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提到的名将为什么不是赵云魏延?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向宠?

圈外扒姐


如果你知道诸葛亮写《出师表》的背景,就不会问这样的问题。

诸葛亮写《出师表》时,是他准备北伐曹魏时,向刘禅上的折子。重点是北伐,还有上表对象是刘禅。

诸葛亮北伐,自然要把蜀汉能打仗的将领都带走,如赵云魏延。而留在朝廷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比如向宠。

虽然向宠能力一般,但也没有特别差,而且对蜀汉非常忠心。刘备在世时,非常信任向宠。刘备伐吴时,也带着向宠。当东吴名将陆逊火烧连营时,蜀军惨败,蜀军各部都损失惨重,只有向宠所部没有受到什么损失。刘备称帝后,任命向宠为中部督,负责蜀汉宫廷的警卫工作,责任重大,也说明刘备对他的信任。

这一点,在《出师表》里有明确的体现: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

时值诸葛亮北伐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当然是要把蜀汉的拔尖人才都带走,和曹魏死磕。至于向宠这样中规中矩的人才,诸葛亮显然不会带着他。

诸葛亮特意提到向宠,一则是因为刘备非常信任向宠,他是刘备的人马,而非诸葛亮的人马,这样才会让刘禅好接受。如果诸葛亮推荐自己的人马,难免有控制刘禅之嫌,刘禅恐怕很难接受。

二是蜀汉朝廷毕竟也需要人,诸葛亮如果把所有人才都带走了,那么刘禅万一有什么事该找谁商量呢,难道飞鸽传书给诸葛亮吗?恐怕黄花菜都凉了。虽然向宠是中人之姿,但也不是很差劲,应付宫廷之事应该没有问题。

因为赵云魏延能力出众,所以诸葛亮北伐时必须带着他们。可是刘禅和朝廷也需要有人啊,于是诸葛亮就推荐了向宠,能力不算特别差,而且刘禅也能接受。

所以说,多读点书还是有好处的。至少不会问这样没头脑的问题。


袁卫宇


首先说两点。其一,《出师表》有前后两份,实际上在《后出师表》是有提到赵云的,《前出师表》则没有。其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只提到将军向宠,并非他有多么出色,而是因为他是留守人员,其他出色的将领都随诸葛亮出征了。

以下详说之。

第一,《前出师表》提到的名将为什么没有赵云、魏延,只有向宠?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是这样写的: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这份《出师表》的目的,除了解释为什么要兴兵北伐之外,就是对刘禅的敦敦教诲,告诫他在自己北伐期间应该要怎么做?这里说的是“宫中府中”之事,而非军旅之事。诸葛亮的意思是说,刘禅对军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向宠。而当时其他名将如赵云、魏延等,都在诸葛亮军中,你叫刘禅怎么问呢?

为什么要问向宠呢?在刘禅即位后,向宠被封为都亭侯,被推举为中部督,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军。向宠就是宫廷禁卫军的总首领,是刘禅身边的人,有疑问问他,是最合适不过的。

第二,向宠有什么本事?

向宠在三国史上,其实知名度不高。但是在缺乏军事人才的蜀国,他还是一定地位的。向宠曾担任牙门将,在夷陵之战中,刘备遭到惨败。陆逊火烧连营,蜀军各营损失惨重,独向宠的部队保持完整的建制。因此,刘备对向宠颇为赞赏,称赞他有才干。后来,向宠受封都亭侯,在诸葛北伐时,出任中领军。

中领军是相当高的职位,这个官职最早是在公元207年曹操设置,典禁军之事,也就是禁军的最高统领。后来蜀国也依魏制,设立中领军。中领军属于高级军事长官,我们看看魏国哪些人曾担任过中领军,就可略窥一二,比如夏侯渊、曹真、曹休等都曾担任中领军,足以见此职之重要性。

我们总是记得在战场上大展身手的名将,但对皇帝来说,身边的禁军首领更重要,不仅要有才干,也要忠诚,也要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倘若宫廷有变乱,皇帝依靠只能是身边的禁军了。

第三,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的将领,赵云是排在第一

《出师表》有前后两份,前出师表没提到赵云,因为赵云不是留守将领;后出师表则有提到一长串的将领,都是过世的将领。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后出师表》与《前出师表》有所不同,主要是解释为什么在敌强我弱之下,还要坚持北伐。诸葛亮提到一点是随着能征惯战的宿将的去世,高级将领已是青黄不接。在列举去世的将领中,赵云是排在第一位的。

当然,文中没有提到魏延、王平等其他将领,因为他们还健在。

因此,在两份《出师表》中罗列的将领名单,其实是针对不同情况所说的,不代表诸葛亮对所有将领的评判,这一点是要注意的。


君山话史


《出师表》是高中语文课本里的名篇,晦涩难懂,要命的是还要全文背诵,想当年,为了背诵这篇佳作也是抓耳挠腮,顿足捶胸啊!

再次读《出师表》,竟然读出了异样的感觉。发现《出师表》的口吻,不像是下级对上级,倒像是上级训斥下级似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出师表》的大意就是,先帝打江山多么多么不容易,你要多亲近贤臣,远离小人。我要带兵打仗去了,你在家好好呆着,不要乱来。

像不像一个家长在训斥儿子。一般家长怎么训斥儿子的呢?大体是这样的:

你爹在外打拼相当不容易,你要多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不要整天和差生鬼混。我这就要出去干活了,你在家好好做作业,不准打游戏。



刘禅见到诸葛亮就像老鼠见到猫似的,谁喜欢唠叨来唠叨去的,婆婆妈妈的没完没了唐僧啊?

通篇《出师表》,居然有十三处“先帝”,“陛下”二字仅有六处,全都是先帝怎么怎么好,先帝怎么怎么棒,先帝怎么怎么不易。

刘禅耳朵都听的长茧子了,嘴上不敢说,心中暗骂:“先帝这么完美,你怎么不随他而去啊!”

刘禅不喜欢诸葛亮,以至于诸葛亮死后,刘禅禁止大臣前往奔丧,也没提给诸葛亮立庙的事,后来,蜀国百姓一起请愿,刘禅这才同意立庙。



《出师表》里面大臣提到了四个,分别是郭攸之、费祎、董允和向宠。

向宠名不见经传,也没有过人表现,诸葛亮为何对他如此推崇备至呢?

向宠就干过一件事,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他跟着刘备去打东吴,结果蜀军被陆逊一把火烧的全军覆没,刘备大败而回,但向宠带的兵却完好无损。后来,刘备夸赞向宠小伙子不错。

仅凭刘备一句话,就判定向宠人不错,似乎有点牵强!诸葛亮貌似不够严谨啊!



但仔细分析向宠的身世,一切就豁然开朗了!

向宠他叔是向朗,向朗他爹是司马徽,司马徽是诸葛亮的好朋友。

孔明啊,孔明,说好的公私分明的呢?


一半秋色


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复杂,我们也不用过度解读诸葛亮的意思,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分析诸葛亮的立场,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相比于赵云魏延,向宠的确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么个人,我们在回答问题之前,先啰嗦几句给大家介绍一下向宠这个人:

向宠有个叔叔叫向朗,向朗这个人在荆州很有名望,师从司马徽,他和徐庶、庞统的私交很好,自然也是诸葛亮的好友。在建安十三年向朗就跟着刘备打天下了,算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当年马谡街亭失守,北伐失利。向朗犯了包庇马谡逃亡,知情不报的大罪,诸葛亮也没舍得杀了向朗,只是贬职惩罚。所以有向朗这个关系在,向宠和诸葛亮的接触自然没有太大阻力。

再说这向宠的确也有两把刷子,章武元年蜀吴爆发著名的夷陵之战,经过双方长期的对峙,最终吴国儒将陆逊巧用火攻,大破蜀汉军。蜀汉各个营地损失惨重,唯有向宠所带领的部队完好无损,得到了刘备的肯定。

刘备死后,诸葛亮权倾朝野,向宠虽然并无功绩,但是关系硬加上有先帝刘备的称赞,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先封都亭侯,后升中部督,负责管理宫廷的宿卫军,宿卫军在当时不会去前线打仗,就是专门保护帝王的军种,等同我们常说的禁卫军、御林军。

那么我们回到问题,为什么诸葛亮把这样一个保安头头写进了《出师表》里却没有提及魏延和赵云这样的大将呢?

首先,对于诸葛亮排挤赵云、魏延的说法,我个人表示反对,赵云和诸葛亮作为开国元老,两人的关系还是很融洽的,彼此评价都是溢美之词。

诸葛亮和魏延的确有点矛盾,但是两个人在政治上没有任何分歧。只是魏延对诸葛亮领兵作战的方式方法有很大的不满,这才是两者闹别扭的源点。回过头来说,提拔向宠也不等于排挤赵魏,难不成不用有能力的人了?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看诸葛亮的立场,诸葛亮《出师表》所表的对象是刘禅,《出师表》就是写给他看的。而当时诸葛亮的任务是举国北伐,像赵云、邓芝、马谡、吴懿这种有名有号的全都跟着诸葛亮到前线去了,魏延就更别说了,人家当的就是汉中的守门员。

所以腹地剩下近乎都是负责后勤,行政管理的文臣,向宠身为皇帝贴身保安大队长几乎是唯一一个有领兵作战经验的武将。诸葛亮想要刘禅汲取经验、虚心学习的对象除了向宠也没有别的选择。因为别人都去前线了,十万八千里的,就是刘禅想取经问道也没有那个条件。

所以,诸葛亮提到向宠: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原因就是刘禅身边,没有其他的大将,只有向宠还像个样子,除了他,没有咨询其他人的选择。

其次,向宠虽然有点本事,但是并无功勋,倍受提拔做到中部督的位置上已经破格了。诸葛亮想要再次提拔这个亲信,培养成自己的左膀右臂,自己再出面就不太合适。毕竟这蜀汉不是姓诸葛的,《出师表》上提一嘴,也是拉了向宠一把。但凡向宠会来事,能够和刘禅相处融洽,凭借自己的才能收到刘禅的赏识,再升几级也不是不可能。最好能当个皇帝的老师,这样再加上费祎、董允,更有利于以诸葛亮为核心的集团主持内部矛盾错综复杂的蜀汉。

当然,诸葛亮也是为了稳定后方,有自己人把持,也就是朝廷有人,诸葛亮外出打仗也才放心嘛。

向宠倒也做得不错,但可惜的是后来向宠死于平定汉嘉地区的叛乱的过程中,不过那个时候诸葛亮也已经死了。所以向宠作为诸葛亮集团的一分子,为蜀汉的稳定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最后捐躯为国,的确是一个可敬可用的将领。

三国鼎立的时代,培养国家的新鲜血液的任务,在我看来蜀汉比魏吴都要严峻得多。所以无论是现实条件还是政治目还是国情需要,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名向宠都是合情合理的。

至于赵云和魏延,跟向宠都不是一个辈分的,也不在蜀汉的权力中心,提他俩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毕竟《出师表》是给刘禅看的,目的是让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宫里面贤臣不多,小人横行,向宠显然是靠得住的贤臣,提他也就顺理成章了。

向宠最终与蛮夷作战身亡,清代学者端木埰曾写了这么一句评价向宠早逝的话:

“诸贤早逝,宿将只一赵云,内治只一蒋琬,向宠、董允以下力皆有不逮将相之任。”

想来,也是惋惜了……


杨角风发作


这个问题有点难度。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只向后主刘禅推荐了一个将领,那就是将军向宠。

这个向宠,籍籍无名,在将星灿烂的三国时代,实在太不出众。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在北伐之前的重要时刻,要向刘禅推荐一个这样平庸的将领呢?又为什么不推荐其他名将呢?

首先,我们来回答为什么不推荐其他将领的问题

很简单,因为蜀汉的名将都跟随诸葛亮北伐去了。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五虎上将已去其四。关羽张飞黄忠马超,都追随先主去了。只剩下赵云一个。他奉命与邓芝做疑兵声东击西去了。

剩下的将领,原荆州方面的,有魏延、马谡、向朗,原蜀中的将领有吴壹、张休、李盛、黄袭,汉中投降的王平等等,凡是能打的,诸葛亮都带走了。只好矬子里面拔将军,把向宠推荐给刘禅了。

其次,向宠自身素质过硬。

向宠是荆州人,他的哥哥向朗,是诸葛亮的好朋友。这样的人,绝对可靠。会全心全意维护刘禅的蜀汉政权。

而且向宠确实很能干,“畅晓军事”,曾经受到过刘备的表扬,刘备很认可他的才干。

向宠还有一个最大的有点,就是性格平和,善于团结人。这是诸葛亮最看重的。“性行淑均”“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诸葛亮出征在外,最怕的就是后院起火。向宠性格平和,统管后方人马,能够使队伍和睦。这是最大的贡献了。


上将嗳福斯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这就是诸葛亮《前出师表》中对向宠的评价,认为通晓军事,连先帝刘备都认为其很有才能,让后主刘禅军营中事情,可以全部咨询向宠。


一、向宠何许人也

向宠是向朗兄长之子。刘备时历任牙门将,在陆逊火烧连营,蜀军大败之际,唯独向宠所率队伍完好无损,被刘备称赞能干。

刘禅即位后,向宠被封为都亭侯。因为向宠在军队中深得人心,被大家共同推举为中部督,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军。

所以,诸葛亮在北伐时,向后主刘禅推荐向宠,一是向宠有军事才能;二是向宠深得军心;三是向宠的职位就是负责宫廷安全。

还有一个事例就证明向宠深得部下军心,在汉嘉地区蛮夷发生叛乱,向宠率军前往平定,在混战中身亡。当向宠的属下得知向宠被害后,返兵奋力冲杀,把向宠的遗体夺回,然后送回成都安葬。

二、赵云、魏延都去哪了

这篇《前出师表》写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之际,此次出征诸葛亮拟夺取魏的长安,然后一举图定中原,恢复汉室江山。

而此时赵云、魏延随诸葛亮转驻汉中,魏延还被升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按理赵云一直被刘备委托负责家眷及后方安全事务,因此,才有赵云两次在长坂坡从魏军中、拦江从孙夫人手中救下刘禅的功绩。但自刘备入蜀以来,赵云由后方转为前方跟随出征,多次参与征战,也在没有参与刘备宫廷安全工作。


此时赵云身为镇东将军、永昌亭侯,在此次北伐过程中,赵云、邓芝为疑军兵出斜谷道,占据箕谷,吸引魏大将军曹真率领主力大军阻挡;而诸葛亮率蜀军主力兵出祁山,最后由于马谡失街亭,致使祁山战场主力北伐失败。此战之后第二年,赵云就病故。

而魏延一直跟随诸葛亮出征,一直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封南郑侯。建兴十二年(234年),在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与长史杨仪素有嫌隙,此次由杨仪主持军务,魏延拒不从命,最后被马岱斩杀。


安定郡小书生


对于不太熟悉三国这段历史的人,向宠估计也就是个路人甲的角色。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诸葛亮却在《出师表》中对他进行了高度评价,诸葛亮在表中是这样说的:“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意义就是说,向宠性格好,知晓军事,先帝刘备曾认为他很有才能,众大臣也对他的评价非常高,所以宫中宿卫之事,可以全部交给他来负责,他必然能够做得让大家都满意。

这里,不少人就很是疑惑,按理说不管是赵云还是魏延,才干能力都比向宠强上好几倍,诸葛亮为什么不提他们呢?

其实呢,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在他准备第一次北伐时上奏给刘禅的,目的是推荐一些人来协助刘禅处理宫中各项事情,以保证都城的稳定和太平,这样也好让诸葛亮不用担心后方出乱子。



当时的魏延、赵云、马谡、王平、杨仪等人,都即将跟随诸葛亮一同北伐,诸葛亮自然没办法把他们推荐给刘禅,因为推荐也没用,刘禅如果在后方遇到问题,也找不到魏延和赵云的人影。

反观向宠,还有费祎、董允这些人,都是留守在成都大本营,所以诸葛亮在临走之前,就把他们推荐给了刘禅,让刘禅把宫中的事情交给他们来处理。而这些人基本都是丞相府的人,诸葛亮对他们比较知根知底,相当而言会比较放心。

对于费祎、董允两人,因为知名度比较高,在蜀汉后期又是位高权重,所以很少有人对他俩产生怀疑,但是向宠呢,诸葛亮为什么觉得他是保卫宫廷安全的不二人选呢?这其中的原因,就如诸葛亮自己说的,向宠首先是刘备看上的人,当年夷陵惨败时,刘备的大军都狼狈往回逃,各营都损失惨重,唯独向宠所领完好无损,刘备称其能干。



这层意义上来,

诸葛亮给向宠推荐的保卫皇宫的人选,并不是诸葛亮的嫡系,而是刘备看上的人,这样对刘禅来说,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接受,不会引起他内心的反感。其次,向宠做事稳重,军纪严明,但性格却有很好,和大家的关系都处的比较好。

我们都知道,京城里都住着高官、皇亲国戚。当城防司令的,如果做事很慌乱,纪律又不好,遇到危险,怎么保卫京城的安全呢?同时,因为京城高官比较多,而且宿卫皇宫的将士很多都是权贵子弟,如果负责人做人做事太严肃,很容易遭到大家的反感和排斥,而向宠做事稳重的同时,性格又非常好,大家都比较佩服他。

所以,等到诸葛亮北伐时,向宠就被升迁为中领军,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军。而在宠负责保卫京城后,京城就基本上没出过大事,更没发生过什么乱子,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向宠确实是宿卫皇宫的不二人选。

后来,等到诸葛亮去世后,朝廷调遣向宠南下平定蛮夷之乱,结果他在混战中被蛮夷所杀,这其实也再一次证明,向宠毕竟适合京城保卫,而不适合带兵野战。诸葛亮当年把他留在成都,而没有带去北伐,就是知人善任的表现。


我是赵帅锅


在《三国演义》里面,向宠的名字只出现过一次,就是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举荐向宠: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段话的背景是什么。这是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发动北伐的前夕,给后主刘禅写的信。诸葛亮是蜀国的顶梁柱,他一走,蜀国必定会生乱,诸葛亮自然也清楚,所以,提前进行人事安排,给刘禅推荐一个合适的班底,能在北伐期间,稳定蜀国。所以,诸葛亮举荐向宠的目的,就是相信向宠能稳定蜀国的留守军队,不会出什么乱子。

这段话中,诸葛亮给了向宠很高的评价,不止是诸葛亮,连先主刘备也十分看好他。但就是这么个厉害的人物,为什么存在感这么低,以至于给人“名不见经传”的感觉呢?其实,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向宠主要活跃在后三国时代,第二是向宠很少参加对外征战,主要是掌管蜀国后方,稳定蛮夷部落。

我们所熟知的三国名将,大都是来自于《三国演义》,问题是,《三国演义》主要描写的是三国时代前期的纷争权谋,里面的很多名将都是活跃在三国前期,比如蜀国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国的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还有吴国的“江表十二虎臣”,包括程普、周泰、甘宁、凌统、徐盛等,当然,相比起来,吴国的江表十二虎臣还有有很大的水分的。

诸葛亮出师北伐时,这些人要不早已战死沙场,要不老迈体弱,已经不能再胜任军营事物了。像蜀国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已经去世,剩下赵云,也已经垂垂老矣,诸葛亮写北伐写出师表是在建兴五年(227年),两年后,即229年,赵云就去世。至于魏延,刘备打下汉中时,魏延被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之后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保持了汉中的稳定。诸葛亮北伐后,魏延都会随行,充当先锋。在后期蜀国人才凋零的情况下,魏延是难得的一员猛将,诸葛亮自然也不会把他放在后方。

向宠初次崭露头角是在刘备讨伐东吴期间,这时候向宠的官职是牙门将,大概相当于主将账下的偏将。担任牙门将的人一定要有勇有谋,蜀国的大将魏延、王平都曾担任过牙门将。由于刘备轻敌冒进,被陆逊用火攻打败,一时间,刘备大军兵败如山倒,各自逃窜。各部均损失惨重,唯独向宠一部保持完好,从而被刘备称赞。建兴元年(223年),刘禅即位,向宠被封为都亭侯,后来被推举为中部督,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军,大概是禁军统领。

延熙三年(240年),汉嘉地区蛮夷发生叛乱,向宠率军前往平定,在混战中身亡。由于向宠平时深得部下军心,所以在向宠的属下得知向宠被害后,返兵奋力冲杀,把向宠的遗体夺回,送回成都安葬。向宠爱兵如子,作战身先士卒,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性行淑均”,也是恰如其分。


一卷青史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向宠,而不是赵云,魏延,原因很简单,诸葛亮要带赵云和魏延出征,而不是向宠。可是,诸葛亮为何要提“名不见经传”的向宠,而不是其他的留守大将呢?看看向宠此时的职务“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三国志.向宠传》。所以,向宠之职,在于蜀汉安危之腹心,倘若有别有用心之人担任,便可直接挟持刘禅,掣肘诸葛亮,动摇了蜀汉的根基。那么,向宠又凭什么让诸葛亮信任,并担当如此重要的职务呢?



首先从向宠的家世说起,他可是根正苗红的荆州集团人物,这还不止,从他叔叔向朗和诸葛亮,马谡的交往来看,向氏家族是大族,和马氏,诸葛氏都有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思。一伐中,担任丞相长史的向朗,还曾经一度包庇战败惹祸的马谡,被诸葛亮免职,但是不久就被复用为光禄勋,后又为左将军。不单是向朗,向宠,向朗之子向条,景耀中担任御史中丞,归晋后成为江阳太守,南中军司马;向宠之弟向充,历任蜀汉射声校尉尚书,归晋后任梓潼太守。所以,向氏家族还是混得不错的。言归正传,在蜀汉先混起来自然是向朗,刘备让他都督秭归,夷道,巫县等四县军事,因此作为向朗之侄的向宠,受到蜀汉的提拔,培养,和其家族,自身,特别是向朗的影响是免不了的。



首先,向朗对向宠的入仕肯定起一些作用,因为向宠成名于刘备的夷陵之败,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向宠一营完好无损。这里,说明了几个问题,第一,向宠确实具有很强的军事能力;第二,向宠能全身而退,证明对夷陵,秭归一带十分熟悉,源于向宠可能就是在向朗主持四县军务时入的职。影响最大的,其实是第三点,向宠的军事管理思想就是源于向朗。根据《三国志.向朗传》注引《襄阳记》:

朗遗言戒子曰:"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

意思是,《左传》说,得胜之军靠的不是部队多少,而是要看众人能不能团结一致,天地和谐,万物自然滋生,团结就是力量云云。再看《出师表》对向宠的描述: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

可见,向宠和向朗的军事思想一致。



再看向宠的履历表现,和另外一个大将更是相似,谁呢?就是赵云。刘备入蜀时,赵云留在荆州担任别部司马,就是负责部队的日常管理,训练工作;刘备入成都,赵云为翊军将军,统帅禁军;建兴元年,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到了一伐时,赵云就彻底从幕后走到台前,作为偏师北伐。向宠就是一伐前后,接棒赵云,升任中领军,成为护卫宫中,统领禁军的大将。另外,向宠在夷陵之战全身而退,赵云在箕谷之战也是如此。

所以,向宠不是名不见经传,而是后起之秀,蜀汉和诸葛亮是把他作为重要的后备将领培养,《出师表》自然要和费祎,董允,两个跨代接班人相提并论了。另外,就是宫中管理和安危都交给董允,向宠等人,诸葛亮五次北伐才能不担心后方问题。可惜向宠后来牺牲在和叛乱的夷人作战中,否则地位可能会在姜维,诸葛瞻之上,也没黄皓什么事了。


大飞熊骑士


如果知道这篇文章,是出师之前,为安定后方,而给刘禅上的劝勉书,就明白为什么不提赵云与魏延以及其他将军,因为赵、魏等军人,属于前方,属诸葛亮自己管辖调遣,不用提及。

故而,名为《出师表》,其实相当于《诫子书》,相当于千年后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告诫刘禅做好自己,管好自己的事,别给北伐拖后腿。

文中不厌其烦地用了十几个“先帝”,意思是,我说的话是你老爸的的意思,我是看在你老爸的份上,才如此兢兢业业,否则我就在“南阳”过着闲云野鹤一般逍遥自在的神仙日子。你一定要把你老爸的“遗德”发扬光大,否则就是不肖子孙。你得听从我们的意见,否则就“以塞忠谏之路”,这样做,也是为了你老爸的遗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出师之前,安定后方,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宫中”是指刘禅的职责范围,“府中”是丞相府,自然是诸葛亮自己的职责范围。意思是,你的人你管,我的人我管。正因诸葛亮,担心后方不稳,才具体叮嘱宫内之事,大力推举郭攸之、费祎、董允及将军向宠这些在后方的人,这些人都曾受到先帝的表扬与简拔

诸葛亮当然有他担心后方(宫中)的苦衷,在此先回顾一下给刘禅上《出师表》的时代背景。

208年,因借助刘琦的一万兵马,刘备才有资本与孙权联合,才有了荆州这个落脚点。随后经过5年多的风风雨雨,于214年得了益州,继而又经过4年多的苦战,218年攻占汉中。可好日子只是刚刚看见了一丝曙光,转眼之间又滑落到亡国的边缘

。一年后,即219年关羽全军覆没,荆州丢了。关羽全军覆没三年后,头脑不冷静的刘备,于222年伐吴,在夷陵之战又是全军覆没。

诸葛亮殚精竭虑,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呈现兴旺景象,故而他能“深入不毛”南征孟获,也自信称“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可此时的蜀汉也只是大病初愈,用今天的话说,只能吃补药,不能吃泄药

。何况曹丕不是孟获,中原不是不毛之地。

宫中府中,不能俱为一体的危害事例,在当时也有。

例如,198年,曹操南征张绣。曹操获胜后,因宫内出事北撤,被贾诩抓主“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遭张绣追击而惨败。

诸葛亮的担心,也的的确确发生在自己身上。231年,诸葛亮围祁山,与司马懿斗智斗勇之时,刘禅听信谣言,给诸葛亮下旨退兵。

《出师表》分前、后两篇,(有人认为《后出师表》是伪作,《三国志》也未收录。但大多人仍认为是出自诸葛亮之手。)

前、后两篇对比,《后表》明显没有《前表》的自信。如果说《前表》主要劝诫刘禅需继承“先帝遗德”,那么《后表》则主要分析时局不利,人才匮乏。

《后出师表》提及了许多武将,但是在诉苦,例如提及赵云:“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

《后出师表》还提及了“关羽毁败”。也难怪,260年,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缪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