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时全村老小都跑去看,当时放的什么电视剧?

道13231


我们村挺大的,分为上村下村左村和右村。

94年左右吧,下村的人也不知从哪里走的关系,弄来了一台水力发电机,然后就在山下引水发电。发出来的电压很小,点个二十瓦的灯泡就跟煤油一样红红的,而且只能供下村的三十户人家勉强用一下。

因为水力不够,只能晚上供一下电,然后第二天早上五点的时候再供一下。因为早上学生要起来上学,供电让孩子有亮炒饭吃。

有一家人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晚上在家里放,但是要收门票,多少钱一个人我忘了,因为我只进去看过两次。后来没有钱去看,只能在外面听声音,门票应该是一毛或者几分钱吧。

后来又有一家人买了一台电视,他家不收门票,每到晚上就把电视抬到外面,让大家免费看。接收器绑在竹竿上,我们叫它天线。有时信号不好,就要转动天线寻找信号。

那时最快乐的事就是吃完晚饭跑去下村看电视,记得那时播的电视剧好像叫《包青天》,具体情节忘了,只记得一张黑脸。

后来那部叫《太极宗师》的印象非常深刻,是吴京拍的。但是刚刚刚看了一下资料,说是98年拍的。可是在我印象中,好像是我看的第一部电视剧,可能是印象太强烈的缘故吧。

我和伙伴都特别喜欢听《太极宗师》主题曲,当那个钟一敲响,然后是唢呐吹起,我们的身体里的热血便在一瞬间被点然了起来了:

天已暮 月如初

千里江山任我飞渡

歌声住 人环顾

邀月同住青山深处

英雄谁属 非我莫属

……

那歌把我们唱的激情澎湃的,回时大家一路高唱着回家,白天晚上的唱。我们还边唱边打起太极的起手式,我们一度相信,太极真有某种神秘的力量。

《太极宗师》主题曲,直到现在听了依然是热血沸腾。我们那一代,很多人都听过。没有听过的人,不妨找来一听。

里面的主角叫杨露禅,但另一个伙伴说应该读作杨露单,他说电视里的人都读错了。他有一个叔叔,是个盲眼人,而且他这个盲眼叔叔经常对别人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给人一种很神秘的感觉。对于一些神神叨叨的事,他的意见很有权威性。

盲眼叔叔为了表示对侄子的支持,很权威地跟我们说,这个字就是读作“单”不读作“禅”。好好家伙,平生没过半个字的盲人竟然给我们下定论了,把我气的,到现在我还气着呢,算了,不说了。


三农故事多


记不得是哪一年了。二伯父家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那应该是村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了。因为他在县城工作,条件比较好。



那时的电视机,单调的色彩不说。信号还特别差。看一会儿就要移动天线,不然画面上都是雪花。人们刚开始也是好奇几天,就不愿意看了。可惜,我真的记不清看的什么了。可能是一个外国的连续剧吧。

曾记得,集镇的礼堂里买了一台大屏幕黑白电视机。画面非常清晰。公开卖票。几乎附近的村民都曾经看过。应该演的是热剧《霍元甲》。票价大概一两毛钱。初一初二贵一些。过去的晚了,只能坐在后面,只看见电视屏幕上的人晃来晃去,根本看不清也听不清他们在表演什么,只是在唱主题曲的时候才知道本集结束了。即便买了票,喜欢看的就看一会,不断的有人过来,又不断的有人离开。好像几个小时就这样循环下去了。



大概90年左右,我家买了全村第一台彩色电视机,是“福日”牌的,十四英寸。父亲托一个大城市里的亲戚捎回来的。画质音质特别好。刚买回来的时候几乎全村的人都来观看了。正好是夏天吧,天比较长,闷热,又没有多少农活。人们唯一的娱乐就是看电视了。毕竟,彩色电视的视觉效果绝对比黑白的好太多。人们当然争先恐后的欣赏节目了。每天,刚近傍晚,一些小孩子就早早的来我家等待着了。



尤其到八点左右电视剧开始的时候,屋里,院子里都是人。板凳都不够用呢。更不要说屋子里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有些人不好意思打扰,就在门口脱掉一只鞋子坐在上面。边看边裹着旱烟,俨然很享受的样子。父亲还定了一些矮矮的长长的木板凳。人特别多的时候还是不够坐。有些人来的迟了,只好站在窗户外边观看。比唱大戏都热闹。

记得那时候看的是《篱笆,女人和狗》,《唐明皇》等等一些比较长的连续集,人们都特别喜欢。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从头看到尾。记得演《杨乃武与小白菜》时。演到小白菜受酷刑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抹眼泪。那时的电视连续剧大概是从八点演到十点左右吧。除了开头和结尾曲,中间也不加广告,看得真过瘾呀!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不知演的什么节目,画面上很多好吃的东西。邻居刚刚五六岁的小女孩看的直眼馋。一个劲的吵着要吃。伸着小手。都哭起来了!大家都不住的逗她。她哭的越发厉害了!她的爸爸妈妈怎么也哄不住。直到看不见那些诱人的画面,小女孩才慢慢止住了哭闹。

一直持续到天冷了,人流才慢慢地减少。后来,村子里陆续增加了好些彩电。人们的兴致才降低一些,家里才不会那样热闹了。



不过,那些挤一屋子人看电视剧的情景,真的让人怀念呀!浓浓的亲情,浓浓的乡音,浓浓的,淳朴的民风是值得一辈子怀念的!


今夕月映


记得75年的时候,邻村大队集体买了一台特大电视机(24英寸,当时最大的,)据说5千多块钱,比一台12马力的拖拉机还值钱,一般小村没这个实为,只有大村才买得起。

每天晚上7点,大队派的专业播放员会准时在大队广场上摆好,下了工的社员顾不得吃饭,给家里人打声招呼:看完电视节目回来吃,把剩饭先放锅里。然后迫不急待的朝大队院跑去,害怕占不好位置。

也是如此,不像电影幕高高的挂在两树中间,可容纳上万人,电视就不同了,屏幕小,看的人多,如果前边有站着的人,后边个子矮的根本看不到。后来有人就想了办法,拿着木板凳,木杌子站在上边,就解决了看不到的问题。我说的这个时间,属于电视机的最早期,一般的家庭还买不起,所说的:射雕英雄传、陈真、霍元甲等等连续剧都是后来80年代的事情,播放这些电视剧的时候,已经到了极少数家庭能买得起的年代

记得当时邻村买的这台24寸的电视机,特别的大,两个壮劳力往外抬,还有点吃力,那个时候的电子元件与现在完全不同,电子技术还比较落后,国家还没有这种产品,是从日本进口的,外科都是木板制作,外壳比荧光屏都大,这在当时也是最先进的了。

记得当时中央电视台的男播音员是赵忠祥老师,女播音员是沈力老师,那个时候我国的电视制作没有现在繁荣,大多播放的是外国翻译影片,开头播放一些国内新闻,或者老一届相声演员的节目,这在当时的老百姓已经认为够享受的了,用老百姓的话说,无论是什么节目,只要播放就行。


农人心田


我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了一台电视机,那是我村的一个在部队任营级军官,通过关系搞到的,听说费了好大劲。

人们听说后,一到晚上便拿着凳子不约而同地赶往他家去占位子;唯恐迟了连站的地儿也没有了。

那年好像十来岁吧,记得看的第一个电视是美国片《加里森敢死队》。

你没有见那场面,那才叫人挨人、人挤人,真正的水泄不通啊。

屋里太小,没办法只好把电视挪到院里,把正屋的方桌抬出来,电视放上面;这样才勉强都能看上‘看眼’。

我人小就钻过大人的缝隙,挤到最前面,只到电视上出现了雪花,最后才恋恋不舍地回家睡觉。

最早放的国产电视剧好像是《敌营十八年》,港剧是《霍元甲》……

以后电视慢慢地就普及了,也就没啥当初的新鲜感了。


柔情似水书梦人


我们村当时一次有了两台黑白电视机,我记得我有幸在村里看到的第一部电视剧是《霍元甲》

1983年该剧被引进到中国大陆,在广东电视台首播,之后在中央电视台以及各地电视台播放我看到也就是85-87年之间吧,当时十一二岁,尚在小学,我记得第一次看霍元甲是大哥带我到村大队部看的,我们到场的时候已经人山人海,小小的电视机,给架起来老高,最下面是一个大方桌,方桌上面放一个高凳子,凳子上面又放小凳子,最后把电视机放上去,亏得那时候是小孩,就从人群里的腿中间挤了进去,站在最外围站的观众的最前排,还算是很佳的位置,就这样站在,看完每晚上的两集电视剧,只记得,但是如果人群里有说话声,马上就会被大队部电视管理员呵斥,”悄悄地!“万里长城永不到的曲子,直到今天每每听到,我也是热血沸腾。

幸好村里有两台电视机

记得看到中间11集左右的时候,跟往常一样电视机管理员早早的把电视机架的高高的,当我到场的时候有个不好的消息,停电了,这下把人急得,所有人都在黑暗里焦急的等待着,只有人群里偶尔照过来的手电筒的光在乱窜,中间有个人拿了一个矿灯,远远的走进大队的铁门,人群里有人喊:电来了!大家都欢呼:电来了,电来了,可惜是空欢喜一场,电没有来,我就这样默默的站着,默默的等待,心里焦急就如同,在火车站排队购春节回家的票一样,这时候,有人在后面拍了我一下,我回头一看是我最好的朋友,黑建,在我耳边低语:走,跟我走,咱去农机厂去看。我将信将疑的跟着他挤出人群,挤出一看,人群外面已经站着我的同党5-6个人,我一路跟着他们一直走,要知道农机厂在村子外面最西边,村大队部在村子东边,当时觉的这段路很长,现在知道也就公交两个站的距离。终于走到了农技站,然而门上了锁,我们从门缝里看,院子里亮着灯,房间也亮着,我们到门口的时候已经有四五个人站在大门口,叫门了,但是没有叫开,不知道里面的人是没听见,还是不愿意开。我们几个看叫不开门,心里就亮了半截,都没有好办法,何况我们几个还都是小孩,更没有能力和把握叫开门。这个时候黑剑喊了一嗓子:避开,让我叫。”永民叔!永民叔!我是黑建,开门“他这一嗓子,房间里出来个人,走到门口问:谁吗?黑建啊,啥事?黑建赶帮说”叔,我们几个要看霍元甲,大队那边停电了,叔你开一哈门。“话音刚落,门栓就给打开了。我们几个死党别提有多高兴了,早来的几个大人也跟着我们进去了,这样我们一群人就进了农机站,站长的办公室,屋子里早就挤满了人,都是离农机站最近的六七队的村民。后来长大了我才知道,哦原来这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第二天我放学路上问黑建,你怎么就能叫开门,他得意的告诉我:农机站站长是我叔。

村里的第一台彩色电视机是我爸爸替村里采购的,八个队,一个生产队一个

因该是92年吧,大队筹集了一笔钱,要给村里买彩色电视,我父亲是供销社的采购员,这个活就交给我父亲,电视顺利的从西安采购回来,八个大彩电放满了我家院子里,我回家一看,蒙了,晕了,我日思夜想的彩色电视机一下就到我家里了,而且是八台。赶紧上前问:达啊,这是哪里来的电视机?当晚村里派了电视管理员来我家说,要试试电视机,就开箱了一台,在我家的院子里支起来,村里的人一半都涌进了我家不到100平米的小院子里,满满登登,现在想想那一天我的自豪感,恐怕到现在在村里也是最高的一次。


种草影视


那年的一天,咱大院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老林家从香港带回一台电视。那年,认识了心中的英雄“加里森、酋长、卡西诺、戏子、高尼夫”

老林家在香港有亲戚,时不时就去一趟,带回些稀奇古怪的东西。突然有一天,竟然带回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我们大院上百户人家,光听说过有种小电影叫电视,谁也没看见过。

一传十十传百,消息不胫而走。傍晚,先是邻居孩子们呜呜嗷嗷闯进老林家,后来大院里其他孩子们也闯进屋。再后来大人们也来了,人越来越多,把老林家要撑爆了。而且,楼下还有很多人都想看看新奇玩应。

后来,有人建议把电视放到窗台上,屏幕冲外。老林家是一楼。这样,大家就都能看到电视和里面的节目了。我们孩子能挤,都挤到前排。

那天,看到了痛快淋漓、热血沸腾的《加里森敢死队》。从此,孩子们嘴里哼哼着抑扬顿挫的主题曲,手里木片小刀“嗖嗖”地到处飞。课上,老师教的东西怎么也记不住,那里的“加里森、酋长、卡西诺、戏子、高尼夫”,几十年了都忘不掉。

总之,没记住童年有啥可回忆的。倒是《加里森敢死队》填满了新颖、刺激、兴奋、高亢的童年生活。


0大木瓜0


哈哈,我是70后,我已到了忆旧的年龄。看到这个话题,往事呼的一下涌到了眼前一一一



那时候,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一到晚上男女老少、拖儿带女就往村委会赶。记忆最深的是夏天村委会院里看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太好看了,以至于夜深散场还意味犹尽,直到电视里放出南通电视台、晚安才起身恋恋不舍地离开。



《八仙过海》也太吸引人,《十三妹》,那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让我现在都记着主人公说此话的神情!



后来,天冷后村委会的彩电放到了屋里,那时候看《霍元甲》,陈真的样子、动作,精武门等片断都犹在眼前!

再后来,家里买了村里第一台私人彩电,只记的看过《红楼梦》还有倪萍主持的春晚,对啦,还有王刚主播的《夜幕下的哈尔滨》。

一晃儿,几十年过去,岁月真是太匆匆啊!


满姿满色


1978年我家第一台电视机是我父亲自己组装的,12寸黑白电视,木头盒子清漆面,里面密布发光管,屏幕贴着一张红黄蓝三色塑料版,顾名思义,传说中的彩色电视机诞生……信号来自房顶的室外天线,一根能架多高就多高的杆子,偶尔需要转动需要调整信号。每天家里,屋里屋外人满为患,不到十一点信号停止,家里不会少人。那时比较小,有印象的第一部电视剧是《敌营十八年》第一部电影《神秘大佛》。


我的中国心HRB


小时候都很穷,一个村子也没有几台电视机,还是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机,谁家要是有个电视机,夏天都是搬到堂屋门口,放到吃饭的桌子上,好多人就坐那看,冬天在房子里看电视,屋里面满满的一屋人。当年电视剧霍元甲,陈真,射雕英雄传。

我记得有一次,跟着我姐去我们村东头晚上看电视,看到很晚了我姐也不说回家,我是瞌睡的坐着就能睡着,也不敢回家睡觉,因为害怕走黑路,回家有一里多远,怕路上有鬼,只能等着看完了跟着一起回家,跟着我也害怕呀,走前面也怕,走后面也怕,一路踉踉跄跄的回都到家里面,因为以前的都是土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不像现在路平平的,还有路灯,走路不害怕。

慢慢的附近的都买了这样的小电视,也不去那么远看了,就自己去别人家晚上看电视居。离我家有几十米远,还是害怕都是一路跑回家的,到现在我也是不敢走黑路,都是小时候那些大人老是讲鬼故事,所以心里留下的阴影



九月菊hqj


我的邻居土世新买了一台黑白电视,咱也不懂什么几吋的,只觉得似馍盘子大,他是小孟庄的中心校长,有钱。放的《再向佛山行》,大人、孩子挤了一院子。

每天晚上,儿子非拉我去看,不然就闹,真没办法。一集接一集的看,很是有趣,不肯散去,土世新怎好意思关门,天天如此的耗着。

再者说,一个农人,白天干活,够累得了,晚上再看电视,真想早早休息。

后来,又有几家买的,儿子各家都去,我很担心,常听人说有偷小孩的,没办法,买一台吧,省得担心害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