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父母一味付出,只会养出不懂感恩的孩子”。你对此怎么看?

老孙遁世无闷


是否感恩?那是教出来的,孩子不会天生就没良心。上一辈都是棍棒教育出来的,怎么还是很尊重父母呢?

父母就是父母,要树立威信,威信扫地,孩子不争气,白养了。

当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时,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将来也会孝敬你。

哦,是“孝敬”,不是“孝顺”哦,“敬”是敬重 尊敬之意。

“顺”是顺从,父母不能给你做主,你已成年有自己的想法了,否则观念不同,定有矛盾,父母说你听着就行,能不能采用父母建议 自己心里有数。


馨媛日志


对于这句话,我感触挺深。因为,身边就有例子。我的亲人。她父母说,两个孩子,二三十岁,从来没碰过一指头。不知是夸自己疼孩子,还是夸自己孩子懂事优秀。反正,我听了很反感。如果,他们的孩子很好,也就算了。结果,都渣的不行。他儿子,结婚后,出轨多人多次。有点钱全在外养女人了。他闺女,大学没毕业,怀孕流产,在网上借了很多钱,养男人。最后,爹娘带去流产,爹娘还债。女的,作风不正,半夜都能跟男的离家出走。我不知这家人怎还有脸片自己疼孩子的。没有羞耻感吗?他们的孩子,叫感恩吗?男的孩子那么大了,一手打游戏,一手拿一把筷子洗,当爹的用舀子给倒水。他儿子打游戏都停下了,当爹的一句话都没有,就拿舀子在那等着。三十多的儿子,就宠成这样。女儿,都结婚了,没给父母买过衣服,家务不干,都能睡到大中午。真是教育的好。当母亲得说,女儿小时上学不让她送,闲她长的丑丟人。他们可培养出好儿女!他们一味的付出,为什么对儿媳那么苛刻?自己儿子闺女不使唤,让儿媳去摘菜干活。闺女不干活,让儿媳去打玉米。他们的心就不正。还好意思说一巴掌没打过,怎有脸片的?这样的父母,到老,活该受罪!很看不惯!


来世可期可待


有人说“父母一味付出,只会养出不懂

感恩的孩子”。你对此怎么看?

这个观念是正确的。

父母给予了孩子的生命与外貌特征,

即外表;而孩子的性格、爱好、志

向、知识、风格、气质等内在的东

西,即里子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一个新的生命降临,如同自然界的万

物一样,生根、发芽、成长、开花、

结果,有其成长的规律性。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性格是慢慢

养成的,如同一张洁白的纸,如何描

绘成美丽风景画,这需要画师的准

备、布局、精心的呵护、描绘、着

色、滋润,方可成为流芳百世的不朽

之作。

同一家的孩子,放在不同的环境、采

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接触到不同层次

的人、经历过不同的磨难,培养出来

的孩子,其思维与处事方式则大相径

庭,不足为奇了。

父母一味的付出,至始至终坦护、弱

爱孩子。孩子则有了依赖思想、始终

长不大呵;结果呢,饭来张口、衣来

伸手,从不有个人担当。久而久之,

变成了弱智人、也就是荒废了,实在

可惜哟。

反观俄罗斯民族育儿方式,颇有新

意:

俄罗斯的小孩刚会走路,父母则会叫

小孩独立行走,即使跌倒在地上,父

母站在附近观察并鼓励小孩坚强一

点,自己试着爬起来,继续向前行

走。

这样小孩知道了:跌倒了要靠自已努

力、不能指望别人;毕竟别人的帮助

是有限的,也是有代价的,自己努力

爬起来,向前行走,则是坚强与自信

的表现!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任何时候,作为

高级动物的人,独立自主、坚苦奋

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是伟人

的教诲,也是铁的规律,望年轻人谨

记!



独狼1964


我用个人的观点来看待,有人说“父母一味付出,却养出不懂感恩的孩子”,你对此怎么看?

父母的无私,换来孩子的自私,这的确让人悲哀。

我认为,这对父母的教育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1、父母保护过甚,孩子认为这都是应得的,理所当然的亊。

如果孩子犯了错,却舍不得打骂孩子,结果就造成了一步步的推进错事的发生。

而你所谓的舍不得,为孩子撑起的,只能是一个真空的世界。

2、父母要懂的拒绝,才能给孩子正确的价质观。

父母一味无休止,无条件的付出,只能导致孩子错位寄生,没有丝毫反哺感恩的意识。

所以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质观,才是父母付出的重点。

父母尽自己的所能,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财富,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当我们付出有型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忽略了无型的东西。

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父母应温和而阶定地拒绝,才是传递给孩子正确的价质观。

祝愿天下父母,都能被子女温柔以待。


范大姐F


这句话是对的。俗话说的好,家贫出孝子,国难出忠臣。无论贫富,父母都应该对孩子有所要求,如果一味地付出,就会助长孩子的索取意识,孩子不仅不会感恩,而且还会觉得父母的一切付出都是应该的。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是不可能有出息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高老头对待自己的女儿,不是教育她们如何做人,而是一味地付出和溺爱,导致他和两个女儿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女儿只知道从他身上榨取钱财,一旦没有了金钱,也就没有了亲情,最后被自己的女儿所抛弃,孤独地死去。这就是父母一味付出的典型后果。因此,父母一味付出,只会养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如龙得云13333


总是听到说父母一味的付出,养不出感恩的孩子,我觉得这和我们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很多父母都是自己咬牙撑起的生活的重担,给予孩子的是一片宁静的天空。殊不知,孩子在你的庇护下却生活得很真空,不曾了解父母艰辛和不易,何来感恩的心呢?

1.父母适当的示弱,孩子才有机会撞破生活的真相,了解自己父母的生活艰辛,才会有发自内心的感恩和担当。

2.适度把握好自己的原则,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温和而坚定的拒绝,才能传递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3.父母毫无保留的付出,不应模糊了与子女应有的界限。

龙应台说“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所有父母对子女的付出,不忍奢求感恩和回报,但也不希望活成子女遗忘的孤岛吧!

附:在这只是粗略的观点跟个贴吧!如果有和我探讨家庭教育相关话题的朋友请关注





蒙妈588


为儿女付出是中国父母的专利,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大爱的体现,为以家庭为基本结构的社会单元提供了物资基础,功不可没。

如果一味付出,那叫愚爱,惯子如杀子,一味付出成为常态,给孩子幼小心灵种下了不劳而获的认知,久而久之,这种认知变成天经地义了,既然是天径地义,为何要感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还要劳动吗?还有奋斗的勇气和动力吗?但事实是父母不可能陪儿女一辈子,也不可能为儿女储备一生的物质财富,再者,上蒼给我们每个人都賜了一双心灵的巧手,就是让大家劳动和创造,游手好闲就违背了天

意。因此聪明的父母畄给儿女们是精神上的财资,利用的是知识资源,把爱用在言传身教上,这是明智的。如果一味的付出,儿女们肯定是好逸恶劳,过着寄生虫的生活,苦了自己,害了儿女,谁还会感恩呢?因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本来就应该的,再自熊不过的,为何要感恩呢?你生了,就要养我看似没错,实为大错,破败之象就己显现。

这不是不知感恩那么简单的事,而是关呼家庭的兴旺与没落,因为人性的最大缺点就是懒散,有依靠心理。做为父母只能抑制不能助长这种恶习,才是正道。人生苦短,难免有坎坷,奋发图强是最好的生活。

我认为此命题正确,一味付出害娃毁家。有百害而无一利。


墨香飞笔


培养孩子懂得感恩,懂得报答,知难识苦,懂得享受,也会付出,帮助别人,同情别人,觧人所危,知人所难,孩子要教不能惯,一惯就惯坏,一教就教好,强将手下无弱兵,兵弱将不强,将强兵不弱,过度溺爱是加害,养子不教是祸患,不冻不饿是痛爱,教子过严,先苦后甜。


人和万事成


如何培养教育孩子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这是具有一个社会意义的重大问题。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大多数父母都是在衣食住行上竭尽全力给予,中国人疼爱孩子关心孩子全世界公认,加上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习惯成自然,大多数父母认为为自己的付出是应该的,也适合传统文化父母给予孩子的是无私奉献的任劳任怨几十年如一日的。但是在教育孩子成长过程中由于地域文化等差异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给予孩子生活水平条件不同。不能否认有些父母是一味的付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甚至去求人借钱借物也要满足孩子需求,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向父母索取,不懂得感恩和尊重父母孝敬父母。但多数父母家长还是懂得正确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需求,教育孩子从小就学会自立自强靠自己奋斗实现自己理想梦想目标。很多优秀青年成功人士也是在父母正确引导下自食其力获得成功。相反那些“一味付出”的父母也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养成一个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不会做事不懂感恩父母不孝敬的人。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成长中一定要学会该放手的时候一定要放手,让孩子到社会上去,哪怕是失败或者受到伤害也是对孩子的关爱,毕竟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辈子,从小不培养孩子学会吃苦受累不懂得如何奋斗大了也就成为了废人,成为“啃老族”,父母自己种下的苦果自己尝吧!



军旅诗人作家摄影家


“父母一味付出,只会培养出不懂感恩的孩子”,这种说法太过绝对了。其实天下父母不都是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吗?可仍然还是懂得感恩的孩子多,不懂感恩的孩子只是极少数。事实上,孩子懂不懂得感恩,并不在乎父母对他付出的多寡,而是要看父母在对孩子付出的同时,有没有也对其他人付出,比如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等长辈。如果父母仅仅只给自己的孩子付出,那他们还是自私的,也不懂得感恩。如此长此以往,耳嚅目染、言传身教,必致他们的孩子也不懂得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