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半自動步槍出現的很晚,直接造放大版手槍或者左輪槍不行嗎?

崑崙趣談


你說的這個辦法德國人早就做過了。這個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誕生的,使用手槍子彈的自動武器伯格曼衝鋒槍。但是手槍子彈威力小,有效射程只有一到二百米左右。而且手槍子彈外形和步槍子彈差別較大。一味把子彈放大不但不能提升性能,反而還會喪失已有的性能。槍械製造的核心是先研發子彈,之後才能研製和子彈配套的槍械。


用戶一個人


半自動步槍出現的不晚!1901年半自動步槍就已經用於部隊使用。這是第一款半自動步槍,看著還挺不錯。

換成高清無碼的圖,讓你感覺一下。

你問題的另一個錯誤是為什麼不用放大版的左輪,搞笑〜( ̄▽ ̄〜),以為就你能想到似的,給你感受一下早期的左輪步槍。

再來一張高清無碼版的。

一個問題能有兩處錯誤,真是個人才。

看來你們廠的人還真沒摸過槍

~( ̄▽ ̄~)~


左輪步槍之所以沒有大規模使用,原因和左輪手槍一樣。裝彈量少,換子彈不方便,射程短,還有精確度差。這些上戰場是要命的缺點。

其實這些都不是本質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因為不是每個人都那麼湊活事,因為總有人用工匠精神不停的鑽研研究,精雕細琢的態度去奮鬥進取,為了做出更強更實用更先進的工具,而非抱著手中的破爛不放,停滯不前!

因此我們的科技才能不斷進步!!我說的可不僅僅是製作槍械的領域!!

從左輪步槍一直扯到人類進步,扯那麼多,其實我只是想說,你能關注我一下不?!


鋒語裡的故事


半自動步槍出現的也不晚,1885年曼利夏就出了第一支槍管短後坐原理的自動裝填步槍,沒比第一款火藥動力完成自動退殼,復進,裝填的馬克沁機槍晚多少。說白了,當時的半自動步槍原理更類似於輕量化的重機槍。

當然,將機件輕量化,並且還得能有效的運作是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槍管短後坐原理的武器由於槍管是個活動件,因此精度不太好,對於機槍這種壓制性武器而言問題不大,但對步槍就要命了。所以人們一直在摸索,直到用上導氣式之後,半自動步槍才走上了一條正確的路。


至於放大手槍或者左輪,人們並不是沒嘗試過。早在1837,柯爾特公司就出過一款槓桿式的轉輪步槍

但轉輪有個彈輪與槍管連接處容易漏氣的毛病,所以左手不能和其他步槍一樣握在前邊的護木處。這樣一來,轉輪步槍的握持姿勢就很鬼畜了(早期轉輪步槍前邊壓根沒有給你握的護木),而且漏氣也會讓子彈的初速大打折扣,所以不合適。


半自動手槍的話,在19世紀末主流原理也是槍管短後坐,這個原理對精度不友好,所以再見。當然,也有自由槍機原理的手槍,不過這種結構只適合威力較小的手槍彈,比如.25ACP,.32ACP之類,連9mm都吃不消,更別說步槍了。


瘋狗的輕武


其實,一戰時期,戰場上就出現了數把半自動步槍,只是裝備數量與5發栓動步槍相比,實在是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比如當時就有毛瑟M-1916、RSCM-1917、溫徹斯特1907、蒙德拉貢M-1908等半自動步槍參與了一戰。二戰時期,美軍的M-1加蘭德、德軍G-41/43、蘇軍SVT-38/40等半自動步槍,都是當時著名的半自動步槍,性能較之一戰時期的上述毛瑟M-1916等半自動步槍有了極大的改進,都成了二戰半自動步槍中的名槍。
將左輪手槍放大成步槍,還真的有此類左輪式的步槍,左輪步槍的原理,其實,與左輪手槍幾乎一模一樣,就是將左輪手槍的槍管加長,槍柄則改成了木質槍托,可以實施抵肩射擊,就成了一把真正意義上的步槍。但由於左輪步槍存在的先天不足,比如密封性能極差,5發或6發彈巢和槍管之間的縫隙較大,射擊時會導致漏氣以及煙霧瀰漫,真的會燻壞射手的眼睛,只要繼續使用蜂窩供彈,就無法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由於左輪結構存在天然的缺陷,最合適的是用於近距離作戰或自衛的左輪手槍,並不適用於步槍,因此,經過軍警使用以後,感到左輪步槍不好使,歷史上出現的比如柯爾特M-1855等左輪步槍,在槍壇就似流星一般稍縱即逝。
柯爾特M-1855左輪步槍,其實,就是一把放大版的彈容量5發的左輪手槍,被加長了槍管,彈巢尺寸也被放大,可以塞進去更大的彈頭。此槍被美國聯邦政府採購了4700支,用於國內戰爭,但事實上柯爾特M-1855左輪步槍並不靠譜,彈巢和槍管之間的縫隙較大,發射時火焰和燃氣大量洩漏,嚴重影響了射擊精度包括有效射程。
5發栓動步槍的出現,事實上封殺了性能並不靠譜的5-6發彈巢容彈的左輪步槍的生存和發展空間,5發栓動步槍隨即成了各國軍隊的制式步槍,左輪步槍則遭到徹底淘汰,左輪步槍始終難以成為軍中主流的步兵槍械。
無論是槓桿步槍、栓動步槍、半自動步槍、自動步槍,都比左輪步槍好使,且射程包括射擊精度,都在左輪步槍之上。

國平軍史


其實半自動步槍出現不晚的,一戰的時候就有不少半自動步槍,就連中國都搞出了一個劉慶恩將軍步槍,所以說半自動步槍出現的時間只比栓動步槍(不算擊針步槍)晚十幾年。

第二你說的放大版的左輪實際上早就有,比如著名槍廠史密斯維深和柯爾特公司都生產過轉輪步槍,南北戰爭之中美軍還採購過這種槍,這模式的槍最早甚至能追溯到明朝。但所有的轉輪武器都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轉輪與槍管之間無法完全密閉,這就意味著子彈激發時的燃氣會從間隙之中洩露,帶來的後果就是子彈的初速降低,這也就意味著武器的射程、威力、精度都將降低,所以這種槍沒出現多久就被槓桿步槍代替了。


開著皮卡打坦克


槍的發展一步步來的,從簡單到複雜,從射程短到射程遠,從單發到連發,從火繩到擊發,從前裝到後裝,放大的手槍、左輪手槍、左輪步槍、多管步槍都造過,半自動步槍是二戰未期發明的,美國和蘇聯大量列裝,這個槍精準度、射程比單發栓動步槍差,還費子彈,日本也製造了一款,但用三八大蓋也不用。而半自動步槍最適合那時需要了,新兵拿上手就能用,一發不準,但一扣就78發總有一發能打到你,炮兵轟、步兵衝,還有坦克急先鋒。子彈不夠就多造點,所以日本在太平洋被美國打得找不到北。半自動後緊接著又出了全自動,30發子彈,不鬆手,幾秒完了。仗打完了,不用大規模衝鋒了,又搞阻擊步槍了,栓動、單發手動裝填,又回到一戰了。


阿牛china2016


哈哈哈哈,題主,你能想到的辦法,當時的人們早試過了。

手槍的自動方法一般是槍管短後座自動原理。

也就是撞針擊發子彈底火,引燃彈殼內火藥,燃氣推動彈頭向前運動,後座力推動彈殼向後運動,閉鎖裝置使槍管套筒一齊後座,當彈頭飛離槍口,膛壓降低後,槍管在一個鉸鏈帶動下向下偏移,槍管與套筒解鎖,套筒繼續向後運功,將空彈殼拋出,套筒停止後座,復進彈簧推動套筒向前復位,將下一發子彈推入彈膛,槍管與套筒重新閉鎖。

勃朗寧根據手槍短後座原理,沒計製造出了勃朗寧全自動步槍,但勃朗寧全自動步槍太笨重,因此一戰時美軍將勃朗寧全自動步槍當輕機槍來用,其實勃朗寧全自動步槍就是放大版的手槍。

法國的紹沙輕機槍採用的是槍管長後座自動方式,其實和勃朗寧手機自動原理相似,但不管勃朗寧全自動步槍也好,法國紹沙輕機槍也罷,都因為製造工藝複雜,成本太高而只能當做自動火器而少量裝備部隊,直到導氣式自動方式出現,才為自動火器大規模裝備部隊提供了可能。


jianchi


槍械的形態取決於整體科技實力,以及戰場的需求,並非你的某一項性能超越時代,就能得到應用。

這方面加特林機槍就是個例子,它被研發出來很多年,然而感興趣的人不多,也並沒有被應用到關鍵位置,人們對它的定義是“省人手的方便工具”。

後來的馬克沁機槍也遭遇過同樣的問題,作為最早的全自動武器,它的威力有目共睹,然而在很長的時間裡,無論中西都對馬克沁的射速存疑,認為過於消耗彈藥,效率也不高。

這種認識的侷限性並不奇怪,在一個講究50%槍戰,50%刺刀肉搏的年代,能意識到機關槍價值的真沒幾個。直到布爾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機關槍才綻放出自己的威力,成了戰場收割機。

半自動步槍的特性比起機關槍差太多了,速射武器出現了那麼多年都沒引起大的格局變化,半自動步槍自然更翻不起什麼浪花,“火力”這個概念儘管很早人們就有認識,但真正受到系統化的驗證並得到數據化認同,得等到二戰打完以後美軍在阿伯丁試驗場做的火力測試。

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過去的人們並不需要,或者他們認為自己不需要半自動步槍,起碼到一戰時都是如此,塹壕戰對於武器的射速並不感冒,人們要的是精度和可靠性,以及廉價的成本。

技術上半自動步槍並不是什麼很難的事兒,早年勃朗寧就設計過半自動步槍,奧匈帝國的曼利夏也很早就推出了兩種半自動步槍,一種是槍管長後坐式自動原理,一種是槍機迴轉閉鎖原理。

曼利夏本人直到去世都在研發半自動槍械,但就如前面所說的,當時的人並沒有什麼對半自動火力的渴求,那會兒有些國家甚至還在使用德雷澤擊針步槍,無煙火藥到1889年也才發明,我們現代的槍械概念與19世紀末簡直是兩碼事。

曼利夏1904年去世,他留下了最後之作M1905半自動步槍,這支步槍僅進行了奧地利和美國的專利註冊,僅存的唯一一把被英國利茲皇家軍械博物館收藏,這種槍被認為是從曼利夏的手槍中放大設計的。

至於左輪放大做半自動槍械,人們早就實踐過了,效果並不好。它們被稱為“轉輪步槍”,興起的時間大約是19世紀的中葉,大約就在德雷澤擊針槍那個年代。

1884年,曼利徹也發明過一支直拉式轉輪式彈匣步槍,這種結構可以看做是一種類似轉輪手槍的結構,不過受到的關注相當的低。

需要注意的是,當時的轉輪槍發射速率並不高,在金屬整裝彈藥都沒出現的年代,轉輪槍裝彈需要裝填黑火藥,然後裝彈丸,最後安好底火,繼而才能發射。這種裝填速率極為繁瑣,它雖然利於連續開火,但裝填時間卻數倍於前裝火槍,因此當德雷澤這樣的整裝彈藥槍出現後,“大拴”們很快就淘汰了轉輪槍。

轉輪步槍最大的問題是“炸膛”,因為火藥量增加了,轉輪彈倉所負擔的壓力相應也擴大了,以當年的金屬工藝很難負荷它的正常工作。再加上黑火藥轉輪普遍存在燃氣殉爆問題,轉輪步槍開火時點燃其它彈倉火藥的概率也相當大,這就實在是不好用了。

更麻煩的是,炸膛也就炸膛吧,左輪手槍炸膛頂多崩個手指,轉輪步槍卻需要三點一線的貼腮瞄準,不僅火藥迷眼,一旦炸膛就是滿臉花,這太恐怖了。所以……有大拴拉誰還用這東西?再說了,19世紀末的潮流是前膛槍改後膛槍,許多前膛槍僅需進行必要改造即可成為後膛槍,二愣子才用麻煩又貴的轉輪步槍。

此外,當時還有槓桿式步槍、泵動式步槍、雙\\多管獵槍,這些武器射擊效率並不低,技術可靠性比轉輪步槍還高得多,真心沒有發展轉輪步槍的必要性。


王司徒軍武百科


好像歐洲研製過一款多功能手槍,裝上衝鋒槍彈匣,槍托,全息瞄準鏡,垂直握把,消音器,不拆開還以為是把衝鋒槍,但這把”衝鋒槍有效射程僅有50米,瞎火率,故障率還挺高的,子彈還少一兩秒都打完,手槍彈威力也不夠大


虛偽者星空


對於這個問題呢,我還真不瞭解武器構造。但是有一點可以比喻一下。放大了就能用麼?手持彈弓放大了十倍,你怎麼拿?拉的動麼?話說可以把皮筋用細,那改不改又有什麼作用?還有能量守恆定律,違背不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