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三国时期其实还有第四个国家,是真的吗?


三国时期,是根据西晋史学家陈寿编纂的史书三国志得名,因为陈寿把这部史书分为魏志、蜀志和吴志三个部分,并且以魏国为正统。所以后世将这段时期,称为三国时期。


陈寿在编纂三国志的时候,还是把汉朝领土区域内的国家,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并自然而然的把非汉朝统治的区域,划为蛮夷。

虽然那些所谓的蛮夷(当时的称呼)一定会捎带记录,但不会当成一个国来记录,比如匈奴、鲜卑、乌桓等政权。

同时,对岭南和南蛮的记录,也排除在外,史料只会把这些地区,在三国之中捎带记载,比如蜀国平定南蛮,吴国征服南越。


因此,从一个中原人的眼光来看,无论这个时候多么乱,都只能算是内政问题,都只是汉朝的一种延续而已。

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汉朝遗留下来的主要领土来分析,除了三国以外,到底还有没有第四个国家?

一般情况下,认为三国时代的来临,应该从曹丕算起,但由于曹操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三国中曹操的分量,显的尤为关键。


很多人认为,第四国可能是公孙氏在辽东建立的政权,毕竟这个政权和其他三个国家的政权很相似。

而公孙家族,从公孙度成为辽东太守之后,连续几代人长时间割据辽东,名义上服从中原统治,实际上朝廷根本管不了辽东这块地方,任凭辽东自己发展壮大。

辽东的公孙家族,也有心去中原逐鹿一番,但偏偏在河北,有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的势力。

而辽东的公孙度,打不过袁绍,只能偏安辽东一带。不过,他们除了稳定自己的地盘,还不断向乌桓、高句丽进攻,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中原王朝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公孙家族,在辽东却站稳了脚跟。

值得一提的是,公孙度死后,他的儿子公孙康成了辽东的土皇帝,他冷眼旁观曹操和袁绍的争锋,直到袁绍败退,他才砍了袁绍的儿子,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公孙康的做法,让整个辽东免于战乱,也让曹魏从名义上控制了辽东。

但长时间以来,辽东实际上一直处于独立王朝的地位,这个地方,先后出现公孙恭,公孙渊两个土皇帝,全都是公孙家族自己的人。


对于这个问题,曹魏并没有表现出过激反应,只是默认辽东势力的存在。

公孙渊当上了辽东土皇帝的时候,汉朝已经灭亡,曹魏也传到曹睿的手中。

但这时候的公孙渊,依然秉承公孙氏的优良传统,保持对曹魏的友好关系,并且砍了孙权的使者,表明了立场。

但对于曹魏,公孙渊本身是十分轻视的。面对曹魏的使者的态度,很不友善。这种态度,让曹睿很不爽。于是,辽东的公孙氏和曹魏正式决裂。

这时候的曹魏,已经不是原先的诸侯,而是一个庞然大物。而带兵的人,是连诸葛亮都头疼的司马懿。于是,公孙渊败了,辽东政权彻底灭亡。所谓的第四个国家也就没了。

如果从公孙度算起,一直到公孙渊,一共经历了三代人四个土皇帝(中间有个公孙恭的过度)延续超过五十年,持续时间甚至比曹魏更长,如果不是公孙渊作死,惹毛了曹魏政权,我感觉,辽东公孙家的政权,起码要持续到西晋建立。


因此,很多人说三国其实是四个国家,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的,而第四个国家实际上就是辽东的公孙世家。只是,公孙氏偏安一隅,表现又比较人畜无害,很懂得在乱世中自保,所以,在当时他们虽然没有成为一个国家,但和国家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了。


小小嬴政


三国时期的确存在第四个国家,这是汉末乱世的残留。东汉末年烽火连天,各路军阀割据混战,历经数十年战乱,最终形成主要部分的魏蜀吴三足鼎立,是为三国时期。

为什么要说主要部分呢?因为在角落里还有一个国家存在,只是它的名声很小,远不如魏蜀吴三国的人物故事,广为人知。

与三国相比,这个国家实力是弱了些,但国祚却是不短,只是因为偏处辽东,没有参与中原争夺才名气极小,这个国家就是公孙氏建立的燕国。

燕国奠基

没有政权是一朝一夕建成的,燕国也是经历公孙氏数代人的努力才占据辽东,自成一国。

燕国的奠基者是公孙度,字升济,曾用名公孙豹,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迁居到玄菟郡(在今我国东北及朝鲜北部一带)。

东汉中后期的官场是比较看出身的,朝廷上的那些三公九卿,大多出身名门,而这些名门,到了汉末往往就割据一方,父死子继,朝廷不过给个任命文书而已,像四世三公的袁绍。

汉末的群雄争霸,光靠自己而没有祖荫是不太行的,比如刘皇叔同学,空顶着一个汉室宗亲的称号,自己没有资本,历经千幸万苦才站稳脚跟,按他自己说,如果让他从州牧开始,估计就能复兴汉室了。

可公孙度的出身,比刘备好不到哪去,而且还没有汉室宗亲这个名头,说不定混的会比刘备更惨,但他有比刘备更好的运气,这个运气,源于他的名字。

当时的玄菟太守是公孙琙,他的儿子公孙豹十八岁就夭折了,公孙琙很伤心。碰巧公孙度小时候时也叫公孙豹,而且他跟公孙琙的儿子年纪相仿,公孙琙一见到他,就仿佛见到了自己的儿子,不仅送他去学习,还给他娶了老婆,完全是把他当儿子对待,公孙度也不傻,自然以父礼侍奉公孙琙。

建宁二年(169年),朝廷下诏推举有道之士,公孙度被举荐为尚书郎(一说为郎中) ,不久升任为冀州刺史,但因为谣言,很快就被罢免。此后十数年,公孙度都没做什么大事。

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的同乡徐荣(董卓手下的中郎将)向董卓推荐公孙度,公孙度被任命为辽东太守。公孙度带着家眷走马上任,但因为他的出身,辽东郡的那些豪门贵族都看不起他,不把他当回事。

然而,公孙度不是刘备,什么仁德,他连表面功夫都不想做,一到任就推行严刑峻法,以各种小事为由诛杀了一百多家豪强,使得辽东郡人人自危,以最短时间建立了自己的威权。

公孙度对内高压,对外也不软弱,“汉独以强亡”不是白说的,公孙度以一郡之力,就能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威震海外,让夫馀国王尉仇台主动成为辽东附属。

当时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中原大乱,中原士人大多避难于辽东,如管宁、邴原、王烈、太史慈等,都是知名人物。

公孙度冷眼旁观,敏锐看出汉祚将绝,开始与亲信商议图谋王位。同年他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对辽东的行政制度进行改革,还追封公孙延为建义侯,为祖先立庙宇,设祭坛祭天,诸多仪驾都效仿皇帝,正式脱离汉庭建国。

公孙度可没有袁术那么傻,他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所以没有称帝。

势力扩张

之后十余年,中原陷入混战,公孙度雄踞辽东,也没人来招惹他。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还曾征召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对此公孙度表示:"我在辽东称王,要永宁何用!"当然为了不跟曹操撕破脸,他也没有拒绝任命,只是把印绶藏在武器库中。

建安九年(204年),公孙度去世,其子公孙康继承辽东太守的位置,另一子公孙恭继承永宁乡侯。

公孙康没有其父公孙度那么出众的军事能力,上位第二年就丢了公孙度经营多年的东莱诸县。至此,公孙氏的政权与曹操的地盘开始接壤,公孙氏要直面这个可怕的敌人。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征乌桓,大破乌桓及袁尚军,袁尚、袁熙兄弟投奔公孙康。

袁尚、袁熙虽然是来投奔的,但手下还有几千骑兵,他们打算做掉公孙康,自己占领辽东。

公孙康岂是善类,他为了讨好曹操,早准备好了埋伏。不久,袁尚、袁熙就被斩杀,人头被公孙康送给曹操。

公孙康不敢打曹操,但高句丽他是说揍就揍的。因为高句丽不断侵扰辽东,公孙康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出军进攻高句丽,攻破其都城,高句丽王的长子拔奇率自己统领的三万余人向公孙康投降。

后来公孙康去世,其子公孙晃和公孙渊都还小,辽东官员于是奉公孙恭出任辽东太守。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派使者任命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封爵平郭侯,追赠公孙康为大司马。

公孙恭身体不好,之前就因病丧失了生育能力,继任之后也因病难以处理政务,在位期间并无多大建树。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恭被长大成人的公孙渊胁迫,无奈退位 。

盛极而衰

公孙渊能够逼叔退位,自然不是什么善类,事实上,他是公孙氏三代四主之中野心最大的,上位不久就定下称帝的目标。当然他也明白自己的斤两,没有擅自称帝,而是周旋于两国之间,寻找机会。

公孙渊先是向曹魏称臣,接受魏明帝扬烈将军、辽东太守的任命,同时,他又派人向东吴联络,企图向东吴称臣来抗衡曹魏。

太和七年(233年),孙权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东吴举朝反对,孙权固执己见,依旧派人携带珍宝前往辽东,要立公孙渊为燕王。

公孙渊没想到孙权会如此看重自己,开始重新考虑起来,最终他认为东吴远而曹魏近,诱斩吴使,吞了那些珍宝,还将其首级献给魏明帝。魏明帝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

当曹魏使节抵达辽东时,公孙渊又开始作死。听说使团中有人力大无穷,他就派兵包围使团住所,在之后的交谈中,又对使节出言不逊,多有侮辱之词。曹魏使节回国后,把此情况想魏明帝报告。

景初元年(237年),魏明帝派幽州刺史毌丘俭等人带兵征召公孙渊。公孙渊闻讯,立刻出兵阻击毌丘俭,一番激战后,毌丘俭无奈退兵。

既然已经跟曹魏开战,公孙渊也不藏着掖着了,当即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并设置百官,他还给边疆少数民族加封晋爵,引诱鲜卑人去侵扰北方以免曹魏集中兵力来打他。同时他再次向东吴称臣,希望东吴向曹魏发动进攻。

此后魏明帝曾两次进攻辽东,都以失败告终,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召回司马懿,封其为太尉,令其率兵四万讨伐公孙渊。

作为三国最大的赢家,司马懿自然是个狠角色,他一出马,没多久,拥兵数万的公孙渊就全军溃败,与儿子公孙修突围后被司马懿大军追上并砍杀。公孙渊的首级被送到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等地相继平定。

公孙渊时代是公孙氏政权的全盛时期,数次击退曹魏军队,偏偏盛极而衰,公孙氏政权至此而终。

燕国四十九年的国祚比蜀汉还长六年,在历史上却没留下多少身影,被并入了《魏书》,不可谓不可惜。


平沙趣说历史


这个说法确实是真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三国时期一直是魏蜀吴三分天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三国时其实有四个国家。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魏蜀吴以外,还有一个位于辽东的燕国。

那么,这个燕国,究竟是个什么来头呢?


(四国领土图)

其实,严格来说,燕国并不算是一个国家。最初,燕国所在的辽东,是魏国的领土,称为幽州。

在辽东,有个公孙家族,一直掌握太守之位,世代割据辽东地区。

这个公孙家族,做太守做了三代,出了个野心勃勃的人物,名叫公孙渊。

公孙渊篡夺了其叔父公孙恭的太守之位,开始执掌辽东政权,同时秘密策划自己的建国之业。


(公孙渊)

掌权不久,他便派人南下联络孙权,以向其称臣的方式,获取东吴的支持。

孙权为了牵制曹魏势力,欣然答应与之结盟,并立公孙渊为燕王。

可惜,孙权被公孙渊摆了一道。此时,公孙渊没有想到东吴如此看重自己,而且对曹魏势力还是有所忌惮。

畏惧之下,他便派人斩杀了东吴的使者,还把首级献给魏明帝,获得了很多赏赐。

那么,真正让公孙渊下定决心自立门户的是什么事情呢?

公元237年,公孙渊击败了魏国名将毋丘俭。此前,他已经击败过另一位魏国大将田豫。

接连的胜利,让公孙渊志得意满,认为自己军事才能过人,足以抵挡曹魏的攻击,便自立为王,定国号为燕,与曹魏叫板。


(毋丘俭)

虽然燕国只是个小国,但是几十年来远离战火,休养生息,实力并不比吴国、蜀国差多少。

有了这一层底气,再加上对自己的盲目自信,公孙渊甚至打算直接进攻魏国。

只可惜,公孙渊高估了自己。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如何能和当时最强大的曹魏匹敌呢?

当时的魏国,可谓是一家独大。

论领土,魏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雍州、凉州等十个州,长江以北,几乎全是曹魏的领土。

而吴国仅仅拥有扬州、荆州、交州这三个州。

蜀国就不用说了,只有益州一处,根本无法与魏相提并论。

论兵力,曹魏也远远胜出其他两国。曹魏人口大约443万,其中兵力约50万。

蜀国人口94万,兵力只有十万。吴国人口有230万,但兵力也仅仅20万。



(魏国大军)

哪怕燕与蜀、吴联合都不一定能取胜。何况,先前与东吴的联盟,早就因公孙渊目光短浅而破裂了。

此时的燕国,可谓是孤立无援。 再说,论军事才能,司马懿远远在公孙渊之上。

燕国公然与魏国为敌,无异于以卵击石。司马懿仅仅派出了四万大军,便一举击溃了燕国的军队。


(司马懿)

而燕国,仅仅存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消失在了历史上。

公孙渊也因为自己的无知与自信,落得个身死族灭的结局,实在是可悲。

其实,燕国之所以不为人知,正因为其国力弱小,而且存在的时间短,仿佛昙花一现。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作为败者的燕国,身处乱世之中,短暂地出现,而又快速地消失了,自然没有人能记得。

自古以来,名垂青史就是人们最大的荣誉。

即使是皇帝,即使家财万贯,若不能有功于世人,有名于世界,终究也将成为历史中的一颗微尘,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说起三国,大家都知道是魏蜀吴三国鼎立,但其实在这段历史中,还有个国家一直留存到魏明帝曹睿执政后期,它就是盘踞辽东,由公孙氏建立的燕国。
这里,本文就为大家详细讲解燕国这段近五十年的历史,全文共计近4000字。

燕国的建立,最早要归属到公元189年,当时正值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后天下大乱,地处东北位置的辽东更是匪徒猖獗,身旁还有高句丽虎视眈眈,经常出兵杀掠,环境十分恶劣。然而,这时候有一个人只身来到了这里,彻底改变了整个辽东的历史,这个是叫公孙度。

公孙度作为被董卓任命的辽东太守,他来到辽东后,对当地的豪强贵族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在这个过程中,公孙度命人大规模的搜罗郡中那群鱼肉百姓,横行不法的豪强大族们的罪行,然后将他们全部逮捕并处死。

据史书上记载:“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无恩,皆以法诛,所夷灭百馀家,郡中震栗。”

短短数月,辽东豪族数百家,全部被夷灭,那些曾经欺压在百姓头上的豪强贵族们,纷纷倒在了绞刑架下,鲜血染红了整片辽东,公孙度也由此彻底控制辽东。其后,公孙度又对邻国高句丽用兵,在他的指挥下,高句丽大军被打得溃不成军,不得不举国投降。

两年后,公孙度又发动他的第二场对外战争。这一次,他要征服的对手是乌桓。因为,乌桓当时占据了辽东西界的大片领土,公孙度要想统一整个辽东,这一片土地必须夺回来。

于是,公孙度亲率两万大军向辽东西界进发,一战就将乌桓打得溃不成军,并成功夺回辽东西界的领土,史书上也由此对公孙度评价:“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威行海外。”



后来,公孙度又出兵吞并了玄菟郡,将势力延展到朝鲜半岛之上,将朝鲜半岛西北部乐浪郡也并入了他的控制范围。此时,公孙度的领土范围包括: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他一个人管理三个郡,已然不再是一个小小的辽东郡太守。于是,他给自己控制的领土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平州,公孙度自封为平州牧。

其后,公孙度又建立起了一支海军,命令大将柳毅统率海军从辽东顺流直下,一举攻占了山东半岛的几个县,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了——营州。同年,倭国(今日本)也因畏惧公孙度的威名而开始朝贡,公孙度的势力开始从东北亚拓展到了北亚,以及海外诸国。

到了这一步,公孙度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东北亚大霸主,辽东侯,平州牧,营州刺史;他还追封了自己的祖宗,把汉高祖和光武帝的庙一厢情愿拉来辽东,用冷猪头供奉起来。

公元204年,曹操成功灭掉袁尚后,打算去进攻袁谭,但害怕公孙度趁其后方邺城空虚而出兵捣乱,于是上表奏封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对此,公孙度只是笑了笑,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王辽东,何永宁也!”

也就是在这一年,公孙度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55岁。



因为公孙度没有嫡子,继位的是庶出的公孙康。在公孙康继任的第二年,袁熙、袁尚领着一众残卒向辽东跑来,公孙康迫于曹操的威名,下令斩杀二袁,并将首级送到曹操军营,以表达自己的忠心。曹操对此很满意,于是率领大军撤退。

曹操撤军后,公孙康松了口气,转身又开始继续扩大地盘。他率领军队再次攻打高句丽,一举攻陷高句丽都城,迫使高句丽迁都丸都城。

不久,他又派遣公孙模开发乐浪郡以南的荒地、设立带方郡;还派兵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韩濊;同时以武力压服三韩,还效法父亲的和亲政策,将宗女嫁给马韩中最有前途的百济。

此时,公孙家的势力范围包括:玄菟郡,辽东郡,乐浪郡,带方郡,韩濊,以及附属国夫余,三韩,日本九州岛诸国。

公元209年,公孙康坐拥辽东,割断了朝廷与东边诸国的一切来往,俨然以中央的东北区代理人自居,几乎独断整个东北,其“东北亚霸主”的霸业达到了鼎盛。



公孙康死后,公孙康的两个儿子公孙晃、公孙渊都还小,就由弟弟公孙恭继位为辽东太守,公孙恭为了向曹操表明忠心,就把哥哥的大儿子公孙晃送到洛阳做了人质。七年后,公孙恭忽然大病一场,又错服草药,丧失了性功能,搞得如同阉人一般,实在不堪再为君。

与此同时,公孙康的小儿子公孙渊也长大成人,于是在公元228年,公孙渊发动政变,将公孙贡赶回老家囚禁了起来,自己则当上了辽东的新主人。当时正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明帝曹睿无暇顾及,于是只好顺水推舟,派遣使者任命公孙渊为新任辽东太守。

然后,雄心勃勃的公孙渊并不甘心臣服于魏国,他想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王国,自称孤家寡人,不用再向魏国称臣进贡。所以他暗中结交东吴,为此他还在海上开辟了一条航线,以方便他和东吴的来往。于是,中国历史上一条全新的海上航路就这样产生了——“江左——辽东”航路!

公元232年,公孙渊派遣使者带着东北的特产——貂马,扬帆远洋来到了吴国。五十多岁的孙权感动得痛哭流涕,作为回报,他当即搜罗了一堆金银财宝外加吴国的特产及绫罗绸缎,装了好几百船,命令使者带去辽东赏赐给公孙渊。



公孙渊的这番举动,惹恼了魏明帝曹睿。公元232年九月,明帝曹睿钦点曾经威震北疆的大魏名将田豫率领青州诸军从海路进攻辽东;同时调遣曾派人刺杀了轲比能的幽州刺史王雄率领幽州诸军从陆路奔赴辽东。

然后,因为东北天气寒冷的缘故,加上公孙渊凭险固守,田豫和王雄两路大军最后都是无功而返。

虽然这一场军事胜利取得也使得公孙渊更加有恃无恐。于是,公孙渊再次使者抵达吴国,表示要正式向孙权称臣。

孙权则派遣出一支多达万人的庞大舰队,携带着无数的金银财宝、奇珍异货以及九锡全礼,乘船渡海到辽东赏赐给公孙渊,并封他为燕王。这也是东吴自建国以来最豪华、最顶级、最奢侈的封赏。

然而,当孙权的万人使团抵达辽东后,面临的却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屠杀,孙权的那几百船金银财宝全部被公孙渊收入了囊中。接下来,公孙渊又把孙权使者的人头全部送到了洛阳,表示要向曹睿尽忠,永为臣子。

那时候,明帝曹睿正忙着对付诸葛亮的北伐,还腾不开手来收拾公孙渊,于是就借坡下驴封公孙渊为大司马,乐浪公,并好言安抚他,免得他在北边捣乱。

公孙渊的这番行为传到孙权耳朵里后,孙权差点被气死,他咬牙切齿的骂道:“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踊如山。不自截鼠子头以掷于海,无颜复临万国。就令颠沛,不以为恨!”



三年后,曹睿派遣使者前往辽东,召公孙渊进京朝见。公孙渊自然不愿意,他还派出士兵将魏国使者团团围住,然后口出狂言把他们狠狠地羞辱了一番。于是明帝曹睿派遣毋丘俭出兵辽东。但可惜的是,这一战魏军被公孙渊打得大败而归。

自此,公孙渊已连续两次击退魏军的进攻,并先后打败魏国名将田豫、王雄,以及毋丘俭,此刻的他,足以傲视北方。这一年,公孙渊正式自封为燕王,并设置了文武百官,建立起大燕帝国,他还给这一年取了一个新名字——燕绍汉元年。

魏明帝曹睿也被彻底激怒,他决定不顾一切也要将公孙渊这颗钉子给拔掉。公元238年正月,曹睿一纸诏令将太尉司马懿从长安召回了洛阳,曹睿决定动用魏国的王牌。

在出征前,曹睿询问司马懿这番平定公孙渊需要多长时间,司马懿回答说:“去的时候用100天,灭他用100天,回来用100天,再用60天作为休息时间,差不多一年时间就足够。”

曹睿很是满意,当日他亲自驾车将司马懿送出西明门,同时还命令司马懿的司马孚和司马师从洛阳一直护送司马懿到他的老家温县,并且赏赐给司马懿很多酒肉,让他在老家和亲朋好友饮宴几天,好好地风光一回。



公元238年3月,司马懿率领四万大军出征,公孙渊则派大将卑衍率七万大军迎战。六月,双发在辽遂遭遇,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一连三战,三战三捷,大破燕军。自公孙度称雄辽东以来,历经三代所积累起来的家业,就这么在一月之内全部覆灭。

卑衍至此胆气俱丧,他率领剩下的几千士兵退进了襄平城。司马懿紧随而来,不久就把襄平城给围了起来。此时已到了七月份,司马懿算了算日子,刚好过去一个月。当初他说的是100天荡平辽东,如今刚过去30天,七万辽东精锐就几乎全军覆没;留下的,不过只是一座襄平城和仅有的一万守军而已。

在接下来的30天里,司马懿命令大军从四面八方将襄平城围个水泄不通,不许任何人进出,违令者斩无赦。八月,等到公孙渊的大军的粮食已经全部吃完后,司马懿正式展开对公孙渊的灭国性攻击。

这一场攻城战,一直持续到八月底,在襄平城被司马懿攻破的那一刹那,公孙渊跟他的儿子公孙脩,在数百骑兵的保护下突围而出。但很快就被司马懿的大军追上并围住,公孙渊父子均被魏军士兵斩杀于马下。

司马懿进入襄平城后,下达了屠城的命令。公孙氏政权中自公卿以下官吏兵民全部被诛杀,共计二千余人,而城中十五岁以上的兵民约七千余人也悉数被杀,公孙家也遭到了最残忍的处置——灭九族。刹那间,鲜血满地,惨叫声响彻了整个辽东。

这一日,是襄平史上最为惨烈的一页,襄平顿变成一座血城、鬼城和哭城。血洗之后,司马懿还命人把尸体码在一起,再用土累积在群尸之上,堆成高丘,谓之“京观”,以见证司马懿的赫赫战功。

紧接着,魏军乘势横扫了整个朝鲜半岛,公孙氏原统治的带方、乐浪、玄菟等郡均向魏国投降,辽东六郡自此列入曹魏版图,司马懿征辽东大获全胜。此次征战,司马懿收户四万,人口三十万,并将中原流民悉数迁回原地。

至此,公孙氏政权历经五十年的统治,于公元238年宣告结束,曹魏完成了对北方的大一统。


我是赵帅锅


有人说,三国时期不只是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三国之外,还有一个“国家”。这话,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个“国家”是什么呢?

当然了,这也不叫一个国家,但它确实一直是一个独立的政权。而且政权的首领,一直都让自己享受天子的待遇,无论在穿戴、行动上,都极力模仿皇帝。这个政权,就是位于辽东地区的公孙家族的辽东政权。

(公孙度剧照)

辽东政权,首先是由公孙度创建的。

公孙度在辽东建立政权,是由一系列的残忍杀戮得来的。由于辽东人觉得他出生低微,因此对他颇为瞧不起。东汉末年,在他被推荐到辽东担任太守的时候,为了报复,他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杀戮。

公孙度首先是杀掉了襄平县令公孙昭,因为公孙昭曾封他的儿子为伍长,以此来羞辱他。公孙度杀掉公孙昭以后,诛灭了辽东一百多家豪族。靠着这种残酷血腥的杀戮,公孙度终于在辽东立足,再也没有人敢反对他了。

接着,公孙度东征高句丽,西征乌桓,打下了一个很大的地盘。

公孙度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原地区正打成一锅粥,没人管他。再加上他所处的地势偏僻,因此能有这番作为。

曹操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以后,想拉拢公孙度。于是征召公孙度做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给他送去印绶。可是公孙度不理睬曹操,说,我在辽东称王,要啥宁乡侯?把印绶扔进武器库里。

建安九年,公孙度去世。公孙度死后,他的长子公孙康继位,掌控辽东政权。当时公孙度还有一个儿子公孙恭。于是,公孙康把曹操给的印绶从武器库找出来,给了弟弟公孙恭。

(曹操剧照)

那时候,曹操打败袁绍的长子袁谭后,继续追打袁绍的另两个儿子袁尚、袁熙。这两兄弟跑到辽东,投奔公孙康。曹操知道后,便停止了追打。有人不解,说,应该乘胜追击啊。曹操说,用不着,我不去追,公孙康不久就会把二袁的脑袋给我送来。我要是去追,他们反而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我,那我打他们就困难了。

不久,公孙康果然把二袁的脑袋给曹操送来了。曹操又封他为襄平侯,授予他左将军职务。

当然了,曹操这样说,实际上也是因为他知道公孙康实力强大,不好对付,不想惹祸上身。若是公孙康不强大,曹操借口捉拿二袁,把兵力引向辽东,其实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此外,公孙康又进攻高句丽,打败韩濊,比公孙度时期更强盛了。

公孙康去世的时间不详,大约时间上与曹操去世的时间差不多。

公孙康去世后,由于他的两个儿子公孙晃和公孙渊都很年幼,因此,公孙康的弟弟公孙恭继承辽东太守的职位,掌控辽东政权。

(公孙渊剧照)

公孙恭上位后,刚当皇帝的曹丕继续拉拢他,拜为车骑将军、假节,封为平郭侯。公孙恭把公孙康的长子送到洛阳为质子。表面上是归顺曹丕,实际上是借机打击公孙康的儿子们,巩固自己的地位。本身他还是不服曹丕的。

公孙晃虽然送走了,公孙渊却还在辽东。由于公孙恭没有生育能力,没有后代,再加上有病,不能处理政务,于是,公孙渊长大后,在太和二年(228年)逼迫公孙恭退位,把公孙恭囚禁起来。公孙渊由此夺取了辽东政权。

公孙渊夺权后,魏明帝曹叡立刻表示承认,又加封为扬烈将军。

公孙渊这个人野心更大,他想联合东吴,打击魏国。孙权很高兴,立刻封他为燕王。不过,公孙渊最终还是不敢答应,反而杀掉吴国使者,送给曹叡。

但是公孙渊最终熬不住,在景初元年(237年),终于自称燕王,设置百官。

不过很显然,经过国内多次政局动荡,公孙渊已经不强大了。于是,曹叡派司马懿率军四万进攻辽东。最终,司马懿打败并杀掉公孙渊父子,又进行屠城。由此,曹魏彻底解决了辽东问题。公孙家族在辽东横行三代,最终覆灭。三国终于成为货真价实的三国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三国时期,魏蜀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英雄传说,以至于大家还以为刘汉政权灭亡后,当时的天下只有魏、蜀、吴三个国家,其实不然,在魏蜀吴时期,的确存在第四个国家,这就是辽东政权--燕国!

1.概况

辽东指的是指辽河以东地区,今辽宁省全境,战国、秦、汉曾经在这里设立辽东郡,治所在襄平,也就是今天的辽阳。

辽东政权自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初具规模,到公元238年被司马懿用计歼灭,历时约50年,这与魏国国祚46年、蜀国国祚43年、吴国国祚52年相比,毫不逊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魏蜀吴三个国家都曾经称帝,唯有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置百官有司,前后始终周旋于魏、吴两国之间,这样看来,辽东政权有着自己一套管理制度,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

2.兴起

初平元年,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公元190年,公孙度在老乡徐荣的推荐下,被任命为辽东太守,到任后,他打击豪强势力、实施严酷律法,排除异己,逐步培养自己的势力,巧合的是,这个时候中原战乱四起,各地诸侯忙于你争我抢,无暇东顾,所以,给了公孙度发展的机会。

他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招贤纳士,发展教育,广招流民,又通过征伐高句丽、击败乌桓,取胜辽东半岛等一系列战争,开疆扩土,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3.发展

公孙度刚做辽东太守不久,就赶上前面所说的中原战乱,敢于投机的公孙度就对自己的亲信说:“汉皇室将要覆灭,我们夺取皇位的时候了”。

由此开始,他将辽东郡分为辽西和中辽两郡,两郡又分设太守,同时,派遣部部队渡过渤海海峡,收取青州的东莱等县,并设营州刺史,安排亲信担任。

同时,他也深知,自己的功德还不能将汉室取而代之,所以,一方面他自封辽东侯、平州牧,一方面为汉朝祖先建立庙宇,按照古典法制设坛祭祀;但,他为人高调,每次出行时,都要乘坐銮驾,甚至帽子上还要悬挂着九条玉串,这架势可是皇帝的标配啊。

有一次,曹操为了拉拢公孙度,封他做武威将军、永宁乡侯,公孙度却说:“我在辽东称王,不需要永宁啊”。遂将官印藏于库中。

在公孙度的治理下,辽东地区避免了中原的连年战乱,百姓安居乐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国力逐渐增强。

4.灭亡

公孙度死后,辽东太守一职由嫡长子公孙康继承,公孙康上任后,与其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恃远不服”,总感觉中原诸侯连年战乱,鞭长莫及。

一次,曹操离开邺城,率军远征。公孙康得知后,竟和部下商议:“悉闻曹公远征,邺城空虚,今我欲用三万步兵、一万骑兵,直攻邺城,谁能抵御!”

部将凉茂一针见血的说:“曹公忧国忧民,乃正义之师,今百姓初步安定,无暇治罪于将军,然将军欲兴兵伐曹,实乃自不量力,还望将军三思啊”。就这样,才把公孙康劝了下来。

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曹操击败袁尚、袁熙兄弟,后者投奔公孙康,反被公孙康杀害,将二袁人头送于曹操,曹操遂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授任他为左将军。

公孙康死后,由于其子尚幼,无法继位,众人拥其弟

公孙恭任辽东太守,后来公孙恭又被长大后的公孙渊(公孙康的次子)抢去职位。

公孙渊上位后,一方面,接受魏明帝赐予的扬烈将军一职,甚至不惜杀掉吴国特使亲近曹魏,另一方面,野心膨胀,在暗地里竟敢打曹魏的算盘,侮辱曹魏特使。

这种墙头草的本性,令魏明帝十分厌恶,遂派大将毋丘俭前来讨伐,但适逢连绵大雨,后者无功而返。

这令公孙渊极度膨胀,自立为王,改元绍汉;对此,魏明帝忍无可忍,派遣司马懿再次征讨。公孙康哪里是司马懿的对手啊,结果可想而知,被司马懿用计歼灭,自此,辽东政权--第四个国家灭亡了。

纵观东汉末年的辽东政权,由于避开了中原的连年战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不管是在生产技术上还是在文化传播方面,都有进步,但是,从公孙度到公孙康,再到公孙渊,这三位主公都自命清高,有恃无恐,没有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壮大自己的实力,再加上,在野心的驱使下,极度膨胀,出尔反尔,最后,葬送了自己的政权!


欢迎关注@读史三悟,和大家一起在浩瀚的历史中,悟方圆、悟进退、悟得失!


读史三悟


三国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不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秦就是秦,汉就是汉,当朝就是这么称呼的。三国时期,当时并没有这么一个称呼,魏、蜀、吴各称各的。

01

三国名称之由来

西晋的时候,原来蜀汉的官员陈寿得到张华的举荐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陈寿撰写了《诸葛亮集》,上报朝廷。朝廷认为陈寿写得不错,就授职他为著作郎。

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述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由于这本书的历史价值,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三国志》在当时就受到了时人的赞誉,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

其实,当时还有许多人也在记述这段历史,比如,夏侯湛也在撰写《魏书》。等他看到陈寿《三国志》后,便销毁了自己的《魏书》。

三国时期的曹魏史学家鱼豢也私下写作了《魏略》,东吴的韦曜(又名韦昭)也主事编写了《吴书》,蜀国没有专门的史官,没有撰写自己的史书。

但这些史书,都没有《三国志》影响大,也正因为这部史书影响太大,后世就把这段历史习惯上称作了三国时期。

但三国时期究竟从哪里算起,存在争议。陈寿的传记是从汉末就开始的,但一般史学家认为三国从曹丕称帝开始。比较尴尬的是,曹操作为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严格而言却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可见,三国的称谓并不准确。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得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自然晋承魏也是正统。其书最大的缺点也就在这里,对曹魏、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

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一般史书纪事的规则,只有帝王才可以为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也就是陈寿并不承认蜀、吴的正统地位。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国家,燕国的存在。但由于其偏居一隅,与其他三国交往很少,陈寿没有单独为其做传记。在《魏书》、《吴书》中有一些很简单的涉及,但其影响不大。

02

燕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除了魏、蜀、吴三国之外还有一个燕国的存在。

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从最初的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建国,也维持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

燕国建立之前,辽东最早的主政者公孙度也是很牛的人。

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逃官到了玄菟,而公孙度却做了郡吏。当时玄菟太守对公孙度很欣赏,举荐他为尚书令,后升为冀州刺史,旋即被罢免。

玄菟郡是汉四郡之一,亦是四郡里最重要的一个, 大约是今盖马高原及其周边平原、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省东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东汉时西移至辽东,即为现沈阳市上伯官古城遗址。

公孙度的同乡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举荐他做了辽东太守。一上任就把襄平县令公孙昭诛杀,郡中豪门望族被诛杀一百多家。他又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威震海外。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看到中原混乱,便对他的亲信柳毅、阳仪说:“汉室将要覆灭,我到了与各位商量夺取皇位的时候了。”

当时,襄平县延里祀社神的地方,长了一块大石头,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做它的足。有人对公孙度说:“这块石头形状像汉宣帝的皇冠,它出在延里,又跟您父亲的名字相同。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应该拥有天下的土地,而且有三公辅佐您。”

公孙度非常高兴,很当一回事。

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因为斩杀袁尚、袁熙兄弟,被曹操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跟朝廷所封刘备最高的官职一样大。

公孙康死后,公孙恭继任。

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夺取了公孙恭的职位,被魏明帝曹叡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并派遣甲士万人携带珍宝前往辽东。

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杀东吴使者,将其首级送往洛阳。魏明帝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

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击败前来讨伐的魏将毌丘俭后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设置百官有司。

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征讨。公孙渊大败,与其子一起为魏军斩杀,燕国旋即灭亡。

燕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仅仅两年左右,存在感很低。但从公孙度主政辽东,到公孙渊的燕国覆灭,公孙氏把持辽东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跟刘备214年入主益州到刘禅263年投降曹魏,近五十年的时间差不多,而且公孙氏控制的辽东区域,并不比蜀汉控制的益州小。有意思的是公孙氏建立的政权也称作绍汉,自以为也是继承了汉室正统。

但由于绍汉政权存在的时间太短,存在感太低,之前的公孙氏政权大多依附于曹魏。特别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三国志》并没有专门为其立传,后世也没有把绍汉政权作为独立的存在。

因此,后世习惯把这段历史称作三国时期,把绍汉或者说燕国给彻底省略了。

但辽东地区是中原政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能够忽视它的存在。

其实,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更好的了解三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看一看。


豹眼看历史


三国时代,除了魏、蜀、吴之外,的确还存在第四个政权,这便是公孙氏的辽东政权。不过,由于这个政权比较小,也比较早被灭掉,因此大家印象并没那么深刻。那么,辽东政权有着怎么样的历史呢?且听我说来。

辽东政权的奠基人:公孙度

公孙度是东汉一个十分出色的军阀,他本是一个小公务员,凭着自己的才干步步高升。公元189年,董卓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太守,给了他一个大展拳脚的机会。到了辽东后,公孙度以铁腕治理,威名渐立。当时中原诸侯大打出手,谁也没有理会边远地区的辽东,公孙度乘机扩张势力,出兵征讨高句丽、乌桓,夫馀国与濊貊部落皆前来归附,威震海外,俨然成为东北一霸。对公孙度来说,太守一职显然太小了,他索性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

公孙度去世后,其子公孙康继承其业。

辽东政权第二代领导人:公孙康

公孙康统治的年代,正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时。当时曹操讨伐河北袁氏,袁氏兄弟一败再败,最后不得已之下,前往辽东投靠公孙康。

辽东是中国偏远的一个郡,山高皇帝远,谁也管不着。公孙康虽说只是太守,实际上就是辽东的土皇帝,一割据军阀。在当时边疆割据势力中,辽东是比较强大的,但是要抗衡曹操根本是不可能的。公孙康思前想后,与其接纳袁氏兄弟同朝廷为敌,倒不如杀了两人,还是大功一件呢。于是他假意盛情邀请袁尚、袁熙,暗地里在马厩埋伏刀斧手。还没等袁尚、袁熙两人入座,刀斧手便一拥而上,把两人放倒,砍了脑袋,派人送到曹操那领赏了。

辽东政权第三代领导人:公孙渊

公孙康死后,公孙渊成为辽东军阀。从汉末公孙度到公孙康,再到公孙渊,已是三代经营辽东。此时魏、蜀、吴三分天下,公孙渊只是龟缩于东北一隅之地。在名义上,辽东归属于魏国,但公孙渊打算自立,把三分天下变为四分天下。于是他偷偷与东吴孙权联络,希望联合东吴以对抗曹魏。

然而,公孙渊只是个反反复复的小人,毫无原则可言。他一会儿投靠东吴,又背叛东吴;之后又投靠曹魏,而后又背叛曹魏。不作死就不会死,公孙渊这么作,最后就死得很难看。

辽东政权的覆灭

公孙渊想在魏、吴两个鸡蛋上起舞。那么,他有什么资本呢?

他有三大资本:其一,公孙氏统治辽东,已历三代。从公元189年公孙度任辽东太守始,经公孙康到公孙渊,前后近五十年,经营辽东达半个世纪之久,统治可谓根深蒂固;其二,辽东是中国东北最偏远的一个郡,山高皇帝远,地处蛮荒,远征困难;其三,辽东拥有颇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有“控弦十万”,而且“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这是公孙渊妄自尊大的最大本钱。

为了消灭公孙渊,魏明帝派司马懿领兵征讨。

公孙渊派大将军卑衍、杨祚率步骑兵数万人在辽隧阻击司马懿。卑衍采取广筑墙、深挖沟的战术,构建一条长达二十多里的防御工事。司马懿避实击虚,分出一部分兵力,佯装成主力南下,调动卑衍主力;自己则率魏军主力直扑辽东首府襄平。卑衍大惊,当即回师襄平,却被司马懿围城打援,辽东兵团大败。

于是司马懿包围襄平,经数个月的围困,襄平城最终陷落。

公孙渊带着他的儿子公孙脩以及数百名骑兵,从东南方向突围而出。司马懿马上派大军紧紧追赶,终于在梁水河畔追上,斩杀公孙渊父子。公孙氏在统治辽东半个世纪后,这个独立王国终于寿终正寝,未能上演一出“四国军棋”的好戏。


君山话史


毫无疑问是真的,这个国家便是一直蜗居辽东地区由公孙度建立的燕国。因为燕国远离中原地区,游离在边境地带,所以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对它描写甚少,以至于现在几乎被世人所遗忘。现在就随我一起去了解这个在辽东地区的燕国吧:

【公孙度】



要了解燕国,必须先要了解公孙度这个人。公孙度早年随着父亲逃亡到玄菟郡,在此地做了一名小官。公孙度小时候叫做公孙豹,和这里的太守早夭的儿子名字相同。再加上公孙度聪敏机智,深得太守喜爱。在太守的厚爱以及提拔之下,公孙度逐渐出人头地。随后因为一些无中生有的中伤事件,公孙度被罢官。没过多久,董卓把握朝政,公孙度在同乡的推荐下,担任了辽东太守。没想到辽东地区的人对公孙度并不感冒,还在背后议论他。公孙度利用职权,将辽东地区那些不听话的显赫家族屠戮殆尽,用武力遏制了辽东地区的舆论。



公孙度担任辽东太守期间对外积极扩张,主要往朝鲜半岛以及东北地区发展。过了几年,董卓被杀,中原一时间诸侯四起,天下大乱。公孙度此时趁着无人制衡,疯狂扩张势力,割据辽东地区,并自称为辽东王。当曹操试图征召公孙度时,被公孙度拒绝,辽东地区彻底独立。

【辽东燕国始末】



燕国实际成型大概在公元190年,最终被司马懿于公元238年彻底灭国,一共存在了48年。燕国一共有公孙度、公孙康和公孙渊三位君主。所有的开国之君都历经磨难,所有的守成之君都年轻有为,所有的亡国之君都不谙世事、胡乱作为。公孙度费劲心血打拼下辽东地区,公孙康进行扩张,但是公孙渊却好像一个白痴中了司马懿的诡计,数万大军没有作为,都城却遭到进攻,燕国也毁于一旦。



这就是三国中的第四个国家,一个被“遗忘”的辽国燕国。它的建立是偶然,失败却是国家统一形势下的必然。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三国时期是一个比较长的诸侯割据时期,真正形成三国鼎立的时候,确实有第四个国家,即辽东公孙渊建立的燕国。

公孙渊所建立的燕国源自于其祖父公孙度的遗志,公孙度是于辽东蘘平市夺取了公孙昭的政权,而后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震海外。随后分辽东郡为辽西中辽郡,置太守;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立汉二祖庙,承制设坛于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鸾路,九旒,旄头羽骑。这也是辽东建国的雏形。更有意思的是曹操封赏公孙度的时候,公孙度居然懒得搭理曹操,认为自己是土皇帝,曹操没资格封赏。

太祖表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度曰:“我王辽东,何永宁也!”藏印绶武库。


但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继承“王位”,而将曹操封赏的永宁乡侯的爵位让给了其弟弟公孙恭。建安十二年,曹操征三郡乌丸,袁尚奔逃至辽东投奔公孙康,公孙康却斩了袁尚,并将其首级送给了曹操。曹操因此封公孙康为壤平侯,拜为左将军。公孙康死后,由于其子年少,曹丕便令其弟公孙恭领辽东太守,并拜车骑将军。


由于公孙恭病重,无法治国理政,太和二年时,公孙康之子公孙渊夺权,曹睿见势便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领辽东太守。期间孙权欲暗通公孙渊,愿尊其为燕王,并派使节出使辽东。而公孙渊知孙权诡计,斩杀来使。曹睿欲封公孙渊为大司马、乐浪公,但赐封的使节到了辽东受到公孙渊冷漠以及恶言相待,至此与魏国翻脸。


景初元年,魏国派幽州刺史毋丘俭征辽东,但被公孙渊大败,此战之后,公孙渊便自立为燕王,置百官,并挑唆鲜卑单于侵扰魏国北方边境。后司马懿率军亲征辽东,大获全胜,诛杀了公孙渊父子,燕国覆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