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作品的哪些細節決定它的好壞?

水墨江南2020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表達出來,書法的細節都是在自己臨帖的過程中慢慢去領會,所以,重點是用心多練多寫[祈禱]





黃小瘋


書法作品的哪些細節決定它的好壞?一幅書法作品的好壞,主要以兩個方面來確定,一是技巧;二是筆意。技巧方面則是點畫、結構、章法;筆意方面則是精、氣、神。

一、點畫、結構、章法

1、點畫

一幅書法作品中,好的點畫其形態是優美的;其點畫間的映帶是自然生動的;其點畫本身是厚重有力的。若是點畫鬆散、虛浮、呆板、醜陋那自然就不好的。

2、結構

書法作品中,結構若是能夠做到:平正、飛動、參差、勻稱,這樣的作品是成功的。若是結構不協調,沒有法度,過分拘泥或者狂怪,無疑是失敗的。

3、章法

一幅書法作品的章法好壞,是需要把握章法的規律,需要對各種形式的書法作品,如扇面、楹聯、中堂、立軸、橫披等等多加以觀察。

好的章法,其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像:行間要貫通、字與字之間要上下呼應、字體大小錯落、欹正相生,有諧調的節奏感。總之,就是“違而不犯,和而不同”。

反之,若是沒有按照章法的基本要求,自作主張,狂亂野怪,大小一致,毫無生氣,布若算子,這肯定就不好了。

圖片:祝允明 行書 劉君文威聽泉記卷

二、精氣神

書如其人,我們若將點畫、結字、章法等看作是人的四肢、五官、體型。,那麼,精氣神則是人的氣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書法作品需要注重的是神采、氣韻和格調等。

1、創作出一幅好的書法作品,不但需要技巧方面的嫻熟,還需要創作者的學識和修養以及思想境界的不斷提高。

2、“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如果看不出前人的一點繼承,那就稱不上“好”了。好的作品,能夠看出繼承了哪個時代、哪個派別、哪位書家。

綜上所述

書法作品是代表書寫者的書法藝術高度,在創作中我們需要對點畫、結字、章法等方面遵循一定的法則與要求,還需要提供創作者的學識和修養以及思想境界的提高。


書法有云


一、細節決定成敗

是的,其實這個問題的本質你已經觸及到了,在問題描述裡也已經說的很明白了。通過細節看一幅作品的好壞其實就是如何去品鑑一幅書法作品

而你說的“很多東西都看不懂,只是覺得有些字看著就舒服、喜歡”,這個感覺——舒服、喜歡——是人的一種主觀上的感受,這就說明了其實對於書法作品,絕大多數人是很容易品鑑其中的好壞的。之所以“看不懂”是因為我們自己缺乏對書法作品專業知識的瞭解。

因此,我可不可以理解為你說的細節,其實就是從專業的角度上品鑑一幅書法作品,用專業知識解決專業問題。

因此下面我們就先從一幅書法作品的構成要素以及相關的常識知識說起。

二、書法的構成

書法是一個龐然大物,它包含了許多方面,當我們面對一幅作品時,該如何下手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思路著手:

三、廣義上的書法作品要素

如果從廣義上講:書法作品有三個需要考慮的因素——作者、作品和讀者

作者就是書寫作品的人。作者在書法作品中是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書法作品是作者主觀精神的實際產物,實際上是作者人格、審美世界觀的體現,因此在書法作品中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四、作者——警惕作者光環

但是作者對於書法作品的影響僅限於,在書法作品創作過程中,對作品的塑造和把握。一旦作品完成之後,這個作品就與作者相脫離了,成為了獨立於作者的客觀存在。

因此,我們對於書法作品的解讀和賞析,我們一定要注意既要關注於作者本身,但是又不能被作者本身所困住,成為就人論書的奴隸,讓書法“字因人貴”。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非常偏頗險隘的,他不能如實、客觀地反映一幅書法作品的好壞,因此,對於作者的瞭解,僅限於對作者生活的歷史、背景、流派、思潮的分析,絕對不能用作品外部分析的方法代替作品分析。

不能因為他是一個有名氣的書法家,他是個名人,所以他寫的書法就一定好,藝術水平就一定高,這樣是不可取的。

五、作品——狹義上的書法作品構成要素

如果從狹義上看,一幅書法作品最根本的立足點就是作品本身。前面我們講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相對獨立性,那麼一幅作品基本的要素有什麼呢?

(1)筆法與筆畫

毋庸置疑,筆法和筆畫是構成一幅書法作品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單元。筆法和筆畫的關係是——筆法是筆畫書寫的方式方法。因此當我們面對一幅書法作品時,看他每一個字,每一個字之中的每一個筆畫,每一個筆畫之中的每一個筆法是怎樣的。

筆法書寫效果的好壞是通過筆畫的外在和內在來體現:

外在的我們稱之為線條,內在的我們稱之為筆力。

線條的剛柔強弱、筆力的或秀雅、或陽剛,則體現書寫者的心境、書寫風格、書寫心態,進而體現書寫者的修養學史涵養的體現。

因此,當我們看一幅作品時候,這幅作品中每一個字的每一個筆畫怎樣書寫,線條怎樣,是否有筆力,這些書寫是否符合法度規範、是否遵循傳統,這些是筆畫、筆法方面的問題。

(2)間架結構

間架結構與筆畫筆法一樣,是基於單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但是間架結構相對於筆畫筆法來說是研究的筆畫之間的排列組合、穿插迎讓、粗細胖瘦等局部整體情況,是區別於筆畫筆法的細微觀察,以一個局部的整體加以看待。

間架結構的分析,可以從某種程度上體察處書寫者的心態心境。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看弘一法師的書法做作品時,那種震撼。當然這張震撼不是說弘一法師的書法寫的非常怪,不是說有視覺衝擊力,而是弘一法師那種靜若止水、空谷幽蘭的心境在字裡行間表露無遺,非常明顯。

比方說,法師在書寫作品時,有意無意之中將作品寫的非常散,這種散,在筆畫上體現為筆畫的細弱,這種細弱,在線條上表現為非常柔和,但是又不是那種孱弱,柔中帶剛。筆力適中,非常有彈性,以柔克剛。

另外,結構上的鬆散,體現在筆畫之間的狀態分佈,弘一法師的書法很有特點,筆畫細弱卻有力,結構散漫卻不失骨架,頗值得玩味。在結構上,通過對筆畫之間鬆散的佈局安排達到一種黑白相間的平衡,類似於禪宗講的那種虛靜和空色之辯。

這是在間架結構上,通過觀察間架結構的安排,疏密、排列組合、穿插迎讓、粗細胖瘦等細節之處觀察一個書法作品。

另外間架結構在形成之時,往往會有固定的傳統法規、法度規範,這些也是考察的要點,這些法度細節也非常重要。

(3)章法

在章法層面上,是高於筆畫、筆法、間架結構分析而得出來的對於一幅書法作品的整體觀感。因此是綜合多個方面形成的整體觀點,也是一開始大部分人對於書法的整體印象的來源和原因。

但是章法也有很多考察和值得注意的地方,比方說字與字之間的疏密關係、行與行之間、列與列之間的分佈情況,行氣、神韻以及在這其中體現出來的精神韻致,都是非常重要的考察點。

這些是屬於書法書寫的部分,章法常識部分比方說對於印章的使用,落款位置、落款的大小書寫等等都非常重要。

對這些常識的掌握情況,

可以間接反映書寫者的水平高低,文化素養的好壞,這也是值得注意的要點之一。

六、讀者——作品和作者的再生產者

讀者雖然置身於作品之外,不參與作品創作,也不對作者產生影響,但是卻是一個作品意義的挖掘者和發現者。因此,在品評一幅做品時候,讀者常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沒有好的評價,有沒有對作品足夠的認識和意蘊的挖掘,也是評判一幅作品是好是壞的重要方面。

在這方面,我們可以看二王書法,比方說王羲之的書法《蘭亭序》。後世讀者對他的品評鑑賞已經足夠多了,相關的研究論著可以說在中國書法史上可以說是汗牛充棟,史不絕書。

歷朝歷代的學習者、研究者,不僅僅是對蘭亭序的書法加以讚美,而且僅僅就王羲之書法中之字的研究,就已經很全面了。我們且不說這個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但是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來,讀者對於蘭亭序的解讀研究,儼然已經超越了王羲之的本意和作品本身,蘭亭序甚至成為了書法文化的代名詞,王羲之無疑是書法家的代表了。

因此,讀者對於一個作品的理解、解讀、欣賞、評價,本身就是作者和作品的外延和延伸。因此,讀者通過這種方式參與作品在歷史地位中的確立和構建,也讓作者確立起了在時間先後序列中的歷史地位。

以上是我對如何品評書法以及書法各個要素之間如何影響作品評價的分析,僅供參考,覺得不錯可以點個贊、關注、支持我們哦!您的關注是我們不斷前進、創作的動力!感謝您的閱讀!


松風閣書法日講


決定書法品質境界的細節很多,從形貌到神采,從風骨到氣態,或者去技法角度解構筆墨章法,每一個點都可以具體分述出許多的規律技巧。書法包羅萬象,但一切終須迴歸於線條與結字,所有主觀的“理”都藏納於客觀的“形”。從這個維度,抱庸淺談四點。


一是要看重心穩不穩。每個人都有一個書法審美觀,並以自已的審美觀去審評所見到的作品,“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比如,有人喜歡工整乾淨的楷書,有人喜歡險絕峭拔的行草,前者把田英章奉為神明,後者把田英章批為俗字,審美喜好不同使然。但是,無論何種書體,無論哪種風格,方塊字嵌在紙上,必須要立得穩,這與是否工整無關,細條再變幻靈動,必須落地有根,或飄或斜或傾或墜,都不是好字,別聽理論磚家們瞎忽悠。有的現代“”大師”信筆狂書,字都飄得找不著北,一看就是“扯蛋”之作。初學者一定不能跟風追時髦,而要學古人學經典,看看二王的字,哪個不是“馬步極穩”的。


二是要看氣脈通不通。氣脈通暢作品才有活力,才能讓人充分感受文字的力量。靠集字臨背不行,靠信馬游韁更不行,要既不失古法又能完全抒發自我的東西。既要學得深悟得透,也要寫得勤熟,使作品上下承遞如流水,灑脫奔放似行雲,這樣才能使作品流暢自然、通貫一氣。氣脈不通者,或因搬運轉借獨立阻滯一潭死水,或因技不嚴謹俗滑不堪,都不足一觀。


三是要看線條活不活。線條的功夫是技法的核心,充分體現用筆的功夫。實、潤、豐、挺的線條能力基本反映書學養成,書法風格一旦成型,一半以上的功課仍是在磨礪線條。線條要寫直寫圓並不難,但要寫活卻不容易,寫出妥帖生趣的線條,也應作為書法積養與突破的重點。


四是要看取勢彩不彩。字是有勢的,何謂勢,線條組構的方塊單元彼此之間的大小懸殊、空間佔位、佈局形態共同形成的視覺力感。比如楷書的雍容典雅、工謹端正,行書的動感飄逸奔放,以及草書的狂放不羈,關鍵之一就不於一個如何去結體取勢。

上述四點,無論是硬筆或者軟筆,我認為都是書法學習者應該重點把握的細節。


抱庸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抱庸詩書


各找各主,各拜各佛。內行看門道 外行看熱鬧。



蘭齋之後


說到書法的細節很多!

比如說提按,只是,現代人真正的懂得提按的人太少了。可能很多人不服氣,你怎麼能說太多人不懂呢?就你懂!不是我懂,是沒有理解到魏晉唐書法的人,確確實實都可以說是不懂提按,即使是歷史上的有些大家都如此!

飛白!書法歷史上真正能寫出飛白並存世墨跡的人很少,有些人為了製造飛白,使用枯筆,焦墨,枯筆是可以理解的,焦墨就是取巧了!飛白是書法功力的體現,沒有強悍的書法功力是不能使用正常的墨水寫出精彩的飛白。即使是頭這人取巧寫出飛白,在高手的眼裡還是難以過關的。

險絕可以製造書法的跌宕,無論是涉及每個字,以及整體的章法上,沒有險絕的書法就是一潭死水,平庸,呆板!

今天就談這些,諸多細節問題留給以後再探討!


一笑貫長天


一、 大小

大小,是指一件作品中單個字體量的大小參差變化。它好比音樂中音量的大小變化。在行草書中,這樣的變化是非常鮮明的,甚至是非常突兀的。同時,在篆、隸、楷中,這種變化也同樣存在,只是不象行草書那樣有充分變化的餘地而已。大與小的比例反差愈大,節奏就愈加鮮明。這與作品的風格氣息有著直接的關係,風格越是奔放跳蕩,大小的反差就越大。當表現文雅恬靜的風格時,一般大小的反差就相對要小。

二、重輕(虛實)

重輕,是指作品中,虛與實的對比與變化。類似音樂中的重拍與輕拍的對比和變化。在書法作品中,重輕的主要表現技巧是用墨。重與輕的概念,是指墨色的虛和實,虛與實的對比也是相對而言。虛中之實是重,實中之虛是輕。墨的濃與淡,燥與潤都可以表現虛實輕重。需要理清的是,它與粗和細、大和小、聚和散以及長和短,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概念。這裡,主要的分辨參數是墨的虛與實。粗筆是淡墨是 飛白,就輕;細筆是濃墨是實筆,就重。字大、字聚、筆長,用虛墨,是輕;字小、字散、筆短用實墨,則是重。重與輕的層次是多樣的,運用的手段更是多樣化的。當要表現最重的“節拍”時,可以調動所有的方法,重合多種技巧來刻畫“宏音重拍”。

三、 粗細

粗細,是指筆畫寬與窄的對比。類似音樂裡的高音與低音。在古典的書法作品中,除了“鐵線篆”、“玉箸篆”屬等粗細的線外,幾乎所有的作品中都存在粗與細的筆畫變化。只是因風格的不同,粗細反差的程度不同而已。我們如果把一個筆畫比作一個音符,諸多的筆畫組合在一起時,必須要強調粗細的變化和對比。粗細的反差越是明顯,其音符的跳動感就越強,同時,它的“音域”也就越寬。

四、 長短

長短,指筆畫的長線與短線。點,是最短的線。長線,包括直線和弧線,以及由直線和弧線多重組合的多樣的線。長線與短線類似音樂的短音和延長音。短音有如彈撥樂,長音類比管絃樂。短音急促而鏗鏘,長音悠揚而綿延。


——小強老師——


細節決定成敗,但是整體大局不錯,在細節問題上,稍微有點不完美,也無關緊要。一幅好書法,作為藝術品,當然要求精益求精,完美無瑕方妙。

細節問題,具體的說,

一,筆法:古人云,書法之妙,首在用筆。筆法包括兩個內容,1,用筆的方法,有提按頓挫,使轉絞翻,騰挪跳躍,凌空入紙,永字八法。2,行筆的方法,有中鋒、側鋒、藏鋒、露鋒、逆鋒、回鋒等。

二,墨法:用墨之法,分濃淡乾溼潤燥等。

三,結體:結體之法,分為疏密避讓,穿插組合,重心平穩不傾斜,字形緊緻不鬆散,點畫之間,縈繞連帶,筆斷意連,呼應顧盼,一氣貫通,有機統一,點畫少的字,不因其少而孤單,點畫多的字,不因其多而擁擠。

以上三點,直接決定著一個字的形質與神采,具體分寸如何把握,如何運用,就看你的啦。

四,章法:章法佈置就是一個設計規劃的學問,也是一個佈局謀篇的藝術,一幅書法最後是一個什麼樣的藝術效果,關鍵就在這個“謀”字。它包括字數的多少,字形大小,間距行距的疏密,落款用印的位置等。

一幅書法作品,從用筆用墨,以及筆法墨法的變化,到點畫、線條、結體、形態、氣勢的變化,再到章法佈置的和諧統一的整體效果,這當中的細節問題,不是我一篇文章所能說的完的,需要你細心觀察,用心思考,認真總結,靈活運用。



98明明德



同問?練了一年多柳體,想聽書友們指點:該繼續還是換帖?


奉野


書法作品的哪些細節決定它的好壞呢?以楷書為例試作分析:

一,中鋒運筆,使筆力遒勁,線條有立體感。

二,筆畫較重的用按,轉折中方折用按。

三,筆畫輕的用提筆,圓轉處用提筆。

四,楷書的橫畫有一定的斜度,不能寫成絕對的水平直線。

五,筆畫的力量感要強,毛筆的筆尖要象刻刀刻石一樣頂著紙面寫,有摩擦力,阻力,這樣的點畫才有力度。

六,字的空間布白均衡,注意筆畫之間的穿插。

七,字勢有飛動感,有行書筆意。

沈度是明代書法家,(公元1357一1434),字民則,號自樂,他是明代臺閣體楷書的典型代表,其書法結體工整,委婉華麗,儀態端雅,具有唐人法度。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下圖為沈度楷書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