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铁轻轨是否都往北边修?为什么?

璧玉龙凤


因为重庆北边是两江新区,所以重庆重北轻南;因为成都南边是天府新区,所以成都重南轻北。


草率过一天


对头,重庆百分之八十轻轨往北边修,因为渝北区是重庆市的亲儿子,渝中区、江北区、九龙坡区、南岸区、沙坪坝区是后娘养的,巴南区、大渡口区、北碚区只是干儿子……


风流才子温星717


1、重庆轻轨最早开通的线为2号线在2004年,就是九龙联通渝中区,当时应该还是王鸿举当市长的时候,在九龙坡成立了重庆高新区(其中有留学生产业园)。当时北区就观音桥附近在大发展外,其他地方基本都是田地。所以当时就主城几个核心区房价稍微贵点。

2、重庆在2011年开通了2条轨道线,1号和3号,为黄奇帆(09开始)当市长时候。他在上海当过经委主任,所以重庆学习上海成立的两江新区,修了北站,修了机场,重点发展北区,也北区的房价从几百元单价涨到重庆最贵的位置(主要是地广),然后导致主城传统老区房价基本没有怎么涨(后还被人称为控制房价的奇迹)(有人笑称再往北都到邻水了)。也形成了目前的轻轨格局(从最北边坐轻轨到解放碑要1个半小时的奇特现象)。

3、目前最新市政府(市长唐良志)提出了两江四岸和重庆科学城的方案,开起重庆向西发展的口号(主要是响应国家号召打造成渝经济圈),所以第三轮和第四轮的轨道规划,基本没有北区太多的事情。(然后听说还会在永川成立机场)。也让解放碑找回了重庆中心的位置,而不是所谓的中央公园宇宙中心。





驼峰驱车


  重庆轻轨最早开通的线为2号线在2004年,就是九龙联通渝中区,当时应该还是王鸿举当市长的时候,在九龙坡成立了重庆高新区(其中有留学生产业园)。当时北区就观音桥附近在大发展外,其他地方基本都是田地。所以当时就主城几个核心区房价稍微贵点。他在上海当过经委主任,所以重庆学习上海成立的两江新区,修了北站,修了机场,重点发展北区,也北区的房价从几百元单价涨到重庆最贵的位置(主要是地广),然后导致主城传统老区房价基本没有怎么涨(后还被人称为控制房价的奇迹)(有人笑称再往北都到邻水了)。也形成了目前的轻轨格局(从最北边坐轻轨到解放碑要1个半小时的奇特现象)。

  渝中兼并九龙城,大渡口部分区域,将区府迁至歇台子党校,或马王乡,因马王乡片区需要撒迁,带动大渡口,九龙城更快发展,国家早就提出建设成渝城市群,建设成渝城市群的重要性,不亚于成立重庆直辖市。国家期望把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西部地区,打造成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一样的城市群,让成渝城市群的人民富裕起来。成都市市长唐良智调到重庆当市长,就有此目的。重庆要发力发展成渝城市群,必须往西拓展(成都已经提出东扩)。重庆科学城选址在沙坪坝,重庆的发展的重心将向渝西片区的大学城一带转移。重庆提出,将依托大学城规划建设科学城,并以科学城为智核,以发展智能产业为主导,联动九龙坡、北碚、江津和璧山,形成西部“智能谷”。这说明,重庆将来的建设方向,要往渝西转移。

  发展北边是经过科学论证的,重庆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急需一片广阔的土地来承接几百万人的人口增量和工业增量,渝北相对来说地势平坦,基建成本和难度相对可行,修建轨道是大投入,大辐射,改变北边的交通条件,不但可以承接大量工业园区,对招商办企业,土地升值都是件好事,重庆的西边是重庆的上游不能放重工业,因为不能污染整个城市的上游水源,加上中梁山,重庆南边辐射太小,也是上游水源,不能积聚大量工业园区,整个铜锣山脉也是一个不利的因素,南边和西部短时间都没有这个承受能力,政府站的高度比普通人要高些,长远发展着想。


狂吃不胖君


在回答题主问题前先纠正一下,重庆轨道交通分为单轨和地铁,不存在所谓的轻轨,口头表达随意,但书面表达还是应该注意一下。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重庆轨道交通发展的几个特殊时期:

1.2004年,重庆开通西部地区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领先西部其他城市6年之久。2号线途径范围:渝中、九龙坡、大渡口(后延伸至巴南)。至此之后,重庆7年未有新线路。

2.2011年至2014年,重庆迎来轨道交通发展高峰期,1号线、3号线、6号线相继开通,尤其是6号线,因建设时间短也被人们称之为“重庆速度”。至此,1、2、3、6四条线构成了重庆轨道交通的基本框架。仔细看:这四条线路三北地区只拥有其中的两条,而长江以南的南岸和巴南分别拥有其中的两条。可以说,这个时候,重庆轨交南北分布仍然是非常均衡的。

3.真正开始出现分划,是在两江新区全面爆发,“向北”成为主要发展方向开始的。

随着3号线支线以及6号线北延线的开通,5号线和10号线北段的开通,以及去年4号线和环线东北半环的开通,90%以上的新线路全部落在了北区,嘉陵江以南在2014年以后,只多了环线在沙区和南岸的几个站点,南北分划达到了顶峰。

从上面来看,2014年以后,重庆轨道交通的发展其实也是见证了重庆各地区间发展的变化,渝北、江北、北碚三区的变化翻天覆地,而包括渝中在内的传统老区却似乎放缓了脚步。

重庆轨道交通北边发展迅速但南边“按兵不动”,的确有zc因素,但却不是唯一:

1.5号线和10号线均为跨江干线,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条线路的控制性节点,即三座跨江大桥时至今日也没有修好,除开技术施工上的难题,近年来重庆经济发展放缓也拖累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

2.北部大半为新区,而南部人口稠密,所以在轨道交通前期的征地上的确存在不同的时效性。

3.随着“向北”战略的挑战,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网传的第四轮轨道交通规划其实已经开始把重心南移,尤其是大学城片区,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综上所述:在曾经一段时间,轨交的发展的确偏向北部,但如果从放下来看,这未尝不是一种好事?

试想,如果当时先修渝中坡区南岸等,那么按照现有标准,三北根本不可能审批下来这么长里程的轨道交通,即便南边发展得再好,但没有地铁先行,北边就再难有出头之日。

但换个方向,当时先抓住时机把没人的地方先修了,现在再掉过头解决困难,那么传统核心区只是晚迎来了几年轨道交通,而新区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双赢局面,何乐不为?



夜城不寐


道理也很简单,如下几点

一:北边有国家级的两江新区,三北,先进制造业的主战场,所以重心也在北边。

二:北边比南边开阔,几乎可以不用修桥修隧道,所以一般通车也是北边先通,进度和成本上也具有优势。

三:南边属于老城区,涉及到的问题复杂性很多,两座大山,打洞架桥,以及大量拆迁等。

四,要发展,要扩大城市框架,三北面积大,以及上述的优势,所以轨道交通密度大。

作为老百姓来说,的确希望各区都应该统筹协调发展,均衡考虑,让人民都受益。

以上是我个人的认知与见解,希望能对您有用,也希望大家点赞、评论,发表下自己的看法,一起讨论。



023图图


住在巴南的,在解放碑,和观音桥都上过班。坐轻轨3号线就有明显的感觉,住南边的人太多了,一上车和下车人都满满的。但是往北边方向的人就很少 ,基本上都能有座位。不知道是住北边的人真的少,还是比南边的有钱都是开车上下班。


用户6105676136114


一个城市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相似,先东部再西部大开发,最终逐步均衡发展。重庆受地势局限,北面地势相对平坦无山脉阻隔,机场也在北边,当时进行发展,其效率、成本更低,速度会更快,那是城市第一轮发展扩张。通过10几年向北发展,积累成功经验、积蓄财政资金、引导商业、人流、物流入住等。现在城市西进,是国家战略层面西部大开发的提档升级,建立成渝经济圈⭕️,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而非单纯的省会城市发展或各自为阵式发展,是城市建设第二轮大发展。重庆西部,有大学城、壁山、江津、永川、大足、荣昌等较多区县,目前经济和发展都不错,现在不是推行经济带发展嘛,重庆只有向西发展才能有效及更大地形成经济带式发展。所以第二轮的向西发展规模和体量将不是单纯的以前向北发展形式,或者可以这样说,不是单纯的靠卖地搞房产拉动式发展。


润物无声1999


目前重庆发展的重心无疑是北区,北区是经济产业的中心,市级政府主要组成部门所在地,就业重点区域,金融区域重点,交通(火车北站,机场枢纽中心)南区这边是一定要流动到北区的(去外地坐高铁,去外地坐飞机),甚至好点就业机会多数在北区(光电园冉家坝一带),经济增长点多数在北区。

相反,住在北区的人话基本上可以不流动到南区(南岸茶园巴南九龙坡大学城等),高铁站在北区,机场在北区,就业机会在北区,去往东部发达城市的入口都在北区,吃饭逛街的地方有观音桥商圈,新牌坊商圈,住北区基本上没有动力也不用往南区跑,以后而且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市级层面没有很强的动力去完善南边内部的交通(南边本身,非跨江通道),南边自己内部的轨道交通自己不去争取,肯定会越来越被边缘化。


酷爱氪


别来茶园。人多了 吵得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