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北市場的故事(一):來與不來,我都在這等你

2020新春佳節即將到來之際

和平區文化旅遊體育事業發展中心與北市場街道聯合尋找“有故事的北市場人”

這段時間以來

這些充滿著堅守的執著、溫暖的情懷

發生在普通人身上的真實故事和來源於他們的聲音

帶給我們力量和鼓舞

與大家分享

我與北市場的故事(一):來與不來,我都在這等你

繁華世間,溫暖家園

陳雪月:來與不來,我都在這等你

1981年出生於瀋陽的陳雪月,自幼跟隨姥爺學習奉天皮影,姥爺在北市場茶社演出。1999年,姥爺因病去世,遵照老爺遺願,雪月隻身來到北京,拜在皮影大師周樹飛的門下學習,後隨師父全國尋訪,收藏各地特色皮影藏品300餘件。2010年,雪月回到瀋陽傳承和發揚奉天皮影,為讓更多的人瞭解奉天皮影,她積極參與惠民演出,連續三年成為瀋陽百萬藝術惠民先進個人。同時,她還參與2016遼視春晚、央視《國慶七天樂》等,代表中國匠人參加在保加利亞莫斯利安舉辦的傳統文化節表演,她的雕刻作品被當地博物館收藏。

2020年,雪月迴歸北市場。在北市場特色街區裡,雪月的“大觀茶園”是第一個落戶的。談起皮影,雪月神采奕奕,她說在北市場的茶館裡傳承皮影是她最大的夢想。同此前很多人都不相信她能放棄學業,專心學習皮影一樣。她要在北市場“原滋原味”的茶館裡,傳承和發揚皮影。如今的雪月,除了能演,又能唱,而且還學會了變臉。關於未來,雪月滿懷信心又堅定,她說,“來與不來,我和皮影都在北市場等你。”

我與北市場的故事(一):來與不來,我都在這等你

張勇:團圓的滋味“搖”出來

北市粘食的負責人張勇,是皇寺廟會的“鐵粉”。每年春節廟會,張勇都帶著老式元宵參展。老式元宵是用水磨面手工搖出來的,製作起來非常費工夫。張勇說,每年春節廟會我們堅持現場搖制元宵,一是想讓大家親見製作元宵的真材實料,更是讓大家瞭解傳統的元宵製作方法,以及融入其中傳統的文化。前些年,好多人都只吃湯圓,而忘記了元宵。我們依託皇寺廟會這個平臺,一下一下、一年一年地搖,把老百姓的記憶都搖醒,喚起大家對咱瀋陽老味道的念想。

我與北市場的故事(一):來與不來,我都在這等你

賈運喜:小盒子裡的世間百態

賈運喜是拉洋片第四代傳承人,1963年生於瀋陽,2015年加入老北市曲藝團說相聲。講起與皇寺廟會的“緣分”,賈老師滔滔不絕:在一次上臺表演傳統相聲拉洋片的節目中,捧哏演員提出了異議說,你唱的拉洋片是什麼調兒啊?跟我們過去唱的不一樣啊。我說我唱的是我家的拉洋片啊,我姥爺以前就是唱拉洋片的。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現場正好有皇寺廟會的負責人。從2015年算起,我已經參加了15次廟會。每次廟會都獲得主辦方給予的支持。通過在廟會上的展演,不僅恢復了傳統拉洋片,還創新打造動畫拉洋片、皮影和拉洋片結合的拉洋片等,今年還將推出LED彩燈、炫彩拉洋片。除了形式上的創新,我也很注重結合當下的內容進行創作,比如創作了歌頌勞模的拉洋片,深受遊客好評。作為文化的傳承者,我既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讓讓他們煥發出時代的光彩,這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所在。

我與北市場的故事(一):來與不來,我都在這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