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黑色大丽花”悬案推理,嫌疑犯名单分析

小说:“黑色大丽花”悬案推理,嫌疑犯名单分析

警方的嫌疑人名单

嫌疑人这么多,只能挑几个当下被认为可能性较大的人来写。

罗伯特•曼利在办案初期一度是头号嫌犯。有人问,他会不会是精神分裂、多重人格,我认为基本不可能。目前可信的版本是,1 月 9 日伊丽莎白就跟凶手走了,而曼利晚上 18:30 就回家去见老婆了,而后几天他的行踪也很明确,没有作案时间和条件。他的家不在洛杉矶,没有可以囚禁伊丽莎白许多天,并杀害、处理尸体的隐蔽地点。这期间客户、家人也没人发现他精神异常。

1.求欢失败者:马克·汉森

警方曾怀疑,汉森由于被伊丽莎白拒绝了性要求,怀恨在心,动了杀心。

马克·汉森被找去盘问,他表达了对伊丽莎白的种种不屑。比如他说伊丽莎白一口烂牙,长得也很一般;说伊丽莎白约会很多,总和那些档次很低的、他都不允许进家门的小混混约会;比如暗示伊丽莎白偷了他的空白通讯录和一本台历;比如强调他屡次拒绝伊丽莎白想过来住的请求……

马克·汉森故意贬低伊丽莎白,以显示自己对她没兴趣,可能是想赶紧甩掉这个烂摊子,怕损害自己的名誉。我认为马克·汉森是凶手的可能性极低。首先,警方揣测的动机几乎不太可能在这类人身上成立。汉森到处猎艳,举办过性爱派对,有众多女友。(但并没有任何暴力或者性虐待记录。)

伊丽莎白对于他来说,也仅仅是他的众多猎物之一,甚至是不太重要的一个,几乎没投入过心思,没花过钱。又怎么会因为没得手,就要杀人?

其次,凶手若是汉森,也不可能把封面上有自己名字的通讯录寄给警方。

我认为凶手如此明目张胆挑衅警方,正因为他在安全位置,远离警方的怀疑范围。

几乎任何想脱罪的凶手,都会极力避免与警方当面接触,避免被问询。而本案凶手如此仔细地清理指纹等痕迹,显然就是想躲在暗处,隐藏身份。他不可能把有自己名字的通讯录寄给报社或警方,让警方立刻把他列为首要嫌疑人。

通讯录中多页缺失,假设那几页是凶手撕去的,那么他肯定要确保这本通讯录中剩下的页面和自己没有任何联系。当然,凶手也可以藏起或者毁掉通讯录,为什么要把它寄给警方?

我认为他的举动和其他做法的心态是一致的:恶作剧,给警方和留在通讯录里的那些男性(包括马克)添乱、找麻烦。

最终,警方解除了对汉森的怀疑。

1949 年,一个 25 岁的舞女

Lola 趁着马克·汉森站在镜子前刮胡子时,从他身后开枪。子弹射中了他的肺,但他幸运地被抢救了过来。

Lola 是他收留的女房客之一。她后来说道,「我早就想好了,他要么继续爱我,和我结婚,要么照顾我一辈子。如果他都不愿意,我就会杀了他。」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这句话同样可以送给马克·汉森。

警方的嫌疑人名单

2.准作家和劫犯:莱斯利·狄龙

莱斯利·狄龙(Leslie Dillon)是一个居住在佛罗里达的旅馆服务员,曾做过殡葬业的助理,立志成为一个作家。他此前从来没在警方怀疑的名单上,是自己找上门来的。

1948 年 10 月,案发一年多后,他给为洛杉矶警方工作的精神科医生德·里弗医生(Dr. J Paul De River)写信。他说自己在写一本关于性虐待和性精神病态的书,想听听德·里弗医生对于本案凶手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