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杆处和血滴子是雍正亲创的特务组织吗?为什么后来消失了?

秋天的红叶88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黏竿处是存在的,但血滴子并不存在。

黏竿处的大名叫做尚虞备用处。

这个机构早在康熙时期就存在,是大内侍卫的一部分,也叫作侍卫班。

它的作用类似于明代的锦衣卫,在皇帝出游时负责警卫工作,也负责陪着皇帝游玩,从事诸如放鹰、捕雀、射鹿、钓鱼等事情。

总之,就是皇上的亲随侍卫。

在雍正时期,这个机构被传为黏竿处,也就是专门将皇上书房、卧室附近树上的蝉,用“绑着黏布的长竹竿”(黏竿)搞掉。

这似乎是仆人的工作。

这只是象征性的,以体现他们是皇上的亲信,能管理皇上身边的小事。

就和锦衣卫一样,黏竿处暗中也从事情报工作。

这主要是他们为雍正的亲信侍卫。

在那个年代,这些侍卫帮助皇帝打探情报,几乎是必然的。

清朝太监不能随便出宫,而且很容易被老百姓认出来。侍卫则没有这种问题,当然要选择他们做这种事。

名义上同锦衣卫很像,但黏竿处是秘密机构,情报工作只是私下搞。他们并没有公开的执法权。

一旦黏竿处的特务被官府发现,他们自身都难保,皇帝也不会出面保护他们。

所以,黏竿处的权力不如锦衣卫,当然也更不如东厂。

黏竿处是雍正对付政敌的法宝之一,主要是他的敌人很多。

然而到了乾隆时期,乾隆把握朝政几十年,政坛比较稳定,黏竿处也就逐步失去了作用,很快形同虚设了。

至于血滴子,传说是一种暗器。

一说是一种罩子,顶端系着绳索,里面则是一圈钢刀。

使用时一手抓住索链,一手将血滴子抛向敌人。

血滴子套中敌人的头颅以后,只要用力拉绳索,旋转的钢刀就会割下他的人头。

于是,罩子就带着人头飞回来。

自然,大家想一想就是不可能的。

就算今天用电锯砍头,也要砍上一会,颈骨没有这么脆弱的。

怎么可能血滴子用手一拽,人头就落下了,这又不是纸糊的人。

历史上没有血滴子杀人的记录,只有野史甚至小说有记载。

一般认为,血滴子只是雍正手下的刺客而已,用于暗算一些不便于公开处决的政敌。

当然他们不是用血滴子,还是用弓箭、钢刀之内的武器。


萨沙


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历朝历代都有使用密探和特务进行侦稽的记录。在这方面的集大成者,其实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不仅使用大批特务和密探刺探各类情报,而且还创造性的解决了密探工作“灯下黑”的弊端。

你想啊,大凡密探所奏报上来的情报,都是当事人的绝对隐私,这些事几乎没有凭证可查,全靠特务们和密探们扪心呈报。如果哪个密探心存恶意,公报私仇,故意睁眼说你的瞎话,编排你在背后如何如何讲皇帝的坏话。那你还如何辩解?早死了。

这样一来,密探们就等于是控制了各个大臣的生杀予夺大权。要风就得风,要雨就得雨,要银子就得银子,要女人大臣们也得乖乖把老婆女儿送过去。因为,密探的权力实在太大了,大到几乎不受约束的地步。

自诩为聪明人的朱元璋,自然不会不知道。为此,他绞尽脑汁,想出来一个办法。每次有任务时,他都会同时派出三批人马,这三伙人之间互不知情,互不认识,都是重复着做同样的情报收集工作。

当三路人马的报告都交上来时,朱元璋亲看,当出现二对一时,相信多数派;当三份报告都不相同时,就另外再派三路人马重新去。如此一来,反复几次后便能够获知最准确的情报,而且还能知道到底哪些家伙在中间捣鬼。

到了雍正朝时,这种密探制度有了更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分为了公开的密探制和隐蔽的密探制两种。

这种公开的密探制度,也就是“密折制”,在现今的各类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虽然密折制并非雍正皇帝所创立,其实早在康熙时期就已基本成型,但却在雍正时期得到了最充分的使用和推广。

雍正朝,封疆大吏或钦差大臣在上任之前,皇帝会把他叫到跟前亲自训勉和教导一番,最后交给他一个密匣,匣子上有两把锁,只有皇帝和该大臣才有钥匙。大臣会不定期的将一些重要情况写成折子,不通过军机处或内阁,直接将匣子送呈皇帝亲拆御览。如果皇帝有什么指示,会用朱砂笔批复,然后再将匣子密封发还给大臣。所有内容,除君臣二人外,谁也不得而知。

还有一种隐蔽的密探制度,也就是后世中经常被人提及的“血滴子”。其实,“血滴子”既是一种兵器,更是一个组织。

这个组织的前身便是“粘杆处”。顾名思义,“粘杆处”是一个专门粘蝉捉鱼的服务性机构。当雍正还是皇子时,位于北京城东北部的府邸内,每逢盛夏时节就会有鸣蝉聒噪,非常烦人,雍正便命他们驱赶鸣蝉。

在“九子夺嫡”期间,各皇子们的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刺刀见红。老四雍正在暗地里加紧争储的准备工作,积极训练家丁,招募武林高手编入“粘杆处”。这伙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四处刺探情报,暗中铲除异己。

雍正登基后,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在内务府之下专门设立了“粘杆处”。而且,之后还对“粘杆处”进行了大清洗,留下了最为忠心的成员专门从事特务工作,逐渐演变成了令后人心惊胆寒的“血滴子”。他们个个都是原雍亲王府的包衣后人,不归任何部门调派,只服从于雍正本人。

“粘杆处”或者后来的“血滴子”,名义上虽属内务府管辖,但总部却设在雍亲王府,之后改名为雍和宫,视为“龙潜禁地”,一般的王宫贵胄都不得入内。

直到雍正和乾隆都死后,“血滴子”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归于平淡。




文史不假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提起血滴子,首先想到的就是武侠小说中那种杀人不眨眼特别酷的杀手组织。要说血滴子传说的源头,可追溯的,已经是雍正时期的特务组织,而血滴子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却是个未知数。

血滴子为一特务使用的武器,取人首级于千里之外,血滴子是雍正时期发明的一种武器,雍正利用血滴子训练杀手,除掉自己的政治对手。血滴子是一种能够合在一起使用的防身兵器,当两把兵器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呈现一种类似于血滴的形状,所以就被称为血滴子,是一种能够在百步之内取人首级的器具。

血滴子的使用方法主要是至于人脖颈之上,按动机关,首级立取。血滴子主要掌控在雍正皇帝的特务组织粘杆处手中,粘杆处是专门负责为雍正皇帝办一些见不得人事情的组织。

传说当年康熙皇帝立的太子不争气,多次被废,最终东宫无望,之后就有了九子夺嫡的惨烈情形。

九子夺嫡刚开始的时候,后来的雍正皇帝因为仇敌无数,决定成立一直特务组织粘杆处,一是保卫其自身的安全,二是为了排除异己。这支特务组织因为了解了太多雍正皇帝的丑事,所以被在雍正登记不久以后,反被雍正抹杀了。而为了取代粘杆处,雍正又成立了血滴子。

血滴子存在几十年,雍正年间昌盛,乾隆年间以后被废除,因为后来嘉庆发现血滴子成了和珅祸国殃民的工具,于是在诛杀和珅之时,连通血滴子一同清洗了,从此以后,血滴子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康熙晚年,夺嫡之争愈演愈烈,其激烈程度可谓触目惊心。而皇四子胤禛最终能够登基称帝,在于他个人的强硬手腕与能力,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建立了情报组织,四处为自己搜罗消息。等到即位之后,为了巩固皇权,雍正更是大力发展情报组织,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粘杆处。

胤禛还是亲王的时候就在雍王府里设立了特务组织,等到称帝,就在内务府下设立了机关“粘杆处”,成员仍旧是雍王府的旧人,而且总部也还是设立正在雍王府。粘杆处的首领名为“粘杆侍卫”,官居高位,权势很大。一般成员叫做“粘杆拜唐阿”,统称“粘杆拜堂”,大多来自内务府包衣。在紫禁城内设有一个粘杆处的分部,无论昼夜都有4名粘杆侍卫和4名粘杆拜堂值班。雍正交办的事务由值班人员送往雍王府,再由总部发布命令派人处理。雍正去世后,乾隆继续利用粘杆处来监视大臣活动。直到乾隆去世,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停止。

而“血滴子”更多是野史小说中出现的一个特务组织,组织成员都是武艺高绝的杀手,使用可以千里之外取人首级的兵器“血滴子”。血滴子体现了雍正的诡秘、残暴与铁腕。


老照片


粘杆子和血滴子都是非常设的特务机构,类似于明朝的东厂、西厂、内行厂和民国的军统、中统。

但是这两者之间还有不同,粘杆子是雍正的“娃娃团”,从小跟他一起,都是些服侍雍正的包衣奴才等老人。雍正在所有的皇子中,并不占优势,所以只得借助身边人的力量。最早粘杆子是因为雍正住所附近夏天知了比较聒噪而设立的,后来慢慢演变成雍正的“内朝”和“十常侍”。

随着雍正地位渐渐巩固,对于对他知根知底的粘杆子也开始不放心起来,因为掌握了他太多的秘密,所以雍正也就废止这个组织。后来发现还是不放心,才成立血滴子,去监察那些王公大臣,打击异己。相对于粘杆子,血滴子更像是标准的特务组织。到乾隆之后,这些组织也就废弛了,这是因为乾隆帝即位的时候,皇权更加巩固,再加上也有祖训。


青年史学家


粘杆处和血滴子,类似于明朝的东厂和西厂、民国的中统和军统,都是由最高掌权者直接领导的特务机构。这些机构的主要目的不言而喻,就是铲除那些对掌权者有政治分歧或其他偏见的组织和个人。

早在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他便成立了粘杆处,之所以叫粘杆处,是因为北京的夏天特别的吵,知了的叫声铺天盖地,全天无休无止的叫个不停,听着确实让人焦躁不安。粘杆处的任务就是消灭雍正府里的这些知了。粘杆处的人都是王府里的佣人,包衣奴才等,这个时候他们还没有任何权利和权限。

等到了康熙晚年的时候,太子被废了两次以后,粘杆处才被雍正赋予监视其他皇子和各个大臣的权限,人数也得到了扩张。因为在九子夺嫡的时候,雍正的力量和人脉远不及其他的皇子,要想夺取皇位,就必须做到知己知彼。雍正能当上皇帝,粘杆处功不可没。

雍正登上皇位后,初期局势不是很稳定,有八王党不停的在搅局,这期间雍正又赋予了粘杆处更大的权利,搜查八王党的不利证据,直到彻底清除八王党。

皇位坐稳以后,雍正突然感觉到粘杆处对自己有威胁了。因为此时粘杆处的权利实在是太大了,而且人数众多,又知道他太多的事了,如果不清理可能会出现类似于明朝末期魏忠贤把持朝政的局面,所以,雍正便解散了粘杆处。但是解散粘杆处以后,雍正寝食难安,生性多疑的他总感觉有人觊觎皇位,于是便成立了血滴子。血滴子的任务与粘杆处十分相似,就是私下里替雍正监视各个官员和王爷。

雍正驾崩后,乾隆继位。乾隆与雍正的政见不同,甚至有许多事情在乾隆登基后就立刻废黜了,包括对雍正之前心腹大臣进行了裁撤。后来又对八王党一行人就行了洗白出来,回复原名,重新将他们载入爱新觉罗族谱等。

所以,到了乾隆时期,血滴子这个机构便被废黜了,并不是消失,而且被人为的终结了。


岁月星辰


实际上粘杆处的设立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康熙晚年整个朝廷派系林立,皇子们为了皇位明争暗斗,可以说只要稍不留神,就会被其他人暗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粘杆处应运而生。其实在当时不只是雍正凡是参与皇位争夺的皇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报系统,为自己打探消息。

回望历朝历代,其实每个朝代都有自己情报机构其中以明代的锦衣卫和清代的粘杆处最负盛名。粘杆处和锦衣卫相比有没有锦衣卫那么拉风了,但是更增加了一层神秘感。粘杆处只是搜集情报,并没有执法权。粘杆处的人员是雍正经过精挑细选,严格训练平时可能就隐藏在各个官府衙门、市井小巷之中,替雍正搜集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的各种情报,雍正后来说各省督抚大员是忠是奸,是廉是贪,我都了解,就是源于此。年羹尧看似手握重兵,把持西北,不可一世,但是弹指间就被雍正扳倒了,粘杆处在其中可以说发挥了很大作用。据说现在的雍和宫以前的雍亲王府的地下有着四通八达的暗道通往京城各处,粘杆处人员平时就在按道理进行训练,后来暗道被乾隆全部封闭。

乾隆即位以后继续利用粘杆处监视百官动向,只是后来嘉庆即位和珅被杀,由于粘杆处中被和珅安插了很多亲信,与和珅有很大瓜葛,才被嘉庆皇帝废除。但是不是说没有粘杆处皇帝就没有了情报系统,早在康熙时期康熙就发明了密折制度,在各大部委中安插了自己的眼线,例如有一次刑部官员审案,刑部官员上报的案件报告和康熙从眼线那里得到的报告居然完全不同。

无论多么严密的情报系统,在国家腐败衰落的后期也必将失去它原有的作用。


小川说史


清朝消失了皇帝也没有了,要粘杆处和血滴子干嘛造反吗?时代让他们消失,因为时代在改变!而他们的创立是为了巩固皇权而到了清朝末年皇权几乎没有一丝作用~顺应时代出现了共产主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