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的哪些细节决定它的好坏?

水墨江南2020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表达出来,书法的细节都是在自己临帖的过程中慢慢去领会,所以,重点是用心多练多写[祈祷]





黄小疯


书法作品的哪些细节决定它的好坏?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主要以两个方面来确定,一是技巧;二是笔意。技巧方面则是点画、结构、章法;笔意方面则是精、气、神。

一、点画、结构、章法

1、点画

一幅书法作品中,好的点画其形态是优美的;其点画间的映带是自然生动的;其点画本身是厚重有力的。若是点画松散、虚浮、呆板、丑陋那自然就不好的。

2、结构

书法作品中,结构若是能够做到:平正、飞动、参差、匀称,这样的作品是成功的。若是结构不协调,没有法度,过分拘泥或者狂怪,无疑是失败的。

3、章法

一幅书法作品的章法好坏,是需要把握章法的规律,需要对各种形式的书法作品,如扇面、楹联、中堂、立轴、横披等等多加以观察。

好的章法,其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像:行间要贯通、字与字之间要上下呼应、字体大小错落、欹正相生,有谐调的节奏感。总之,就是“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反之,若是没有按照章法的基本要求,自作主张,狂乱野怪,大小一致,毫无生气,布若算子,这肯定就不好了。

图片:祝允明 行书 刘君文威听泉记卷

二、精气神

书如其人,我们若将点画、结字、章法等看作是人的四肢、五官、体型。,那么,精气神则是人的气质。“书之妙道,神采为上”,书法作品需要注重的是神采、气韵和格调等。

1、创作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但需要技巧方面的娴熟,还需要创作者的学识和修养以及思想境界的不断提高。

2、“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如果看不出前人的一点继承,那就称不上“好”了。好的作品,能够看出继承了哪个时代、哪个派别、哪位书家。

综上所述

书法作品是代表书写者的书法艺术高度,在创作中我们需要对点画、结字、章法等方面遵循一定的法则与要求,还需要提供创作者的学识和修养以及思想境界的提高。


书法有云


一、细节决定成败

是的,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你已经触及到了,在问题描述里也已经说的很明白了。通过细节看一幅作品的好坏其实就是如何去品鉴一幅书法作品

而你说的“很多东西都看不懂,只是觉得有些字看着就舒服、喜欢”,这个感觉——舒服、喜欢——是人的一种主观上的感受,这就说明了其实对于书法作品,绝大多数人是很容易品鉴其中的好坏的。之所以“看不懂”是因为我们自己缺乏对书法作品专业知识的了解。

因此,我可不可以理解为你说的细节,其实就是从专业的角度上品鉴一幅书法作品,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

因此下面我们就先从一幅书法作品的构成要素以及相关的常识知识说起。

二、书法的构成

书法是一个庞然大物,它包含了许多方面,当我们面对一幅作品时,该如何下手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思路着手:

三、广义上的书法作品要素

如果从广义上讲:书法作品有三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作者、作品和读者

作者就是书写作品的人。作者在书法作品中是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书法作品是作者主观精神的实际产物,实际上是作者人格、审美世界观的体现,因此在书法作品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四、作者——警惕作者光环

但是作者对于书法作品的影响仅限于,在书法作品创作过程中,对作品的塑造和把握。一旦作品完成之后,这个作品就与作者相脱离了,成为了独立于作者的客观存在。

因此,我们对于书法作品的解读和赏析,我们一定要注意既要关注于作者本身,但是又不能被作者本身所困住,成为就人论书的奴隶,让书法“字因人贵”。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非常偏颇险隘的,他不能如实、客观地反映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因此,对于作者的了解,仅限于对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流派、思潮的分析,绝对不能用作品外部分析的方法代替作品分析。

不能因为他是一个有名气的书法家,他是个名人,所以他写的书法就一定好,艺术水平就一定高,这样是不可取的。

五、作品——狭义上的书法作品构成要素

如果从狭义上看,一幅书法作品最根本的立足点就是作品本身。前面我们讲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那么一幅作品基本的要素有什么呢?

(1)笔法与笔画

毋庸置疑,笔法和笔画是构成一幅书法作品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单元。笔法和笔画的关系是——笔法是笔画书写的方式方法。因此当我们面对一幅书法作品时,看他每一个字,每一个字之中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笔画之中的每一个笔法是怎样的。

笔法书写效果的好坏是通过笔画的外在和内在来体现:

外在的我们称之为线条,内在的我们称之为笔力。

线条的刚柔强弱、笔力的或秀雅、或阳刚,则体现书写者的心境、书写风格、书写心态,进而体现书写者的修养学史涵养的体现。

因此,当我们看一幅作品时候,这幅作品中每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怎样书写,线条怎样,是否有笔力,这些书写是否符合法度规范、是否遵循传统,这些是笔画、笔法方面的问题。

(2)间架结构

间架结构与笔画笔法一样,是基于单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是间架结构相对于笔画笔法来说是研究的笔画之间的排列组合、穿插迎让、粗细胖瘦等局部整体情况,是区别于笔画笔法的细微观察,以一个局部的整体加以看待。

间架结构的分析,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体察处书写者的心态心境。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看弘一法师的书法做作品时,那种震撼。当然这张震撼不是说弘一法师的书法写的非常怪,不是说有视觉冲击力,而是弘一法师那种静若止水、空谷幽兰的心境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非常明显。

比方说,法师在书写作品时,有意无意之中将作品写的非常散,这种散,在笔画上体现为笔画的细弱,这种细弱,在线条上表现为非常柔和,但是又不是那种孱弱,柔中带刚。笔力适中,非常有弹性,以柔克刚。

另外,结构上的松散,体现在笔画之间的状态分布,弘一法师的书法很有特点,笔画细弱却有力,结构散漫却不失骨架,颇值得玩味。在结构上,通过对笔画之间松散的布局安排达到一种黑白相间的平衡,类似于禅宗讲的那种虚静和空色之辩。

这是在间架结构上,通过观察间架结构的安排,疏密、排列组合、穿插迎让、粗细胖瘦等细节之处观察一个书法作品。

另外间架结构在形成之时,往往会有固定的传统法规、法度规范,这些也是考察的要点,这些法度细节也非常重要。

(3)章法

在章法层面上,是高于笔画、笔法、间架结构分析而得出来的对于一幅书法作品的整体观感。因此是综合多个方面形成的整体观点,也是一开始大部分人对于书法的整体印象的来源和原因。

但是章法也有很多考察和值得注意的地方,比方说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关系、行与行之间、列与列之间的分布情况,行气、神韵以及在这其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韵致,都是非常重要的考察点。

这些是属于书法书写的部分,章法常识部分比方说对于印章的使用,落款位置、落款的大小书写等等都非常重要。

对这些常识的掌握情况,

可以间接反映书写者的水平高低,文化素养的好坏,这也是值得注意的要点之一。

六、读者——作品和作者的再生产者

读者虽然置身于作品之外,不参与作品创作,也不对作者产生影响,但是却是一个作品意义的挖掘者和发现者。因此,在品评一幅做品时候,读者常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没有好的评价,有没有对作品足够的认识和意蕴的挖掘,也是评判一幅作品是好是坏的重要方面。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看二王书法,比方说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后世读者对他的品评鉴赏已经足够多了,相关的研究论著可以说在中国书法史上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史不绝书。

历朝历代的学习者、研究者,不仅仅是对兰亭序的书法加以赞美,而且仅仅就王羲之书法中之字的研究,就已经很全面了。我们且不说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但是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来,读者对于兰亭序的解读研究,俨然已经超越了王羲之的本意和作品本身,兰亭序甚至成为了书法文化的代名词,王羲之无疑是书法家的代表了。

因此,读者对于一个作品的理解、解读、欣赏、评价,本身就是作者和作品的外延和延伸。因此,读者通过这种方式参与作品在历史地位中的确立和构建,也让作者确立起了在时间先后序列中的历史地位。

以上是我对如何品评书法以及书法各个要素之间如何影响作品评价的分析,仅供参考,觉得不错可以点个赞、关注、支持我们哦!您的关注是我们不断前进、创作的动力!感谢您的阅读!


松风阁书法日讲


决定书法品质境界的细节很多,从形貌到神采,从风骨到气态,或者去技法角度解构笔墨章法,每一个点都可以具体分述出许多的规律技巧。书法包罗万象,但一切终须回归于线条与结字,所有主观的“理”都藏纳于客观的“形”。从这个维度,抱庸浅谈四点。


一是要看重心稳不稳。每个人都有一个书法审美观,并以自已的审美观去审评所见到的作品,“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比如,有人喜欢工整干净的楷书,有人喜欢险绝峭拔的行草,前者把田英章奉为神明,后者把田英章批为俗字,审美喜好不同使然。但是,无论何种书体,无论哪种风格,方块字嵌在纸上,必须要立得稳,这与是否工整无关,细条再变幻灵动,必须落地有根,或飘或斜或倾或坠,都不是好字,别听理论砖家们瞎忽悠。有的现代“”大师”信笔狂书,字都飘得找不着北,一看就是“扯蛋”之作。初学者一定不能跟风追时髦,而要学古人学经典,看看二王的字,哪个不是“马步极稳”的。


二是要看气脉通不通。气脉通畅作品才有活力,才能让人充分感受文字的力量。靠集字临背不行,靠信马游缰更不行,要既不失古法又能完全抒发自我的东西。既要学得深悟得透,也要写得勤熟,使作品上下承递如流水,洒脱奔放似行云,这样才能使作品流畅自然、通贯一气。气脉不通者,或因搬运转借独立阻滞一潭死水,或因技不严谨俗滑不堪,都不足一观。


三是要看线条活不活。线条的功夫是技法的核心,充分体现用笔的功夫。实、润、丰、挺的线条能力基本反映书学养成,书法风格一旦成型,一半以上的功课仍是在磨砺线条。线条要写直写圆并不难,但要写活却不容易,写出妥帖生趣的线条,也应作为书法积养与突破的重点。


四是要看取势彩不彩。字是有势的,何谓势,线条组构的方块单元彼此之间的大小悬殊、空间占位、布局形态共同形成的视觉力感。比如楷书的雍容典雅、工谨端正,行书的动感飘逸奔放,以及草书的狂放不羁,关键之一就不于一个如何去结体取势。

上述四点,无论是硬笔或者软笔,我认为都是书法学习者应该重点把握的细节。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抱庸詩書


各找各主,各拜各佛。内行看门道 外行看热闹。



兰斋之后


说到书法的细节很多!

比如说提按,只是,现代人真正的懂得提按的人太少了。可能很多人不服气,你怎么能说太多人不懂呢?就你懂!不是我懂,是没有理解到魏晋唐书法的人,确确实实都可以说是不懂提按,即使是历史上的有些大家都如此!

飞白!书法历史上真正能写出飞白并存世墨迹的人很少,有些人为了制造飞白,使用枯笔,焦墨,枯笔是可以理解的,焦墨就是取巧了!飞白是书法功力的体现,没有强悍的书法功力是不能使用正常的墨水写出精彩的飞白。即使是头这人取巧写出飞白,在高手的眼里还是难以过关的。

险绝可以制造书法的跌宕,无论是涉及每个字,以及整体的章法上,没有险绝的书法就是一潭死水,平庸,呆板!

今天就谈这些,诸多细节问题留给以后再探讨!


一笑貫长天


一、 大小

大小,是指一件作品中单个字体量的大小参差变化。它好比音乐中音量的大小变化。在行草书中,这样的变化是非常鲜明的,甚至是非常突兀的。同时,在篆、隶、楷中,这种变化也同样存在,只是不象行草书那样有充分变化的余地而已。大与小的比例反差愈大,节奏就愈加鲜明。这与作品的风格气息有着直接的关系,风格越是奔放跳荡,大小的反差就越大。当表现文雅恬静的风格时,一般大小的反差就相对要小。

二、重轻(虚实)

重轻,是指作品中,虚与实的对比与变化。类似音乐中的重拍与轻拍的对比和变化。在书法作品中,重轻的主要表现技巧是用墨。重与轻的概念,是指墨色的虚和实,虚与实的对比也是相对而言。虚中之实是重,实中之虚是轻。墨的浓与淡,燥与润都可以表现虚实轻重。需要理清的是,它与粗和细、大和小、聚和散以及长和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概念。这里,主要的分辨参数是墨的虚与实。粗笔是淡墨是 飞白,就轻;细笔是浓墨是实笔,就重。字大、字聚、笔长,用虚墨,是轻;字小、字散、笔短用实墨,则是重。重与轻的层次是多样的,运用的手段更是多样化的。当要表现最重的“节拍”时,可以调动所有的方法,重合多种技巧来刻画“宏音重拍”。

三、 粗细

粗细,是指笔画宽与窄的对比。类似音乐里的高音与低音。在古典的书法作品中,除了“铁线篆”、“玉箸篆”属等粗细的线外,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存在粗与细的笔画变化。只是因风格的不同,粗细反差的程度不同而已。我们如果把一个笔画比作一个音符,诸多的笔画组合在一起时,必须要强调粗细的变化和对比。粗细的反差越是明显,其音符的跳动感就越强,同时,它的“音域”也就越宽。

四、 长短

长短,指笔画的长线与短线。点,是最短的线。长线,包括直线和弧线,以及由直线和弧线多重组合的多样的线。长线与短线类似音乐的短音和延长音。短音有如弹拨乐,长音类比管弦乐。短音急促而铿锵,长音悠扬而绵延。


——小强老师——


细节决定成败,但是整体大局不错,在细节问题上,稍微有点不完美,也无关紧要。一幅好书法,作为艺术品,当然要求精益求精,完美无瑕方妙。

细节问题,具体的说,

一,笔法:古人云,书法之妙,首在用笔。笔法包括两个内容,1,用笔的方法,有提按顿挫,使转绞翻,腾挪跳跃,凌空入纸,永字八法。2,行笔的方法,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逆锋、回锋等。

二,墨法:用墨之法,分浓淡干湿润燥等。

三,结体:结体之法,分为疏密避让,穿插组合,重心平稳不倾斜,字形紧致不松散,点画之间,萦绕连带,笔断意连,呼应顾盼,一气贯通,有机统一,点画少的字,不因其少而孤单,点画多的字,不因其多而拥挤。

以上三点,直接决定着一个字的形质与神采,具体分寸如何把握,如何运用,就看你的啦。

四,章法:章法布置就是一个设计规划的学问,也是一个布局谋篇的艺术,一幅书法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关键就在这个“谋”字。它包括字数的多少,字形大小,间距行距的疏密,落款用印的位置等。

一幅书法作品,从用笔用墨,以及笔法墨法的变化,到点画、线条、结体、形态、气势的变化,再到章法布置的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这当中的细节问题,不是我一篇文章所能说的完的,需要你细心观察,用心思考,认真总结,灵活运用。



98明明德



同问?练了一年多柳体,想听书友们指点:该继续还是换帖?


奉野


书法作品的哪些细节决定它的好坏呢?以楷书为例试作分析:

一,中锋运笔,使笔力遒劲,线条有立体感。

二,笔画较重的用按,转折中方折用按。

三,笔画轻的用提笔,圆转处用提笔。

四,楷书的横画有一定的斜度,不能写成绝对的水平直线。

五,笔画的力量感要强,毛笔的笔尖要象刻刀刻石一样顶着纸面写,有摩擦力,阻力,这样的点画才有力度。

六,字的空间布白均衡,注意笔画之间的穿插。

七,字势有飞动感,有行书笔意。

沈度是明代书法家,(公元1357一1434),字民则,号自乐,他是明代台阁体楷书的典型代表,其书法结体工整,委婉华丽,仪态端雅,具有唐人法度。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为沈度楷书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