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雖然身處大中城市的社會底層,卻有非常強的自我優越感?

靚眼看世界


農民住大城市就是驕傲,沒有底層,只有城市不給戶口和醫療你就是底層,每個人拼搏住大城市生活感到很優越感,講底層大城市的人為什麼要去國外,他們去國外也是底層人,中國人講出國向當驕傲,有名氣,有本事出國,這不是農村人進大城市一樣的道理嗎?我感到住大城市生活很有優越感,全世界的人,人人平等只要你有能力,可以走向世界,沒有底層。


鄭燦根


前些天陪閨蜜逛街吃飯,偶然間聽到隔壁桌女生們的談話聲。

一個女生說:“現在網上的東西都挺便宜的,我媽經常用拼多多......”

沒等女生說完,對面的女生就打斷她,大聲的說:“天啊,你居然用拼多多,這都是窮人才會用的。我身邊的朋友都沒有一個用這個的,顯的太low了。”

因為聲音很大,我連閨蜜跟我說什麼都沒聽清楚,全程都在聽她貶低拼多多和用它的人。

本來是一個購物平臺,大家想用哪個就用哪個,無可厚非。可是很多人,就會藉機大秀自己的優越感:

有的人出過幾次國,就嫌棄在國內旅遊的人俗氣;
有的人買過幾個名牌包,就覺得背幾百塊包的人窮酸;
有的人看過幾部美劇、韓劇,就開始嫌棄看國產劇的人low。

喜歡在我們生活中秀優越感的人,無處不在。就像去年一則新聞,一位當老師的郭女士,在同學群裡曬女兒的清華錄取通知書,結果被踢出群聊。

當你優越感爆棚,愛評價別人時,才真的是low爆了。

優越感到底是什麼?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這樣描述:

優越感就是人們對理想自我的一種嚮往,以及達成理想自我之後所擁有的一種情感體驗。每個人從出生,面對自己的雙親,都會由於自己的弱小而體驗到自卑感,為了擺脫這種自卑感,個體都會很努力去追求優越感。

優越感,是很符合人性的一件事。但是一味地秀優越感,反而會給人造成不好的影響。

用王小波的話說:“我長大了才明白,人生是一個不斷受錘的過程。你不露頭都要挨錘,你一露頭更跑不了。”

有句話說的好:缺什麼,秀什麼。愛秀優越感的人,往往骨子裡深埋的還是自卑。

電視劇《歡樂頌》裡的樊勝美就是這樣一個角色。樊勝美的大學同學王柏川要來上海請她吃飯,王柏川曾經追求過樊勝美,為了繼續在同學面前保持優越感,她向鄰居安迪請求幫助,隱瞞她租房的事實。

後來樊勝美父親出事,需要一大筆手術費,安迪在得知情況好,自願拿出一筆錢幫助。

樊勝美並沒有感激,反而跟好友安迪翻了臉,因為被刺疼的自卑感另她覺得難堪。

真相揭開,優越感消失,她的吃相就會越加難堪。為什麼她不值得同情?因為她不會像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同樣生在原生家庭,卻選擇了不一樣的活法。

優越感就像內衣一樣,可以有但是不能到處秀,如果你非要炫耀,最後的結果,不僅會噁心別人,還會出盡洋相。

優秀的人,是藏在骨子裡的

聰明的人,都懂得收斂自己的優越感。許多名人身上,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蔡康永世家出身,家世雄厚,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他的生長環境、事業上的成功、儲備的知識,讓他完全有資格在氣勢上碾壓任何人。

然而他並沒有這麼做,無論是什麼節目裡,他給人的感覺是如沐春風的溫暖。情到深處陪你一起哭,一起笑,他總能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真正優秀的人,是藏在骨子裡的。

經常有路人在香港的地鐵上偶遇周潤發,穿著人字拖和最普通的T恤。經常乘坐各種公共交通,配妻子去菜市場買菜。

颱風襲擊香港時,周潤發冒風砍樹清路,如果不是被網友偶遇,可能很少人知道。

當週潤髮裸捐56億時,熱度竟然沒有當紅女明星公佈婚訊高。

劉青雲,出門買菜的時候被街頭採訪,不但沒因記者把他當普通市民而生氣,反倒認真回答記者問題。

作家周國平曾說:真正優秀的人,能分清楚他們人生價值中的主次,知道自己要什麼,他們往往能達到幸福。

不秀優越感的人,往往才是活的最幸福的。

內心真正富足的人,從不炫耀擁有的一切

《華爾街日報》前不久做過一個調查:發現精英階層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他們更在乎品位、教養和社會責任了。”

以前精英階層非常在乎“名聲”,就是在乎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現在他們更在乎自己是否是“名流”,就是有多少人為自己著迷。

他們不再炫耀金錢、地位、智識上的優越感,而是“炫耀”自己的修養。他們越來越信奉一句話:“做一個君子,就是我最深層的優越感。”

讓我想起了主持人孟非的一句話:“所有的優越感,都不是來自容貌、身材、知識、家族、財富、地位、成就和權力,它只來自缺見識和缺悲憫。”

真正強大的人,從不把優越感寫在臉上。當有人刻意秀優越感時,其實不一定是他的真實狀態。畢竟現在誰自拍還不開美顏呢?

我們能做的就是禮貌性的點個贊,或者跳過這個糟心的談話內容。

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才是最高級的表現。


人人貸財富


這個問題我親生體會也是在上海,多年前上海姑姑回孃家我父母處小住,返回時我正好有公差順送姑姑回上海家。

去時大包小包帶多少食物,大姑當然對我們也很客氣,專騰出一房間讓我們住下,她家住在閘北是解放前自搭十分簡陋的兩層局部三層樓房,我的幾位表哥姐妹均是自由職業在餐飲店幫人打工,可以說是上海底層人群。

在上海幾天真被他們看不起,舉止眼神都不對,言談中時不時帶出你們鄉窩怎樣、怎樣,我心裡,我們條件在當地還說得過去,不管是從住房和社會地位自感比他們強多了。

我不知,他們優越感不知從何而來,他們根在蘇北,生在蘇北,不過就在上海長大罷了。


陳一222


我就是一隻在江南省會城市從出生到今近70歲社會底層下里巴人,有優越感嗎?有,神經一發作什麼都有,神經一但冷靜下來,什麼都沒有,南昌話,死卵一條。

我現住老城區,混磚結構,是九三年返建房,雖退休,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的,一分錢巴不得扳成二半用。

可不,每上午去狀元橋旁鐘鼓樓菜市場,為省買一塊錢香蔥拌點米粉吃,總會與菜販討價還價,不己五角錢成交,不得霸休,三伏天搞得一頭汗,褲子都溼了,吵鬧刻巴子鍾,口乾舌燥,才笑咪咪,點支五六塊錢一盒"高檔"廬山牌煙吸著,一邊唱著:"今天是個好日子,一塊錢東西,五角錢香蔥才化算…",一邊趕急脫離菜場,生怕他(她)又趕追過來,後誨扯著我老頭衫要我補交五角大洋銅板。

您說我是不是地下十八層底下人,可我平日還常是耀舞揚威,自為了得,僻如在孺子亭公園與人下象棋,贏了也好,輸了也好,總會把對方數落幾句,對方還不敢哼聲,要不立馬停了你智力體育運動。

為什麼,首先象棋是我的,再則我是眾棋友推舉出"象棋協會"會長,前二年還雕了個半斤重蘿蔔章子,這些日子找不到,腦瓜糊塗,是否頭伏天買了二三兩豬排骨熬湯燉,同把蘿蔔章子放到鍋中,吃進肚子裡去了。這確實記不清。

生活在都市人們,那有什麼三六九之分,什麼底層,高層,什麼優越,憂鬱,不管在哪,人只要活著就夠了。


易家巷


看到這個問題,想起了很多年前的一件事。

當時我剛畢業時間不長,單位裡需要去輕工業部辦事,我就一個人去北京了,住在勁松那裡的一個旅店,女孩子不好意思去飯館吃飯,就買了麵包,想再買兩罐老酸奶回去吃,就是那種瓷罐上面包一張紙的,我看到別人買完喝了把罐兒放下,攤主就找回點錢,我問他,能不能買兩罐回旅店吃完了回來還罐子拿錢。只見那哥們兒厄斜著眼睛不耐煩的說可以,等我轉身的瞬間他嘴裡冒出了一句,老嗒!

當時我回看了他一眼,扭頭走了。心裡想不就是一擺攤賣東西的小商販嗎?有啥了不起的?估計連初中都沒有畢業牛啥牛!天知道人家還真是牛,幾十年過去,帝都的小夥伴們都成了千萬富翁億萬富翁,哪怕再沒文化再沒技能只要有房子有地就百分百是千萬富翁了。

看來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都是有道理的,投胎真的是個技術活,天時就是哪年哪月哪日出生,地利就是出生在什麼地方,人和就是看父母的成色如何?不服不行啊!


我的房子我做主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第一次體會到這種底層優越感,是很多年前在上海。

那時,樓盤湯臣一品剛剛賣出每平方13萬元的天價,這個價格放到現在的上海已經不算什麼,畢竟去年湯臣一品每平方價格已經達到三十多萬元,但在當時,這可真是大新聞。所以一上出租車,司機就開始唸叨這事兒。

為了證明大上海的房價高,司機還會介紹沿途樓盤價格,這個兩萬那個五萬的,一臉自豪。後來我覺得有意思,問了句“那師傅您住哪裡”,他馬上一臉沮喪說:“我住得可遠了,市區我可買不起啊”。但沒過一分鐘,他又開始誇起了上海的房價,告訴我這裡房價到底有多高,其他城市沒法比,都是鄉下。

在其他城市,我也見過類似情況。比如青島,出租車司機對新東部讚不絕口,一再強調那些海景小區的高房價。這真是一種謎之自豪:你又買不起,甚至被高房價所拖累,為什麼還會如此自豪呢?

這類大城市底層的謎之自豪感,還會體現在許多方面,不僅僅限於房價。當然,地方風氣不同,情況也有輕重之別,相對務實的城市,程度就輕微得多。

老實說吧,與其說這種優越感是為了在外地人面前尋找平時難求的存在感,倒不如說是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發作,被虐久了,反而也有了虛幻的主人翁意識,甚至變成代言人。比如一邊受著高房價之苦,一邊為高房價打造出來的亮麗城市喝彩,哪怕自己只是這個城市最邊緣的一分子。

這種優越感當然是虛妄的,其實也是三觀有問題的體現。或者於他們來說是一種心理鴉片,但並不值得同情。


葉克飛


這種情況雖然存在,但總的來看是越來越弱了。

講到這種事情往往最容易聯想到上海本地人對於外地人的歧視。這種情況不僅在上海,在北京廣州等地都有,但是因為上海是中國最發達的城市,所以往往被作為代表。在這一點上,上海人很不幸的成為了最容易被指責的對象。所以不妨以上海為例談談這個問題。

客觀的說,上海人對外地人的歧視是真實存在,這一點不容否認。但是又要很公正的說,並不如很多外地人所想的那麼嚴重。在某些條件下,這種歧視被放大了。比如由於語言習慣的問題,對於某些語言的理解存在偏差。還有就是生活習慣所導致的差異。

那麼是不是如有些人所設想的那樣,上海上層人士反而沒有那麼強烈的歧視心理,中下層民眾的這種心態更為嚴重的?

我個人認為這種說法不能說完全沒有合理性,但也是偏頗的。

首先,這句話雖然沒有明確說明,但卻隱含了一個很不好的前提,那就是認可了中上層民眾天然的具有對於下層民眾的歧視權力。實際上用階層歧視替代了地域歧視。上海的下層民眾當然沒有歧視他人的權力,但同時上海的中上層民眾也必然沒有歧視他人的權力。地域歧視本來就是一種不健康的心態,階層歧視同樣如此,地域歧視不能因為轉成了階層歧視就獲得了合理性。

其次,認定中下層民眾有更強的地域歧視,實際上並沒有現實依據。時至今日,中國目前也沒有任何一位社會學家專門進行此類研究,通過調查得出一個確切的數據來證明這個觀點。單純從個人感受來談,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總體來看是偏頗的。我們大部分人都是中下層民眾,說實話,接觸上層人士的機會是不太多的。從統計學角度來看,樣本不足,結論就不具有可信度。

再次,上海人的優越感從哪裡來?上海確實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城市,上海人以上海為榮,以上海人的身份自豪,是一種可以理解的樸素情感。這種情感是合理的,應當被尊重。不過這種情感走向極端就會轉化成一種不合理的優越感。對於這個度的把握,普通人恐怕很難精確掌握。某種程度上講這就是所謂上海中下層民眾優越感的主要形成原因。也是讓不少外地人覺得不太能接受的主要表現。

最後,由於移民的不斷湧入,優越感實際上正在不斷受到衝擊,因此時至今日,已經所剩無幾了。上海是一個移民城市,現在公佈的常住人口數據是接近3000萬,但很多學者估計的實際常住人口應該突破了3000萬。在這其中有一半都是外來人口。相比較於本地人口而言,能夠在上海長期立足的外來人口,其各方面素質都是比較高的,競爭力也很強。這些人實際上就成了衝擊上海本地人優越感最主要的力量。這種現象其實不僅僅發生在上海,北京,廣州等人口湧入的大城市都是如此。

實事求是的說,在上海沒有競爭力的土著居民已經越來越邊緣化了。在上海城市發展過程當中,多次動遷最後從中心城區搬離到遠郊區的土著居民也不少見。留在中心城區的,基本上也都是住在未改造的老式小平房裡邊。生活條件是比較惡劣的。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有真正的優越感呢?就算嘴上佔點便宜,也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


用戶4325101516


世間上沒有小人物,只要發大心,就是大人物;

世間上沒有大問題,只要虛其心,就沒大不了。 ​​

There are no small people in the world, as long as a big heart, is a big man; there is no big problem in the world, as long as empty heart, it is no big deal. Yoo-chow


水木清華76318705


答,從歷史的視野看,與城鎮居民吃國家供應有關係。中國,是個農業大國。改革開放前,城鄉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城裡人和鄉下人比,城裡人的優越感是顯而易見的。上世際70年代初,我們央企在當地佔地招工。有一個家徒四壁的倆光棍,進礦後,曾經繞門過的媒婆們,一夜之間,踏破門檻。當年的這種現象,從一個則面,折射出城裡人優越感深層次原因。

從現代的眼光分析,拿典型的國際都市上海來講,上海社會底層人士的優越感,不是他們所處的層次,而是他們310待遇及主城區故有的滬上方言。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市民,有其寬闊的視野和獨特的為人處事邏輯。上海人看們的小區,對滬牌普桑和外牌奧迪,內心的情緒是不一樣的。他們可能不會把外牌的保時捷看在眼裡,但絕對會把滬牌的奇瑞放在心上。上海邏輯,就是不以貌取人!大家就此早已達成共識:每一個“叫化”裝背後,都有可能是三套房的房東。很多正版的清貧市民,被這個邏輯共識罩著,本能地搭上了優越感的便車。

其實,這種所謂的優越感,在全國其它大中城市,是被外鄉人的偏見和自卑注水了。除了北上廣深這些超大城市,比較明顯,其它大中城市並不突出。


0老三兩0


以上海為例吧,上海有上只角居住區主要民國時期沒走資本家科教文藝者為多,下只角以工人勞動者為主,還有郊區農村農民,上只角市民由於歷史原因現在不一定有錢,但是有教養文化用眼神看不起外地沒教養大聲講話人,下只角和以前郊區人卻不同,同咀巴說上海了不起地方來看低外地人,現在年輕一代由於工作單位外地人很多逐步認識也有許多學歷高素質良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