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東遷之後的周王室是如何一步步變成二流諸侯的?

輿地鏟史官


王室東遷之後,雖然周王還是號稱天下之主,但到後來其實力確實是大大下降了。雖然不能說周王室就是諸侯國,但到春秋中後期,不要說二流諸侯國,周王室實際上連某些三流諸侯國都不如。

以春秋中期為例,晉國和楚國為兩個“超級大國”,屬於一流發達國家;齊國、秦國、吳國屬於二流的次發達國家;鄭國、宋國、魯國、北燕、衛國、曹國、陳國、蔡國、莒國等等屬於欠發達的三流國家;其餘的滕、許、徐、杞、邾、倪、薛、沈等等,屬於不入流的小國了。周王室實力,甚至比鄭國、宋國、魯國等等三流諸侯國中的強者都遠遠不如,實力只能處在三流諸侯國中排名靠後的位置。

這就是周王室到春秋中期後的真實實力,題中稱周王室相當於二流諸侯國,實在是對周王室高看了一眼。

然而,周王室又是如何逐步墮落到三流諸侯國水平上的?


公元前771年,西申國聯合犬戎、鄫人滅了西周,使得犬戎大量湧入渭河平原。周平王雖然依靠犬戎擊敗了父親周幽王而得到了王位,但是犬戎的桀驁不馴使得周平王無法有效控制他們。這就讓周平王還未東遷之時,已事實上失去了渭河平原。而在崤山以東的洛陽盆地,由於天下諸侯另立姬餘臣為王,因此東周洛邑一帶也非周平王所有。

這就意味著,東遷之前,周平王不過是一個“空頭”周王,不但承認他為王的諸侯國少得可憐,連他實際統轄的周王國土地也少得可憐。

後來攜王姬餘臣不得人心,被天下諸侯拋棄。鄭武公和晉文侯乾脆就改投周平王門下,與攜王政權作對。為了籠絡這兩個投奔自己的諸侯,周平王賜予晉國汾水流域的土地,賜予鄭國洛陽盆地周邊的土地。這兩塊地域,都分佈著大量小諸侯國,周平王此舉,實際上就是允許晉國、鄭國在這兩塊地域黨同伐異,自行擴張領土。

公元前759年,鄭國完成了洛陽盆地周邊擴張的任務,控制了中原通往洛陽盆地的各大交通要道;晉國也在汾河流域擴張完成,消除了黃河以北對周王政權的威脅。於是,在這一年,周平王東遷洛邑,開始了與攜王姬餘臣的直接對抗過程。

公元前750年,晉文侯殺死了攜王姬餘臣,使得周平王徹底成為了天下唯一的王。

這時,正是東周王室最為強大的時刻:雖然失去了渭河平原,但佔有北到太行山下,南至今河南郟縣一帶,西臨秦嶺餘脈,東到嵩山之腳的廣大地區。整體實力評估,周王室雖然丟失了一半多的土地,但此時周王畿實控土地依然超過當時絕大多數諸侯國,足以與衛、魯、齊、鄭、晉等等強國比肩,稱得上是“一流”。


然而,好景不長。

公元前746年,晉文侯去世;公元前744年,鄭武公去世。兩位長期與周王室合作的諸侯先後去世,晉國與鄭國隨之陷入內亂,無法助力周王室進一步擴張勢力。因此,在此後大約二十多年的時間內,周王室顯得一直停滯不前。

在周王室看來,這二十多年的發展停滯,都是由於鄭莊公造成:雖然他佔據著執政卿位置,卻長期不理朝政,甚至鮮少來王室朝覲。這一方面是因為鄭莊公年齡幼小,另一方面是鄭莊公擔心母親與弟弟作亂,不敢輕易離開國土。由此,周王室一度想再任命一位執政卿,來填補鄭莊公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空白。

這誘發了周王室與鄭國之間的政治矛盾;為彌合這一矛盾,周平王曾主動提出周鄭交質以增強互信。可最終在周桓王執政期間,周、鄭之間的矛盾還是走向了惡化。公元前707年,周桓王撤銷了鄭莊公執政卿之職,鄭莊公因此賭氣不去王室朝覲。周桓王順勢聯合衛、陳、蔡三國前去攻打鄭國,卻在長葛之戰中反倒被鄭人擊敗!

長葛之敗,對周王室的影響極其惡劣。

首先,長葛之戰後,周、鄭關係徹底惡化。周王室能成功東遷,就是依靠鄭國和晉國兩個得力助手。可晉國陷入曲沃與晉侯之爭不能自拔,鄭國又被周王室排擠開外,這意味著周王室失去了長期依賴的兩條“腿”。而此時,甘願當王室“新腿”的蔡、陳、衛、西虢等等諸侯國,無論是實力還是能力,都無法與晉、鄭二國相比。因此,在失去了有效的支撐力量後,周王室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其次,周王室與鄭國決裂,也就意味著失去了那些與鄭國交好諸侯國的支持。當時與鄭國交好的諸侯國中,赫然就有齊、宋、魯等等實力派諸侯國。失去了眾多實力派諸侯國的支持,周王室要想得到進一步發展,也就成了鏡花水月。

最後,長葛之戰的失利,讓東周諸侯一下子都看清了周王室外強中乾的本質。長葛之戰的次年,楚武王就率軍攻打隨國,向周王室要求尊封;齊僖公則加強了對紀國的壓迫力度,迫使紀國向魯國求救。長葛之戰後的第二年,曲沃莊伯就誘殺了晉侯,發起了新一輪向晉侯的進攻。從上述這些事實可見,原本就有弒父篡位嫌疑的東周王室,在天下諸侯心目中徹底成為了可有可無的牌匾,已是無足輕重了。


周桓王之後,雖然周莊王、周僖王還曾試圖挽回王室顏面,但已經無力迴天了。

不但是外部諸侯輕視王室,周王室內部還屢屢爆發內亂:周莊王時期,有周公黑肩之亂;周惠王時期,有王子姬頹之亂;周襄王時期,又有王子姬帶之亂……。為平定這些內亂,周王室不得不多次出讓大量的利益給諸侯霸主,求他們來幫助王室。為獎勵晉文公平定王子帶之亂,周襄王就將王室黃河以北的土地幾乎都賞賜給了晉國。這些類似舉動,無疑是割肉飼鷹:壯大了諸侯國實力,卻削弱了自身。


所以,到了春秋中期以後,雖然在晉國扶持下,周王室還維持著天下之主的尊嚴,但其實力已遠不如東周的一些三流諸侯國了。


這一過程是究竟怎樣發生的?

回想整個過程,其實周桓王選擇與鄭國決裂時,周王室的命運就已註定了……。


欲雲談史論今


西周末年,周幽王寵愛愛妃褒姒,廢掉了申國出身的申後及其所生太子宜臼(即周平王),分別立褒姒及其所生子伯服為王后和太子,當申後及宜臼逃奔到申國後,其父申侯為維護自己家族利益,夥同犬戎部落進攻西周都城鎬京,周幽王由於之前為博美人一笑,搞了“烽火戲諸侯”,這下狼真的來了,再放烽火招諸侯勤王也不再管用。於是,周幽王被殺於驪山腳下,申侯於是立宜臼為天子,即周平王。犬戎在鎬京地區四處搶掠,將鎬京洗劫一空。周平王看到鎬京殘破,犬戎肆虐,便有心遷都洛邑。平王東遷標誌著周王室王權開始衰落,也標誌著春秋時期開端。從此之後,東周王室開始一步步變為二三諸侯國,直至戰國末期被秦國所滅。這其中有幾項標誌性事件加速了周王室的衰落。

是周平王東遷後,王畿大幅度縮水,國力大減。西周建立後,周天子分封諸侯之餘,還為自己留下直接管轄的王畿,王畿範圍西起宗周豐鎬二京,直至成周洛陽。包括整個關中地區和洛陽盆地,沃野千里,物產阜盛,是支撐周人滅商建國,分封諸侯,乃至歷代征伐大事的根據地。平王東遷後,原來的宗周地區殘破不堪,已經難以有效維持,加上犬戎的威脅,就封給護駕至洛陽有功的秦人祖先,但是需要他們自己奪回封地。加上遷都至洛陽後,護駕有功的晉國和鄭國也分別得到城池的賞賜,周天子可控制的王畿大幅度縮水,國力也相應大減。

二是周平王即位法理正統性倍受質疑,在諸侯國中的權威開始動搖。東周初年,其實有過一個長達二十多年的“二王並立”的時期。即此時的周王除了周平王宜臼外,還有一位周幽王之弟周攜王餘臣。周平王在犬戎之亂中有“弒父弒君”的嫌疑,同時也因為申侯等人夥同犬戎對宗周地區進行殺掠,使得周平王在宗周其實很不得人心。當時在宗周的周遺民、大貴族和原本朝廷中的邦君、諸正都不支持宜臼,轉而在虢公翰的率領下擁護周幽王之弟,王子餘臣為周攜王。雙方圍繞周王室的正統性展開長期爭鬥,誰都難以輕易消滅對方,這時候實力強勁的同宗晉國就成為雙方拉攏的對象。最後,在東周平王答應將多座重要城池賜給晉國的前提下,晉國出兵殺死周攜王,結束了周王室“兩王並立”的尷尬局面。《系年》載:“晉文侯仇乃殺惠王(周攜王)於虢,諸君諸正焉始不朝與周”,但隨之而來的是,眾多邦君諸正開始蔑視東周王室權威,拒絕朝覲周平王。

三是周桓王執意伐鄭,徹底讓各諸侯國看清了東周王室虛弱的本質,周王室權威一落千丈。東周王室東遷主要依靠晉國和鄭國的支持。周平王的孫子周桓王繼位後,對鄭國不加禮遇,導致雙方矛盾開始激化。於是,周桓王十三年(魯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就剝奪了鄭莊公在朝廷擔任卿士的資格,鄭莊公因此不再朝覲周王。同年秋天,周桓王帶領諸侯討伐鄭國,鄭莊公出兵抵禦。周軍最終大敗。鄭國的祝聃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周桓王雖然受傷,但還能指揮軍隊。祝聃請求前去追趕,鄭莊公說:“君子不希望欺人太甚,哪裡敢欺凌天子呢?只要能挽救自己,國家免於危亡,這就足夠。”於是鳴金收兵,周桓王逃走,史稱繻葛之戰。戰後當天夜間,鄭莊公派遣祭仲前來慰問周桓王及其左右隨從。繻葛之戰使得各國徹底看清了周王室虛弱的本質。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各國諸侯不再為周王室馬首是瞻,各國互相征伐爭霸的格局拉開了序幕。




滄海拾遺錄


周王朝的衰敗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絕不是褒姒一個婦人導致了周王朝的衰落。筆者認為周王室的衰落跟以下四人四事密不可分:周公旦的禮治,周昭王的南征、周平王的東遷、周桓王的伐鄭。以上四人的主導的四個歷史事件讓周王室不可必免的走向衰亡。

周公旦是周王室的真正建立者,儘管是周武王滅商建周的,但是真正讓周王室成為王室的是周公旦。沒有周公旦,周王室很可能會二世而亡,就算沒有二世而亡也不有赫赫大周的實力與名望。周武王伐商成功後第二年就駕崩了,他死後周朝面臨著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內有王室兄弟子侄不服,外有殷商殘餘勢力復辟。周公旦以他無與倫比的政治手事手腕,一舉平定三監之亂,又率天子六軍東征,徹底消滅了殷商殘餘勢力。經過周公旦的治理整頓,周王室才成為真正的王室,既有軍事上的優勢,又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優勢。

周公旦為了治理天下,他殫精竭慮的創造出一套禮儀制度來治理天下,周公旦的禮儀制度被後世各個皇朝繼承,成為皇家禮儀的典範。用禮治國,用德治天下就是周公旦為周王室制訂的治國大政方針。堅持用周禮治天下的周王室、魯國、燕國都越來越弱,堅持用法制治國的齊、晉、秦、楚則越來越強大。

《淮南子·齊俗訓》: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見,太公問周公曰:‘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親親’,太公曰:‘魯從此弱矣。’周公問太公曰:‘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而尚功。’周公曰:‘後世必有劫殺之君。

楚國先王曾派八百壯士追隨周武王伐商,功成後受封為楚子,領地五十里。子爵是諸侯中最低的一級,姬姓諸侯的級別不是公爵,就是侯爵,楚國卻得了一個子爵。楚國在南方不斷壯大,勢力越來越強,最終僭越稱王。周昭王對於楚國稱王十分氣憤,對於楚國侵略姬姓諸侯更加怒不可扼,親率天子六軍南下伐楚,結果全軍覆沒,自己沉船而死。周昭王南征身死,王室大軍覆沒這是周王室衰敗的開始。

西戎與申國的聯軍能攻破鎬京,不是因為西戎聯軍實力強大,而在於王室軍隊從周昭王南征後就沒有恢復元氣。周平王無力擊敗西戎大軍,於是號召諸侯勤王,凡是能來勤王的諸侯都提高一級爵位。勤王的目的不是為了擊敗西戎軍,而是護送周王室東遷。關中大地留給秦人,秦人能擊敗西戎,那麼收復的領土就是秦國的了;秦人不能擊敗西戎,那麼王室也無法給秦國立國之土。周平王東遷,喪失了千里國土,這讓王室實力大打折扣!

《史記.秦本紀》: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

王室東遷後,在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各諸侯國還是按時給王室進貢。鄭國是跟王室一起東遷的諸侯國,到了中原後鄭國公室用金帛錢糧從虢國、鄶國兩國買了十座城邑立國,後來又四處攻佔其他小國,漸漸成為大國。鄭國對王室不尊重,派兵搶了王室的糧食,周桓王親率聯軍伐鄭,結果被鄭國軍隊射傷,從此王室連名義上的尊嚴都沒有了。

周桓王伐鄭失敗後,各個諸侯國都開始侵佔王室的領土,導致王室領土越來越少。齊、秦、楚三霸離王室遠,只是藉著王室的名義侵佔他國,而晉國跟王室離得近,多次向王室索要領土。晉國兵精糧足強橫霸道,晉文公多次以他逃亡列國時,人家沒有禮遇他而出兵侵佔別國領土。王室不得不滿足晉國的要求,直接給別人領土總比人家來搶要好。秦國就多次以晉國不尊王室的名義討伐晉國,奈何秦國不是晉國的對手!

《史記.周本紀》襄王乃賜晉文公珪鬯弓矢,為伯,以河內地與晉。二十年,晉文公召襄王,襄王會之河陽、踐土,諸侯畢朝,書諱曰"天王狩於河陽"。


大秦鐵鷹劍士


平王東遷之後的周王室是如何一步步變成二流諸侯的?

東周末年,也就是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周朝雖是正統,但各地諸侯都不朝見周天子,周朝勢力確實也就和二流諸侯差不多。

周朝的衰弱是從“週六代穆王”手上開始的,經過幾代王到了“周厲王”手上,周厲王暴虐無道,人民都議論他的過失,周厲王就讓人監視,誰要議論朝政,就立即殺掉,使得國人不敢說話,各諸侯也不來朝拜,最終讓國人造反,嚇的厲王逃掉了。

之後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失信於各諸侯國。這還不算,周幽王還要廢除王后,立褒姒為後,讓王后的老爸申侯(申國諸侯王)知道了聯合了“犬戎”滅了幽王。為了不使周朝天下落入外人之手,又派人通知各諸侯趕走戎族,立了周平王。

周平王繼位後經不住犬戎屢屢東侵,就把都城遷到了洛邑。到了“周桓王”手上,公元前707年周以衰弱之力攻打鄭國,上演了一出,鄭國“祝聃箭射周桓王”越發的周王室被諸諸侯輕視,從而使得一個個諸侯爭霸兼併,周朝也自然就和二流諸侯差不多了。


夏有涼風61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鎬京,周幽王命喪驪山腳下,周王朝的龍興之地瞬間成為了戎狄之人跑馬圈地的樂土。曾經被廢黜的太子宜臼在秦、晉、鄭等諸侯的協助下東遷洛邑,開始了東周的歷史進程。東周初年,王室餘威猶在,周王室尚擁有東方以成周為中心的六百里土地。秦國趕走戎人後,又將岐山以東的關中故地獻給了周王室,此時的東周論土地面積依舊是一等一的諸侯,為何會在短時間內淪為二流諸侯?


01關中已去


雖然被犬戎侵佔過的關中故地已經成為一片丘墟,但是這片曾經的王都之地對周王室的政治意義依舊重大,遷居東方的周王室依舊通過“桃林之塞”向西影響著關中故地,關中的西周故地在名義上從屬周王室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這表明東周只是暫居東土,不忘故地。


然而,在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 655 年),晉獻公借道於虞國滅掉虢國。虢國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地區,是從中原地區通往關中的咽喉要地,古時的桃林塞、函谷關、潼關就都在這一地區。晉國佔領虢地,便是截斷了周王室與關中平原的交通聯繫,使得周王室徹底喪失了對於關中之地的名義統治。自此之後,關中故土就成為秦人嘴邊的肥肉,秦人便再無顧慮,可以肆意在關中跑馬圈地,而周王室只能就只能侷促在東部的數百里間,喪失了近半數的領地。

02東方窘境

在東方,周王室的六百里江山也難以久守。周莊王九年(公元前688 年),楚文王滅南申國(今天的河南南陽),將該地變為自己的北方大縣-宛。至此,楚國便徹底佔領了襄樊-南陽這條貫穿南北的交通走廊,可以自由進出中原。周王朝在南方屏障盡失,楚國的北疆就直接同周之南疆接壤,熊耳山與伏牛山之南的周人領地實際上已經淪陷。


周惠王四年,周王又將虎牢關以東地賜給鄭國(便是在今河南省滎陽縣汜水鎮以東)。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 638 年)秦國和晉國又把兩國交界之處的陸渾之戎遷往伊川(今河南省嵩縣、伊川縣間),本來屬於王室領有的南方土地又被陸渾之戎佔據。

03 拱手相送

周襄王十七年,晉文公因平定王室內亂,支持周襄王有功,周襄王於是把黃河以北的“陽樊、溫、原、欑茅”等邑賜給晉國,“晉於是始啟南陽”(即是後來的河內之地)。這樣,晉國便將黃河以北之地盡數收入囊中,而周王室所擁有的土地,東西已不足二百里。

圖/公元前七世紀末的春秋諸國


就這樣,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領土主動放棄與被迫丟失使得周王室的領地萎縮為一個二等諸侯的規模,由此帶來的資財困境也就更加突出,再加上週王室在繻葛之戰中的敗績,使得周王室最終徹底喪失了實力與威嚴,成為了真正的二流國家。


參考文獻:1.中國全史百卷本


生猛歷史


這是個好問題。大家對春秋戰國的關注焦點一般都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關注“天下共主”周王室的人不多。周王室一步步變成末等國家(而不僅僅是二流諸侯),這裡面還是有很多故事的。

第一階段,以鄭莊公為首的早期中原正統強國,公然侵犯周王室的權威,侵吞周王室的領土。周公分封天下之初,將中原最好的土地分封給姬姓嫡系,如晉、鄭、魯、衛、管、蔡等正統大國。但沒想到400多年周室遭戎狄入侵東遷後,反而是這些至親邦國在率先侵犯周王室的地位。

尤其是鄭莊公,不僅率先與周恆王交惡,而且直接射傷周王。從此,周王室的“天下共主”威名開始形同虛設。

第二階段,楚莊王“觀兵於周郊”,問鼎中原。楚莊王帶領大軍在周王室的城郊外舉行大閱兵,這是諸侯國對周王室赤裸裸的武力威脅,周王室的領土也被各大諸侯國逐步侵吞。

第三階段,周王室內亂不斷,各大諸侯國直接把控周王朝的內政,甚至分東、西而治之。周王室從此淪落為分裂的弱等國家,甚至連周天子的生活都無法保障,連象徵皇權的“九鼎”也被周天子偷偷融化掉以補貼家用。

第四階段,苟延殘喘的周王室被秦武王、秦昭王先後帶兵攻破。-256年,周赧王去世,掛名的周天子從此徹底消失在中國歷史中。


積微君


我們都知道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但是在周王室仍存在的春期戰國時代,到底要做到那種程度才能稱為霸主呢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這些霸主是誰封的?還是怎麼得來的?下面就和大家簡要介紹一下,到底春秋戰國時期要怎樣才能成為霸主

我們先看看“霸”這個詞的意思,霸也即伯,又稱州伯,是各大諸侯中最具實力的一方,也是所謂的“諸侯長”。當了諸侯長以後就要定期召集諸侯一起去朝覲天子,並且更為重要的是諸侯間發生戰爭時,要召集各諸侯進行討論,分辨是非,做出獎懲措施

由此可見,所謂的春秋五霸其實就是位當過“諸侯長”的諸侯,那麼怎樣才能當諸侯長呢?

有兩條,一是周王室冊封,二是各大諸侯進行選舉投票通過。沒有看錯,就是投票這麼民主。

例如,晉文公重耳在“城濮之戰”中大敗了楚國,之後周襄王冊封晉文公為齊桓公以後的又一位侯伯,也就是諸侯長,從此晉文公可以直接祭祀天神,並且可以以周王室的名義討伐不臣的諸侯。之後,晉文公以周王室的名義在踐土召集盟會,齊、魯、鄭、宋、陳等各諸侯都接受召集,並在盟會上全票通過晉文公的“諸侯長”之位。晉文公成為繼齊桓公後的第二位霸主。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體制就是這樣,周王室逐漸成為了一個被各諸侯架空的勢力,並慢慢成為了強大諸侯奪取霸主地位的工具,隨著各方諸侯實力的逐漸強大,周王室在禮制上的正統地位也逐漸受到了挑戰。考古學上發現的各種車馬、墓葬中,本來只有周王室才能享用的規格,在春秋戰國時期,特別是戰國時代各個諸侯都開始使用,這種禮制上的僭越明顯的是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當然,最終,周王室也是被強大的秦國所滅,成了秦統一的背景板。


北大爐爐


周國是一個重禮儀人倫的國家,周平王聯合申候弒父奪權。這事在當時諸候眼裡就是禮樂磞壞,雖然沒有明說但都看不起周平王。大家也樂的這樣,都各自發展自己的力量。這樣以來周王室就成了樣子貨,歷史也就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


上善若水一一一


周幽王寵幸美女褒姒,要廢了申後和太子宜臼,太子被迫質於申國,申後被褒姒陷害,被廢了後位。周幽王封褒姒為皇后,褒姒生的兒子為太子。然後又烽火戲諸侯,失信與天下。申國與犬戎一舉打下西周,太子宜臼為平王,開始了東周,至此天下共主威名大減。各諸侯國甚至例行朝拜都不參加,最後被戰國七雄中的秦國滅掉。


歷史事件解讀


周室雖已虛置,但絕非諸侯,這設問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