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得意与失意对古人的生活影响大吗?

浮厝512


六月,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月份,无数高考考生就要在这个时候走进考场,挥洒汗水,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在考场上书写的不仅是答案,更是曾经三年的付出和青春。高考制度的前身,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许多年,在古代,无数考生也像现在一样,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金榜题名登科时。在漫漫的科举之路上,共有六百余位状元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这些状元们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成就自己的人生。

有些人通过“高考”及第做官,朝着自己的理想奋斗着。但是科举制是一道千军万马都在跨越的独木桥,多少人被挤下了桥,多少人到达了彼岸,多少人被同伴踩在脚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只有六百余人一朝成为状元郎,能成为状元的人有多少可想而知。许多人为了能够登科及第而癫狂,有的人从此落寞失意,落魄一生,有的人却发愤图强,另辟蹊径。

吕蒙正,本是平民出身,通过科举应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与人生。吕蒙正年少时生活贫苦,他的父亲吕龟图和嫡妻刘氏关系不好,两人常常因为吕龟图有众多的妾氏而吵架。后来吕龟图还将刘氏和吕蒙正赶出家门。吕蒙正在母亲刘氏一人的抚养下艰难地长大成人,但是成人的吕蒙正却宽容大度,在自己做官后将父母亲迎接同住,并为他们安排了不同的房间,将父母亲都安顿得十分周到。

吕蒙正还三次当上宰相,封为了许国公,还做过太子的太师。他为人宽厚,性情温和,而且知人善用,敢于直言,宋太宗评价说:“吕蒙正气量,我不如也。”《宋史》中也对吕蒙正作出了较高的评价:“吕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

吕蒙正算是科举应试改变自己命运与人生的典型代表,他是幸运的,也是努力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跨越过了科举考试的河流,追逐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他用自己的努力,超越了无数同样努力的学子,而这一切不仅是因为他的天赋,更是因为他超出他人的努力。

能够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毕竟是少数,有些人科举不顺,连年不中,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他们用自己的天赋,获得了人们的认可,也一步步地攀登上了人生的山峰。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被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可是谁能想到这样的“文章巨公”连续三次科举考试失利,一直到第四次才考中进士。连续的考试不利并没有影响韩愈的成就,韩愈在其一生笔耕不辍,现存的诗文就有七百余篇,《韩昌黎集》也流传了下来,供后人传阅学习。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追求“发言真率,无所畏避”的文章写法,他的文章不拘于流俗。白居易对其评价道:“学术精博,文力雄健,立词措意,有班(班固)、马(司马迁)之风,求之一时,甚不易得。加以性方道直,介然有守,不交势利,自致名望。可使执简,列为史官,记事书法,必无所苟。”后人们的文风写法也深受韩愈的影响。

还有的人干脆放弃了科举入仕这条道路,选择用自己的才华去吸引与打动别人。比如李白,李白字太白,又号青莲居士,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仗着自己过人的诗歌天赋,一直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他云游于山河间,增长了自己的阅历和见识。后来,他的诗名广为传播,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都对李白的诗作称赞不绝,唐玄宗也得知了李白的诗赋。唐玄宗对李白十分欣赏,便召见了李白。觐见的李白在玄宗的询问下对当时的时事、政治等相关问题对答如流,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李白在长期的游玩中,注意观察生活所得。李白很好的把握住了这次宝贵的机会,随即他就供奉翰林,陪侍在皇帝身边。玄宗也十分宠爱李白,宴请或者郊游必定会带上李白。机会到来时不会提前告诉你,所以能不能把握住机会就要看你平时的积累了。

吕蒙正、韩愈、柳宗元代表了面对科举考试时走了不同道路的三种人,吕蒙正一路顺利,步步高升,韩愈虽有挫败,但从未放弃,李白在生活中积累,另辟蹊径,用才华和能力来证明自己。科举考试就像一场高考,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道路和命运,但是最终都是一样的,都会寻找到自己人生的闪光点,一直朝着梦想和希望前行。未来,不会迷茫,未来一定光明。只要有自己的梦想,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