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国人拍的中国电影《末代皇帝》可以拿奥斯卡,而中国人自己拍的电影不行?

羊叨


回答里有人引用:有人说再难以拍出《末代皇帝》这样经典的影片了,无论是群演的数量,影片的深度以及导演的水准,都不会再有了!我是不认同的。

中国最不缺的是什么?是人。所以第一:群演色数量不必担心,群演的数量从来就没有少过,虽然说很多报道说群演越来越少,可是对比一部电影来说还是能找到足够的群演的。第二:说影片的深度,其实现在的电影都在探索,在审查通过范围内去探索可行的最大化,比如《我不是药神》,你能说它没深度吗,有,只是深度及不上《末代皇帝》那么的高端,但也是一种大爱。第三:导演的水准,这个就不举例了,中国不缺好导演。

过去的奥斯卡,除了在电影艺术上要具有高质量以外,价值观要有两个主旋律一个是弘扬美国精神美国梦,一个是为黑人为代表的少数族裔们发声,拿最近几年获奖的影片来说讲美国精神的有《拆弹部队》、《逃离德黑兰》、《聚焦》;为黑人和少数族裔发声的有《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为奴十二年》。

其实说到底还是有着政治因素在里面

美国主张民主自由,言论自由,真的是这样吗?不见得。在同样水平同等质量的电影,哪怕是要好上一些的中国电影面前,中国电影得奖的几率也是微乎其微的。除非电影本身高于他们太多太多。但是这样的可能真的可能吗?我愿意相信会有那么一天,但是我们真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更熊


外国人拍的中国题材电影《末代皇帝》拿到了奥斯卡,而中国人拍的电影却拿不到奥斯卡,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起。


一方面,奥斯卡奖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所设立的,虽然它说的是面对全世界,但是说到底还是美国本土奖,无论是入选还是获奖的影片,绝大部分都是美国的影片。欧洲拿到奥斯卡的影片都很少,更不用说亚洲的影片了,能入选奥斯卡都已经很厉害了。


其实不只是是奥斯卡,所有国家本土的电影奖都是会偏向本地,这是一种行业内不成文的约定。而且,

每个国家的电影奖评选标准也是不一样,可能大部分的中国电影在某些方面,到现在还很难符合奥斯卡入选和获奖的标准。



另一方面,抛开上文所说的行业不成文的规定,如果上网了解那些拿奥斯卡奖的电影,你确实得承认外国尤其是美国,它们的拍摄技术确实比我们先进,故事的叙述确实更容易打动我们,剧本的打磨比我们更有耐心。


反观我们中国的电影市场,急躁之风盛行,无论导演、制片人,还是编剧都急于赚快钱,生产一些快餐产品,哪个演员火就用哪个,剧本修改几遍后就觉得很用心了,完全不考虑观众是否喜欢、演员是否符合和驾驭得了剧本的人物,反正能赚到钱就可以了,又何必在意口碑呢,反正挨骂的是站在荧屏前的演员。


综上所述,之所以外国人拍的中国电影《末代皇帝》可以拿奥斯卡,而中国人拍的电影拿不到奥斯卡奖,除了奥斯卡的保护政策、不同的评选标准外,可能还与中国影片自身的原因有关,可能确实影片质量不咋地,无论是拍摄技术、故事叙述、剧本的打磨,还是演员的选择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差距。


影视传达室


有人说再难以拍出《末代皇帝》这样经典的影片了,无论是群演的数量,影片的深度以及导演的水准,都不会再有了!我是认同的。

1986年,末代皇帝剧组,在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授意和批准下,进入了紫禁城。在电影史上,这是具有极大意义的一天。同时为了配合电影的拍摄,召集了1.9万名临时群演,这样的规模除了在神奇的国度:中国,我想任何国家都不会有这样的大手笔。加上意大利传奇的导演:贝托鲁奇,天才般的拍摄手法,有人说一个导演一辈子能有一部电影载入史册,就已经可以名留电影殿堂了,而贝托鲁奇却有着不下三部的经典电影(贝托鲁奇大师已于2018年11月26号离世,18年走了太多的大师),这就是真正的大师。

除了以上几点客观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这才是末代皇帝无法再现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封建王朝制度灭亡在1912年,而清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溥仪作为这个帝国的最后一个帝王,其本身代表的意义是巨大的,这样一部再现溥仪一生的传记电影,又怎么会是普通电影可以匹敌的。

另外一些小的元素,也是影片加分的原因,比如饰演溥仪的演员尊龙,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演员。以及电影本身总体剧情的设计和服装、配饰等道具的准备,都是空前的。

与其说《末代皇帝》是一部电影,不如说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倒塌的缩影,其经典和历史


影视控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欧美的电影拍摄水平比我们要高得多,即使《末代皇帝》这部影片已经是32年前的作品了,现在看来,这一部电影依旧很精彩,拍摄水平不仅仅体现在特效制作上,而是整个电影水平的体现。《末代皇帝》中使用了1万9000名临时演员,并且邀请到了溥仪的弟弟溥杰和帮助溥仪完成自传的李文达担任本片的顾问,最难得的是团队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我们不难看出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是全心全意的以拍摄一部高水准电影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以圈钱为目的,这是我们中国的电影团队很难比拟的。

同时,奥斯卡的评选机制,对于华语片还是不太友好,其实在《末代皇帝》之后,国内很多导演认为或许奥斯卡的评委会因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猎奇心理而让自己的影片在奥斯卡上脱颖而出,事实上以《秋菊打官司》为代表的一众影片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可都没有获奖。

当然,奥斯卡毕竟不是华语电影的舞台,中西方文化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也无需纠结,中国电影人在今后能否制作出更高水准的影片来满足中国观众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巴塞电影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中国拍不出不是因为能力问题,而是因为视角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溥仪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他的生凭便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可以说他的一生也是中国社会从封建帝制经过无数流血牺牲、付出无比惨痛的代价,终于脱胎换骨成为今天的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讲述他的一生,但是再现中国近代史那充满屈辱血泪、不堪回首的一幕。中国史、世界史甚至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来都不是人人友爱互助, 家家安居乐业,没有战争,无贼无匪的大同世界。每一次文明的进程推进都是用无数殉道者的尸体作为代价换取的。时间可以抚平冲刷掉在历史进程中的血泪,可是溥仪的那一段中国近代史太近,近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中国人心中的伤还来得及愈合。

中国近代史有太多的血和泪,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中国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有太多的不可触碰的伤痛。但西方人则不同,他们是完全旁观的视角,对待中国近代的血泪史与中国人的感受是不可能相同的。“感同身受”这个词我一直并不认同。针没扎自己身上你就永远没资格说自己痛。当人们见到或听到一件特别悲惨的事件,在当时也许会因同情而掉泪,却永远也不可能如事件经历者一样造成永久的心理创伤。这正是为什么外国导演对那段历史能拍出更客观作品的原因。影片中有关中国近代史相关描述更不是亲历的中国人愿意去触碰的痛。这一点其实国外也一样,就如同美国人于“9.11”一样。但往往是这样的事件对于普通观众才更具有冲击力。外国人可以坐下来侃侃而谈中国经历的“南京大屠杀”、“日本侵华战争”,我不知道其他国人是否能做到平和的回顾中国的近代史,讲真,至少本人做不到。虽然没有亲历,但是那一段满含耻辱血泪的历史是我不能触碰的敏感神经,不是因为耻而是因为痛。


风雪无边雨


谁说只有外国人拍的《末代皇帝》才能拿奥斯卡奖呢?中国人拍的电影也得过奥斯卡奖嘛。

比如,李安的《卧虎藏龙》,不也拿过奥斯卡奖吗?片中的中国演员不也拿过奥斯卡奖吗?

当然,有人说,《卧虎藏龙》虽然用的都是中国演员,但导演不能算完全的中国(大陆)人,那又如何呢?

咱们的伟大的《战狼》不也送奥斯卡奖评选了吗?(虽然在初评阶段就被踢出来了~杯具!)



言归正传。为什么贝托鲁尼拍《末代皇帝》能得九项奥斯卡大奖,这当然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贝托鲁尼在拍《末代皇帝》之前已经是成名导演了,在手艺上可以说是已经非常成熟了,当时拍《末代皇帝》时,也正是他年富力强、艺术生命力最成熟、最旺盛的时期。

所以,充满东方神秘情调的《末代皇帝》成为贝托鲁尼人生中的突破之作,也是巅峰之作,不奇怪吧?

其次,八十年代的中国正是最开放的时期,伸出双手向全世界展示自己,获益于此,在贝托鲁尼拍摄《末代皇帝》时,就连故宫太和殿都为之破例开放。

这在中国电影史上,算得上是绝无仅有之事吧?



其三,受到之前各方面的影响,主流叙述中的重要历史人物溥仪总显得孱弱不安,其脸孔扁平、双唇紧闭,一看就像是一个无助的傀儡。

然而,在贝托鲁尼的镜头下,作为历史人物的溥仪被演活了,他有血有肉,有喜悦、有愤怒,有野心也有绝望,总之,他被真实的还原为一个真正的末代皇帝。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被还原为一个真实的人。

总体而言,在《末代皇帝》之前,溥仪的形象是脸谱化的,贝托鲁尼则运用一种古希腊悲剧式的叙事体系,细腻而充分地展现了这位末代皇帝的挣扎与迷惘。

这可是见功底的啊。



事后证明,《末代皇帝》不仅在票房上取得极佳的收益,而且在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九项大奖。

当然,在此之前,也有很多影评家批评《末代皇帝》“情节进展缓慢、剧情模糊”,唱衰之声不绝于耳。

可是,那又如何呢,《末代皇帝》所获得的九项提名,不都全中了吗!

服不服?

按:在所有奥斯卡获奖影片中,《末代皇帝》和《英国病人》同获九项大奖而并列第四。


坑爹史册


当年大众电影评"百花奖","金鸡奖"全国几亿人评选,每个影片给现在讲仍然是经典!

好莱呜的奥斯卡奖后来才听说,外国名牌!非常高大上,于是中国名演员都想去外国,什么陈冲,斯琴高娃,还有谁准,原来在国内都知名演员纷纷出国,想将来弄个奥斯卡出来!

结果谁也没得过那个奖,也在中国民众谈出了,后来出了个张艺謀!一下子弄个什么金熊奖!好象特出名,必敬人家得了个外国奖,很是牛x!乘着这洋奖,大家先睹为快!结果看到得全是光着膀子的土里叭叽的汉子和一个穿着土里叭叽红棉袄的美女!

原来这样才能得外国大奖!看样子越穷越能得大奖!(后来的金熊奖不是让没鞋穿的兄妹俩共穿一双鞋的伊朗得去了),这也真是越穷越光荣,越穷越大奖!

现在中国人不穷了,电影也丰富了,一个电影名星片酬能高达上亿,那个风光,那个惊彩!怎么就那个斯卡就得不来呢?

钱花得不如人,还是演技不如人,还是导演不如人!我看我们的演员,导演不是很牛x得,奥斯卡红地毯不是纷纷走过!著名的很,小金人就怎么拿不来!

如果掌不来就不要牛×了,还是老老实实拍几部中国大众爱着的片子,毕竟中国有十几亿观众,能把十几亿观众伺候好了也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这么大一个市场是很不错的,人家印度宝菜乌不就很好!

真想恋过去的金鸡,百花!


王辉


最近刚刚看了《末代皇帝》这部电影,不管是电影的画面,电影情节,还是配乐剪辑的,不得不说质量确实很高,所以说他能拿下奥斯卡奖,一点都不意外,但是小编好奇的是,为什么中国人拍了那么多中国题材的片子,都拿不了奥斯卡,而外国人来中国拍了一部中国题材的片子就获奖了呢?

有很多人说,很难再拍出《末代皇帝》这样的经典影片了,而且当时群演的数量,影片的深度以及导演的水准都不会再有了。在1986年,《末代皇帝》剧组在得到中国政府的授意和标准之下,进入紫禁城,在电影史上,这是极其具有意义的一天,都是为了配合电影的拍摄,召集了1.4万名的临时群演,这个规模除了在中国的活动,我想不会有任何的国家会有这么大的手笔,加上意大利的导演,天才般的拍摄手法,有人说,一个导演一辈子能有一部电影被载入史册,就可以说是名留电影的殿堂了。

其实《末代皇帝》这部影片无法再现的,还有一个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封建王朝制度灭亡在1912年,而清朝成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溥仪作为这个时期最后一个皇帝,其本身的意义就是巨大的,再现他的一生的传记影片,又怎么是普通电影可以比得上的呢?

当时在这部电影,还有一些小的细节,也是这个影片加分的原因,比如饰演溥仪的演员,他本身就是一位十分优秀的演员,以及电影本身还有总体剧情的设计,以及服装配饰这些道具的准备,在历史上来说都是空前的,与其说《末代皇帝》是一部电影,不过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的缩影。

而且拍摄这部影片的导演,可谓是意大利国宝级的导演,他的能力就更不用多说了。而且如果国内的导演来拍的话,顾虑太多,导致其创作上有一些东西不能完全自由的开放发挥,所以高度就有了局限性,所以根本就拍不出这么高质量的影片。

有人觉得中国拍不出不是因为能力的问题,而是视角的问题。时间可以抚平,冲刷在历史进程中的伤疤,但是那一段中国近代史太近,仿佛就在昨天发生的一样,中国人心中的伤还没有来得及愈合。当然在这部充满神秘东方情调的《末代皇帝》,也成为贝托鲁尼导演人生中的突破之作,也是巅峰之作。





德玛影视界


《末代皇帝》是第一部获得中国政府允许进入故宫实地拍摄的电影,动用群演一万多人。影片1987上映,长达三个多小时,拿下6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创配乐奖。

影片将溥仪的一生娓娓道来,从年幼无知被推上皇位到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再到文革中的风风雨雨满处伤痕。影片开启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用一个在大时代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一个看似是“大人物”的小人物,讲述了一个人的沧桑,时代的变迁。可惜的是公映时间太久远并存在删戏现象,如今甚至连片源也很难找到了。

溥仪的一生都在被安排,告别中度过,他的人生中根本就不存在选择,在乎的人一个个的离开或被送走,他的一生好似一个玩笑,看似光鲜却满目疮痍

1908年12月2日,尚不足三岁的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于太和殿懵懂即位,又过了不足三年,他在法统上又迅速失去了这个身份。1967年10月17日,在历史罅隙中颠沛流离,经历三次登基、三次退位的溥仪,在北京市人民医院的病床上,作为共和国的普通公民患胃癌,不久离世。辛亥革命爆发后,溥仪在袁世凯要求下退位,仍享受"皇室优待"。

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宣统帝溥仪再登宝座,但不到两周后就再次宣布退位。1924年,军阀冯玉祥发动政变,将皇室驱逐出紫禁城。此后溥仪长居天津日本租界。1932年,九一八事变已经爆发,溥仪受到日本扶植,在举国唾弃中出任"满洲国"皇帝。1945年日降后,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虏,在苏历经五年囚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溥仪被引渡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内学习改造十年,此间他开始撰写自传《我的前半生》 。1959年12月4日,他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书",结束改造生活,成为普通公民。

影片整体是以现实为基调的回忆,服装考究却又不被束缚有一定的想象成分,当然要比现代的清宫戏真实可靠一万倍。影片的各个阶段采用不同的色调和光影展现人物境遇情绪。色调光影角度的切换随着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时儿朦胧,时儿压抑,时儿梦幻,时儿现实。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溥仪和一位带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来到皇宫,他像孩子诉说着记忆中关于这座宫殿的故事,他的笑容中带着一点天真,一点可爱。结尾处红领巾打开了溥仪从皇座下掏出来的一个蝈蝈罐,爬出了那只跨越风风雨雨半个世纪的蝈蝈,孩子抬头,溥仪已经神秘消失了。那只非现实性的蝈蝈显然象征着一种非时间性的东西,他在我们早以为他死亡的时候出现,是一个与历史对立的问题。


滴雨入墨


末代皇帝这个电影非常西化,完全是适应西方人看的电影,质量高不高没资格评价,但这个电影处处带着对外国人的迎合,外国人喜欢看,所以能获奖,这点和张艺谋那些在外国获奖的电影道理一样,不是以中国人为目标观众,中国人不喜欢不重要,重要的是外国人喜欢。其实想了解末代皇帝,中国同名的电视剧好象是陈道明主演的吧,水平相当高,很值得一看。中国人拍的中国题材的能获奖的电影中国人多数都不喜欢,都是研究了外国人喜欢看什么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