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草根"之家,成果世界領先,看這位1000億級院士如何改寫歷史

1999年,四川大學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個致力於生物材料領域的專業研發機構,而中心的學術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

四川大學張興棟教授在該領域具有專業權威的話語權。從1983年開始研究生物材料至今,他一次次地改寫歷史,只為"世界領先"。

出身

張興棟,1938年4月生,四川南充人。1960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固體物理專業本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200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4年因對"肌肉-骨骼系統新療法及生物材料產品開發方面的貢獻"被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科學研究創新不斷

生物材料經過接近70年的發展,目前已經在人類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當前的世界經濟中,生物材料產業已成為朝陽產業。但是,我國醫院普遍沒有采用國產生物材料,究其原因,除去質量不過關、產品信譽度不高外,當下國內生物材料產業發展中,科研、生產、應用脫節也是其中一個因素。

1960年,張興棟從川大畢業後留校工作,早期從事材料領域相關研究,比如:激光晶體和人造金剛石。1983年,他開始轉向生物材料研究,雖然不懂醫學,但他認為材料科學可以解決問題。當初步研究成果被應用了之後,便對生物材料科學的研究便一發不可收拾,此後專攻生物材料三十餘年。

1991年,他發現並提出"骨誘導性生物材料",把一種磷酸鈣生物陶瓷的醫用陶瓷植入體內,會慢慢轉變成人的新骨頭。國際生物材料科學界評價:這是劃時代的醫學材料發現。

1994年,張興棟所在的研究中心生產出牙種植體,並先後取得國家藥監局6個產品的生產註冊證,目前,該產品已應用於全國近千家醫院。

出身

張興棟院士在實驗室

"在產品研發中發現理論問題,然後反哺理論研究,形成良性循環,這是科研成功的關鍵。"張興棟供職的研究中心,一年能創造數千萬元的市場銷售額,生產的"骨誘導人工骨"等產品已讓不少患者受益。而他研究的具有再生關節軟骨、實現關節軟骨的永久修復的功能的生物材料,解決了世界軟骨再生的重大難題,據估值,潛力達到1000+億元。

首提生物材料"中國定義"

2014年度四川省科技傑出貢獻獎出現空缺,2015年度該獎項由張興棟教授獲得。2015年,他還當選為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主席。

去年6月,國際生物材料界的第二次定義共識會在成都舉行。這次會議能在成都召開,離不開張興棟教授多年來的不懈努力,是中國生物材料界在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的標誌性體現。張興棟提出的"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經大會投票通過後作為新定義列入"生物材料定義",這是由我國科學家首次提出的生物材料定義。張興棟院士對此解釋,就是材料植入人體後,可以刺激人體發生特定反應,調動人體的自我完善修復功能,再生人體組織或器官。

出身

今年3月20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圓滿落幕。其中,張興棟的"可誘導組織再生材料"在"科技創新支撐強國"單元展出。展覽介紹中有這樣的話: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被投票通過列入"21世紀生物材料定義""張興棟教授打破了材料不可誘導組織再生的教條"。

即使在生物材料領域為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張興棟卻笑稱自己是"草根院士",這給很多出身草根的年輕學子莫大的鼓舞,在他的辦公桌上有一張照片:一棵"大樹"枝繁葉茂,上面是張興棟院士的學生們的頭像,這些學生,都活躍在世界生物材料的舞臺上。


關注"四川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自四川大學校友總會、四川日報、新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