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200多万两用9年时间修建的乾隆裕陵地宫里为何有那么多积水?

尚宫女史


乾隆自称是十全老人,他不仅长寿,还是康乾盛世的缔造者之一,有这么多美好的称谓,似乎乾隆真是不可多得的明君。但实际上对于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后,就会对乾隆在位时期有不同的看法,乾隆时期虽然是盛世,但是离不开雍正的努力,而乾隆的所作所为看起来更像是在败家,他多次下江南游玩,后来还让官场养成了腐败之风,所以真的无法将乾隆看做是一位多么伟大的帝王。但是除去对乾隆的评价不论,他的裕陵也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疑问,裕陵地宫曾经积水,而裕陵的修建其实十分仔细,所以应该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裕陵积水呢?

其实裕陵的修建耗时九年多,而且花费了两百多万两白银,可见乾隆对于裕陵是十分重视的,裕陵中所选用的材料都很名贵,工程浩大又仔细,后来裕陵竣工后乾隆也感到非常满意。但是这个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事,裕陵居然积水了,由于裕陵出现了这一严重的问题,让乾隆震怒,毕竟这是他死后长眠的地方,出现这样的差错是不祥之兆,所以马上就派人去整修,后来经过了很多努力,终于将积水问题解决掉了。

但是说来也邪门,就在积水问题解决后,就开始有很多嫔妃相继离世,后来乾隆将他看重的嫔妃葬在了裕陵,在乾隆四十年时,在他人生后期比较重要的一位女性也离世了,她就是令妃,而令妃比乾隆要小十多岁,可见乾隆确实长寿,都把妃子们给熬死了。

后来直到乾隆离世,裕陵都没有再发生积水现象,但是在1928年的时候,裕陵再次积水,这次积水十分严重,据说用了五天才将积水解决,虽然这次积水问题算是处理完毕,但是后来裕陵经常有积水,由于积水问题始终无法彻底解决,后来这部分景区都关闭了。

其实关于裕陵积水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乾隆皇帝的裕陵被盗让皇帝震怒,不想要让其他人接近裕陵,所以才会有积水,当然这种说法过于迷行,是不可靠的。其实更多的原因应该在于裕陵修建的位置不当所致,也许在修建裕陵之初就没能处理好排水问题,乾隆在位时的积水现象也没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所以后来才会发生多次积水现象。


历史课课代表


清代皇陵地宫渗水的除了乾隆的裕陵外,还有康熙的景陵和道光的慕陵。雍正之所以将陵址选在西陵区,就是因为九风朝阳山陵址有砂石,害怕地宫渗水。由此可见,地宫渗水是皇陵修建中很难克服的问题。

乾隆的裕陵可以说是清皇陵中问题最多的陵寝,除了难以解决的地宫渗水问题外,还有地宫不在中轴线上,因隧道打夯而振裂月光石等问题。裕陵不但自身问题多,而且是除慈禧定东陵外,被盗掘次数最多的。

第一次盗掘是在1928年,孙殿英将裕陵地宫宝物洗劫一空,之后溥仪派人对帝后遗体重新殓葬,当时地宫中的积水有两米深。第二次盗掘是在1945年,一群土匪盗掘了景陵、惠陵和定陵,顺带对裕陵进行扫荡。

第三次盗掘是在解放前,陵区周边的一群不法村民对被盗陵寝进行了扫仓,将各陵寝金井中的宝物扫荡一空。1975年,河北省文物处对裕陵地宫进行清理并开放。之后每到雨季,裕陵地宫就会发生渗水现象。

雍正将自己的陵寝选在了距东陵数百里外的易县永宁山,面对祖陵一东一西的现状,这让乾隆很是为难。经过十多年的考虑,乾隆开创性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并决定自他起实行父与子东西陵分葬的“昭穆制度”。

乾隆八年,陵址选定在东陵区的裕陵开始建造,乾隆十七年竣工,共历时九年,耗银两百万两。裕陵修建的富丽堂皇,其石像生的数量已超过康熙景陵。如此精心打造的裕陵地宫,其实在修建时就已问题百出。

裕陵地宫中的最后一道金券没有处在正中位置,也就是说乾隆的棺椁并不是处在地宫纵向的中轴线上,而是偏向了西南方。皇陵在修建过程中,乾隆的岳丈、水利专家高斌就曾提出地宫方向与地面建筑有夹角。

而当时已经是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乾隆对此大为不悦。最终只能照此继续修建,在陵寝竣工的当年,乾隆决定将早已去世的孝贤皇后、惠贤皇贵妃和哲悯皇贵妃三位后妃葬入地宫,并顺便视察自己的万年吉壌。

但地宫的景象让乾隆大吃一惊,当时的地宫发生了严重的渗水现象,积水已经漫过了放棺椁的石床。乾隆当场大发雷霆,难道自己百年后要躺在这积水中不成。于是下令工部和相关专业人士马上彻查渗水原因。

地宫渗水是所有皇帝最不愿见到的闹心事,乾隆的生母孝圣宪皇后在葬入泰陵前,乾隆曾两次让人查看地宫有无渗水现象。道光的宝华峪地宫出现渗水后,道光不仅严惩了监修大臣,还破例将陵寝搬到了西陵。

经过严密的排查,工部认为裕陵地宫渗水是因为地宫中两个轴线的密合度不够,还有精美的石刻也影响了密合度。乾隆听取汇报后,马上命令工部着手整改。工程完成后,直到乾隆驾崩前,再也没有发生渗水。

渗水似乎盯上了乾隆的裕陵,在他驾崩后,地宫又开始渗水。嘉庆闻讯后,立即令御前大臣绵课查看,绵课发现打夯时,遭成第一道石门上的月光石开裂,继而发生渗水。绵课向嘉庆皇帝进行了汇报。

最终嘉庆决定改用砖砌,在解决渗水问题的同时,要加固石门上的月光石。在乾隆棺椁葬入地宫后,取两根石柱支撑月光石,防止塌陷。裕陵地宫在关闭后,无人在知道封闭后的地宫是否再渗过水。

直到乾隆下葬129年,在孙殿英盗掘裕陵之后,人们才发现地宫中积水有两米多深,乾隆的棺椁已经泡在水里。由此可知,乾隆生前和驾崩后的两次整修,都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也就是说渗水的原因并未找到。

那么,乾隆的裕陵地宫为何会出现渗水现象?结合文献记载及专家的深入调查,裕陵地宫渗水的原因可总结为:一是裕陵地宫深度不够。裕陵地宫的深度不到十五米,这与明代皇陵相差甚远,明定陵有三十米深。

地宫挖掘深度不够,自然就容易发生渗水。二是裕陵地宫缺乏排水设施。裕陵地宫不但很浅,还缺少排水设施。道光的慕陵就吸取了教训,设置了排水沟。三是陵址的选择有问题,所选的地形坡度不易排水。

四是地宫出现两个轴线,严重影响了建筑间的密合度,再加上工程质量不行,因此出现渗水的硬伤。乾隆千算万算也没有算到自己百年后竟然一直在积水中泡着,他生前的担心竟然变成了现实。

乾隆也曾想过弃之不用,但裕陵的建造太过豪华,废之又太过可惜。建筑物料所用的金丝楠木都是采自川广云贵的密林里,工艺复杂的金砖是来自苏州,整块的艾叶青石料还来自天津,这些都使乾隆不得不用。

总之,乾隆裕陵地宫渗水的成因非常复杂,主要就是地宫深度不够和陵寝选址不佳所造成,当然还有其它原因。豪华的地宫发生渗水,让乾隆进退两难,最终他还是相信了工部的补救措施,但却治标不治本。


野史也是史


清代陵寝地宫积水问题及龙须沟的设置

清东陵裕陵地宫的积水原因和所花费的银两及时间并没有什么关系,主要问题在于陵寝地宫的设计问题,而导致陵寝设计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即是没想到地宫会出现积水的情况,所以就不可能设置可以排出积水的设施从而导致地宫出现积水。而裕陵地宫积水问题的原因除去没有排水设施外大概有三个:

⒈地宫位置处于地质断层带上

清东陵陵区位于河北遵化昌瑞山下,而昌瑞山下恰好有一条地质断层(现代科学测定),而康熙皇帝的景陵和乾隆皇帝的裕陵都恰好位于这条断层上,地质层的不稳定当然会导致上面的建筑发生变化,裕陵地宫积水主要是地下泉水在地宫地面涌出的,而裕陵建造完成时离乾隆皇帝入葬还有几十年的时间,这段时间里裕陵地宫是没有出现积水或者说积水问题不大,所以很有可能是以后的时间受地质断层影响导致地下水位发生变化,进而使得泉水从地宫地面涌入导致积水。

⒉地宫埋藏比较浅

清代陵寝的地宫普遍埋深很浅,相比于明代十三陵来说差的多了,十三陵定陵埋深27米,相当于九层楼的高度,而乾隆皇帝裕陵地宫的埋深只有不到10米,这个深度受地下泉水影响比较大,笔者家乡就在东陵,过去山坡地上经常会出现泉眼,特别是雨量特别大的时候,所以地宫埋深太浅也会受影响。


综上所述,裕陵地宫积水就是因为埋深浅又处在地质断层上导致地下泉水涌入,而地宫又没有设置排水的龙须沟所以导致积水出现。有的说法把裕陵地宫精美的雕刻作为地宫出水的原因之一,其实是没有道理的,雕刻只是在汉白玉石的一面,其他面是没有的,对于接缝处来说没有影响,而且地宫出水主要是地面涌泉导致,并不是墙壁及地宫顶往下渗水,所以并不是这个原因。


其实清代各陵寝中从道光皇帝的慕陵才开始设置地宫排水的设置,即所谓的“龙须沟”,之前的陵寝都没有设置龙须沟,因为地宫一旦封闭以后就不会再打开,所以后人也不会知道地宫里面有积水。


那为什么会从道光皇帝的慕陵才开始有龙须沟呢?大家知道道光皇帝的慕陵在易县清西陵,但是最开始是在清东陵建造的陵寝,而且地宫还葬入了一位皇后,清代皇帝陵地宫在皇帝未葬入时可以先葬入皇后或后妃,地宫并不封闭,所以守陵官员才发现地宫积水了,但就是因为发现地宫积水被废弃,所以又在西陵选址建造陵寝,而重新建造的陵寝就吸取教训开始在地宫设置龙须沟以排出将来有可能出现的积水。自此以后清代的皇帝陵、皇后陵及妃园寝都设置了可以排水的龙须沟。


一般龙须沟都是在地宫内设置地漏,通过地下设置的管路流到地宫外面陵寝两侧的马槽沟或是隆恩门外的玉带河里,所以在地面是看不到的,因为清代陵寝基本都建在坡地上,建筑地形是一点一点升高的,所以地宫位置很多都高于陵寝前的建筑地面,这样地宫内如果有水就会自然通过龙须沟排出去。大家如果来东陵游玩别忘记在地宫内找找龙须沟地漏,看看马槽沟或者玉带河泊案上的龙须沟出口。(以下图片来源于徐广源老师)



孤竹公子


清朝皇帝普遍继位以后便开始寻找陵址,确定万年吉地,是为国之根本。

乾隆皇帝继位以后,时间不长,便有大臣上奏,请皇帝尽快确定陵址,修建陵墓。

一般情况下,像这种事情基本有几个大臣打头,皇帝也就同意了。但是乾隆却没有,而且这件事情一拖就是六七年之久,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另辟陵址,没有和祖陵在一起,子随父葬。按说乾隆也应该在清西陵选陵址。

确实也是来到清西陵选过陵址,但是没有用。因为他不想冷落了清东陵,同时也很崇拜自己的爷爷康熙皇帝。

最后发明了“昭穆之制”,乾隆就这样去到了清东陵。

但是,乾隆千挑万选的胜水峪却有着风水的缺陷。




在地宫修建好了以后,居然出现了漏水的现象,虽然后来通过补救,在乾隆下葬之前没有再出现这种情况。但是1928年,孙殿英盗乾隆墓的时候发现积水很深。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一,胜水峪地势平坦,不利于排水。

由于乾隆地宫所在的胜水峪地势非常平坦,不利于山上的水排出去,这个地方又多了一个大坑,这个水自然就会渗到这个坑里了。

而且清朝的地宫深度普遍都在十几米,有一些浅,这个水自然就会在聚集到地宫了。

其二,设计问题。

乾隆的地宫设计的有问题,出现了两个中轴线,地宫出现了夹脚。这样就不利于防水修建了。而且古代又没有这么好的放水设施。

那为什么会出现夹脚呢?有研究人员发现,乾隆的地宫是斜的,它向金星山的方向斜了过去,所以出现了夹脚。

至于为什么,可能是出于风水上的考虑吧。

所以,因为有了夹脚,防水不好做了。

其三,技术不够先进。

道光因为地宫被淹,把陵迁到了清西陵。但是他不仅仅迁到了西陵这么简单,为了防止地宫再次漏水,还发明了清陵中首创的技术——龙须沟。

这个龙须沟是干什么的?它的作用就跟我们今天的地漏是一样的,用于地宫排水。

从道光以后,所有的皇帝地宫之中都有龙须沟。我们去光绪的崇陵就能看到,地宫中也有渗水的痕迹,但是却没有积水。因为水已经顺着龙须沟排走了,自然也就没有积水了。

但是乾隆皇帝时期还没有龙须沟,只能是做好防水。如果当时有了龙须沟,乾隆大帝也不至于泡在水里了。

乾隆地宫的漏水,可以说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是人为的,更是自然的。我们现在能做的也只有保护好那些留下来的文物。


观复一鉴


首先地宫挖的比较钱,不超过十五米,如果深一点可能渗水的问题就好一点,第二,没有排水设施,第三南北地势坡度缓,不利于水流走赶上下雨,雨水没法流走,就会渗下来,第四,他的地宫两个轴线,本身是有十几度的歪斜,影响建筑密合度,第五,内有大量雕刻,拼接地方多,本身也不利于建筑的密合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