时选择,如果确定了专业和学校,那么反过来在精确地选择科目。

五、深思熟虑做好选择,不要轻易更换

在最早进行改革的几个省市当中,发现几个问题,有的学生选择了之后会不停的转换学科。这就是当时没有深思熟虑,做好选择。

不停的转换科目,对学习成绩一点好处都没有,而且转换次数多了之后,会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打击。对学习也产生了不自信,所以一旦做好选择,就不要轻易转换。

六、3+1+2模式,更注重的是全省排名,了解赋分制度,也要参考科目选科的人数

新高考3+1+2的模式,独特的赋分制度和以往不同,所以它强调的不是分数,而是全省的排名。那么这个科目的选择人数也至关重要。

举个例子,如果物理化学生物选择的人数超多,而且尖子生聚集,那么就有可能造成赋分上的吃亏。这种制度有可能学霸变成普通。

我们以这个图片讲解,如果化学考了82分,在这里里边学霸云集,这个中等的分数有可能被排到了50%以内,那么对照表格,我们看只能赋分73分。所以全省的排名决定了赋分的高低,这个科目全部的报考人数,我们都要了解并且参考。

7、不要依据一两次考试成绩就决定科目

有的学生和家长就一句月考或者是期中考试成绩决定科目,这其实不太科学,有的时候初中的强项到了高中都没有优势,比如说初中地理成绩好的,到高中未必成绩好。

因为初中所学的和高考所考的不太一样,学生在这时候这要准确的评估自己对这一学科的能力。以及自己是否有学好的信心。全方位的衡量。这一点也很重要,不必依靠一两次考试来衡量。

综上所述,本人的观点就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协商,找到兴趣及发现孩子长处和短板,还要考虑未来的就业以及读研的情况、科目报考人数等等一系列相关数据科学选科。一旦选择之后就不要轻易去改动,努力学习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云梦谈教育


期中考试过后你的孩子就要进行选课,时间非常紧张。不知道您和孩子有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建议你看看李老师之前的文章,我前面

写了一个系列,一共六篇,专门教学生如何选课

3+1+2地区的考生,在选课的时候,必须在物理和历史这两门学科当中选出一门作为首选科目,也就是说这两门学科不能同时选。

然后在化学,政治,地理和生物这四门学科当中任意选出两门学科作为再选科目。

一、选课注意几点

1、避免盲目

无论是你还是孩子,在选课的时候,千万要提前做好准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临时抱佛脚。

孩子学校的老师应该专门开会说明选课的事情,如果你作为家长参加了这样的会议,一定要认真听做笔记

想必你一定和孩子商量过了,也可能和其他家长交流过,但李老师给你提个醒,千万不要看别人选什么就跟着风选什么。

盲目跟风选课是最多的,也是最不理性的。

2、避免独断

有很多家长都想替孩子做主,比如说就让孩子选理化生组合,觉得这个组合将来好找工作。

可是如果您的孩子确实适应不了这个组合,那么孩子选了之后以后肯定会后悔。这个组合到了高二以后学习的难度会非常之大。

所以你一定要听一听孩子的意见。

3、只听孩子

孩子的意见作为家长是应该听一听的,但是有的孩子的意见家长不要听。

李老师给你举几个例子,有的孩子特别喜欢某个老师,于是就想选某个老师的课。这在分完课之后,这个老师还不一定带你的孩子,所以一定要告诉他(她)。

再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在一起玩,喜欢分到一个班里去,于是就扎堆儿选课。这种情况很显然孩子对选课非常的随意,将来会后悔的。

还有极个别情况,就是如果孩子要是谈恋爱了,可能和另一个喜欢的同学想分到一个班里去,最后就选了和那个同学一样的课。

4、班主任引导

有的班主任老师可能会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引导。虽然说选课走班是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有的班主任老师也存在故意引导一部分学生跟着自己走的情况。

所以,作为家长这一点一定要和孩子说清楚,到底适不适合?不适合的,不要盲目轻易选,多种组合都参考一下。

二、选科要参考哪些因素?

1、明白规则

3+1+2模式中,孩子无论是选物理还是历史作为首选科目,高考成绩都是按照孩子考的卷面分也就是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的。

其次,另外两个学科是要进行等级赋分的,就是说孩子高考卷面分是不算数的,得换算一下,最后换算的分数计入高考成绩。比如,孩子选化学,卷面考了85分,但是由于排名靠前,最后有可能变成90分。这个90分计入高考化学成绩。

2、考虑位次

选课首先要考虑的是选出来的组合,一定是能够帮助孩子提高成绩的。只有成绩好了,最后才能考上好大学,好专业。

而在等级赋分制度下,

孩子的原始成绩不是特别重要,孩子的原始成绩在所选学科的全部学生当中的排名位置是最重要的。

位置越靠前,最后换算出来的成绩越高,所以,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在某一个学科方面的排名情况。

3、专业选择

选课一定要考虑专业这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选择不慎,到了将来报考专业的时候,就有可能受到很大的限制。

孩子如果选了物理这个学科,几乎所有高校的专业都可以选。所以,孩子如果比较喜欢物理成绩还不错,建议选物理。

假如孩子选的历史,或者说孩子有点偏向于文科。如果只选政史地这样组合,将来报考专业面非常窄。可以考虑文理搭配。

4、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是孩子选课最不重要的因素,但是也应该作为一个参考项目。

比如说在两个学科孩子比较纠结,不知道确定选哪一个的时候可以拿兴趣去弥补。

总结:总之,孩子选课一定要慎重,首先要考虑专业面,选出的科目可以帮自己赚分数,两者相结合,然后再参考其它因素即可。


教师老李


看到这个题目,小编深深地叹了口气:原本大刀阔斧的高考改革,却在落实过程中问题叠出。

之前一直认为选科是要到高二才开始的,起码让学生把必修和选修中的必修部分学习差不多了,再根据成绩优劣进行选科,并提供给学生修改选科组合的机会。

现在大部分的学校,却为了早点让学生分班复习,按照选科组合来布置课程和老师,高一期末考试之前就已经开始选课,提问者的学校竟然更早。

这让学生到底依据什么去选科!成绩吗?连知识点都没有学完!科目兴趣吗?这可是高考呀,兴趣决定不了高考成绩。

这里说两点比较现实的问题:

第一,选科一次性选好,千万别抱有第二次修改的心思。

一方面是学生第一次选科后,一定会把重心迁移到高考科目,越离近高考时修改越不利于成绩。

第二方面,学校为了避免修改课程的学生较多,对于课程安排和人员分配,甚至增减科目组合班级等有较大影响。一般情况下会利用各种理由劝说学生,不支持学生进行科目修改。上一方面就是理由之一。

第二,要自己拿主意,对于任何外部的建议只当参考(即本问题的回答)。

小编所写文章的评论中,很多读者都说是老师和学校都建议弃考物化等。小编不否认其中确实有一部分赋分成绩的因素。

可是,更认为有部分人会为了学校好安排科目组合的班级,来进行不符合学情的选科建议。

比如,3+1+2的部分学校出现了严重弃考化学的现象,只有个别同学选择化学,那么学校不得不为了他们单独开设一个班级来进行高考复习。这时候,所谓的“弃考化学”的建议也就来了。可事实上,其中就会有化学学霸却不得不学其他科目的情况。

当然这个现象不是普遍存在的,主要集中在弃考比较严重的学校,各位家长和考生可以多多了解一下现实情况。

应该坚持自己的意见还是听从学校的建议?想必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屈从。

至于您和孩子的意见到底听谁的,小编的建议是:在保证专业覆盖率的情况下,听孩子的。

即如果孩子的选科组合对应的专业覆盖率太低,是绝对不允许的(至少是物理或化学选择一个),剩下的,可听孩子的建议。


玖抒教育


新高考模式终于到了每一个孩子的身边,3+1+2的搞法刺激了每一位孩子和家长的每一根神经。

还没开始,提前紧张,新娘子进洞房的味道,希望别那么快来,又满怀期待。

这和选媳妇是一个道理,家长选还是孩子自己选?

家长选,不用说,十个家长有八个都会先搞定那个“1”——选物理!因为只要选了物理,孩子的就业面就宽广好多,压在家长心上的那颗石头才会落地,剩下的“2”,孩子你随便抓阄吧,不过最好是选化学和生物,因为有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这是家长们一厢情愿的想法,也是家长认为自己比孩子成熟的地方,因为家长们认为自己的选择直接瞄准了以后大学的录取以及以后的就业问题。

确实,家长没有错,这是事实,也是现实,就像现在的年轻人结婚动不动就要房子车子和彩礼,社会现实,以后要靠这些过日子。

可是,书毕竟是孩子读,家长帮孩子选的“鞋”是否合脚舒服,这得问问“脚”——孩子的实际情况。

首先得看孩子的数学好不好,数学好才会有学好理化生的基础,尤其是物理,数学不好的,物理也跟着死。

第一种情况:孩子数学很好,物理也很好,也喜欢物理,理科思维极强,二话不说,毫不犹豫选物理,剩下两科不成问题。

第二种情况:孩子数学很好,物理也不错,有理科思维,但是更喜欢历史,你纠结了吧?你要孩子选物理,可是孩子说要选历史,怎么办?所以,你要和孩子坐下来,好好沟通,告诉他利弊问题,最大化问题,共同来决定选哪科。

第三种情况:孩子数学一般,是个物理恐惧症,根本没什么理科思维,就知道死记硬背,家长你还在孩子面前大声嚷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有用吗?孩子会不会反怼你一句“选了数理化,心里好害怕”呢?

所以,孩子开始纠结了,选物理,自己不是那块料,考个二三十分,有竞争力吗?有意义吗?哪还有学习物理的兴趣?不如选历史,虽然自己的历史也不是那么喜欢和厉害,但是相对物理,学好历史的难度要低一些啊。

第四种情况:孩子数学不好,物理也不好,但是很喜欢历史,不用说,孩子一定会选历史,哪怕你家长再怎么说物理的实用性大,就业面广,孩子都不会听你的。

其实,选物理还是选历史,孩子心中早有一杆秤,能选物理的肯定优先选物理,那些选了历史的,大都是知道自己物理这科是个菜鸟,不得已才选了历史啊,这叫无奈。

总之,选科目就是选媳妇,家长可以告诉孩子选媳妇的方法,但是最终决定权还是在孩子心中,因为孩子才是和媳妇过一辈子的人,更何况还有“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说呢。

关注我,后续更多好回答。


上山亩教育


新高考改革不知不觉来到了人们的身边,现在新增八个省份,高考模式“3+1+2”,按道理来讲选课应该在高一期末考试,现在提前到上学期期末考试,这应该也是报考意向。

尊重孩子的选择

“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哪个科目学的好,只有学生自己知道。

物理和历史二者选一,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只是文理分科后的一个过度,虽然打破了传统的文理分科,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倾向,一般选物理还是侧重理科,选历史还是侧重文科。只不过范围更大了些。

根据孩子学习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最佳组合。充分考虑孩子的学习意向。

家长做好准备工作

家长要在选课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组合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什么组合能上什么专业,能给孩子有个指导意见。

准备工作要充分,给孩子做好以后职业规划,如果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那就选物理,以后就业面广一点的。

如果有非常清晰的目标专业,那就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能考更多的分为目标。

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千万不要选了之后,再去修改,那会对修改后的科目学习有一定的冲击,毕竟组合不同,侧重不同。

选课需要家长的指导加上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让你有更清晰的目标,家长千万不要替孩子做主。


轻拂高中物理


这个问题很好很及时,也是众多初中和高一家长学生关心的问题。因为去年河北省实行新高考政策,今年5月正式出台方案3+1+2。也就是说,语数外3门必选,历史和物理选择一门,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一门。这个方案据说是对江浙一带改革方案的改进,避免了物理历史选课遇冷,同时突显历史在人文学科、物理在自然科学领悟的重要性。但即便如此,其实还是没有办法完全达到改革的初衷。因为当时改革是要完全的6选3,这样就会有20种组合,实行选课走班,对学校的师资,教室等有很高的要求。但其实有的地方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再加上江浙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前方案是最合适的。

孩子选课是个大问题,涉及到未来的学习优势和专业升学等。不能笼统的说该听谁的,应该本着为孩子负责的原则多方面着想。利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从小到大的爱好,了解自己的兴趣,而不是一时半会的爱好,思考我喜欢什么。因为未来你做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是不会长久的。还要考虑你能做什么。比如未来从事机械自动化软件工程,数学物理要非常好,而孩子如果说物理根本就学不会,真的就不要选择物理了,尽管物理实用性很强。另外选择的4科是要等级赋分的,也就是说原来的原始分在所有选择学生中按照公式重新算分,这就取决于你在所有选这科学生中的排名,排名靠前,赋分就高。比如,学生在800名学生中,生物考了第二名87分。赋分可能就是99分。这样选课带来的偶然性很大,而且全省也不会公布数据,公布数据,就知道哪科竞争激烈,哪科竞争不大。所以说到底。无论你喜欢哪门,关键还是看自己的学业专长,到底是物理好,还是历史好,偏理科思维还是文科思维,如果某科实在学不会。千万不要去当炮灰。一定要选自己的强势学科。

当然,从就业面来说,理化生是最佳选择,当然,压力会非常大。考军校的可以选择加上政治,这样无论考研还是背景都很好。

希望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我啊!


生活小品1


我和河北的,我们是从2018年开始进入新高考的,我们就是3+1+2模式,这个模式的情况我想就不必再过多介绍了,很快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就要选科了,作为第二届选科的考生,相对于2018级的学生来说,大家对选科已经淡定好多了。我觉得家长不能走极端,既不能越俎代庖替孩子做主,也不能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

家长在孩子的学习生涯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这好像没有固定的标准,但绝不是强势的操纵者,也不是无谓的放纵者,我觉得应该是睿智的引领者和贴心的陪伴者。在孩子选科问题上,我觉得家长应该注意这几个方面:

1、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孩子的兴趣不一定是特长,有很多考生对某些学科感兴趣,可是事实证明,他学得并不好,因此,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分析,找出自己擅长的学科。首选要在物理和历史中选择其一,这相当于以前的文理选科,虽说现在组合多了,但是一旦选择了物理或历史,那基本上就意味着锁定了将来就读专业的大致范围。

2、关注每个组合的利与弊,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

3+1+2模式下共有12种组合,但是据我所知,完全开足12个组合的中学并不多,多数高中会根据学生意愿以及组合的利弊进行取舍。比如我们学校就只开了6个组合(4个物理、2个历史),某知名高中不开设“历史政治化学”组合,这样虽说对学生来说不太公平,但是因为师资有限,想必大家也能理解。因此建议家长弄清楚孩子所在学校开设了几种组合,每个组合的专业覆盖率、将来的就业方向、以及专业的发展前景等。

3、事先了解大学及专业相关知识,及早为将来志愿填报做准备

孩子在学校因为条件所限,是不可能也没有时间,去了解大学以及专业、志愿填报等知识的,因此家长就要及早了解相关的知识,比如可以关注一些公众号,购买一些专业书籍、到网上向相关人士学习等,总之,家长在选科之前,要对孩子将来选择哪些大学或哪些专业有了解,并且尽量做到详细。这样的话,才不至于盲目选择,没有自己的独立的判断。

因此,我觉得家长既要考虑孩子的学科特长,还要考虑孩子将来的就业倾向,更要综合当下的形势,对各行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帮助孩子做出最有利自己的选科组合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