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多半和家长常说的“学习真相”有关,父母别大意

乐乐这个三岁的孩子可不得了了,电视上播放的天气预报,他能记住十几个城市的名字,连顺序都不带错的,还有去和奶奶坐公交车,他能记住十几站的站名,因为车厢里会有广播不停的播放车站名,他听多了就记住了。还有时不时的拿起妈妈的手机刷抖音,网络流行语用的非常“6”,有次妈妈让她自己穿裤子穿鞋子,他表情黯然,来一句“妈妈我太难了”,把妈妈给逗笑了。

好像小孩子学东西非常容易,也非常好学。但是为什么上小学进行系统的学习后,却反而厌学了呢?


孩子厌学,多半和家长常说的“学习真相”有关,父母别大意


父母对孩子及学习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学习态度

阿德的妈妈是个温柔的售货员,虽然职业所限,妈妈陪小阿德的时间不够长,但是只要有时间,妈妈就带阿德去她工作的超市,教给他这是啤酒,那是零食,阿德反复的问着妈妈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妈妈就不厌其烦的教给阿德物品名称,很快阿德就认识了几百种货品,慢慢的阿德上学了,遇到不会的,妈妈也会很耐心的教他。阿德在幼儿园的表现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连老师都认为阿德是个“知识渊博”并且“特别爱学习”的好孩子。

阿德的朋友小雷就不如阿德知道的多,小雷在家经常有“十万个为什么”问妈妈,但是妈妈忙着手头的事,要么听不见要么让他走开别耽误大人做生意,所以,小雷虽然也很有好奇心,但是没有耐心教他的“妈妈老师”。时间久了,小雷认识的物品,以及积累的知识,就不如阿德多了。于是小雷得到的小红花,总是不如阿德的多。

如果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激情,是积极响应的,并且创造条件也要孩子去学习新内容的,那么孩子也会感受到来自爸妈的鼓励和督促,自己也会更加积极的学习新内容。


孩子厌学,多半和家长常说的“学习真相”有关,父母别大意


父母觉得学习过程艰苦,潜意识也传递给孩子

或许父母那代人的求学过程比较艰辛,学习也非常枯燥,于是认为学习过程很艰苦,并且自然而然的将这种对待学习的认知,传递给孩子。这就相当于孩子还没有感受到学习的枯燥,父母就先为孩子设了一个假想敌,然后没有害怕的孩子,也会随着学习深度的增加,认为爸妈说得对,于是渐渐变得厌学了,因为爸妈告诉他“学习很苦的嘛。”

李良的爸妈来自遥远的四川山区,那里空气特别好,但是特别穷,李良的爸爸妈妈通过刻苦的学习,才终于在高考的时候以优异的成绩考到北京,于是对李良的教育十分严格,爸爸妈妈担心李良的成绩不好,上不了好大学。于是在平时交流,以及教育李良的时候频繁的“忆苦思甜”,让李良渐渐对“学习”这件事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感。本来时代发展到现在,教育方式进行了较大的变革,老师不再是“填鸭式”教育,但是胜在老师的教育方式,比较活泼,所以李良没有感受到“学习的枯燥”,另外,李良爸妈担心李良课堂上没听懂,报的课外辅导班,那里的老师更是使出浑身解数,让孩子理解课堂上的知识点。

所以,李良在“爸妈说学习很枯燥”和“自己感到还好啊,上课挺有意思的”之间来回摇摆,不知道该信谁的。渐渐地,李良确实感到“力不从心”了,他感到爸妈说的话要应验了,因为学习确实“好枯燥啊”。


孩子厌学,多半和家长常说的“学习真相”有关,父母别大意


父母是孩子学习路上的领路人还是挡路人,取决于父母对学习的观点

都说父母是孩子求学路上的领路人,此话还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那么父母就是领路人,如果父母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说父母是孩子求学路上的挡路人,也丝毫不为过。

著名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指出,孩子的学习技能就像生存一样,是本能,也是他们获取自由的一种手段。于是他们不知疲倦的学习说话,学习走路,学习吃饭,学习其他技能,不怕摔倒不怕困难。

而孩子在三岁开始就萌芽出对文化知识的兴趣,他们对一切带字的东西敏感,比如电视,比如纸片,比如书,甚至玩具或零食的包装袋。在四岁半进入阅读敏感期,喜欢听故事,喜欢看带图画的绘本,喜欢鲜艳的字体。六岁开始进入文化敏感期,我国的小学入学年龄也是六岁,此时的孩子喜欢听喜欢读诗词这种有韵律的知识,孩子的心智就好像一片沃土,正在等待老师或者家长细心地用大量文化知识播种。

按照孩子的生长规律,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对知识极度渴望的时期,但是为什么你我身边总是有很多厌学的孩子?他们对于文化知识的热情被谁扼杀了呢?

答案不是别人,而是“自以为是”的父母。

父母在家不是看书学新知识,而是玩手机;

孩子问个问题答不上来,还不自己查查给孩子解答,而是粗暴的让孩子自己去查。

孩子想要买套书,由于是全套,价格比较贵,父母觉得还不如买点吃的喝的,于是粗暴的拒绝了孩子的请求,理由是:你借借其他孩子的吧,反正你看完也就没用了。

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父母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消极态度,决定了孩子对学习的态度:

  • 你认为学习无用书籍无用,他慢慢也会这么认为;
  • 你认为问题随便查查就行,他慢慢也会这么认为;
  • 你认为作业可做可不做,他慢慢也会这么认为;
  • 你认为玩手机更有意思,他慢慢也会这么认为。

所以,别怪孩子厌学,先看看作为父母,有没有做到以身作则。


孩子厌学,多半和家长常说的“学习真相”有关,父母别大意


父母的想法和期待,不应是孩子身上的枷锁

很多父母自己上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很一般,对待学习所用到的心力估计不足,于是在给孩子制定计划时,过于激进,导致孩子光看就完不成,次次计划却次次完不成。

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却认为孩子能做到,比如逼孩子六点起床背诵单词。

希望自己不用说,孩子就能做到独立和自主。

希望自己说两句,还是就能体会到自己想说的,然后就办到了。

只能说,这样的父母注定是个“失败”的父母,因为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短期的口舌之快,是取不到成绩的,尤其孩子小的时候,理解力执行力都不能和成人比,却寄希望于一个小学生做到大人做不到的事情。简直是“痴人说梦”。

父母的想法应该是以父母为主体,去奋斗去实现,而不是幻想孩子去实现。

父母的期望,也需要建立在孩子的真正水平的基础上。对孩子有期待可以理解,但是不能成为孩子身上的枷锁,让其动弹不得。


孩子厌学,多半和家长常说的“学习真相”有关,父母别大意


明白学习的意义,而不是把学习当做负担

有没有问过孩子“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想必不同的孩子,想出的答案各为不同。

周总理小的时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学习上有着巨大的学习动力。

而孩子不管是因为“想要当医生”或者“想当科学家”而读书,都是孩子的梦想,但是学习真正的意义,是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让他们深入的考虑一下自己的学习需求,并且让孩子感到学习是自己成长的必需,是自己的人生意义之一。这样孩子会真正获得学习的动力,而不是“道听途说”的认为“学习枯燥”“虽然苦但很有用”。


孩子厌学,多半和家长常说的“学习真相”有关,父母别大意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描绘出一幅画,那么他就是一副珍贵的画,如果泼上一盆脏水,那么孩子只会在你肆意或者无意的描绘下,慢慢变废。所以,一味的强调“学习很苦但很有用”,你迟早收获一个厌学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