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真的扶不起来吗?大家认为三国里的阿斗到底是聪明,还是笨呢?

本初暇满


阿斗并非扶不起来,而是因为阿斗的聪明,才甘愿做一个无为之君。诸葛亮掌握着军政大权,如果刘禅争权蜀国国力必然是雪上加霜,刘禅能看破这一点救足矣说明刘禅得聪明才智。



阿斗聪明在于君臣没有间隙

阿斗作为蜀汉的太子刘禅,十七岁继承蜀汉江山。刘禅登基继承帝位的年龄不大,而蜀汉又经历了几场大战资源处于枯竭期,正是需要诸葛亮对国家进行梳理的时候。如果这时候刘禅行使一国之君的权利,那么蜀汉就会乱成一祸粥了。

刘禅聪明在于对于诸葛亮是无条件的信任,甚至在意见不同的时候还懂得避让,让君臣毫无间隙。在诸葛亮率兵出征时,刘禅曾写信给诸葛亮大意是自己在益州非常的恐惧。而诸葛亮的回复则是臣只要领兵在外就没人敢威胁你。刘禅得到回信后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在那之后诸葛亮数次出征北伐都刘禅都能确保益州的安定。


无为之君

都说刘禅昏庸无能、听信小人谗言。但是根据正史的记载,蜀汉没有记载历史的官员,所以蜀汉成立后很多的事情都没有记载。但是刘禅在没有诸葛亮辅佐的情况下还能稳坐江山二十余年,这可不是一般无为的君主能做到的。诸葛亮死后,刘禅很快就选定了继承诸葛亮的接班人,确保蜀汉不出现内乱的情况,这也是一种聪明的表现。

总结:刘禅任用诸葛亮,并且将国家基本上交于诸葛亮手上,单单这任用贤相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刘禅得智慧了。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关于刘禅,多数人的认知来自于《三国演义》,小说里“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等典故,描述了刘禅的昏庸无能。


可是,历史上的刘禅,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就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想象”。刘备谦虚的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

诸葛亮曾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李密传》记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战国时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成就霸业,而刘禅则得诸葛亮与强魏抗衡。

至于蜀汉不战而降,王隐在《蜀记》里说: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做解释,乃“全国为之上策”。刘禅这位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与“打肿脸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不能同日而语。


作为三国时期最弱的蜀汉,刘禅在位领导了四十一年,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在位比较长的帝王。而他在位期间没有像魏国,吴国那样,国内班子互相碾压,也没有出现政治波动。这怎么能说是“扶不起的阿斗”呢?

刘禅在位使政权很稳定,这与他的度量和头脑是分不开的。历史魏延叛乱被杀,刘禅也没有一概否定,降旨意曰:“既已明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樽葬之”。后人评说刘禅待人接物,胸襟比他父亲大气的多,不失第二代领导人的风范与气度。

刘禅不战而降,“乐不思蜀”,成为人们的笑柄。然而刘禅在国家人民去留的危机时刻,他看重的是人民的事实利益,摈弃了面子政治,减少了人民生命财产的无谓牺牲。

在危难关头,刘禅当断则断,使人民得以保全,这与他同时代的吴王孙皓,以及晋朝开国皇帝武帝相比,刘禅该是仁德之主。这样大气的帝王,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几千年来,我们习惯了以成败论英雄,刘禅这位仁德之君,当然也免不了被唾沫所淹没。但是,刘禅的确不是笨,而是大智若愚!


路遥lgy


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刘禅与丞相诸葛亮的关系,其实有一点像后来明朝时期的万历皇帝朱翊钧与首辅张居正的关系,只不过不同的是,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嫌张居正生前管得太严,来了个大翻案,把张居正给抄了家,而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仍然信奉着诸葛亮,善待诸葛亮的儿子,听从诸葛亮的政治安排。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刘禅宅心仁厚、心地善良,没有刻意复仇的心态。

不是每个人都有刘禅这样的心胸,尤其是身在最高权力的皇帝宝座上,有一个处处管着自己,处处教训自己,犹如导师和父亲一样太上皇般存在的诸葛亮来说,要说刘禅完全没有一点逆反心理,谁都不会相信,可是刘禅确实没有记恨诸葛亮,不仅没记恨,而且还大力提拔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对于终身活在诸葛亮阴影之下的刘禅来说,这应该是一种仁厚吧。

但刘禅并不是一个没有脾气的好好先生,至少刘禅敢杀污辱他名声的刘琰,刘琰可是刘备时代就供奉起来没有实权的高官,因为刘琰怀疑自己进宫向太后祝贺的妻子与后主刘禅有染,刘琰居然对自己的妻子用私刑,这事触怒了后主刘禅,刘禅最终决定杀了刘琰,这是刘禅一生中有记载的唯一一次杀死大臣。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刘禅不是一个没脾气的皇帝,在面对臣下的污辱,刘禅是敢于举起屠刀,宁愿杀了对方也要维护名声的皇帝。

那么刘禅这个皇帝,到底是聪明还是愚笨呢?刘禅到底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呢,还是一个大智若愚的明君呢?

先听听诸葛亮是怎么说吧,诸葛亮对刘禅有一句评价是:

朝廷主公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说:刘禅年龄刚满18岁,天资仁慈,思维敏捷,爱戴有德之人并能礼贤下士。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诸葛亮评价刘禅这话是写在一篇文章中用来劝说一个叫杜微的名士出山辅佐刘禅的,诸葛亮以臣子之名评价君主刘禅,在孝治国的东汉及三国时期,只能是恭维的语气来评价,所以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真实性,而是要用行动来描述。

诸葛亮从刘备去世的公元223年开始执政,到病死于五丈原的公元234年,一共执政了11年时间,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对刘禅严格管教的,似乎更能说明问题。后主刘禅在蜀汉政权中的作用只是祭祀宗庙祖先,除此之外,基本上就不用管事,全权由诸葛亮处理,刘禅在诸葛亮执政期间的年龄是从17岁到28岁这个年龄段。

可以说这个年龄段是一个完全有自主能力的成年人了,诸葛亮却不将大权交给刘禅,而刘禅似乎也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个过程,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刘禅是一个权力欲望不强的皇帝。

刘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可以说诸葛亮是最清楚的,诸葛亮之所以11年大权独揽,不正是说明刘禅是一个平庸,没啥能力的皇帝嘛,要是有能力的话,刘禅不就早亲政了,无论是刘禅主动还是被动,可惜都没有。

自古以来,权力就是古代封建社会争夺的焦点,以后来年仅20岁都知道夺权的曹魏皇帝曹髦来说,曹髦手无缚鸡之力尚敢拼力一搏,勇气可嘉,光是这一点,曹髦就远胜刘禅。

之所以很多人认为刘禅是大智若愚,无非就来自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试探刘禅是否思念蜀汉的话,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于是便有了乐不思蜀的典故,都认为刘禅以大智若愚的心智骗过了司马昭。

可是,经父子二代三人篡位,低调隐忍、心狠手辣,以玩阴谋诡计起家的司马昭来说,刘禅如果骗得过,还会亡国?也未免把司马昭看得太不济了,像邓艾、钟会这样绝顶聪明的人才,都被司马昭玩弄于股掌之间,刘禅能有几个智商,能骗过司马昭?我宁愿相信,是司马昭认为刘禅没有威胁,才放过了刘禅。

而这个没有威胁,就在于刘禅是个平庸之人,就说明了作为皇帝的刘禅来说,他就是普通的平庸皇帝,没有大才,也不像秦二世胡亥那样愚蠢得一塌糊涂被赵高玩弄于股掌之间,但实际上刘禅也不过只比胡亥强那么一点点而已。

别的不说,就说刘禅信任宦官黄皓这事来说,就是糊涂之极,刘禅是三国时期唯一一个信任宦官的皇帝,没有之一,东汉因宦官而灭亡,后来的三国皇帝都对宦官严加提防,可是刘禅居然信任这么一个弄权,毫无能力的宦官黄皓,只能说刘禅这个皇帝的愚蠢,居然靠相信宦官和巫术来处理国家大事,如果这样都不灭亡的话,那还真是天理难容了。

至于战争中早早地投降,也别把救百姓于水火免于兵戈这种高尚的道德扣在刘禅身上,直接说刘禅怕死得了,包括后来对司马昭说出的话也是一样,怕死不丢人,说明刘禅就是一个普通人,不过要跟他父亲刘备比的话,还是别比了。

综合起来,以刘禅一生的行动举止来评价他的话,应该是这样的:

刘禅是一个仁厚、善良、怕死、能力平庸、权力欲不强、偶尔办些糊涂事的普通皇帝,是那种放在普通人当中再也无法分辨出来的人,却一不小心放在了皇帝的高位,还一放就是40年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阿斗指刘禅,阿斗是他的小名,是三国时期蜀国皇帝刘备的儿子,在位41年,史称“刘后主”,被后世眼中刘禅的形象是:碌碌无为的庸主一个。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这样的!

1 在位时间长

,如果阿斗真是扶不起的阿斗的话,他能在位这么长时间吗?而且在位期间没有出什么大乱子,这说明阿斗还是有他的独特之处的。阿斗在位期间,先后有诸葛亮、蒋琬、姜维等大智大勇的人辅佐他,从小就在刘备,诸葛亮的巨星环绕下,即使阿斗有光也发不出来。

2 对长辈尊重,公元223年刘备病死,死前曾嘱咐阿斗事诸葛亮为相父,凡事听丞相安排,后来诸葛亮北伐,阿斗虽然对诸葛亮这种穷兵黩武的做法不满,但只是憋在心里面,充分表现了他严格执行刘备的教导,以及对长辈的尊重。

3 不滥杀大臣,我们都知道,历代末代皇帝,基本上都是横征暴敛,政治腐化,民不聊生,但是阿斗在位期间,至少没有民不聊生,阿斗生活腐化期间,老臣董允上书劝谏,阿斗也是无可奈何,并没有一气之下大开杀戒。相比南唐后主李煜,他除了会写几首诗词外,恐怕连阿斗的一半都不如。

4 废掉丞相制度,阿斗命蒋琬主管行政,命费祎主管军事,让原及诸葛亮的权利一分为二,让两人相互制衡,蒋琬死后,阿斗干脆自摄国政,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想出来的办法

5 投降保全百姓,公元263年,魏国三路大军兵临城下,阿斗选择了投降,虽然大多数人认为阿斗懦弱,愧对列祖列宗,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样让百姓免于战火。

6 高超的自保方式,

蜀国

灭亡之后,他和朝中文武一起去了魏国,阿斗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他亲自去司马昭府拜谢,他让歌女们跳蜀舞,蜀国的大臣看到之后都在哭泣,唯有阿斗悠然自得,司马昭就问阿斗:安乐公,颇思蜀否啊?阿斗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乐不思蜀就是从阿斗身上出现的,其实他是装的,他就是想让司马昭放弃警惕自己,明哲保身而已,可是,当阿斗每当想起自己的故土时,想起父亲的亡灵时,阿斗流了多少眼泪?他的感伤,又有何人知晓?


阿卿聊历史


阿斗是真的扶不起来吗?我们来看一下他的一生,答案自知。

蜀汉政权分为三个时期,刘备在世时可以称为大汉时期,刘备建立的政权称为汉,为了区别于以前的汉朝我们才把他称为蜀汉。刘备死后进入到了诸葛亮时代可以称为蜀汉时期,诸葛亮穷尽一生之力也没能把蜀汉带出川中之地,最后死在了征战途中。诸葛亮死后进入到了刘禅时期,我们可以称之为蜀国时期。这个时期才是刘禅真正领导蜀汉政权的时期,他逐渐的把自己的政权带入到了本土化政权。也是他展现自己领导才华的时候。

刘禅从一出生就是被当做皇帝培养的。

刘备老来得子,终于有了刘禅这么一个儿子,这真是一个宝贝。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了,就看他给阿斗起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养子起名刘封,亲子起名刘禅。看看这两个字“封禅”。就可以看到刘备野心不小,也可以看出刘备对这个儿子期望之大。

在古代皇族一般都是把嫡长子定为首选继承人,刘禅作为刘备嫡长子自然就会被当成皇帝来培养。刘禅不是傻子,可能就是脑回路比较短而已,可是他受到的教育是帝王之术,自然会比平常人高等的多。刘禅十七岁登基成为皇帝,他登基之初,诸葛亮是首辅大臣。诸葛亮的角色就是曹操,刘禅是角色就是汉献帝。但他们又不是绝对的曹操和汉献帝。这时候的刘禅没有实际权利,可是他有自己的主意。诸葛亮征战在外,刘禅在后方把政权内部掌握的十分稳固。蜀汉政权建立之初就被三股势力瓜分,荆州,东洲和益州本地势力。诸葛亮不在城都期间为了平衡这三股势力的刘禅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稳固了蜀汉后方的政局稳定。可以说诸葛亮只是转移了蜀汉的内部矛盾,而刘禅确实实实在在的平衡了内部矛盾。这也是即使诸葛亮不在成都,成都也可以安稳无忧的重要原因。

蜀汉政权后期才是刘禅真正的发挥才能的时代

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政权正式进入到了刘禅时代,也是刘禅亲自主政的开始。他首先就调整了人事制度,认命蒋琬为丞相,把诸葛亮的先军政治调整为收缩防守,逐渐把蜀汉政权调整为本地政权,大力启用本地氏族的有识之士,让蜀汉政权转型成功。不再采用诸葛亮的战略,积极拉拢孙吴政权联合抗曹,不再对曹魏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发展内部基础建设,大力扶持农业生产,就连姜维这样的军事将领也被安排去屯田。可见刘禅已经意识到只凭军事攻击是不可能消灭曹魏政权的,所以只有自己强大了才有可能自保。事实证明刘禅的策略是可行的,如果没有邓艾的偷渡阴平,刘禅的政权没准真的可以坚持下去呢!怪就怪蜀汉后期人才凋零,没有可以抵御曹魏的军事将领。用一批平均年龄50多岁的老男人抵御曹魏那些年轻力壮的精壮将领,不败才怪。但是主要原因绝对不是刘禅。问题出在了刘备和诸葛亮身上,刘备夷陵之战惨败,年轻后备将领损失惨重,诸葛亮时期也是不断损失,才致使刘禅时期无人可用。

邓艾兵临城下,刘禅再一次成为了刘璋,否决了那些主战派的意见举城投降。这也是刘禅为了再一次避免百姓遭受战乱之苦所做的最明智的选择。可以说刘禅对时局的分析是十分正确的,邓艾偷渡阴平仅剩两千余人,一路打过来兵力已经增加到了几万人,可见蜀中百姓已经不在拥护刘禅,所以从百姓的角度来说,刘禅的选择是正确的。

看看三国后期不管是曹魏和孙吴,内部争斗不断,暴乱不断,政权更迭的速度都是非常快。只有蜀汉政权稳固如初,没有大规模暴乱,也没有皇权之争。这不能不说是刘禅的领导有方。

蜀汉后期刘禅把政权经营的有声有色,绝对不是人们所说的扶不起来的阿斗。


雨夜构想


叹阿斗

昭昭明月忆王孙,北斗贪杯入凡尘。蜀乐声声悲未闻。仰天询,天下谁人可辅君?

扶不起的阿斗

为何从古至今人们常说谁谁是“扶不起的阿斗”?而历史上王朝二世而亡者并非只有蜀汉,有名的诸如强大的秦朝及大隋朝等等也是二世而亡,为何人们不说秦二世或杨广为扶不起的呢?难道是刘禅(刘阿斗)真的笨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了吗?

其实纵观历史大家基本上观念是一致的——刘禅(阿斗)并不是那种无可救药的人,相反的是大家都认为阿斗能够在位41年是一个相当聪明之人,从他能够在诸葛亮在世时对待诸葛亮始终如一是其为相父,从未听信奸佞之言而胡作非为,陷害忠良,而在诸葛亮死后仍能按照其遗嘱用人,可见其能,在那个纷争的年代,在几乎是猛将智星近乎全部消亡的蜀汉,阿斗能够维持29年的安稳,可见其政治之能。

为何却要说是“扶不起的阿斗”?首先要知道阿斗身边的人开始的时候都是当时天下的猛将智星,但是形式所迫,也许真的大汉气数已尽。尽管是猛将如云,智囊贤相辅佐也是难逆乾坤的。

本人认为当时古人之所以说是扶不起的阿斗,是叹息无奈之语,想想当时蜀汉的情况可谓是君臣一心,君信臣,臣忠君!可惜可叹!

后来渐渐的被曲解了,让阿斗成了天下无用之人的代表了,何其不幸!


史客浪


阿斗是个聪明之人,但他把聪明才智放在亨乐方面,而不是放在发展国家方面。如果从管理国家的角度看,他是不合格的,是扶不起的阿斗。但如果从个人的角度看,他是成功的,他一辈子无忧无虑,得以善终。

诸葛亮在世时,他交权给诸葛亮,自己只管亨乐。在蒋琬、费祎时代,他仍然是不管国事,该干嘛干嘛。后魏军兵临城下,他立马自缚投降,由于他的极度配合,加上司马昭知道他是志在亨乐之人,就让他得以善终。

刘禅的经历告诉我们,想要从一国之王变为一宅之主,只要你够聪明,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扬生解史


刘备临终托孤时一而再再而三的对诸葛亮说刘禅升生性平庸,不是这块料,为了蜀汉大业,可以让贤,还有就是为诸葛亮着想,念其劳苦功高,智谋过人,想让他担此重任。却被诸葛亮拒绝了。对刘备说,会好好辅佐小主公的。

至于刘禅小时候在战乱中被赵云七进七出救了出来,刘备,一怒之下将其摔在地上,并无大碍。

在影片中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个弱智儿童,哪怕诸葛亮在身边也扶不上墙。其实并没有那么不堪,不然诸葛亮和众臣也不会臣服。

在国家政事上,刘禅一并交于诸葛亮来打理。刘禅自己就清闲了,游山玩水,心思全部跑到外面去了。诸葛亮既要忙于打仗,又要处理政事,在军中地位油然可见。

在诸葛亮去世之后,杨仪和魏延的矛盾在前线,应为争夺军权而导致内斗,最后魏延败逃被马岱斩杀。

此时刘禅开始勤政,手里依然把握着朝政大权,按照,先前诸葛亮的嘱托,委以蒋琬重任。刘禅虽然勤政也没见着他为西蜀人民做出什么大的贡献,但也没大的纰漏,照旧以前的政策,没有去做什么改变。直到敌方大军压境攻到城门下时。刘禅没有任何御敌之良策,也没想过要两军交战,果断的打开城门投降了。

总的来说,刘禅普普通通。平庸的一生,他不喜欢挑事情,能让则让,安于现状的性格不适合当领导者。


绘发光的星星


先摆明观点:阿斗不笨

阿斗如果真的笨的话,那就没几个聪明人了。

介绍一下阿斗,当然人家的正经大名叫作刘禅。

(刘禅与诸葛亮影视形象)

刘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阿斗),生于公元207年,卒于公元271年,字公嗣,史书中称其为蜀汉怀帝,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第二位皇帝,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

刘备平定益州后入蜀,刘禅则在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公元223年,刘禅继位为帝,改元建兴,并拜诸葛亮为相父;后期宠信黄皓(是一名宦官),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

公元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蜀,攻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出城献降。

蜀汉灭亡后,刘禅被曹丕封为安乐公,公元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可能大家对于刘禅的形象主要来自于两件事:赵云救主与乐不思蜀。

赵云救主

是指刘备被曹操追杀,来不及戴上老婆孩子,结果阿斗与刘备的夫人陷入了曹军的包围,赵云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救出了少主阿斗。此后还发生了经典的刘备摔阿斗这一幕。

乐不思蜀

是指刘禅被俘虏后,有一次,司马昭故意宴请刘禅,并特意安排了关于蜀国的节目。在刘禅看过节目后,司马昭借机试探刘禅,问刘禅感受如何。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这才相信刘禅没有异心。这也成了乐不思蜀的典故由来。

这两个故事是大家比较熟知的,所以人们大多对刘禅的了解都从这两个故事之中而来。

尤其是乐不思蜀的故事,使得刘禅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就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面对国灭家亡之痛居然能够如此麻木不仁。

因此,大多数阿斗扶不起来的想法,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可是,阿斗真的就一无是处,甚至还很愚笨吗?翻阅史书,发现也不尽然。

第一:刘禅执政前期,所做所为还是可圈可点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即使诸葛亮一直掌握大权,刘禅也并没有与诸葛亮生出间隙。反而对诸葛亮尊重有加。

2.刘禅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仍然可以为诸葛亮营造一个稳定的后方

3.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费祎,无为而治,使得多年征战的蜀国得以修生养息,在三国中蜀国最弱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维持近三十年的统治。

第二:在三国各位皇帝中,刘禅在位时间最长

刘禅继位于公元223年,而蜀国在公元263降魏。刘禅在位40年,这在中国历史上都可以算的上是在位很久的皇帝了。

一个在位40年的皇帝,且在位期间国家一直较为安定,如此怎能说刘禅是无能愚笨之辈?一个愚笨的皇帝可以在位长达40年之久吗?

当然,一部分人可能会认为刘禅是沾了诸葛亮的光。可诸葛亮去世在公元234年,也就是说,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北伐失利的情况下,仍然使蜀国延续了29年。这29年,想必不能完全说是诸葛亮的功劳吧。

第三:刘禅具有宽松大度的胸怀

刘禅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在历史上可不算多见。

刘备去世前叮嘱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而事实上,刘禅确实这样做了。在刘备去世到诸葛亮去世这段时间里。诸葛亮一直是大权独揽。这样的臣子,想必大部分的皇帝都会心生忌惮。而刘禅却是凡事谦让,处处尊重诸葛亮。

这段时间里,刘禅也已经成年,可诸葛亮却常常将刘禅当作一个孩子,耳提面命。也没有还政于刘禅。

从这一点来看,不得不钦佩刘禅的胸襟。即使有时与诸葛亮意见相左,

刘禅往往也是考虑到君臣不和的危害,克制住了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禅绝没有那么昏庸。

实际上,诸葛亮本人对刘禅的评价也很高。他说道:“朝廷年方十八,天姿仁敏,爱德下士。”

由以上三点可见,刘禅还是有其过人之处的,绝不是昏庸无能之辈。

当然,刘禅也有污点,他的污点在其执政后期,放任宦官黄皓执掌朝政,使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

而刘禅最终也因宠信宦官酿下苦果,被黄皓的假消息所欺瞒,最终邓艾率军出其不意打到城下,刘禅不忍蜀汉做无谓抗争,出城献降。

而后来的所谓乐不思蜀之事,也不过是刘禅的自污以保全性命,试想一个在位四十年的皇帝,又怎么会不怀念故国的大好河山呢?


我怕是个史人了


阿斗扶不扶得起这个问题讨论前,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蜀汉到底还有多少家当。就像说一个败家的二世祖,要是父亲已经败得了不少,那么他的罪过就要轻很多。

平心而论,阿斗接手的是个烂摊子,虽然有诸葛亮赵云辅助,但是本质上蜀汉已经无逐鹿中原的真正实力了。哪怕是刘备在位的时候,失去荆州的那一刻起,蜀汉注定了就是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权。所以,历次北伐失败的责任阿斗肯定要负责任,但一定不是全部。毕竟,蜀汉的北伐在战略上就是以攻为守,否则亡得更加快。

阿斗是个被低估的君王,刘备和诸葛亮的伟大淹没了他的工作成果。其实,他是三国君王在位时间很长的皇帝――41年。哪怕诸葛亮死了后,他仍能执政30年。要是在太平时势,做个守成之君还是可以的。

在诸葛亮死后,他就把大权抓在手里,不让大权旁落。这说明政治还是过得硬的,至于亡国不抵抗这就是有点说不过去。要是他举全国之力抵抗,最后力战死节。那么,扶不起的阿斗就不存在了,反而留下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话说回来,他只是一个意志薄弱的皇帝而已,亡国之君是注定的。他可以选择的只是壮烈的死或者乐不思蜀地活下去,他选择了后者注定了骂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