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曾国藩传》4、“曾剃头”的奇耻大辱与卧薪尝胆

能够聆听何需阅读

点击上方蓝色标识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解读《曾国藩传》4、“曾剃头”的奇耻大辱与卧薪尝胆

前情回顾

曾国藩打通了科举之路,中进士,点翰林,一路飞黄腾达。工作不到十年的时间,他就从副处级官员升到了副部级高官,礼部侍郎,二品大员。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他能以火箭的速度高升,首先得益于他立志做圣人之后所展现出来的强大自我管理能力。他给自己立下了12条行为准则,严格执行,早起、静坐、练字、读书、作诗等等,因为长期的自律和充分的准备,在两次翰林大考当中都取得了极其优异的成绩,深受道光皇帝喜爱。

其次,他交游广阔,在同事当中的名声特别好。因为他以圣人的标准件要求自己,肯为别人着想,肯于付出,名望越来越高,成为了湖南籍官员的领袖,背负一乡之望,这当然也就有利于他仕途的发展。

再有,因为曾国藩能干,中枢领导当中也有人很欣赏他,这个人叫穆彰阿。但是曾国藩一生为官都秉持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绝不攀附私人。我们自己身在职场中,怎么处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盯着眼前利益,跟好人,抱好大腿呢?还是沉下心来在公司乃至行业中积累自己的价值,避开无畏的人事斗争呢?鉴于曾国藩的做法以及我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现在我会坚定的选择后者。



曾国藩位居高官之后,手中有了实权,本想大展拳脚,有所建树。但是当时的官场风气是污浊混沌,人人皆不作为。他想凭借个人之力,推动国家改革,无异于痴人说梦。

咸丰皇帝上台,“诈尸”性的励精图治之后,还是掩藏不住自己的平庸,毫无成就大事的坚持与担当。

曾国藩痛心疾首,决定用严厉的措辞敲打一下,于是上疏指出了皇帝的三大错误,避重就轻,不求实际和刚愎自用。惹得咸丰皇帝雷霆一怒,差点就杀了他。这个疙瘩,在咸丰皇帝心里,可是记了一辈子。

在开罪皇帝的同时,曾国藩打破了“官官相护”的潜规则,硬怼了两个势力庞大的权贵,这又让他一下子就成为了官场上的异类,周围同僚纷纷避之唯恐不及。

因此,42岁的曾国藩在京师成为了一个人人唾骂的人物,这也是他人生当中的第二大堑。

曾国藩在京城官场的失败,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的失败,过于坚守自己的理想,用心中的理想标尺去苛责真实的世界,是很多年轻人都会犯的错误。

很快,曾国藩被派往江西任职,在失意没落中结束了自己12年的京官生涯。但是他万万想不到,更加巨大挫折与羞辱正在不远处等着他,他个人的命运将国家的安慰绑定在一起,跌宕起伏,风雨飘摇。

天下大乱,赤地立新

曾国藩在前往江西的路上,接到了丧报,自己的母亲去世了。在当时,官员的父母去世,必须要回家守孝。所以曾国藩的这个主考官的美差是当不成了,不过他毕竟蓄养深厚,很快就平静了下来,返回湖南老家。

这个时候的他自己也觉得,在如今的官场上是没有办法实现我的远大抱负了,反正已经官居二品,完成了光大门楣的任务。现在曾国藩打算一心只读圣贤书,开始了自己的学者生涯。

可就是曾国藩决定息影山林之际,咸丰皇帝下达了一道命令,让他赶紧出山。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是太平天国运动愈演愈烈。在咸丰刚刚继位的时候,广西金田爆发了起义,现如今太平军从两广挥师北上,湖南湖北地区纷纷糜烂。咸丰皇帝情急之下,命令各地在籍官员协办“团练”,也就是组建民兵武装力量,其中就包括在家守孝的曾国藩。

接到命令的他呢,本来是打算拒绝的。一来他自己是个文官出身,现在想要投笔从戎,带兵打仗哪里有这么容易啊。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对咸丰已经彻底失去信心了,倦鸟刚刚归巢,肯定也不想复出嘛。



但是他的一位好朋友前来吊孝的时候,得知此事力劝曾国藩出山,他说,你之前总是抱怨官场死气沉沉,没办法实现你的政治理想。可是你要明白乱世出英雄啊,现在可是天下大乱,岂不是你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这你还不去?你是不是傻?



曾国藩恍然惊醒:对啊,如今天下大乱,秩序蹦解,中央对各地的控制力大不如前,这不就是天赐我开天辟地,赤地立新的大好时机吗?

于是他决定出山,大干一场。

解读《曾国藩传》4、“曾剃头”的奇耻大辱与卧薪尝胆

屠夫“曾剃头”

曾国藩是正二品,礼部侍郎,他和湖南巡抚,也就是省长是一个级别的。其他所有官员的级别都没有他高。来到长沙他立即就在巡抚衙门边上设置了一个“审案局”。并且以自己的名义发文昭告全省,要把全省的社会治安工作都给统抓起来。

当时太平军已经去到湖北,湖南就得以喘息之机,但是太平军把当地的土匪势力都给带起来了,所以现在稳定社会治安,就成了当务之急。

曾国藩的审案局实际上就是湖南省社会治安严打指挥中心,他来到长沙之后展现出霹雳手段,把全省的民间团练武装召集到一起,加以训练之后四处剿匪,紧接着又把工作放在了除暴安良,打击地方黑恶势力上。

曾国藩认为非常时期要用非常手段,治乱世需用重典。所以他下令,但凡地方上有土匪、流氓,抢劫犯被抓到了,不用经过州县两级的审理,直接送到我这里来,对于黑恶势力违法犯罪行为,我是零容忍,来了就按照最高规格接待,直接杀头。

所以审案局成立4个月,曾国藩就亲手杀掉了140多人,在他的指示下手下杀掉的罪犯就更时几倍于此。

从此人送外号,“曾剃头”,他在这件事情上的铁腕和残忍确实是令人吃惊的。儒家本有“好生之仁”,可曾国藩为什么一出山就杀人如麻?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手段,现在太平军势力横行天下,民众都认为官府不足为惧,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重新树立威信,稳定秩序,需要施行这样的恐怖统治。曾国藩说:如果天下能太平,我也不怕背上残忍的骂名。

曾国藩的铁血手腕收到了成效,湖南省的社会秩序立即就安定了下来。那曾剃头这么有担当,解决了这么大的问题,深受匪患贻害的百姓肯定是拍手称赞,那官员是不是也应该感谢曾国藩的有所作为呢?其实根本不是,不仅没有任何的感激,反而是极其的厌恶他。

曾国藩恶名满城,成为众矢之的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动了别人的奶酪。

他设立“审案局”,就是把各级的社会治安权都收归到了自己的名下。权利那可是封建官员们的眼珠啊,也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和得到他人尊重、巴结、攀附的唯一资本,你把抓捕、审理、监禁、处决权统统收归自己所有,那其他官员还怎么办?

再有,曾国藩来了之后非常的勤勉,他半年里办的事情,超过了湖南几十年的工作成绩,曾国藩的能干反衬出了其他官员的无能。这又让其他人的面子往哪里放呢?

咸丰当时任命了43位团练大臣。其他人的做法多半是分为两类,一类是深知自己不受地方官员的欢迎,所以就随便弄间办公室,挂块牌子敷衍了事。第二类是把皇帝的圣旨变成了中饱私囊的好机会。扯着皇帝的幌子,以练兵为由,敲诈地方大户。

只有曾国藩,憨头憨脑的,不要钱也不要名利,只想着为国家分忧,拿手去戳其他官员的眼珠子。他已经混迹官场多年,当然不是不通世故之辈,但是在他自己看来,如今的官场风气已经败坏至极,他就是想用自己刚猛的办事风格,给浑浑噩噩的湖南官场一个震动,打破这个死气沉沉的铁屋。

可是这些地方官,虽然办正事昏聩不已,但是干起坏事儿来确是行家里手,一场巨大的风波马上就要来了。

长沙之辱

曾国藩来到长沙,在抓治安的同时,还着手创建了一支崭新的军队“湘军”。曾国藩非常注重政治教育工作,所以他经常都要组织训话,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来激励将士们,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不得扰民。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儿,但是曾国藩再次把手伸向了自己权利范围之外。

和其他各地的国家军队一样,驻长沙的绿营军,军纪废弛,四处扰民。于是曾国藩就要求绿营兵和“湘军”一同合练,反正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你们来一起听听也是好事儿。

但是人家绿营兵根本就看不起曾国藩和他的湘军,我们是正规军,你们是民兵,我们是警察,你们是城管,凭什么和你们一起合练啊。当时长沙副将叫做清德,带头抵制合练,那有领导撑腰,下面的士兵就更不听曾国藩的招呼了。

曾国藩一看,你这样搞那我的队伍还怎么带,于是曾国藩给皇帝上了个折子,弹劾他。正好这个清德也不是东西,于是被咸丰革职拿办。

这算是曾国藩与湖南官场的第一次正面冲突,看起来以他的胜利而告终,但是其中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我们之前就说,晚清的官场讲究“官官相护”,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彼此掩盖,才能最大的保证集体的安全,你这样动辄咬人,上疏弹劾,当然令人人自危。而清德的上司,湖南提督,也就是湖南最高军事长官鲍起豹正准备要报复曾国藩。

绿营兵看“湘军”一直都不顺眼,这次借故与湘勇发生了械斗,双方各有负伤。曾国藩很生气,没有纪律还打什么仗?于是他给鲍起豹发了封公文,要他逮捕带头闹事的绿营兵。

鲍起豹正好借此机会报复,他故意把几名肇事的士兵五花大绑,然后大张旗鼓的送去给曾国藩,同时让人散播曾国藩要严惩这几个绿营兵的消息,鼓动军人闹事。结果事情逐渐闹大,绿营兵群情激愤,上街示威,要求曾国藩放人。

这个时候满城的官员都关起大门袖手旁观,等着看曾国藩的笑话。绿营兵见状胆子更大了,竟然开始围攻曾国藩的公馆。

之前我们说曾国藩的“审案局”是设在巡抚衙门的院子里,曾国藩觉得你胆子再大也不敢冲武装攻击我这个朝廷二品大员吧?所以被围攻之后,他还在若无其事的处理公文,毫不担心。不料绿营兵竟然破门而入,打伤了他的随从,连曾国藩自己都差点挨刀子。

他赶紧夺路而逃,跑去敲隔壁巡抚的大门。外面闹事,巡抚骆秉章听得是一清二楚,可是直到曾国藩来叩门,他才故作惊讶的出来调停。士兵们一见巡抚大人也就规矩了。

骆秉章上前给那几个被捆绑的绿营兵松绑,还连连道歉说让兄弟们受委屈了。士兵们一看巡抚大人都给了这么大的面子,也就兴高采烈的回去了。骆秉章转过身一句安慰曾国藩的话都没有,而是说了一句:“以后打仗还得靠他们。”然后就走了。

曾国藩气得是哑口无言。全湖南的官员都看着前段时间飞扬跋扈的曾国藩被狠狠的修理了一顿,各个眉开眼笑。一时间,到处都是对曾国藩的讥笑之声。

这是他有生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挫折,也是他人生的第三大堑。之前进秀才时的艰难,和在京城官场遇到的挫败,与这次相比,完全不在同一个档次。堂堂副部级高管,差点让闹事的兵痞给杀了,这样的事情在今天我们根本就无法想象,可以想见曾国藩要有多气。

他的第一反应是向皇帝控诉,干脆把到长沙以来受到的所有排挤和委屈都向皇帝陈述一番。但是又转念一想,我这一道奏折上去,顶多能扳倒一个鲍起豹,我难道还能把全湖南的官员统统打倒不成?这样一来,那我以后在湖南的处境岂不是更加的举步维艰吗?

经过几夜不眠的反思,他做出了一个完全出人意料的决定。牙被打掉了我不让别人知道,眉毛都不皱一下的咽下去,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他不再与长沙官场纠缠,而是带着自己的湘军,前往僻静的衡阳,我不与你们争一日之长短,待我练就神兵,斩获武功,才是挽回今日之辱最好的办法。

解读《曾国藩传》4、“曾剃头”的奇耻大辱与卧薪尝胆

传统文化毁灭者

1853年,43岁的曾国藩,背负着耻辱来到衡阳。湘军的出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儿,这直接改变了曾国藩和整个国家的命运走向。

曾国藩在家守孝,接到的命令是帮办团练,也就是训练民兵,在当地剿匪。但是曾国藩出山之前就已经想好,他要以团练为名,创建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用它来挽救朝廷再造国家。

但是我们可以想见,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在任何朝代,军队都是国家的根本,清朝历代皇帝从未让汉人染指军权,所以曾国藩想要做的是一件挑战国家原则的事情。

那他为什么要冒着毁家灭族的危险来还要干这件事儿呢?

首先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敌人,威胁极其巨大。

对于天平天国的评价,在我的印象中,它是广大民众迫于清政府的欺压,起身推翻腐朽封建统治的正义之师,因为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历史教科书上对天平天国的评价是正面的肯定的。

那现在历史教科书上又是怎么说的呢?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不过,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实的革命纲领,无法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内部团结。但是呢,他坚持斗争了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你看,对于太平天国的评价变得中肯了很多。

而张宏杰老师在书中指出了天平天国的一大罪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毁灭。

如果天平天国得了天下,那不是改姓易号这么简单,而是整个国家将被外来文化所统治。

因为传教士的一本小册子,加上自己发高烧时做的一个梦,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它的源头是西方的基督教,只是经过了洪秀全自己的创造性发挥。历代的农民起义,从来没有说要消灭我们的传统文化,可是为了统一思想,洪秀全把我们自己的东西全部划为妖术,要扫灭所有的中国传统信仰。

太平军所到之处,焚孔庙,毁神像,但凡遇到古刹、书院、古迹、文物,均被焚毁一空。在我们中国,那些活着有功德的人,死了之后会被奉为神。无论是什么样的乱臣贼子,也都敬畏神明,李自成到曲阜,不敢冒犯孔庙。张献忠到梓潼,也祭祀文昌帝君。可太平军哪怕是面对岳飞、关羽这样的忠义之士,也要拆了其庙宇,砍掉其神像的脑袋。

洪秀全在南京倾全城之力建造天王府的时候,更是将六朝以来的古建筑尽数拆光,像是举世闻名的南京大报恩寺被炸毁,明代故宫被毁坏得只剩一座门,所有寺观庙宇,或焚或拆。

作为文化载体的书籍就更是如此了,只要搜到藏书,尽数销毁,读书的、买卖书的人一律斩首。

所以在曾国藩看来,如果天平天国起义成功,中国将陷入到巨大的蒙昧,这是他决定挺身抵抗的第一个原因。天平天国不仅仅是大清帝国的敌人,而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敌人。

创立“湘军”

那为什么不利用正规军去平定,而是非要自创湘军呢?

这个原因更简单,因为这个时候的正规军已经烂到地上,无法改造了。在道光29年,也就是1849年的时候,有一位俄国外交官来参观了一次八旗军队的火炮射击训练。这本应是大清帝国军界的重要活动,就算皇帝自己不能亲自来,也要拍亲信前来观摩。

这样高级别的军事演习,想来应该是军容整齐,气势如虹。

可现场的情况让这位外交官大跌眼镜,演戏开始之前,士兵们都漫不经心,有得在抽烟袋,有的在吃着早点聊着天,还有的坐在那缝裤子,似乎没有人关心即将开始的演习。

正式开始之后,整个过程都敷衍了事,胡乱开炮,甚至有的炮弹直接就落在了大炮的旁边。这样的演习简直就是儿戏。这位外交官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炮兵与欧洲的相比,唯一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能打出炮的声音。

所以就是这样的军队,不仅是在英国人的大炮前不堪一击,哪怕面对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自己的太平军也是一触即溃。



对于正规军队的现状,曾国藩早在京城兼任兵部侍郎的时候就非常的清楚,所以他明白,要挽救这个国家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抛开正规军,赤地立新,从头开始训练出一只有战斗力的崭新湘军。



但是正如我们之前所说,一个汉人,要跳出国家体制,创建一支军队来代替国家正规军,这绝对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是在挑战统治者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对于这一点,他自己当然是清楚的,曾国藩这个人看上去保守,但是在一些大问题上又表现出了其他人根本就不具备的巨大勇气。为了挽救国家,他决定放手一搏。

首先,他既然接受的是团练任务,他就借此为伪装,向皇帝上疏,因为省城长沙的防守力量空虚,所以他想要建立一个规模稍微大一点的大团。就是以团练之名,行建军之实。

一般的团练是不出各乡各县的,在当地募兵,只保当地平安。他要在长沙建立一个大团,用来防守省城,甚至出省作战,这就突破了朝廷对于团练作战区域的限制,这样一来他可以在整个湖南省招人。

曾国藩为官这么多年,凭他对官僚体系的了解,知道如果按照常规来办,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组建湘军的,所以曾国藩在这次的奏折上耍了这么个心眼。

咸丰皇帝已经焦头烂额,也不觉得这是件什么坏事儿,就批准了曾国藩的请求。

这道批复就成为了曾国藩的尚方宝剑,事实证明,曾国藩就这样一个极其善于抓住机会和创造机会的人。

但是在建军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自己没有带兵的经验怎么办?他是一个二品大员,但是在地方上没有名正言顺的实权怎么办?湖南当地官员多方掣肘怎么办?没有制度保障,没有军费来源怎么办?

这一系列的问题曾国藩是怎么解决的?而后他又是怎么一鸣惊人,雪洗长沙之辱的呢?下期节目,我继续和您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