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东迁之后的周王室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二流诸侯的?

舆地铲史官


王室东迁之后,虽然周王还是号称天下之主,但到后来其实力确实是大大下降了。虽然不能说周王室就是诸侯国,但到春秋中后期,不要说二流诸侯国,周王室实际上连某些三流诸侯国都不如。

以春秋中期为例,晋国和楚国为两个“超级大国”,属于一流发达国家;齐国、秦国、吴国属于二流的次发达国家;郑国、宋国、鲁国、北燕、卫国、曹国、陈国、蔡国、莒国等等属于欠发达的三流国家;其余的滕、许、徐、杞、邾、倪、薛、沈等等,属于不入流的小国了。周王室实力,甚至比郑国、宋国、鲁国等等三流诸侯国中的强者都远远不如,实力只能处在三流诸侯国中排名靠后的位置。

这就是周王室到春秋中期后的真实实力,题中称周王室相当于二流诸侯国,实在是对周王室高看了一眼。

然而,周王室又是如何逐步堕落到三流诸侯国水平上的?


公元前771年,西申国联合犬戎、鄫人灭了西周,使得犬戎大量涌入渭河平原。周平王虽然依靠犬戎击败了父亲周幽王而得到了王位,但是犬戎的桀骜不驯使得周平王无法有效控制他们。这就让周平王还未东迁之时,已事实上失去了渭河平原。而在崤山以东的洛阳盆地,由于天下诸侯另立姬余臣为王,因此东周洛邑一带也非周平王所有。

这就意味着,东迁之前,周平王不过是一个“空头”周王,不但承认他为王的诸侯国少得可怜,连他实际统辖的周王国土地也少得可怜。

后来携王姬余臣不得人心,被天下诸侯抛弃。郑武公和晋文侯干脆就改投周平王门下,与携王政权作对。为了笼络这两个投奔自己的诸侯,周平王赐予晋国汾水流域的土地,赐予郑国洛阳盆地周边的土地。这两块地域,都分布着大量小诸侯国,周平王此举,实际上就是允许晋国、郑国在这两块地域党同伐异,自行扩张领土。

公元前759年,郑国完成了洛阳盆地周边扩张的任务,控制了中原通往洛阳盆地的各大交通要道;晋国也在汾河流域扩张完成,消除了黄河以北对周王政权的威胁。于是,在这一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始了与携王姬余臣的直接对抗过程。

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杀死了携王姬余臣,使得周平王彻底成为了天下唯一的王。

这时,正是东周王室最为强大的时刻:虽然失去了渭河平原,但占有北到太行山下,南至今河南郏县一带,西临秦岭余脉,东到嵩山之脚的广大地区。整体实力评估,周王室虽然丢失了一半多的土地,但此时周王畿实控土地依然超过当时绝大多数诸侯国,足以与卫、鲁、齐、郑、晋等等强国比肩,称得上是“一流”。


然而,好景不长。

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公元前744年,郑武公去世。两位长期与周王室合作的诸侯先后去世,晋国与郑国随之陷入内乱,无法助力周王室进一步扩张势力。因此,在此后大约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周王室显得一直停滞不前。

在周王室看来,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停滞,都是由于郑庄公造成:虽然他占据着执政卿位置,却长期不理朝政,甚至鲜少来王室朝觐。这一方面是因为郑庄公年龄幼小,另一方面是郑庄公担心母亲与弟弟作乱,不敢轻易离开国土。由此,周王室一度想再任命一位执政卿,来填补郑庄公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空白。

这诱发了周王室与郑国之间的政治矛盾;为弥合这一矛盾,周平王曾主动提出周郑交质以增强互信。可最终在周桓王执政期间,周、郑之间的矛盾还是走向了恶化。公元前707年,周桓王撤销了郑庄公执政卿之职,郑庄公因此赌气不去王室朝觐。周桓王顺势联合卫、陈、蔡三国前去攻打郑国,却在长葛之战中反倒被郑人击败!

长葛之败,对周王室的影响极其恶劣。

首先,长葛之战后,周、郑关系彻底恶化。周王室能成功东迁,就是依靠郑国和晋国两个得力助手。可晋国陷入曲沃与晋侯之争不能自拔,郑国又被周王室排挤开外,这意味着周王室失去了长期依赖的两条“腿”。而此时,甘愿当王室“新腿”的蔡、陈、卫、西虢等等诸侯国,无论是实力还是能力,都无法与晋、郑二国相比。因此,在失去了有效的支撑力量后,周王室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其次,周王室与郑国决裂,也就意味着失去了那些与郑国交好诸侯国的支持。当时与郑国交好的诸侯国中,赫然就有齐、宋、鲁等等实力派诸侯国。失去了众多实力派诸侯国的支持,周王室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也就成了镜花水月。

最后,长葛之战的失利,让东周诸侯一下子都看清了周王室外强中干的本质。长葛之战的次年,楚武王就率军攻打随国,向周王室要求尊封;齐僖公则加强了对纪国的压迫力度,迫使纪国向鲁国求救。长葛之战后的第二年,曲沃庄伯就诱杀了晋侯,发起了新一轮向晋侯的进攻。从上述这些事实可见,原本就有弑父篡位嫌疑的东周王室,在天下诸侯心目中彻底成为了可有可无的牌匾,已是无足轻重了。


周桓王之后,虽然周庄王、周僖王还曾试图挽回王室颜面,但已经无力回天了。

不但是外部诸侯轻视王室,周王室内部还屡屡爆发内乱:周庄王时期,有周公黑肩之乱;周惠王时期,有王子姬颓之乱;周襄王时期,又有王子姬带之乱……。为平定这些内乱,周王室不得不多次出让大量的利益给诸侯霸主,求他们来帮助王室。为奖励晋文公平定王子带之乱,周襄王就将王室黄河以北的土地几乎都赏赐给了晋国。这些类似举动,无疑是割肉饲鹰:壮大了诸侯国实力,却削弱了自身。


所以,到了春秋中期以后,虽然在晋国扶持下,周王室还维持着天下之主的尊严,但其实力已远不如东周的一些三流诸侯国了。


这一过程是究竟怎样发生的?

回想整个过程,其实周桓王选择与郑国决裂时,周王室的命运就已注定了……。


欲云谈史论今


西周末年,周幽王宠爱爱妃褒姒,废掉了申国出身的申后及其所生太子宜臼(即周平王),分别立褒姒及其所生子伯服为王后和太子,当申后及宜臼逃奔到申国后,其父申侯为维护自己家族利益,伙同犬戎部落进攻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由于之前为博美人一笑,搞了“烽火戏诸侯”,这下狼真的来了,再放烽火招诸侯勤王也不再管用。于是,周幽王被杀于骊山脚下,申侯于是立宜臼为天子,即周平王。犬戎在镐京地区四处抢掠,将镐京洗劫一空。周平王看到镐京残破,犬戎肆虐,便有心迁都洛邑。平王东迁标志着周王室王权开始衰落,也标志着春秋时期开端。从此之后,东周王室开始一步步变为二三诸侯国,直至战国末期被秦国所灭。这其中有几项标志性事件加速了周王室的衰落。

是周平王东迁后,王畿大幅度缩水,国力大减。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之余,还为自己留下直接管辖的王畿,王畿范围西起宗周丰镐二京,直至成周洛阳。包括整个关中地区和洛阳盆地,沃野千里,物产阜盛,是支撑周人灭商建国,分封诸侯,乃至历代征伐大事的根据地。平王东迁后,原来的宗周地区残破不堪,已经难以有效维持,加上犬戎的威胁,就封给护驾至洛阳有功的秦人祖先,但是需要他们自己夺回封地。加上迁都至洛阳后,护驾有功的晋国和郑国也分别得到城池的赏赐,周天子可控制的王畿大幅度缩水,国力也相应大减。

二是周平王即位法理正统性倍受质疑,在诸侯国中的权威开始动摇。东周初年,其实有过一个长达二十多年的“二王并立”的时期。即此时的周王除了周平王宜臼外,还有一位周幽王之弟周携王余臣。周平王在犬戎之乱中有“弑父弑君”的嫌疑,同时也因为申侯等人伙同犬戎对宗周地区进行杀掠,使得周平王在宗周其实很不得人心。当时在宗周的周遗民、大贵族和原本朝廷中的邦君、诸正都不支持宜臼,转而在虢公翰的率领下拥护周幽王之弟,王子余臣为周携王。双方围绕周王室的正统性展开长期争斗,谁都难以轻易消灭对方,这时候实力强劲的同宗晋国就成为双方拉拢的对象。最后,在东周平王答应将多座重要城池赐给晋国的前提下,晋国出兵杀死周携王,结束了周王室“两王并立”的尴尬局面。《系年》载:“晋文侯仇乃杀惠王(周携王)于虢,诸君诸正焉始不朝与周”,但随之而来的是,众多邦君诸正开始蔑视东周王室权威,拒绝朝觐周平王。

三是周桓王执意伐郑,彻底让各诸侯国看清了东周王室虚弱的本质,周王室权威一落千丈。东周王室东迁主要依靠晋国和郑国的支持。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继位后,对郑国不加礼遇,导致双方矛盾开始激化。于是,周桓王十三年(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就剥夺了郑庄公在朝廷担任卿士的资格,郑庄公因此不再朝觐周王。同年秋天,周桓王带领诸侯讨伐郑国,郑庄公出兵抵御。周军最终大败。郑国的祝聃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周桓王虽然受伤,但还能指挥军队。祝聃请求前去追赶,郑庄公说:“君子不希望欺人太甚,哪里敢欺凌天子呢?只要能挽救自己,国家免于危亡,这就足够。”于是鸣金收兵,周桓王逃走,史称繻葛之战。战后当天夜间,郑庄公派遣祭仲前来慰问周桓王及其左右随从。繻葛之战使得各国彻底看清了周王室虚弱的本质。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各国诸侯不再为周王室马首是瞻,各国互相征伐争霸的格局拉开了序幕。




沧海拾遗录


周王朝的衰败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是褒姒一个妇人导致了周王朝的衰落。笔者认为周王室的衰落跟以下四人四事密不可分:周公旦的礼治,周昭王的南征、周平王的东迁、周桓王的伐郑。以上四人的主导的四个历史事件让周王室不可必免的走向衰亡。

周公旦是周王室的真正建立者,尽管是周武王灭商建周的,但是真正让周王室成为王室的是周公旦。没有周公旦,周王室很可能会二世而亡,就算没有二世而亡也不有赫赫大周的实力与名望。周武王伐商成功后第二年就驾崩了,他死后周朝面临着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内有王室兄弟子侄不服,外有殷商残余势力复辟。周公旦以他无与伦比的政治手事手腕,一举平定三监之乱,又率天子六军东征,彻底消灭了殷商残余势力。经过周公旦的治理整顿,周王室才成为真正的王室,既有军事上的优势,又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

周公旦为了治理天下,他殚精竭虑的创造出一套礼仪制度来治理天下,周公旦的礼仪制度被后世各个皇朝继承,成为皇家礼仪的典范。用礼治国,用德治天下就是周公旦为周王室制订的治国大政方针。坚持用周礼治天下的周王室、鲁国、燕国都越来越弱,坚持用法制治国的齐、晋、秦、楚则越来越强大。

《淮南子·齐俗训》: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

楚国先王曾派八百壮士追随周武王伐商,功成后受封为楚子,领地五十里。子爵是诸侯中最低的一级,姬姓诸侯的级别不是公爵,就是侯爵,楚国却得了一个子爵。楚国在南方不断壮大,势力越来越强,最终僭越称王。周昭王对于楚国称王十分气愤,对于楚国侵略姬姓诸侯更加怒不可扼,亲率天子六军南下伐楚,结果全军覆没,自己沉船而死。周昭王南征身死,王室大军覆没这是周王室衰败的开始。

西戎与申国的联军能攻破镐京,不是因为西戎联军实力强大,而在于王室军队从周昭王南征后就没有恢复元气。周平王无力击败西戎大军,于是号召诸侯勤王,凡是能来勤王的诸侯都提高一级爵位。勤王的目的不是为了击败西戎军,而是护送周王室东迁。关中大地留给秦人,秦人能击败西戎,那么收复的领土就是秦国的了;秦人不能击败西戎,那么王室也无法给秦国立国之土。周平王东迁,丧失了千里国土,这让王室实力大打折扣!

《史记.秦本纪》: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

王室东迁后,在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各诸侯国还是按时给王室进贡。郑国是跟王室一起东迁的诸侯国,到了中原后郑国公室用金帛钱粮从虢国、郐国两国买了十座城邑立国,后来又四处攻占其他小国,渐渐成为大国。郑国对王室不尊重,派兵抢了王室的粮食,周桓王亲率联军伐郑,结果被郑国军队射伤,从此王室连名义上的尊严都没有了。

周桓王伐郑失败后,各个诸侯国都开始侵占王室的领土,导致王室领土越来越少。齐、秦、楚三霸离王室远,只是借着王室的名义侵占他国,而晋国跟王室离得近,多次向王室索要领土。晋国兵精粮足强横霸道,晋文公多次以他逃亡列国时,人家没有礼遇他而出兵侵占别国领土。王室不得不满足晋国的要求,直接给别人领土总比人家来抢要好。秦国就多次以晋国不尊王室的名义讨伐晋国,奈何秦国不是晋国的对手!

《史记.周本纪》襄王乃赐晋文公珪鬯弓矢,为伯,以河内地与晋。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襄王会之河阳、践土,诸侯毕朝,书讳曰"天王狩于河阳"。


大秦铁鹰剑士


平王东迁之后的周王室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二流诸侯的?

东周末年,也就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周朝虽是正统,但各地诸侯都不朝见周天子,周朝势力确实也就和二流诸侯差不多。

周朝的衰弱是从“周六代穆王”手上开始的,经过几代王到了“周厉王”手上,周厉王暴虐无道,人民都议论他的过失,周厉王就让人监视,谁要议论朝政,就立即杀掉,使得国人不敢说话,各诸侯也不来朝拜,最终让国人造反,吓的厉王逃掉了。

之后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各诸侯国。这还不算,周幽王还要废除王后,立褒姒为后,让王后的老爸申侯(申国诸侯王)知道了联合了“犬戎”灭了幽王。为了不使周朝天下落入外人之手,又派人通知各诸侯赶走戎族,立了周平王。

周平王继位后经不住犬戎屡屡东侵,就把都城迁到了洛邑。到了“周桓王”手上,公元前707年周以衰弱之力攻打郑国,上演了一出,郑国“祝聃箭射周桓王”越发的周王室被诸诸侯轻视,从而使得一个个诸侯争霸兼并,周朝也自然就和二流诸侯差不多了。


夏有凉风61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周幽王命丧骊山脚下,周王朝的龙兴之地瞬间成为了戎狄之人跑马圈地的乐土。曾经被废黜的太子宜臼在秦、晋、郑等诸侯的协助下东迁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进程。东周初年,王室余威犹在,周王室尚拥有东方以成周为中心的六百里土地。秦国赶走戎人后,又将岐山以东的关中故地献给了周王室,此时的东周论土地面积依旧是一等一的诸侯,为何会在短时间内沦为二流诸侯?


01关中已去


虽然被犬戎侵占过的关中故地已经成为一片丘墟,但是这片曾经的王都之地对周王室的政治意义依旧重大,迁居东方的周王室依旧通过“桃林之塞”向西影响着关中故地,关中的西周故地在名义上从属周王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表明东周只是暂居东土,不忘故地。


然而,在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 655 年),晋献公借道于虞国灭掉虢国。虢国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地区,是从中原地区通往关中的咽喉要地,古时的桃林塞、函谷关、潼关就都在这一地区。晋国占领虢地,便是截断了周王室与关中平原的交通联系,使得周王室彻底丧失了对于关中之地的名义统治。自此之后,关中故土就成为秦人嘴边的肥肉,秦人便再无顾虑,可以肆意在关中跑马圈地,而周王室只能就只能局促在东部的数百里间,丧失了近半数的领地。

02东方窘境

在东方,周王室的六百里江山也难以久守。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 年),楚文王灭南申国(今天的河南南阳),将该地变为自己的北方大县-宛。至此,楚国便彻底占领了襄樊-南阳这条贯穿南北的交通走廊,可以自由进出中原。周王朝在南方屏障尽失,楚国的北疆就直接同周之南疆接壤,熊耳山与伏牛山之南的周人领地实际上已经沦陷。


周惠王四年,周王又将虎牢关以东地赐给郑国(便是在今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以东)。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 638 年)秦国和晋国又把两国交界之处的陆浑之戎迁往伊川(今河南省嵩县、伊川县间),本来属于王室领有的南方土地又被陆浑之戎占据。

03 拱手相送

周襄王十七年,晋文公因平定王室内乱,支持周襄王有功,周襄王于是把黄河以北的“阳樊、温、原、欑茅”等邑赐给晋国,“晋于是始启南阳”(即是后来的河内之地)。这样,晋国便将黄河以北之地尽数收入囊中,而周王室所拥有的土地,东西已不足二百里。

图/公元前七世纪末的春秋诸国


就这样,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领土主动放弃与被迫丢失使得周王室的领地萎缩为一个二等诸侯的规模,由此带来的资财困境也就更加突出,再加上周王室在繻葛之战中的败绩,使得周王室最终彻底丧失了实力与威严,成为了真正的二流国家。


参考文献:1.中国全史百卷本


生猛历史


这是个好问题。大家对春秋战国的关注焦点一般都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关注“天下共主”周王室的人不多。周王室一步步变成末等国家(而不仅仅是二流诸侯),这里面还是有很多故事的。

第一阶段,以郑庄公为首的早期中原正统强国,公然侵犯周王室的权威,侵吞周王室的领土。周公分封天下之初,将中原最好的土地分封给姬姓嫡系,如晋、郑、鲁、卫、管、蔡等正统大国。但没想到400多年周室遭戎狄入侵东迁后,反而是这些至亲邦国在率先侵犯周王室的地位。

尤其是郑庄公,不仅率先与周恒王交恶,而且直接射伤周王。从此,周王室的“天下共主”威名开始形同虚设。

第二阶段,楚庄王“观兵于周郊”,问鼎中原。楚庄王带领大军在周王室的城郊外举行大阅兵,这是诸侯国对周王室赤裸裸的武力威胁,周王室的领土也被各大诸侯国逐步侵吞。

第三阶段,周王室内乱不断,各大诸侯国直接把控周王朝的内政,甚至分东、西而治之。周王室从此沦落为分裂的弱等国家,甚至连周天子的生活都无法保障,连象征皇权的“九鼎”也被周天子偷偷融化掉以补贴家用。

第四阶段,苟延残喘的周王室被秦武王、秦昭王先后带兵攻破。-256年,周赧王去世,挂名的周天子从此彻底消失在中国历史中。


积微君


我们都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但是在周王室仍存在的春期战国时代,到底要做到那种程度才能称为霸主呢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些霸主是谁封的?还是怎么得来的?下面就和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到底春秋战国时期要怎样才能成为霸主

我们先看看“霸”这个词的意思,霸也即伯,又称州伯,是各大诸侯中最具实力的一方,也是所谓的“诸侯长”。当了诸侯长以后就要定期召集诸侯一起去朝觐天子,并且更为重要的是诸侯间发生战争时,要召集各诸侯进行讨论,分辨是非,做出奖惩措施

由此可见,所谓的春秋五霸其实就是位当过“诸侯长”的诸侯,那么怎样才能当诸侯长呢?

有两条,一是周王室册封,二是各大诸侯进行选举投票通过。没有看错,就是投票这么民主。

例如,晋文公重耳在“城濮之战”中大败了楚国,之后周襄王册封晋文公为齐桓公以后的又一位侯伯,也就是诸侯长,从此晋文公可以直接祭祀天神,并且可以以周王室的名义讨伐不臣的诸侯。之后,晋文公以周王室的名义在践土召集盟会,齐、鲁、郑、宋、陈等各诸侯都接受召集,并在盟会上全票通过晋文公的“诸侯长”之位。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后的第二位霸主。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就是这样,周王室逐渐成为了一个被各诸侯架空的势力,并慢慢成为了强大诸侯夺取霸主地位的工具,随着各方诸侯实力的逐渐强大,周王室在礼制上的正统地位也逐渐受到了挑战。考古学上发现的各种车马、墓葬中,本来只有周王室才能享用的规格,在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时代各个诸侯都开始使用,这种礼制上的僭越明显的是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当然,最终,周王室也是被强大的秦国所灭,成了秦统一的背景板。


北大炉炉


周国是一个重礼仪人伦的国家,周平王联合申候弑父夺权。这事在当时诸候眼里就是礼乐磞坏,虽然没有明说但都看不起周平王。大家也乐的这样,都各自发展自己的力量。这样以来周王室就成了样子货,历史也就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


上善若水一一一


周幽王宠幸美女褒姒,要废了申后和太子宜臼,太子被迫质于申国,申后被褒姒陷害,被废了后位。周幽王封褒姒为皇后,褒姒生的儿子为太子。然后又烽火戏诸侯,失信与天下。申国与犬戎一举打下西周,太子宜臼为平王,开始了东周,至此天下共主威名大减。各诸侯国甚至例行朝拜都不参加,最后被战国七雄中的秦国灭掉。


历史事件解读


周室虽已虚置,但绝非诸侯,这设问不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