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的祖先来自山西大槐树吗?你怎么看?

无花果之城y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毫无疑问,河南肯定有来自大槐树的移民。

元末明初之时,河南一带遭受了很多天灾人祸。

首先是黄河决口。

黄河这条母亲河,虽然给河南带来了悠久的文化,但是也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元末的黄河决口,以至于“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飘室庐,坏禾稼,百姓已其毒”,“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

除了水灾,还有旱灾,以及水旱灾害带来的瘟疫等,使得河南在元末之时民不聊生,人口大量下降。

朱元璋从南向北进攻蒙元时候,作为中原要地的河南,竟然无充足的兵力镇守,以至于朱元璋从山东溯河直取河南,很快就从河南打到潼关,进取关中,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北上,砍倒了大元这颗大树。

大明建国之后的洪武、永乐时期,明廷就从战乱灾荒比较少的山西地区,迁移人口到“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的中原腹地,这就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背景。

从洪洞大槐树移民到河南的姓氏很多。

最大的姓氏还是山西本来就人数众多的王氏和李氏,以及张氏、刘氏等。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姓氏,如下图所示:

如果你也是来自河南,快来看看有没有你的姓氏哈。



历史宝藏


从总体上来看,河南人与山西没什么关系。

很多人都喜欢在山西洪洞大槐树找祖宗,但结果恐怕都会事与愿违。

明朝确实曾经多次将山西人口迁往华北。例如,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二月,迁598户至开封、彰德等府县。类似的记录大约还有二、三十例。

不过,我们现在讨论的对象是河南一省,现在总共约有9559万的人口;上面提到的这点移民在宏观的人口统计面前,纯粹是不堪一击。

或者说,山西的移民并没有对河南人的遗传造成太大影响。

当然,或许有一些河南人的家谱会写明来自山西大槐树。

但是,大家必须要明白,家谱也是人编撰的,中国北方的很多家谱虽然拖古于明,实际上都是清朝初期编的。

很多编家谱的人都不知道祖先的来历,就只能找一个统一的答案:山西洪洞大槐树。

其实这种事光是想想就知道不可能,好几百万、千万人的祖先都来自一个地方?

那么,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地盘到底得有多大才能容得下你们啊。


HuiNanHistory


河南人的祖先不一定来自洪洞大槐树。



河南之广大,光靠迁民是不足为凭的。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人口稠密,土地肥沃,肯定有以前的老土著河南人。历史上洪洞大槐树移民只是具体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


据文献记载,从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五十年的时间闪,明朝政府在广济寺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于京、冀、豫、鲁、皖、苏、鄂、陕、甘、宁等18个省巿,500多个县,进行了迁民安置。由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河南回迁来多少人。

明朝洪武年间移民10次,永乐年移民8次,共计18次。下面我们在来看向河南移民的次数和人数。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徏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家具,复三年。(《明史》卷三)。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后军都督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徏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明大祖实录》卷二二三)。1403年“(永乐)元年八月……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一)。可见以上数字,洪洞向河南迁民极少。



就我们中牟县而言,据《中牟县志》、《中牟县地名志》记载。明洪武年间中牟县只有四十一个村。现中牟县拥有三百六十多个村,凡是以姓为村的庄,一般都是从山西洪洞迁来说,比如,我们东谢村就是其中之一,杓王是一户王姓人家在此地卖杓为生,油房王是由王姓在此地开油房为生而立村等等。

由以上资料,可见河南人的祖先不一定是山西洪洞迁来的。


XGC上善若水


首先要说这个问题很不严谨,而且不符合逻辑。河南是轩辕黄帝的故乡,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河南地处中原,最早的"中国"就指这里,所以应该说河南人是中国人的祖先之一。

至于明朝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来到河南的肯定有,但不会太多,在当时河南人口中的比例也不会太大。

这部分移民只能称为新河南人,怎能妄称是河南人的祖先?那岂不是本末倒置,以偏概全吗!


醉眼朦胧看天下


当然不是,“山西大槐树移民”真的只是个传说,它的背景是明初的山西移民。

另外,时至今日,河南人的主体都应该是中原土著。

重点,我说的是山西移民的事是有历史记载,绝对是真的,但洪洞移民则是流言多于事实。没有正史记载移民发生在洪洞,最早提到洪洞移民的记载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地方县志。这件事本身就很古怪,这么大的事,明清两朝数百年的时间,地方县志都没有记载,民国反而记载了,你信吗?

第一,家谱

民国时期任山西省政府主席的赵戴文说过:洪洞大槐树之说“不见诸史,惟详于谱谍。

明确点出除了家谱,没有任何其他关于洪洞移民的记载。但同时,家谱传出的信息又不能让人信服。为啥?

首先,过于夸大。由民间家谱统计数量相加的洪洞移民,足有上百万人,但整个明朝山西的移民也就一百多万,全部去了洪洞?不合理了吧。移民主要方向,河南河北陕西,而洪洞在山西西南方向,位置也不合理。

山东是有些说不清的,因为公认的数据表明,当时山东人口比山西还多,但山东也有不少家谱说来自洪洞。

同时的一个问题,移民的上百万人后代全部有家谱,可能吗?我可听说古人识字率是不高的,移民全部有家谱?这简直是个奇迹!

关于家谱造假,乾隆时期曾灭了一个家族,有兴趣可以去查查。

第二,规模

我曾听过一个说法,中国人大多是洪洞移民的后代,竟然还是某个官方的节目,无知到令人无语。

山西移民发生在明朝初期,《明实录》记载,当时山西约四百万人,移民约为一百多万。另一个事实是,明初全国人口的各种统计约在5000万至7000万之间,如果大多是洪洞移民的后代,那5000万人后代又在哪里?

山西一百多万的移民,其分布遍布全国,主要是河南河北陕西等地,各省皆有分布。《明实录》记载中,移民河北要多于河南,综合记录来看移民来到河南的不会太多,河南当时约有200万人左右,移民比例肯定是没有想象的多。

第三,祖籍

有一个误区需要注意,山西移民来的就是山西人。未必!

之所以需要移民,是因为中原长期战乱,人口缩减。但是,战乱会导致大规模难民逃荒也是常识。由于山西战乱较少,各地难民很多去了山西,这就是为什么当时山西人口一下子多了的原因。

这也导致了移民的其中一个名目,叫做“遣返”,就是针对逃荒的难民的,至于移民中有多少比例是因逃荒遣返的难民,这个就各有说法了。因此就是,就算你是山西来的移民,你祖上也未必就是山西人。哪来的回哪去,也是移民的其中一个原则。

第四,风俗

河南的整体风俗与山西不相像,而河南山东倒挺类似,语言很能说明问题。除了两省交界地区外,大部分山西人说起方言,河南人是听不太懂的,他要是真的语速快点,是真的可能一个字都听不懂,这是亲身经历。而山东河南的方言,差距很小,交流基本无障碍,这是现实反映的区别。

所以无论现实风俗,还是历史记载,河南人祖先的主体都跟山西移民联系不大。

第五,祖先

河南地处中原,是古代的四战之地,这不假。但只要国家统一,河南就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经济文化的发展重点区域。

有一个事实是,虽然多有中原人躲避灾难而南下的,但河南一直是有人守土固乡的传统的,河南汉人的比例,甚至整个北方汉人数量从来都是占主导地位的。

我知道有关五胡乱华说法,大量网络信息不求甚解,随手拿来资料就断章取义。

北方汉人在南北乱世时期,大量建造坞壁堡抵抗外侵,实行宗主督护制,力量稳固,当时统治者全面地承认了宗主们及其控制下的大小坞壁的合法地位,有史可查。

下图是坞壁堡模型

隋朝时期人口分布,隋文帝曾彻查全国人口统计约为5000万,南方约为2000万,北方约为3000万,这还是北方经历数百年战乱后的结果。

在族群主体数量占优势的情况,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表象,而不能影响到其本质。

河南人的主体古代中原人的后代,应该是无疑的。

反过来说大槐树,由于移民确实存在,大槐树作为记忆符号宣传未尝不可,但情况是越来又有夸张宣传的趋势了,有许多夸张宣传语根本不符历史,过犹不及的现象应该是需要注意的。


书僮聊历史


我是河南周口的,老祖籍是山东济南赤山寨枣林庄,几十年前续的家普,离家三里处有老祖宗的碑坟,上边详细的记载从原籍迁移的时间,人数,姓氏及地址,我们每年大年初一,就有好几百人参加的拜祖宗典礼……


周口于老二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山西大槐树移民”的传说。

不仅仅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也都有不少村落认为自己是“大槐树移民”的后代。如果是这样,那大明朝初年的山西移民的后代到现在应该有将近两亿人。不过奇怪的是,大多数地方志根本没有对这次移民活动的记载。即使有也大多是晚清民国时期才开始出现的传说。

  其实,传说中的“大槐树移民”确实存在,但是却并非都来自于山西,而这个传说的背后是明初十八次大移民的真实历史。

  据《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和《明史·食货志》记载,明初的十八次大移民历经半个多世纪。最初是洪武六年到九年,分两次将山西及真定“无产者”迁往中都凤阳。之后洪武十三年到二十八年,分四次移民,基本上是士兵复原后的安置。此外还有洪武二十一年到建文四年,四次将无地贫民安置在河北、河南、山东;而从永乐元年到永乐十五年又分八次将山西、山东、湖广的贫民安置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各地。  

而在这“十八次移民”中,涉及河南的只有四次,其落籍地主要在“黄泛区”;但是作为一种“集体性记忆”,这些移民的子孙在修家谱时,往往会把“洪武、山西”等词语扩展形成为“大槐树移民”传说重要依据。但是永乐十五年的最后一次移民之后,又过了十一年,也就是明宣宗宣德三年,山西爆发大饥荒,其中洪洞县受灾尤其严重。据《洪洞县志》记载“山西民饥,流徙至南阳诸郡”,且流动人口高达十余万人。这些为了生存而辗转他乡的百姓又将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的记忆融合到已有传说之中,从此形成了“大槐树移民”的完整传说。

各种关于大槐树移民的传说和闯关东的传说一样,都是以无名的百姓为主角的民族史诗。这些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百姓用自己无以伦比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丰饶的沃土和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传说。就像炎黄、大禹、摩西、五月花号种种改变了历史洪流的伟大先人一样,大槐树移民是在这片古老土地上见证了奇迹的初民。

明宣宗,大槐树移民的真正推手。虽然在历史上明宣宗存在感很低,但是他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善待百姓的君王之一。



很有时代特色大槐树的祭祀活动。

虽然在洪洞县大槐树遗址充满了人造景点,但是这株大槐树确实是神一般的存在。


陳大舍


主要是山东人是从山西大槐树迁移过去的。河南人还好,基本都是河南本地人


诸子诠释


或许你曾经听过这样一段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故乡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相传,民谣中所说的山西洪洞大槐树曾历经数次大迁徙,无数华夏在华人由比移民至海内外,故此其被喻为华夏子孙的根之所在,成为世世代代华夏移民魂牵梦绕的地方。

其实,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以讹传讹。为了证实这一说法,有很多学者做过专门的研究,根据诗书、史料和相关家谱、碑文、大槐树祭祖园留台簿等资料的记载,最终确定山西洪洞大槐树自明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确实曾经发生过十数次大规模移民,这些移民分布了18个省(市)500多个县(市)。

自古人类发生大规模迁徙不在乎几个原因:饥荒、灾荒、瘟疫和战争。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迫使洪洞当地人一次次放弃家园选择大规模移民的呢?为了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学者们做了进一步的考证。有的学者认为,当时的山西鲜有战乱,也未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灾荒,可以说当时是风调雨顺、生活安定。既然如此为何人们要数次舍弃家园而背井离乡呢?学者们的一种假说是,风调雨顺、生活安定自然会人口增加,加之相邻县市因灾害流入大量人口,使得山西一地人口数量激增,人多地寡的局面迫使一部分人选择外迁以谋求新的出路。而地处交通要道的洪洞县人口密度为山西之最,自然成为迁徙的主力军。

也有人推测是多年异族统治下的屠杀和后来连年战争等原因导致河北、河南、山东、皖北等华北、中原地区的人口极速减少,于是人口密度非常大的洪洞人便选择了移民到这些地广人稀的地方谋求发展。

还有学者认为是当时的明朝政府为平衡地区之间的资源和生产力推行了移民政策,才导致了洪洞数次大规模的移民潮。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洪洞曾经发生过大地震,洪洞人的家园被毁,他们迫不得已才进行了大规模的迁徙。

然而,这种种说法虽各有各的道理,但是都缺乏有力的证据,所以关于洪洞大槐树为什么会多次发生大规模移民的问题,至今依然无法盖棺定论。

但无论真相如何,都挡不住移民们寻根的脚步,每年都有无数海内外的移民后人来到洪洞大槐树祭祖寻根。在洪洞大槐树的祭祖堂里,有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记载了800多个姓氏,单凭这一点就足以想象当年迁徙大军的规模该有多么浩浩荡荡。


大狮


这问题真脑残。偌大个河南,岂能都来自山西?来自各地的都有,也有原住居民。鄙人祖上于清初从山西来到河南,三百年过去,已是河南人了。一个地域就是一个大熔炉,任何外地来的人经过一个时期的适应之后,都会和以前的风俗文化有所不同,而带上本地的风俗文化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