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城市地名源流考釋

長春城市地名源流考釋我們要追述現今長春城市的歷史,所以這裡所說的長春“城”是指在現今長春城區的地域內出現的“城”,

政府設立的特定行政管轄區域。

公認的長春城市的起源是從1800 年清朝政府設立長春廳開始的。既然是公認,我們的論述就應以此為基準。

有人認為長春城市的起源,最早應追溯到夫餘國時期,夫餘國是西漢時期長春地區出現的第一個奴隸制政權,“夫餘國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據有今吉林之西部,實包今長春在內。”夫餘國建有王城,城牆為夯土築成,東牆長936米,西牆長937米,南牆長984米,北牆長983米,周長3840米,面積約為92萬平方米。這是當時長春地區出現的第一個“城”,並且還有一定規模,把它作為長春地區城市的起源是合理的,沒錯的。可問題是長春地區和長春市區不是一個地域概念,夫餘國的王城不是建在現今的長春市區內,而是建在現今長春地區轄屬的農安縣,假若後來清政府把長春廳治所設在農縣,此事可能就順理成章了。事實沒有,我們就不能含糊其詞,把長春地區和長春市區相混淆,把長春地區出現的“城”誤化為長春市區出現的“城”。

有人認為長春城源於遼代的“長春州”,的確,遼興宗重熙八年(1039年)設立長春州,作為遼朝軍政中心坐落於吉林省西部地區。州城東牆長1314米,西牆長1298米,南牆長1278米,北牆長1323米,周長5213米,面積170萬平方米。城內有金鑾殿,城外有護城河,頗為壯觀。但是,遼代的長春州位於現今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的他虎城,距離現今長春市區甚遠,可見,現今的長春源於遼代“長春州”的說法不能成立。

既然1800年長春廳的設立標誌著長春城市的起源,那麼我認為,包括長春廳的治所所在地的整個長春廳的行政轄域就應該作為長春城市的地域源頭。在長春廳設治之前,長春地方有一個較大的村落叫長春堡,清政府的各級文書都稱當時的長春為長春堡地方,所以設廳時就以長春堡地名為源命名長春廳。如果說1800年長春廳的設立是長春城市的時間源頭的話,長春堡地方就應是長春城的地域源頭。《長春縣誌》載:“嘉慶五年(1800年),於長春堡設理事通判,名長春廳。”李建才《東北史地考略》載:“當時的長春廳置於長春堡東10餘里的新立屯,在這裡,至今還有長春廳衙門遺址。設廳治當時,此地尚無村落,因其地屬長春堡轄境,故以長春為廳名,這就是長春地名的由來。長春之名,雖早見於《遼史地理志》的長春州、長春縣,但它和今長春地名的由來無關,兩者雖是前後同名,但兩者建置的時間、地點,均相差很遠,根本聯繫不上。”

所以,長春的名稱直接來源於長春堡,其他任何說法都是不能成立的。

长春城市地名源流考释

史實考略“長春又名寬城子”不等於長春起源於寬城子

长春城市地名源流考释

有人認為,長春市起源於“寬城子”,所以長春才有了寬城子的別名,史實與否?我們進一步考證:

長春廳1800年設治地點在當時長春堡下境內的新立屯,長春廳的衙署所在地新立屯曾經是長春廳的行政中樞,但時間不長就位移了,原因是新立屯地處伊通河東岸,地勢低窪,伊通河水時常氾濫,沖毀土地和房屋。又由於新立屯位於長春廳所轄五鄉的最南端,行政中心不在所轄政區中心,距離五鄉的人口、田地都比較遠,交通不便,不便管理。於是清道光五年(1825年),長春廳衙署遷到寬城子。

長春廳在新立屯設治時,只建立了廳衙署和廳巡檢衙署,並無城牆。1825年遷到寬城子,也無城牆。也就是說在此之前,長春廳的治所所在地是無城牆的城。當時的寬城子地方,存在寬城子古城,有人認為1825年長春廳就遷到寬城子古城,孫乃民《吉林通史》就持此觀點(參見孫乃民主編《吉林通史》第三卷,第286—287頁。),但其實不然。長春廳治1825年從新立屯遷到寬城子,不是落位於寬城子古城,而是落位於今長春市二馬路以南到南關一帶。1865年,長春廳理事通判博霖從當時防匪保民的需要出發,動員商賈集資主持修建長春城池。由於時間緊迫,集資有限,修建的是木板城,木板中間夾泥,城牆高一丈二尺,周長20餘里,牆外挖壕寬深各一丈,沖水作為護城河。當時的長春城設有6個城門(大門),東為崇德門、西為聚寶門、南為全安門、北為永興門、西南為永安門、西北為乾祐門;還設有4個便門和2個內門(小門),分別是小東門、小西門、馬號門、工北門、東雙門、西雙門。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城牆和城門都改為磚瓦建築,雖然簡陋、粗糙、不規則,但構造了城市的雛形。位置在現市區二馬路以南、全安廣場以北,東天街以西,雙橋子以東。當時的“城”,雖然建造比較粗糙,規模也比較小,但它畢竟是長春設治後在其治所所在地最早出現的“城”,而且後來也一直沒有移位。

長春廳的治所落位於寬城子,又在該地修建了城池,俄國人後來在這裡修建了寬城子火車站,這裡便成為長春城市發展的基礎,成為後來長春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行政中心。鑑於寬城子地方在長春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性,人們又稱長春為寬城子,長春便有了寬城子的別名。但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歷史的事實十分清楚,寬城子只是長春城市發展中的重要地域,不是長春城市的發源地,兩者不能混淆。寬城子不管多麼重要,也不能取代常春堡成為長春城市起源的地域源頭。就好比一個家族,老大的職位讓位於老二,老二發展強大或許可代表家族,但絕不能埋沒老大,說老二就是老大

長春的地域轄屬及名稱演變

长春城市地名源流考释
长春城市地名源流考释

長春古人類活動的歷史悠久,遠古時期大約距今4—2萬年前“榆樹人”(因在今榆樹市周家油坊發現化石而命名)在這裡繁衍生息,被認為是長春人的祖先。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在長春的原始人群活動相當廣泛。

中國王朝出現後,長春有了地域轄屬,古代長春的轄屬,“在上古為息慎氏;周為肅慎氏;漢屬扶餘國;晉隋仍扶余屬;唐屬渤海大氏;遼屬上京道;金屬北京路;元已名郭爾羅斯,內屬;明仍稱舊稱,屬之科爾沁部。”清為“蒙古郭爾羅斯前旗遊牧地也。”

夏商周時期,濊貊人已經廣泛生活在長春地區,形成原始族群,組成部落聯盟。史籍《三國志》和《後漢書》都有記載。

秦漢時期,濊貊族的一個支系夫餘族逐漸強大起來,成為活動在長春一帶的主要人口。西漢初年,夫餘族以今吉林—長春為中心建立了政權,史稱夫餘國,長春成為東北地區出現的第一個奴隸制政權—夫餘國的領地。

魏晉以後,夫餘國統治集團日益腐朽,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由盛轉衰。伴隨著國勢的衰落,西面的鮮卑族、東面的高句麗族、北面的勿吉族逐漸強大起來並不斷掠奪夫餘國的人口和財物,構成對夫餘國的巨大威脅。公元285年西部鮮卑人入侵,夫餘王自殺,夫餘國滅亡。第二年,晉武帝派兵幫助其復國。但人口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都嚴重衰退,人口減少兵源枯竭,無力抵禦外族入侵。晉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慕容廆進攻夫餘,“拔其城,虜其王玄及部落五萬餘口而還”。公元470年,高句麗好太王征夫餘“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

北魏至唐初,東北東南部為高句麗疆域,原來的夫餘故都為高句麗的夫餘府,長春地方變為高句麗的領地。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3年),夫餘國遭北部勿吉族入侵,夫餘王逃到高句麗,夫餘國滅亡。

隋唐時期,勿吉族改稱靺鞨族,在今天長春一帶的靺鞨族稱粟末靺鞨。粟末靺鞨有原夫餘族的先進文化、農牧業和手工業作基礎,再加上隋唐先進的漢文化的影響,經濟發展迅速,人口發展也較快。公元668年,靺鞨族滅高句麗。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臣服唐朝被冊封為渤海郡王,建渤海國。是東北地區出現的第一個封建制少數民族政權。長春一帶隸屬唐的河北道,由渤海都督府管轄,長春遂成為渤海國的領地。

公元925年,居住在東北遼河上游的契丹族強大起來,其首領耶律阿保機率兵徵渤海,第二年春,攻下夫餘府。遼滅渤海後,夫餘府改稱黃龍府。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遼朝於976年完成了東北地區的統一大業,設置三京道129州。長春隸屬東京道黃龍府管轄。

公元1114年,女真族強大起來,他們不堪忍受遼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其首領完顏阿骨打率兵攻下黃龍府。 1115年,建立金朝,1125年,女真族滅遼朝。金朝廢道設路,長春地區屬上京路隆安府(遼朝的黃龍府)管轄。

1234年,成吉思汗興兵滅金,1264年,忽必烈建都燕京,1271年定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完成了中國統一大業。 元帝國統治時期,長春屬於遼陽行省開元路。

1368年,朱元璋興兵滅元,建立明朝。 蒙古王朝的統治被推翻以後,元帝國的主要殘餘力量,敗退到東北。明朝在東北地方實行軍事戍守制,置都司、衛所,長春在奴爾幹都司伊屯河衛和伊爾們河衛範圍內。

清朝建立統一東北後,將包括長春在內的伊通河兩岸、第二松花江兩岸約9萬平方公里的地域封賞給蒙古郭爾羅斯部,長春成為蒙古郭爾羅斯輔國公的領地。

1800年,長春廳建立後,長春由長春廳所轄。

1889年,長春廳升格為長春府,長春由長春府所轄。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第二年,全國廢府、廳、州置縣,長春由長春縣管轄。

1932年3月10日,偽滿洲國國務院第1號佈告,宣佈定都長春,長春隸屬偽滿洲國國務院

1932年3月14日,偽滿洲國國務院

第2號佈告,宣佈長春改名為“新京”。

1932年8月17日,偽滿洲國國務院第77號教令,宣佈“新京市”為“新京特別市”。

1945年8月,蘇聯紅軍進入東北,日本投降後,新京特別市改稱長春特別市,蘇軍指定偽滿洲國國民勤勞部參事官曹肇元出任長春特別市市長。1945年11月15日,中共派劉居英出任長春特別市市長。19日,蘇軍以執行《雅爾塔協定》為由,要求中共撤出長春,指定曹肇元為市長。12月22日,蘇軍安排國民黨接收大員趙君邁接任長春特別市市長。1946年4月14日12時,蘇軍從長春撤出,15日凌晨,東北民主聯軍進攻長春,18日解放長春,劉居英復任市長。1946年5月22日,我軍主動撤出長春,24日,國民黨吉林省政府委員尚傳道兼任長春市長,7月12日,趙君邁回到長春,27日復任市長

。1948年10月19日,中共解放長春,10月20日,成立長春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作為過渡,11月1日,撤銷軍事管制委員會,將政權交給長春特別市政府,長春特別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管,首任市長鄒大鵬。

1949年3月10日,東北行政委員會建民字第9號命令,改長春特別市為長春市。直到此時,我們今天所稱的長春市才有了自己長春市的名字。

綜上所述,長春很早就有人類活動,在古代不同時期有不同轄屬。1800年長春城市起源於長春堡,長春由此得名。長春起源後,經歷了長春廳、長春府、長春縣、新京市、新京特別市、長春特別市,直到1949年3月10日,才正式稱為“長春市”。

文章來源:《吉林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

選稿:常宏宇

校對:黃舒馨

審訂:郭會敏

长春城市地名源流考释
长春城市地名源流考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