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为什么能获得2019年最高科学技术奖?

黄蜂二师兄


优秀的科学家,就应该获此殊荣!

老穆关注黄老很长一段时间了,每每听到他讲述“隐姓埋名为国家做贡献”的经历时,老穆都会热泪盈眶!

今天(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集团719所名誉所长、共和国勋章获得者,94岁的黄旭华获此殊荣。


黄老毕生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先后担任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为我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老穆最钦佩的就是他为了国家的荣誉,隐姓埋名数十年。

从1957年的元旦到1988年的冬天,在这期间,他不能告诉家人在哪里,更不能告诉家人自己是干什么的。

当弟妹们都说“三哥”大学毕业了,就忘了家,忘记养育他的父母……

可黄老的母亲却再三说,你们的三哥不是这样的人。

当黄老的父亲去世了,黄老却因工作原因,不能回去……

1987年,黄老将《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这篇文章寄给了母亲,母亲读完后,泪如雨下……

母亲就告诉她的孩子们,你们的“三哥”不是那样的人,你们要多理解……


【结束语】

这才是我们的明星!

这才是我们的英雄!

这才是民族的脊梁!

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老穆说语文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32岁的黄旭华被认命为核潜艇研制副总工程师,此后30年,他就像在亲人之间消失了一样,父母不知道他是做啥的,干什么,与外界的联系只有通过信件来联络。在2013曝光他的事迹亲朋好友才知道他是做啥的。1970年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并列装海军使用,1988在核潜艇深潜试验中,黄旭化身先士卒,冒着生命的危险执意要求同其他人一同下潜试验,在黄旭华的指挥下,潜艇一步一步慢慢下潜,随着深度越深,潜艇也发出了嘎吱的声音,越来越大,直到完成任务。

在研制核潜艇的过程中,中国仅有的材料是两个从国外带来的模型,即便这样,科研人员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验证模型数据,夜以继日,不辞辛苦的工作,而计算只能通过算盘,笔算来完成,这无疑又增加了难度,但是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横空出世,为中国的国家安全铸成了一把利剑,为中国的海基核力量从无到有做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他们是真正的中国脊梁。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黄旭化的兢兢业业,默默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ZMAX镜


黄旭华老人能够获得二零一九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应该说是实至名归的!

黄老穷其一生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为我国核潜艇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心血,黄旭华老人的丰功伟绩不仅感动了国家,更是感动了亿万,勤劳的中国人民!


2019年,我们国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仪式,黄旭华老人,成为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这是代表一个人能够获得的最高国家荣誉~

在外国势力封锁我们的时候,是黄旭华老人这样的科学家站了出来,他们隐姓埋名几十年,做着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悄无声息。盼望的就是能够让我们国家在世界强国的大林里昂首挺胸。

黄旭华老人的贡献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他的事迹和贡献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去学习去奋斗。只有奋斗者的青春才是最美丽的!只有奋斗出来的幸福才是最甜蜜的!只有拼搏出来的辉煌才是最持久的!

甚至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只是对黄老的一个褒奖,并不能充分的表达和体现,黄老对我们国家国防事业的贡献!像这样国宝级的科学家已经不多了~

只有将他们奋斗的经历和所做的科学实验留下来,作为我们这一代人学习的榜样,才是最应该做的!


说文写作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隐姓埋名几十年,造出了战略核潜艇。黄老先生有一句话令人眼睛湿润:“就像列宁说过的,让他一次把血流光,他就一次把血流光,让他一滴一滴慢慢流,他就一滴一滴慢慢流,只要国家需要,我就一滴一滴慢慢流。”可见,黄老先生的赤诚报国之心!

战略核潜艇是一把锋利的宝剑,谁拥有战略核潜艇,谁在非对称武器上就获得了先机,具有极大的战略价值。战略核潜艇的最大亮点是能够从水下发射战略核导弹,极具威慑力,这种水下“移动发射平台”,比路基发射平台和空基发射平台大大提高了生存能力。

研制战略核潜艇难度相当相当大!截止目前,世界上能够造出核潜艇的只有5个国家: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和我们中国。上实际60年代,由于外国对我们实行了技术封锁,我们国家对核潜艇的研究就是一张白纸,硬是靠“手工”靠“土办法”在1970年研究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

黄旭华他们能够研制出核潜艇,除了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还有深厚的专业知识。1944年,黄旭华进入国民政府为流大学特设先修班;945年,黄旭华被保送到中央大学航空系;接着又以第一名考上国立交通大学。我常常对学生讲,今天你努力学习,明天才能够有能力报效国家!

黄旭华老先生为了国防建设,甘于忍受30年的隐姓埋名的生活。在那个岁月,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不能对家人说自己是干什么工作的,在外人面前,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长年累月在外地工作,连见上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一面都是奢侈,但是有了为国家做贡献这种信念,他们甘于忍受。

黄旭华老先生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有刻苦学习、深入钻研的精神;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有为国家奉献出自己一切精神!

我认为,老一代科学家忠诚报国的精神,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如果说谁是最大的明星,我认为就是我们伟大的科学家!


平淡是真oymlq


今天,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我的朋友圈里几乎都被各高校晒奖的新闻刷屏了。当然,除了各高校的收获外,大家最关注的还是今年的最高科学技术奖。而今年,这个中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授予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

我们先来看看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个什么概念。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设立,每年评选一次,每次不超过2人,由主席亲自授奖。20年来,出现过2次空缺(2004年、2015年),截止本届,共有33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

我们再来盘点下都是哪些科学家获得过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0年:吴文俊,著名数学家,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袁隆平,我们可爱的袁院士,就不用多介绍了吧。

2001年:王选,汉子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黄昆,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

2002年:金怡濂,神威巨型计算机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巨型计算机的开拓者。

2003年:刘东生,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地质学家,在黄土研究方面世界领先,被称为“黄土之父”;王永志,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参与了第一代、第二代战略火箭的研制工作,主持完成长征二号研制,推动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2004年:空缺

2005年:叶笃正,中国现代气象学的主要奠基人;吴孟超,中国肝胆万科奠基人

2006年:李振声,遗传学家、小麦育种学家,农业发展战略专家

2007年:闵恩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创新的先行者;吴征镒,植物学家,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种质资源库”。

2008年: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中国第一部神经外科专著作者;徐光宪,化学家,建立串级萃取理论,使中国大量稀土资源得以生产和应用。

2009年:谷超豪,数学家,呃,成果说了咱也不懂;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航天技术专家,主持完成第一颗人造卫星、返回式卫星等等。

2010年:师昌绪,材料科学家,解决了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由锻造到铸造、由实心到空心,使中国掌握关键技术;王振义,血液学专家,被成为白血病的杀手

2011年:谢家麟,中国粒子加速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吴良镛,著名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

2012年:郑哲敏,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王小谟,中国预警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2013年:张存浩,中国高等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程开甲,核武器事业开创者,20年隐姓埋名参与两弹研究。

2014年:于敏,也是核武器研究领军人物。

2015年:空缺

2016年:赵忠贤,中国高温超导研究奠基人;屠呦呦,屠奶奶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2017年:王泽山,人称火药王,火炸药领域军民融合的开拓者,侯云德,中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开拓者。

2018年:刘永坦,雷达与信号处理专家,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奠基人;钱七虎,防护工程学家,建立了中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体系

2019年: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曾庆存,著名大气科学家,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

可以看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其实和诺贝尔奖很像,以上科学家都是在潜心研究多年后才获奖的,有的研究甚至从建国初期就开始了。这些研究并不热门,也未必有什么top期刊论文,甚至从来不发表论文,但它们都是开创性的,是不可替代的,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中国的科技水平,以及国防水平的提升,让中国可以足够自信地屹立于世界之列。

核潜艇也许在世界上并非首创,但这项技术学不来、买不来,只能靠国人自己研究,黄旭华院士30年来隐姓埋名,带领团队突破了这一技术障碍,实现了中国海基核力量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他获此殊荣当然是实至名归。去年,他还获得了共和国勋章,这也是对他卓越贡献的最好褒奖。

向以上科学家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你们才是我们最应该追的明星。


高校人才真经


黄旭华院士的主要研究在战略导弹核潜艇领域,这个领域下他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代权威!


黄旭华院士于1924年2月24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在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他曾担任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他曾在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多次海上实验任务中,作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为中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他是我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的先驱者,领导实现了我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壮举,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核潜艇科技战线的战略科学家!

他是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为我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我国新代核潜艇的跨 越发展、未来核潜艇的探索赶超奉献了毕生精力。

黄老是个神人,不仅和彭士禄一起搞了中国第一条核潜艇,对后续中国核潜艇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地作用!

“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
海边出生的黄旭华,以造船系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国立交通大学,学术成长由此起步。

他曾用“翻天地覆 ”形容新中国核潜艇事业取得的成就,而支撑他一生“深潜”的,则是十六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

他们的时代,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就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白天黑夜加班加点;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算出了首艘核潜艇几万个数据;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边角余料都要过磅称重……

在很多人眼中,这几乎是不可思议之事!为了工作上的保密,黄旭华像核潜艇一样,整整“深潜”了30年没有回家。离家研制核潜艇时,刚三十出头,等到回家见到亲人时,他已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了。

在惊涛骇浪的孤岛,他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在一穷二白的年代,他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中国大学那点事


黄旭华到底有多牛?一张图告诉你答案!(长江日报整理)






IT大智


黄老穷毕生精力在艰苦环境下为国家研究出来大杀器一一战略核潜艇。

大杀器可以潜伏在美帝家门口,等于一把隐形刀架在美帝脖子上,是最有威胁的致命利剑。

可见,黄老干的是彪炳千秋的伟业,使每个中国人可以在世界上昂起头来。

有黄老这样的人物,中华幸甚!民族幸甚!哪是一个最高科学奖能涵盖得了的。



闲着聊聊天呀


1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隆重开幕,大家都盯着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名单。


最高科学技术奖是颁发给个人的最高荣誉,从2000年到现在,每次都是2位科学家,可以说都是实名至归,为我们国家做了很多贡献的大科学家。


2019年度的最高科学技术奖给了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院士和气象专家曾庆存院士。


我们国家现在称得上是一个强国了,这个强国就是靠这些科学家们撑起来的。“两弹一星”的元勋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自力更生地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和火箭,让我们的民族挺直了腰杆。核潜艇何尝不是如此?

隐姓埋名

上世纪50年代,美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其他大国都开始研究。1958年,黄旭华34岁,参加了核潜艇总设计组的工作。这是国家的最高机密。


最高机密意味着什么?就是要一辈子的隐姓埋名,把机密永远地藏在自己心中。领导问黄旭华能否承受,黄旭华说,他就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不希望出名。


这一隐姓埋名就是30年,黄旭华30年没回家,父亲去世也不在身边。家里都有怨言。直到1987年,媒体上有一篇介绍黄旭华事迹的文章《赫赫无名的人生》,里面没有提到黄旭华的名字,但提到了他夫人的名字。黄旭华把这份杂志寄给了老母亲,家人才开始了解他所作的事情,并谅解了他。


等了30多年后,90多岁的母亲才重新见到儿子。

把玩具变成武器

除了隐姓埋名,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成功。黄旭华他们一共29人,连核潜艇什么样都没有见过。文学家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任意描绘自己心中的景象。科学家可不是这样,可以大胆想象,但必须要把它变为真的。


黄旭华他们先设想了几种方案,都不行,后来有人弄到了几个核潜艇模型玩具,他们仔仔细细研究。还有各地搜集信息,论文。不过黄旭华事后说,论文涉及秘密,许多重要的事情都不说,而且镇中有假,假中有真,要善于判断。搜集论文也是个技术活,黄旭华说,需要睁大眼睛,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


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一艘核潜艇有几万个零件,结构,需要大量的计算,他们没有计算机,只有算盘和计算尺,甚至使用磅秤,科学家的大脑门发挥到了极致。就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1970年,我们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是世界上除美、苏、英、法外的第5个国家。


当时,他们接任务的时候,领导人说,就是一万年也要把它搞出来。等核潜艇下水后,钱学森说:毛主席说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但是今天不是一万年,不是一千年,不是一百年,而是不到十年!


带队极限深潜


在1988年的时候,我国的核潜艇要做极限深潜实验。在之前,美国的核潜艇做极限深潜时出过事,潜艇上100多位无一生还。所以,去参加任务的中国官兵压力很大,好多人写了遗书。


黄旭华知道了,他决定自己下去。他说,他是总设计师,要为这艘艇负责。于是,64岁的黄旭华是世界上第一位进行深潜实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最终,深潜实验顺利完成。




现在黄旭华已经95岁,但每天还坚持工作。他总是笑眯眯,面容平静,不说又有谁知道他的丰功伟绩,一生的惊涛骇浪。


他是我们中国人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致敬!祝福!


五道口的颜学姐


黄旭华,用毕生精力为中国铸造了一块捍卫和平的大国盾牌!



——中国核潜艇,在大洋深处熊熊燃烧、永不熄灭的太阳


这条铸造的道路是艰辛的!

新中国之初,钱学森随同中国国防科技代表团友好访问苏联,向主人提议,想参观苏联核潜艇。苏联人沉默了几天,最后回答中国人;抱歉!核潜艇出海了!

赫鲁晓夫告诉中国;核潜艇技术复杂,你们搞不了;花钱太多,你们不要搞;我们有了,你们就有了;我们可以组织联合舰队。

毛泽东愤然指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研制中国的核潜艇,这千钧重担落在了黄旭华的肩上!

中国核潜艇设计,是从琢磨美国制造的一艘儿童玩具核潜艇开始的。这形象诠释了什么叫白手起家!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设计选用了水滴形船体模型,起点相当高!

中国的第一座压水式核反应堆,是黄旭华他们搞出来的!在启动试运行过程中,周总理密切关注着,直到它平稳发出了核电。

中国核潜艇发射落弹试验,没有在可容纳核潜艇的专用深水池进行,而是在南京长江大桥桥面和水面进行的,虽然是“土法上马”,但达到试验目地。黄旭华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宝贵的资金。

中国核潜艇的首次极限深潜试验极具危险!每位上艇官兵都事先写好了遗书,但黄旭华与他们同在艇内。他既充满自信,也不畏惧死亡挑战!

中国核潜研制成功加入现役后,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介绍了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研制核潜艇的事迹,她年过九旬的母亲等了30年,终于等到了她的三儿子归家!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母亲原谅并理解了他!

黄旭华集中国人的爱国拼搏、不辱使命、聪明睿智、勇于挑战、攻坚克难、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精神于一身。

资料片,中国核潜艇试射巨浪3导弹

黄旭华不仅仅是位功勋卓著的工程科学巨匠,更是一位与钱学森齐名的伟大爱国者!无论国家给予他什么奖励,他都受之无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