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技术路线之争

摘 要中国高能加速器建设计划在20世纪70年代末重新提上日程。高能加速器技术路线的确立,经历了从轰击固定靶质子加速器到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转变,即从““选择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反而是一次“冒险”的决定,因为对撞机刚刚兴起不久,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没有人才和技术基础。对撞机方案的选择离不开李政道等海外物理学家的强烈建议与积极支持。1. “2.“1. “2.“3.“1. 李政道推动对撞机方案的海外论证2. 国内的讨论3. 李政道与对撞机的最终定案 顾天丽,

1995 年生,江苏南通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硕士生。

黄庆桥,理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谢家麟 . 没有终点的旅程——谢家麟自传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08.

[2] 方守贤 . 我的高能加速器梦 [J]. 现代物理知识 , 2013, (1):11—21.

[3] 柳怀祖口述 , 杨小林、陈京辉整理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建设亲历记——柳怀祖的回忆 [M]. 长沙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2016.

[4] 赵忠尧 . 我的回忆 [J]. 现代物理知识 , 1993, (2): 43—44.

[5] 王晓义. 中国早期静电加速器的研制——叶铭汉院士访谈录[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2, (3): 371—387.

[6] 张文裕 . 我国高能物理三十五年的回顾 [J]. 高能物理 , 1984, (3).

[7] 王晓义 , 白欣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的初步提出与确立 [J]. 中国科技史杂志 , 2011, 32(4): 472—487.

[8] 丁兆君 , 胡化凯 . “七下八上”的中国高能加速器建设 [J]. 科学文化评论 , 2006, (2): 85—104.

[9] 葛能全编 . 钱三强年谱长编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13.

[10] 有林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M]. 北京 : 红旗出版社 , 1993.

[11] 方毅传编写组 . 方毅传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08.

[12]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编 . 李政道文选·科学和人文 [M].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8.

[13] 冷溶 , 汪作玲主编 . 邓小平年谱 1975—1997( 下 )[M]. 北京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2004.

[14] 严武光 . 拳拳赤子心 , 悠悠报国情 [J]. 现代物理知识 , 1993, ( 增刊 ): 67—69. 转引自 : 王晓义 , 白欣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的初步提出与确立 [J]. 中国科技史杂志 , 2011, 32(4): 472—487.

[15]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 中国科学院年报 1981[R]. 1982.

本文原刊于《科学文化评论》2019年第16卷第4期。经《科学文化评论》授权刊发。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技术路线之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