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跟随唐玄宗45年的大将陈玄礼为何在马嵬对玄宗落井下石呢?

fengyongyao


陈玄礼在马嵬坡的表现,并不是落井下石,而是力挽狂澜,主动介入,把一场难以控制的乱事引导到可控范围,并为他的主人李隆基卸去天下骂名,把责任全推给杨国忠兄妹,为尊者讳,把唐玄宗扮成一个受蒙蔽的无辜帝皇,使他的后世名声不致大损。后来有诗人狄归昌以唐僖宗逃入四川而写了一首诗“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陈玄礼是李隆基的心腹,大受亲近,从他当临淄王时就是身边人,在武则天嫡四子一系联合太平公主向嫡三子一系发动政变时,就以果毅都尉身份随李隆基组织参与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又助推李隆基上位,唐太宗对他恩宠有加,让他担任禁军龙武大将军,宿卫宫中。皇帝把命都交给你,足见看重和信任程度。(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唐玄宗先明后昏,晚年更是耽于享乐,对天下大势漠不关心,先后历经李林甫杨国忠二个奸相弄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纵容他们。自己与杨贵妃双宿双飞,日啖荔枝三百颗,朝朝赐浴华清池,对边境任用胡将盘剥百姓,养大野心一无所觉,终于激起安史之乱,安禄山准备取代李三郎夺了唐朝江山自己做皇帝。李隆基又在平叛用人及决断失误,导致潼关失守,乱兵将到长安,不得已带着亲随逃出京师,准备前往四川避乱。(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天下民众对杨国忠乱政,贪刻盘剥身有感触,唐军士兵包括禁军也深受其苦,这时又逢大乱,避敌而逃本就窝了一肚子火,在途中,杨家兄妹还不收敛,继续作威作福。而将士们在炎热天气下又累又饿,拒绝继续前进。杨国忠的政敌眼中钉太子李亨主动奔走,与宦官李辅国和陈玄礼达成一致意见,要为国除奸,乘机杀掉杨国忠。李亨是逼于无奈,当了二十多年太子,受到李林甫与杨国忠两任宰相的敌视,日子过得战战兢兢,一有机会自不会放弃一搏,李辅国则想立大功上位,陈玄礼既想为国除奸,也想为玄宗推卸祸国责任,三人一拍即合。(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陈玄礼便对军士进行煽动,把这场祸事的焦点引向杨国忠,点燃大家怒火,军心哗变,当场追杀杨国忠一家,在杀死他们之后,又得到心虚的玄宗赦免,还不罢休,要求唐玄宗必须赐死杨贵妃,怕杨玉环秋后算帐为兄报仇。这个建议倒像是李亨的意思,因之前玄宗曾有让位的打算,被杨氏姐妹阻止,此时一并算总帐,李隆基无奈,只得赐死杨玉环,安定军心。从此事前后看,后来流传杨玉环被陈玄礼以侍女李代桃僵放走未必没有可能,因处死及收尸检查都是陈玄礼在操办。


南方鹏


陈玄礼是禁卫军首领,他直接听命于唐玄宗的话。可是,在马嵬坡事变当中,陈玄礼却发动士兵,开始威胁唐玄宗了。

为何陈玄礼要这样做呢?

说实话这真不是陈玄礼一个人的问题,可以说当时所有的士兵,他们在走到马嵬坡这个地方的时候,就开始要闹事了,若是不能给他们一个完美的解释,他们就不当兵直接回家了。

为何这些士兵要发动兵变呢?

原因就是吃不上饭,连水都没得喝。

我们都知道,之所以会发生马嵬坡事件,是因为安禄山之乱的爆发。那时候安禄山的大军已经到达了长安,唐玄宗不得不急忙逃跑。

在逃跑的时候,他们根本就没有准备吃的东西。当时唐玄宗是想从长安到四川去避难。

本来他是有安排沿途的官员,给他准备吃喝的的呢。

可是,当沿途的官员听说皇帝都跑了。所以,他们也卷铺盖走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招待他们了。

所有跟着皇帝的人,也就等于是,所有跟着皇帝的人,基本上都要挨饿。皇帝还好,毕竟沿途的老百姓给送点东西,都让皇帝吃了。

可是,对于广大的士兵来说,他们即没有吃的,也没有喝的。

走到马嵬坡这个地方,他们实在是受不了了。

这些士兵都开始吵闹,说这个兵自己不要当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要找原因,为什么会导致今天的惨状。

这个原因一找,就找到了唐玄宗的头上,是她的无能,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但是,唐玄宗毕竟是皇帝,即使他有错,也不能把错误怪罪于他。

既然皇帝的错误不能找,就找二把手宰相的错误吧。

当时的宰相正好就是杨国忠,所以,这些人就把安史之乱的发生,推到杨国忠的头上,说是他没有辅佐好皇帝,才导致了如今的惨状的。

找到了责任人就要处罚责任人了。所以,以陈玄礼为首的禁卫军,就开始逼迫唐玄宗,让他把杨国忠给杀了。

唐玄宗实在有点舍不得,但是,杀了杨国忠他自己就有台阶下了。那还是把他给杀了吧,就这样杨国忠被送上了断头台。

在杀了杨国忠之后,这些士兵又开始不干了。

这次他们非要让唐玄宗杀了杨贵妃,原因就是杨国忠和杨贵妃的私交很好。若是日后平叛的安禄山,唐玄宗重新回到长安,杨贵妃若是想要给杨国忠报仇,那他们这些人一个都活不了。

所以,必须要把杨贵妃给杀了。

杨贵妃可是唐玄宗最爱的人呀,杀了她的话唐玄宗连饭都吃不好,他当然不让杀了。可是禁卫军不依不饶,必须要让他处死杨贵妃。否则,就格杀勿论。

唐玄宗为了保住自己的命,只好对杨贵妃下手了。

最终在禁卫军的逼迫之下,杨贵妃也被处死了。


汉史趣闻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陈玄礼及其部下在马嵬驿的行为,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唐玄宗已不复昔日之威严

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外强中干的那层窗户纸算是被安禄山和史思明彻底揭了下来。

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的一系列昏庸举措,让部下对唐玄宗的行为嗤之以鼻。

潼关被攻破之后,唐玄宗又瞒着满城官员及百姓,做贼一般逃出了京城,这让随行的禁军对软弱的唐玄宗心存不屑。

当时帝国已经分崩离析,勤王的大军也不知在何处,皇帝的威信已无从保证。

禁军的怨气

一路逃往西南,禁军的怨气也不断高涨。

禁军本事宫禁驻军,一般情况下,都是装备优良,养尊处优,很少远途跋涉参加作战。

从长安出来之后,一路颠沛流离,让很多禁军士兵苦不堪言。

杨国忠等佞臣在路上仍不知收敛,继续作威作福,这使得禁军对这些导致国破家亡的佞臣恨之入骨,顺带牵连痛恨宠幸这些佞臣的唐玄宗。

士兵们一路劳苦护驾,可是那些造成这般局面的官老爷凭甚在那作威作福。

离开长安之后,唐玄宗一行的处境愈发艰难,不但给不出军饷,连一天三顿饱饭都不能保证。都说当兵吃粮,连肚子都吃不饱,士兵怎能没有怨言。

马嵬驿

随着怨气的不断积累,禁军终于压制不住积怨,爆发开来。

禁军先是杀了杨国忠,这等于是擅杀朝臣了。

这些大头兵也不管了,都这时候了,皇帝连吃饭都保证不了,还有什么好怕的。

陈玄礼作为领军人物,还是向着唐玄宗的,但是禁军的怨气他没法压制,如果强行压制,连他陈玄礼也是会被杀掉的。

禁军们凑在一起一商量,觉得杀了杨国忠,如果留着杨贵妃,等将来唐玄宗再次坐稳江山,杨玉环杨贵妃一定不会放过他们。

于是,陈玄礼带领着他们,向杨玄宗提出了要求,而杨玄宗考虑再三,也是顾全大局,交出来杨贵妃,任由禁军处置。

最终,兵变没有发生,唐玄宗得以继续西行。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白居易的《长恨歌》将唐玄宗和杨贵妃这一凄美的爱情描写的淋漓尽致。马嵬坡之变,也让我们了解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马嵬坡之变不仅使唐玄宗失去了自己的女人——杨贵妃,同时也使他失去了对唐朝王权最后的掌控。马嵬坡下三军将士逼迫的场面,肯定让唐玄宗这位开元盛世的创造者感到异常的痛心疾首。

一生追随唐玄宗的陈玄礼,为何在马嵬坡下对唐玄宗落井下石呢?

一、陈玄礼因为李隆基而位极人臣!

陈玄礼因为得到唐中宗的欣赏才得到提拔。但是,武则天当权后,陈玄礼就没有得到重用。特别是太子李旦复位以后,韦后专权,陈玄礼远离了权力中心。

后来陈玄礼举兵支持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消灭了韦后一党。

所以李隆基和陈玄礼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在之后李隆基顺利继承皇位,陈玄礼也得到了报效国家的良机。

在唐玄宗李隆基兢兢业业的前期陈玄礼也一路高歌猛进,最终做到了禁军统领的位置。他也十分敬佩唐玄宗李隆基,因为李隆基把唐朝带到了新的高度。

可以说唐玄宗李隆基对陈玄礼有知遇之恩,更有提拔之功,陈玄礼对李隆基自然是唯命是从。

二、陈玄礼不唯上,有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

但是在马嵬坡发生兵变的时候,陈玄礼之所以支持发动兵变,是因为这些年他把国家正式全部看在眼里。

李隆基已经不复当年的勤勉,他任用奸相杨国忠。享乐主义盛行导致大唐盛景不再,导致藩镇势力崛起,杨国忠又独揽朝政,致使贪污腐败奢靡之风盛行。

此情此景之下有自己是非判断的陈玄礼肯定支持太子李亨发动兵变铲除奸相杨国忠。毕竟安史之乱已经爆发,能拯救大唐天下的就只有这种情况。

三、陈玄礼的行为并非落井下石,而是发自内心的保护!

虽然陈玄礼发动了兵变,但是他并没有对唐玄宗李隆基落井下石,更应该说陈玄礼这是一种保护唐玄宗的行为。

一是因为现在唐玄宗骑虎难下。必须有人去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显然已经不具备了这种能力。而太子李亨是最佳的人选。要让太子去发兵平定叛乱,就必须让唐玄宗认识到当前的现实,把杨贵妃和杨国忠等人除掉。

二是陈玄礼始终陪伴在唐玄宗身旁。这之后太子李亨平定了安史之乱,迎接唐玄宗回宫,尊封为太上皇。陈玄礼一直跟随其侧,服侍左右不曾离开,更没有讨好新皇获得重用。

三是在发动兵变的时候,陈玄礼坚定地站在唐玄宗身旁。他没有支持太子夺取皇位,而是一直保护唐玄宗的人身安全。

所以陈玄礼并没有对唐玄宗落井下石,他之所以支持兵变完全是从大局出发。从之后他一直跟随唐玄宗,可以一窥究竟。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大唐纯臣陈玄礼

唐朝玄宗时代的大将陈玄礼一生追随唐玄宗长达四十五年,堪称见证了大唐由巅峰到衰落,并且一定意义上,陈玄礼参与了玄宗朝廷的草创,同时,陈玄礼参与的马嵬坡之变,也终结了玄宗朝廷对大唐的统治。

不过总得来说,从后续影响来说,陈玄礼一切都对得起大唐,因此,堪称大唐纯臣。

只是很多人不理解这一点:陈玄礼从李隆基平定韦后之乱开始便追随李隆基,为什么到马嵬坡的时候要对唐玄宗落井下石?

马嵬坡之变的背景

玄宗皇帝李隆基的童年处于凄苦状态。李隆基小时候,大唐统治已经中断,皇帝是其祖母武则天,李隆基的生父李旦为人懦弱,同时由于武则天热衷告密之风,导致作为废帝之子的李隆基,其童年在紧张、恐惧中度过的。

不过,李隆基终究天赋异禀、异于常人。较为悲惨的童年磨练了李隆基的心性,让李隆基在年少的时候养成了有胆识、敢想敢干但又有着严谨的复杂性格。

武则天死后,李显在群臣拥立下复位。然而李显为人昏聩无能,导致唐朝的政局走向陷入扑朔迷离的状态——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无能的李显环伺在群狼之间,注定性命堪忧。最终,在韦后的策划下,李显被毒死。这为李隆基提供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最终,李隆基先后铲除韦后和太平公主,夺取了皇位——这期间,也有陈玄礼的功劳。

李隆基的皇位来之不易。因此李隆基在位的前三十年,始终以治国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在李隆基的积极经营下,唐朝有了前所未有的国力。而这些成就也麻痹了李隆基,让李隆基认为,天下已经太平,自己也该享乐去了。

上行下效,当朝廷有了一个热衷享乐的天子,整个朝廷,也会随之腐化。这种腐化,在杨国忠担任丞相的时候,达到了极点。

最终,安史之乱来了。唐玄宗在跑路过程中,遭遇了马嵬坡之变,不得不赐死杨贵妃。

陈玄礼的抉择

早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陈玄礼就曾数次劝谏李隆基,应当警惕大唐潜在的危机。但这些都没让李隆基当作一回事儿。

最终,在杨国忠弄权下,唐朝上下离心离德——正直官员不满杨国忠掌权,钻营小人遍布朝堂,民间也对朝廷怨声载道,由此,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起来造反。唐玄宗见安禄山势头太猛,于是带着文武百官逃向属地。


负责护送唐玄宗和杨国忠等人的禁军早已经对杨国忠不满,一时间禁军中怨气冲天、戾气沸腾。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则考虑利用这个机会,铲除杨国忠。而陈玄礼此时也觉得,杨国忠乃至杨贵妃这两个祸根不及早除掉,只怕即便玄宗朝廷逃到蜀地,也会依旧延续在长安那样让杨国忠弄权的情景,最终会毁掉大唐。

于是,陈玄礼和李亨有了默契。马嵬坡之变由此发生。

马嵬坡之变后,李隆基和李亨分道扬镳,李亨在大臣拥立下登基,建立肃宗朝廷,开始积极应对安禄山的叛乱——可以说,马嵬坡之乱事实上等于救了大唐。


藤树先生


看了很多答主的回答,主流观点都认为马嵬驿事变背后是太子李亨,主要发起者和实施者,是领兵的陈玄礼。那么跟随了唐玄宗45年的大将陈玄礼为什么会在马嵬驿发动兵变逼玄宗诛杀杨国忠和自己最喜欢的女人杨玉环呢?大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可能:那就是整个这个事件就是唐玄宗自己策划实施的。

陈玄礼生平及策划事变的分析

陈玄礼出生时间不详,早年在中宗朝时是禁军中的千骑营长,中宗暴毙后韦后把持了朝政,禁军都换成了自己亲戚统领,其中包括了陈玄礼所在的千骑营。随后他就投靠了李隆基一起发动了唐隆政变,因诛除韦后有功,唐玄宗时任禁军龙武大将军。此后他追随玄宗近46年。

史书上记载他性格“淳朴自检”,从玄宗即位后一直宿卫宫中,深受玄宗信任长达45年,马嵬驿兵变时,他年纪应该也有65岁上下了,属于直接对皇帝安全负责的禁军最高统领。作为当时护送玄宗入蜀的仅有的600多禁军扈从的指挥官,相当于玄宗身边第一亲信。

马嵬驿兵变诛杀了杨氏一族后,陈玄礼首先率众请罪。后又跟随玄宗入蜀。在成都任六军兵马使和蜀郡太守李峘还一起平定健儿郭千仞叛乱。一年多后玄宗回长安,始终跟随玄宗。回长安后被封为蔡国公。玄宗最后被软禁时,陈玄礼病死。

对于统治者来说兵变是最为忌讳的,玄宗朝时太子李瑛和另外两个儿子就因为披甲入宫而被当做政变谋反处死,搞死自己三个儿子都没眨眉毛,对于这次真实的兵变却没有任何反应反而默认,如果是因为担心处罚让这些禁军产生反叛对他不利,那到了成都以后为何都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加以处罚?换做平常人别人趁你危难时逼死你大舅子和你老婆,你会善罢甘休吗?

从史书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陈玄礼想杀杨国忠在马嵬驿已经不是首次。

而且在马嵬驿诛杀杨国忠之前,陈玄礼是请奏过唐玄宗的,这就说明当时并不是兵士哗变陈玄礼无法控制了才临时起意杀杨,玄宗自始至终对这场所谓的兵变都是知情的。

作为宫中禁军首领有着深厚玄宗背景的陈玄礼竟然预谋在京师刺杀宰相动机何在?如果如很多人说的是替老糊涂的不知情的玄宗操心“为社稷大计”,就“矫制”擅杀皇帝外戚,未免这心也操得太大胆了,不符合他“淳笃自检”,一贯安守职责内本分的性格。

事实上玄宗是有杀杨的动机的。

玄宗杀杨国忠的动机一

“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潼关失守,玄宗逃离长安奔向四川。除了玄宗自己有考虑过入蜀避难,这其实一直也是杨国忠所鼓动的。玄宗逃离长安后,杨国忠企图烧毁左藏库被玄宗阻拦。事后又擅自烧毁便桥,以断玄宗退路。

玄宗得知紧急制止。玄宗四十多年皇帝的老狐狸,此时岂会感觉不到杨国忠的意图。

杨国忠起家就是在四川,自己还兼着剑南节度使,之前的两任节度使都是他的亲信,到了玄宗决定入蜀避难的时候剑南已经在杨手里经营了二十多年,可以说那就是他的老巢。结合上面提到的杨的一些举动,以政变起家并当了几十年皇帝的玄宗自然会担心自己在蜀郡会被杨国忠挟自己以令诸侯。想到隋炀帝被平日溜须恭顺的宇文化及逼死的结局,为了防止自己在剑南为杨国忠以其势力所胁迫所以杀杨是最好的方式。

玄宗杀杨国忠的动机二

“安史之乱”安禄山打的是“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口号,历史上连这次一起共发生了三起以“清君侧”为名义的反叛。

  • 汉景帝七国之乱,“诛晁错,清君侧”,汉景帝痛杀帝师,七国联军声势转衰。

  • 唐玄宗安史之乱,“讨杨国忠”,马嵬驿诛杀杨国忠,安禄山的声势转衰。

  • 建文帝靖难之役,“讨齐黄,清君侧”,建文帝始终力保齐黄二人,对峙三年最终让燕王得胜。

建文帝这次是明朝的故事,玄宗自然不知道,但是汉景帝时期的故事他是清楚的,从历史经验来看,拔除掉对方造反的口号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杀了杨,那安禄山造反的谎言就不攻自破。

在陈玄礼奏杀杨的那段话里也说的很清楚,拔除安禄山清君侧口实,以正天下视听。只要杀了杨就可以瓦解叛军举兵合理性,削弱叛军军心,并站在舆论的高处昭示给天下人知道朝廷和皇帝并不是安禄山之辈所说的昏聩失控。

玄宗的这种对宠信杨而后悔的心态从史书记载中也可以窥得一二。这中心态的转变让他做出杀杨的决策,也是不让人意外的事情。


太子李亨主谋的可能性分析

如果认为在马嵬驿的举动仅仅是陈玄礼暗地里为不知情的玄宗解忧,那他就是忽略掉了玄宗发家的历史。玄宗是通过禁军政变发家的,而且在这之前唐帝国就已经发生过若干起以禁军为主导的政变让皇位易主的事件。他自己三个儿子也是以勾结禁军密谋造反给处死的,因此对禁军的控制玄宗是最为关注和敏感的。

鉴于前太子李瑛触碰禁宫兵事的教训,仍在玄宗控制中时,现太子李亨最不敢碰的也是禁军这一块。玄宗逃跑的时候主要护卫的就是那几百名禁军,他会不对太子和禁军首领接触敏感?而且在马嵬驿之前太子和陈玄礼之间并无过多交往,史书记载在兵变前陈玄礼派李辅国知会太子诛杀杨国忠,但太子犹豫不决,并未答应。而且马嵬驿第二天就与玄宗分道扬镳,去了西北朔方军大本营。所以我认为玄宗不知道陈玄礼和太子有过接触是不可能的。要说是他在背后联合陈玄礼一起策划了这个兵变这更是对有着优秀皇帝职业几十年的玄宗的政治敏感度的藐视。

综上总结起来就是马嵬驿兵变并不是世人所想的那样,它就是一场有预谋的政治谋杀事件。至于玄宗宠爱的杨贵妃为何也被逼死限于篇幅不在此累述。有兴趣的私聊讨论。


吾味杂谭


  经过安史之乱后,对比天宝十三年,唐朝只剩下有十分之三的人口。安史之乱和马嵬坡兵变,还有永王谋逆,看似如同史书所写,实则未必。马嵬坡到底是谁在做局,安史之乱为什么迟迟不能平定,永王李璘真的造反吗,李白为什么要参加造反?历史很有意思,谜底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能从史料中找到蛛丝马迹。

马嵬坡兵变谁在做局?

有一个解释,说马嵬坡是玄宗策划的。我很认同。

  马嵬坡兵变是唐玄宗策划的,毕竟做掉杨国忠是必要的。原因如下:

杨国忠一路上都在断后路,烧库,拆桥,玄宗会认为这是想把它困死在川蜀;

杨国忠经营剑南道多年,现在鼓动皇帝去他的地盘避难,玄宗自然生疑;

逃难队伍后面是贵族和军属,杨竟然要拆桥,就是不给兵士亲属活路,禁军军心动摇;

陈玄礼作为亲卫,竟然跑去跟太子打了个招呼,要知道在唐朝,武则天时期也好,玄宗前期也好,连太子都可以被砍掉;

陈玄礼事后继续给玄宗打工,没受到任何处罚。肃宗也不重用,这不像是肃宗的死党的样子;

安禄山不是清君侧吗?那就让你师出无名。汉景帝七国之乱,果断诛晁错。明建文帝保齐黄,然后被叔叔夺了王位。证明瓦解口号很重要;

  玄宗此时虽然已经七十一了,但是帝王术是看家本事,禁军更是发家资本。自导自演一场兵变是很有可能的,那为什么不是直接抓来杨国忠,判个死刑呢?文章给的解释也很合理。玄宗觉得川蜀最安全,而川蜀是杨的大本营,你直接杀了杨,去到成都搞不好要被杨的手下做了,但是如果是被迫的,性质就不一样了。而且,陈玄礼造反前知会太子这一条未必是真的,太子也大概率不会有实质性的表示,但表明了玄宗想甩锅给太子,而太子此时需要威望,需要找个机会离开玄宗,所以乐意接锅。双方都懂,不说。

玄宗是心甘情愿交出玉玺的吗?

  玄宗此时71岁,陈玄礼此时六十多,太子李亨45岁,玄宗如果不想当了皇帝了也可以理解。看时间,八月十二灵武的使者才到成都见玄宗,八月十八,己亥日,玄宗交出玉玺。 中间的五天,玄宗在思考什么?

癸巳,灵武使者至蜀,上皇喜曰:“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

  玄宗这话,是否可以理解为:“吾儿篡位夺我兵权,吾复何为?”

丁酉,制:“自今改制敕为诰,表疏称太上皇。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

  这话就是说,以后有事情找皇帝(肃宗)决定,但是要告诉我。等平定叛乱,我就不干预了。这话是否可以理解为,现在我还是老子,我管事情呢你们还是要听我的。

己亥,上皇临轩,命韦见素、房琯、崔涣奉传国宝玉册诣灵武传位。

  韦见素,杨国忠的人,马嵬坡兵变被陈玄礼有意袒护,没死成。房琯,玄宗入蜀,他自己跑过来的。崔涣,是玄宗拔擢的。派这三个人去送玉玺,可以理解为合情合理,也可以理解为玄宗让他们顺便过去看看情况吧。毕竟后期三个人都没有怎么被重用。

在我看来,就是玄宗没办法,因为他知道最强的朔方军给太子占了,而且局势也需要太子去带领这支兵马平叛。所以前面才说这是天命。玄宗为了大局,必须给玉玺,因为不给就是说儿子李亨不合法,不合法就又多了一个叛军,那天下就彻底乱了,天下乱了自己也得死。没有人拿到架脖子上,但是 为了江山社稷,也为了自己,玄宗选择了交出最后的权力。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陈玄礼从小与唐玄宗李隆基一起长大,一生都追随李隆基,是李隆基的肱股之臣。在安史之乱之前,李隆基也是十分信任这位手下,封陈玄礼为龙武大将军,掌控禁军,负责皇宫守卫。然而就是这位深受唐玄宗信任的肱股之臣,为何会选择发动马嵬坡之变?

发动马嵬坡兵变并非是陈玄礼不忠,恰恰相反,陈玄礼一直忠于唐玄宗,只不过不是愚忠。先来简单分析一下当时情景,安禄山发动叛乱,李隆基一点都没有准备,他带着禁军逃离京城。



在出逃路上,禁军之中不少人都对李隆基有存在怨恨。在他们看来,正是由于李隆基宠爱杨贵妃,任由杨国忠胡作非为才导致了安史之乱。身为禁军统帅的陈玄礼自然看到将士们心中的不满,他只有消除将士们的不满,将士们才愿意心甘情愿保护李隆基。


因此,陈玄礼便联络太子李亨杀死杨国忠,又逼迫李隆基处死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之后,李隆基成为太上皇,李亨称帝之后,陈玄礼并没有在前朝为官,而是尽忠职守保护李隆基,这就足以说明陈玄礼对李隆基的忠心。


麦地传奇


陈玄礼在马嵬坡对玄宗落井下石,应该有诛杀杨国忠的意图在里面。

陈玄礼是唐玄宗最忠诚的部下,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陈玄礼是从小随唐玄宗一起长大的。

其二,陈玄礼是唐玄宗发动唐隆事变,杀死韦后与安乐公主的主要策划人和执行者。

其三,唐玄宗当了皇帝以后,陈玄礼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唐玄宗封他为龙武大将军,掌管禁军六军,负责整个皇宫的安全保卫。

其四,唐玄宗是一个疑心病很重的人,要是发现了哪个不如意,唐玄宗立马就会给他降罪,但是他从来没有降过陈玄礼的罪。

其五,陈玄礼发动“马嵬之变”后,并没有随太子李亨去灵武。到四川又回长安后,虽然被李亨封为蔡国公,但是他一直和太上皇唐玄宗住在兴庆宫,并没有到前朝当李亨的官,直到去世。

《旧唐书》里陈玄礼在兵变前向玄宗进言要杀杨国忠,但是没有记载玄宗是如何回答的。

杨氏一族是安禄山发难的口号,在杀杨国忠前玄宗就以知道,发生兵变应该是为了拔除安禄山清君侧口实,以正视听。

陈玄礼发生兵变应该是为了清君侧。


晨锵锵


问题:一生跟随唐玄宗45年的大将陈玄礼为何在马嵬对玄宗落井下石呢?

回答:我们从三大方面分析这个问题

第一、要读懂陈玄礼此人:

  • 1、此人的一生都是和唐玄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是唐玄宗即位的得力助手,是唐玄宗的最高贴身侍卫,两人在一起长达45年,虽说是上下级关系,但可以说是情同手足。

  • 2、陈玄礼一生主要做过两件大事:分别是710年的“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和756年的马嵬坡事变,诛杀杨国忠兄弟。我们知道这也是唐玄宗人生中的两件标志性大事,这两件大事分别是李隆基政治生命的开始和终结。

  • 3、唐玄宗能够在唐朝中期纷繁多变的政治形势中即位当皇帝,可以说陈玄礼是他能够成功即位的首要功臣。

  • 4、此人一生为人谨慎、处事果断,一生绝对忠诚于唐玄宗一人,达到愚忠的程度。


  • 5、唐玄宗是一个多疑之人,对于异心之人,就立马除掉,但是对于陈玄礼却是始终信任如一。

陈玄礼在宫禁宿卫,以朴质敦厚为自律要求。皇帝曾想到虢国夫人家里去,陈玄礼劝谏:“没有宣谕敕令,不可轻率地去。”皇帝乃作罢。后来在华清宫,正月十五夜,皇帝准备去游玩,陈玄礼又劝谏:“宫外旷野,毫无准备。陛下如果一定要出宫去玩,希望能在京都市内。”皇帝也无法改变他的观点。

第二、安史之乱的原因

深层原因

  • 经济上,土地兼并,百姓流离失所,促使了社会的不安定。

  • 民族关系上,唐玄宗重用胡人,使得外族力量壮大。

  • 政治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凸显,特别是李林甫、杨国忠当政以后,统治阶级内部君臣矛盾、大臣之间的矛盾、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都有所增加。

直接原因

中央政府和地方藩镇割据势力的矛盾激化的结果。安史之乱前,安禄山的实力已经相当雄厚,掌握15万精兵强将,引起宰相杨国忠的猜忌,杨国忠主张削弱安禄山的兵力,此举必然会引起安禄山的不满和异心。

安禄山造反的口号就是:清君侧,即杀掉唐玄宗身边的奸臣杨国忠。安史之乱的爆发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索就是杨国忠和安禄山二人矛盾激化的结果。

唐玄宗作为二者的上司和协调人,没有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也就没有很好的协调好这个基本矛盾。

罪魁祸首

安史之乱的发生,无论是深层次原因还是直接原因,其罪魁祸首还是唐玄宗的懒政和腐败统治。

第三、马嵬驿事变的发生:

背景

安史之乱发生后,各地官兵迅速开始平叛,但是此时唐玄宗又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本来大将哥舒翰可以镇守潼关,保证关中和国都长安的安全。

但是杨国忠和哥舒翰也有私人矛盾,他忌惮哥舒翰以此掌握兵权,做大做强,威胁到自己的权力,不断怂恿唐玄宗下旨命令哥舒翰出关同叛军作战,哥舒翰无奈出兵,导致潼关失守,唐玄宗只能出逃蜀地。

问题解析

此时的军心、民心丧失殆尽,唐玄宗仓皇逃走到马嵬驿的时候,矛盾已经积累到了极点。

此刻所有人都知道,罪魁祸首是唐玄宗本人,但是矛头又不能直接指向皇帝,所以说只能找一个替罪羊,那就是作恶多端人皆得罪的宰相杨国忠。

作为唐玄宗的不二之臣,此时陈玄礼对此刻的形式看得很透,此时只有杀掉杨国忠,才能够打消所有人对唐玄宗的憎恨,挽救主子唐玄宗。

但是杀宰相杨国忠是一件大事,必须要取得一个人的支持,那就是太子李亨。通过太子的贴身太监李辅国转达了这个意见,太子表示完全支持。于是马嵬驿事变爆发,杨国忠被杀。

但是杨贵妃是杨国忠的妹妹,哥哥被杀,如果妹妹还在,发动政变的所有人的心怎么能放得下。于是高力士代表所有人劝说唐玄宗杀掉杨贵妃,唐玄宗迫于形势,也只能含恨同意,于是杨贵妃自缢而死。

但是马嵬驿事变产生了一个很坏的后果:唐玄宗的威信彻底丧失。太子李亨乘机僭越称帝,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在当时的背景下,李隆基也只能承认这个客观事实。

马嵬驿事变的发生,陈玄礼的做法虽然导致了唐玄宗失去皇位,貌似是对唐玄宗的落井下石,但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唐玄宗解脱罪行,挽救唐玄宗。但客观上也意外的成就了太子李亨,挽救了唐王朝。

结论:

马嵬驿事变不是对唐玄宗的落井下石,本质上是对安史之乱罪魁祸首唐玄宗最合适的保护和挽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