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半自动步枪出现的很晚,直接造放大版手枪或者左轮枪不行吗?

昆仑趣谈


你说的这个办法德国人早就做过了。这个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诞生的,使用手枪子弹的自动武器伯格曼冲锋枪。但是手枪子弹威力小,有效射程只有一到二百米左右。而且手枪子弹外形和步枪子弹差别较大。一味把子弹放大不但不能提升性能,反而还会丧失已有的性能。枪械制造的核心是先研发子弹,之后才能研制和子弹配套的枪械。


用户一个人


半自动步枪出现的不晚!1901年半自动步枪就已经用于部队使用。这是第一款半自动步枪,看着还挺不错。

换成高清无码的图,让你感觉一下。

你问题的另一个错误是为什么不用放大版的左轮,搞笑〜( ̄▽ ̄〜),以为就你能想到似的,给你感受一下早期的左轮步枪。

再来一张高清无码版的。

一个问题能有两处错误,真是个人才。

看来你们厂的人还真没摸过枪

~( ̄▽ ̄~)~


左轮步枪之所以没有大规模使用,原因和左轮手枪一样。装弹量少,换子弹不方便,射程短,还有精确度差。这些上战场是要命的缺点。

其实这些都不是本质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凑活事,因为总有人用工匠精神不停的钻研研究,精雕细琢的态度去奋斗进取,为了做出更强更实用更先进的工具,而非抱着手中的破烂不放,停滞不前!

因此我们的科技才能不断进步!!我说的可不仅仅是制作枪械的领域!!

从左轮步枪一直扯到人类进步,扯那么多,其实我只是想说,你能关注我一下不?!


锋语里的故事


半自动步枪出现的也不晚,1885年曼利夏就出了第一支枪管短后坐原理的自动装填步枪,没比第一款火药动力完成自动退壳,复进,装填的马克沁机枪晚多少。说白了,当时的半自动步枪原理更类似于轻量化的重机枪。

当然,将机件轻量化,并且还得能有效的运作是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枪管短后坐原理的武器由于枪管是个活动件,因此精度不太好,对于机枪这种压制性武器而言问题不大,但对步枪就要命了。所以人们一直在摸索,直到用上导气式之后,半自动步枪才走上了一条正确的路。


至于放大手枪或者左轮,人们并不是没尝试过。早在1837,柯尔特公司就出过一款杠杆式的转轮步枪

但转轮有个弹轮与枪管连接处容易漏气的毛病,所以左手不能和其他步枪一样握在前边的护木处。这样一来,转轮步枪的握持姿势就很鬼畜了(早期转轮步枪前边压根没有给你握的护木),而且漏气也会让子弹的初速大打折扣,所以不合适。


半自动手枪的话,在19世纪末主流原理也是枪管短后坐,这个原理对精度不友好,所以再见。当然,也有自由枪机原理的手枪,不过这种结构只适合威力较小的手枪弹,比如.25ACP,.32ACP之类,连9mm都吃不消,更别说步枪了。


疯狗的轻武


其实,一战时期,战场上就出现了数把半自动步枪,只是装备数量与5发栓动步枪相比,实在是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比如当时就有毛瑟M-1916、RSCM-1917、温彻斯特1907、蒙德拉贡M-1908等半自动步枪参与了一战。二战时期,美军的M-1加兰德、德军G-41/43、苏军SVT-38/40等半自动步枪,都是当时著名的半自动步枪,性能较之一战时期的上述毛瑟M-1916等半自动步枪有了极大的改进,都成了二战半自动步枪中的名枪。
将左轮手枪放大成步枪,还真的有此类左轮式的步枪,左轮步枪的原理,其实,与左轮手枪几乎一模一样,就是将左轮手枪的枪管加长,枪柄则改成了木质枪托,可以实施抵肩射击,就成了一把真正意义上的步枪。但由于左轮步枪存在的先天不足,比如密封性能极差,5发或6发弹巢和枪管之间的缝隙较大,射击时会导致漏气以及烟雾弥漫,真的会熏坏射手的眼睛,只要继续使用蜂窝供弹,就无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左轮结构存在天然的缺陷,最合适的是用于近距离作战或自卫的左轮手枪,并不适用于步枪,因此,经过军警使用以后,感到左轮步枪不好使,历史上出现的比如柯尔特M-1855等左轮步枪,在枪坛就似流星一般稍纵即逝。
柯尔特M-1855左轮步枪,其实,就是一把放大版的弹容量5发的左轮手枪,被加长了枪管,弹巢尺寸也被放大,可以塞进去更大的弹头。此枪被美国联邦政府采购了4700支,用于国内战争,但事实上柯尔特M-1855左轮步枪并不靠谱,弹巢和枪管之间的缝隙较大,发射时火焰和燃气大量泄漏,严重影响了射击精度包括有效射程。
5发栓动步枪的出现,事实上封杀了性能并不靠谱的5-6发弹巢容弹的左轮步枪的生存和发展空间,5发栓动步枪随即成了各国军队的制式步枪,左轮步枪则遭到彻底淘汰,左轮步枪始终难以成为军中主流的步兵枪械。
无论是杠杆步枪、栓动步枪、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都比左轮步枪好使,且射程包括射击精度,都在左轮步枪之上。

国平军史


其实半自动步枪出现不晚的,一战的时候就有不少半自动步枪,就连中国都搞出了一个刘庆恩将军步枪,所以说半自动步枪出现的时间只比栓动步枪(不算击针步枪)晚十几年。

第二你说的放大版的左轮实际上早就有,比如著名枪厂史密斯维深和柯尔特公司都生产过转轮步枪,南北战争之中美军还采购过这种枪,这模式的枪最早甚至能追溯到明朝。但所有的转轮武器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转轮与枪管之间无法完全密闭,这就意味着子弹激发时的燃气会从间隙之中泄露,带来的后果就是子弹的初速降低,这也就意味着武器的射程、威力、精度都将降低,所以这种枪没出现多久就被杠杆步枪代替了。


开着皮卡打坦克


枪的发展一步步来的,从简单到复杂,从射程短到射程远,从单发到连发,从火绳到击发,从前装到后装,放大的手枪、左轮手枪、左轮步枪、多管步枪都造过,半自动步枪是二战未期发明的,美国和苏联大量列装,这个枪精准度、射程比单发栓动步枪差,还费子弹,日本也制造了一款,但用三八大盖也不用。而半自动步枪最适合那时需要了,新兵拿上手就能用,一发不准,但一扣就78发总有一发能打到你,炮兵轰、步兵冲,还有坦克急先锋。子弹不够就多造点,所以日本在太平洋被美国打得找不到北。半自动后紧接着又出了全自动,30发子弹,不松手,几秒完了。仗打完了,不用大规模冲锋了,又搞阻击步枪了,栓动、单发手动装填,又回到一战了。


阿牛china2016


哈哈哈哈,题主,你能想到的办法,当时的人们早试过了。

手枪的自动方法一般是枪管短后座自动原理。

也就是撞针击发子弹底火,引燃弹壳内火药,燃气推动弹头向前运动,后座力推动弹壳向后运动,闭锁装置使枪管套筒一齐后座,当弹头飞离枪口,膛压降低后,枪管在一个铰链带动下向下偏移,枪管与套筒解锁,套筒继续向后运功,将空弹壳抛出,套筒停止后座,复进弹簧推动套筒向前复位,将下一发子弹推入弹膛,枪管与套筒重新闭锁。

勃朗宁根据手枪短后座原理,没计制造出了勃朗宁全自动步枪,但勃朗宁全自动步枪太笨重,因此一战时美军将勃朗宁全自动步枪当轻机枪来用,其实勃朗宁全自动步枪就是放大版的手枪。

法国的绍沙轻机枪采用的是枪管长后座自动方式,其实和勃朗宁手机自动原理相似,但不管勃朗宁全自动步枪也好,法国绍沙轻机枪也罢,都因为制造工艺复杂,成本太高而只能当做自动火器而少量装备部队,直到导气式自动方式出现,才为自动火器大规模装备部队提供了可能。


jianchi


枪械的形态取决于整体科技实力,以及战场的需求,并非你的某一项性能超越时代,就能得到应用。

这方面加特林机枪就是个例子,它被研发出来很多年,然而感兴趣的人不多,也并没有被应用到关键位置,人们对它的定义是“省人手的方便工具”。

后来的马克沁机枪也遭遇过同样的问题,作为最早的全自动武器,它的威力有目共睹,然而在很长的时间里,无论中西都对马克沁的射速存疑,认为过于消耗弹药,效率也不高。

这种认识的局限性并不奇怪,在一个讲究50%枪战,50%刺刀肉搏的年代,能意识到机关枪价值的真没几个。直到布尔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机关枪才绽放出自己的威力,成了战场收割机。

半自动步枪的特性比起机关枪差太多了,速射武器出现了那么多年都没引起大的格局变化,半自动步枪自然更翻不起什么浪花,“火力”这个概念尽管很早人们就有认识,但真正受到系统化的验证并得到数据化认同,得等到二战打完以后美军在阿伯丁试验场做的火力测试。

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过去的人们并不需要,或者他们认为自己不需要半自动步枪,起码到一战时都是如此,堑壕战对于武器的射速并不感冒,人们要的是精度和可靠性,以及廉价的成本。

技术上半自动步枪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儿,早年勃朗宁就设计过半自动步枪,奥匈帝国的曼利夏也很早就推出了两种半自动步枪,一种是枪管长后坐式自动原理,一种是枪机回转闭锁原理。

曼利夏本人直到去世都在研发半自动枪械,但就如前面所说的,当时的人并没有什么对半自动火力的渴求,那会儿有些国家甚至还在使用德雷泽击针步枪,无烟火药到1889年也才发明,我们现代的枪械概念与19世纪末简直是两码事。

曼利夏1904年去世,他留下了最后之作M1905半自动步枪,这支步枪仅进行了奥地利和美国的专利注册,仅存的唯一一把被英国利兹皇家军械博物馆收藏,这种枪被认为是从曼利夏的手枪中放大设计的。

至于左轮放大做半自动枪械,人们早就实践过了,效果并不好。它们被称为“转轮步枪”,兴起的时间大约是19世纪的中叶,大约就在德雷泽击针枪那个年代。

1884年,曼利彻也发明过一支直拉式转轮式弹匣步枪,这种结构可以看做是一种类似转轮手枪的结构,不过受到的关注相当的低。

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转轮枪发射速率并不高,在金属整装弹药都没出现的年代,转轮枪装弹需要装填黑火药,然后装弹丸,最后安好底火,继而才能发射。这种装填速率极为繁琐,它虽然利于连续开火,但装填时间却数倍于前装火枪,因此当德雷泽这样的整装弹药枪出现后,“大拴”们很快就淘汰了转轮枪。

转轮步枪最大的问题是“炸膛”,因为火药量增加了,转轮弹仓所负担的压力相应也扩大了,以当年的金属工艺很难负荷它的正常工作。再加上黑火药转轮普遍存在燃气殉爆问题,转轮步枪开火时点燃其它弹仓火药的概率也相当大,这就实在是不好用了。

更麻烦的是,炸膛也就炸膛吧,左轮手枪炸膛顶多崩个手指,转轮步枪却需要三点一线的贴腮瞄准,不仅火药迷眼,一旦炸膛就是满脸花,这太恐怖了。所以……有大拴拉谁还用这东西?再说了,19世纪末的潮流是前膛枪改后膛枪,许多前膛枪仅需进行必要改造即可成为后膛枪,二愣子才用麻烦又贵的转轮步枪。

此外,当时还有杠杆式步枪、泵动式步枪、双\\多管猎枪,这些武器射击效率并不低,技术可靠性比转轮步枪还高得多,真心没有发展转轮步枪的必要性。


王司徒军武百科


好像欧洲研制过一款多功能手枪,装上冲锋枪弹匣,枪托,全息瞄准镜,垂直握把,消音器,不拆开还以为是把冲锋枪,但这把”冲锋枪有效射程仅有50米,瞎火率,故障率还挺高的,子弹还少一两秒都打完,手枪弹威力也不够大


虚伪者星空


对于这个问题呢,我还真不了解武器构造。但是有一点可以比喻一下。放大了就能用么?手持弹弓放大了十倍,你怎么拿?拉的动么?话说可以把皮筋用细,那改不改又有什么作用?还有能量守恒定律,违背不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