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魏、韩“三家分晋”后,晋国的国君到哪里去了?结局如何?

老丈人话古今


三家分晋,魏斯成为晋国最后一任中军将,此时晋国国君为晋幽公,从这时候开始,强盛的晋国开始谢幕。

当时晋幽公只有绛都和曲沃两地作为食邑,能够调动的武装力量不超过三百人,他以为魏斯将就此放过他,想不到一场针对自己的阴谋,正在酝酿当中。

三家分晋,晋国的核心地带,河东郡分给魏国,而绛都和曲沃,恰好都在魏国河东郡。如今晋国之于魏国,好比梵蒂冈之于意大利,虽然没有威胁,但毕竟也是一个诸侯。雄心勃勃的魏斯,连两地的赋税都不想留给晋国宗室。

晋幽公生活在晋宫之中,除了几个死忠宦官,其他侍卫和宫女,全都是魏斯的人,或被魏斯收买。

晋幽公的夫人很早就过世了,魏斯一直不同意其再另娶,晋幽公只好将就,与仅存的几个姿色平平的宫女苟且。

晋幽公还不知道,很快他就会大走桃花运,那是魏斯为他设计的一款经典“美人计”。

又到一年中祭拜祖先的时候,按照礼制,晋幽公要到旧都曲沃去祭拜祖先。

图-晋国早期疆域,绛都和曲沃后来都在魏国境内

祭祖这件事情本身没什么特殊,令人意外的是,晋幽公在曲沃很受欢迎,几个当地的豪族前来拜见,还纷纷送来倾城美女,他们似乎知道晋幽公的苦衷。

曲沃的老宫殿之中,晋幽公将多位美女纳入宫中,登堂入室,没有了魏斯的管制,晋幽公身心特别愉快。

晋幽公得这几位绝色美女,格外珍惜,宠爱有加。但是他不可能一直呆在曲沃,在魏斯派家臣多次催促下,晋幽公偷偷地带着几位绝色美女上路。

从曲沃到绛都,路途并不远,而且道路平坦,只有一段几公里的山路密林,旅途中这段风景秀丽的所在,却成为晋幽公的不祥之地。

晋幽公的车队,由八骑开路,八骑护后,数十名卫士队形整齐的护着八辆马车,缓缓前行。八辆马车之内,除了宗室成员,当然隐藏着好几位红粉佳人。

忽然,密林中四处健马嘶叫,马贼来袭。数百人将车队围住,周围杀气腾腾,护送的军士虽然立即摆开阵势,可是心中却寒意侵来,因为声势上护送军差远了。

四面的马贼开始策骑杀过来,口中发出尖锐的呼啸,足以令闻者心寒。

随着“飕飕”的箭矢声音传来,几名军士应声而倒,余者纷纷退到马车旁,以车体做掩护。

马贼却忽然停止进攻,只见马贼中策骑出来一个络腮胡子的彪形大汉,护送的军士不敢还击,此人傲然道:“把女人和钱财留下,其他人给我滚!”

晋幽公默不作声,晋国最后护送的军士军纪倒是严明,没有人逃跑,都抱着死拼马贼之决心。

马贼首领的话音落下不久,数十名马贼便闯入车队之中,由于马贼言明只要女人和钱财,晋幽公也并未发令还击,晋军护送的军士虽然剑拔弩张,却只是做自保之态。

马贼就是马贼,素质很低,当他们发现车上有绝色美女之时,便就地开始凌辱。

这下晋幽公终于沉不住气了,他在十多个军士保护圈内,咬牙切齿地发令:“杀,给我杀马贼!”

随后一场屠杀很快就平息,晋幽公被杀,数十名军士殉职,几个美女作为战利品被马贼带走。

这场意外事件,有一个幸存者,晋国的太史。他对晋幽公为保护女人牺牲军士的做法非常不满,回去后在晋国史书上写下几个字:“晋侯淫妇人,为盗所杀。”

魏斯就这样杀了晋幽公,却还让其背个黑锅,干净利落。事后魏斯顺利将绛都和曲沃的税收权夺了过来,立晋幽公的儿子公子止为国君,是为晋烈公。

大事告捷,魏斯下令宰牛杀马,大宴晋国众臣。

酒过三巡,魏斯举酒对众人道:“吾没有压众之心,汝等推戴我为中军将,今后立新君,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罚。国有常刑,军有纪律,各宜遵守,勿得违犯。”

众人见魏斯客客气气,皆答应:“诺!”

宴后,魏斯与韩赵两家领晋国军政大事,晋国大臣亲附魏氏的居多,魏氏在三家分晋时占据人才高地。

至此,晋国宗室连食邑都没有了,绛都和曲沃完全落入魏氏的口袋。晋烈公,只能算是魏斯养着的一个贵族。

晋国的国君晋烈公,始终是个烫手的山芋,该如何处置呢?

魏文侯想过几个方案,方案一是直接杀了,方案二是将其置于深山中,方案三是保持现状供养着。

无论哪一种方案,都不能令人满意,晋国国君是三家共同废的,但是最后的黑锅却只有魏氏一家来背。

魏文侯之所以成了魏文侯,自然是有些非凡手段的,他别出心裁,将烫手山芋,送给韩国。

几年之前,魏国曾跨越赵国攻占中山国,赵国在那次事件中为魏国提供了很多帮助。因此这一次,魏文侯要让韩国也提供帮助,将晋烈公安置在韩国,韩景侯为什么默默接受呢?

公元前416年,韩国将都城从平阳南迁到宜阳。公园前408年,韩国又将都城东迁到阳翟。短短几年间,韩国暴露了兼并郑国的雄心。阳翟离郑国都城新郑很近,方便出兵。但是若魏国干涉韩国兼并郑国,韩国肯定不能如愿。后来魏国干涉赵国兼并卫国,赵国不但未能拿下卫国都城濮阳,自己的都城邯郸还被魏国大将庞涓攻克。

韩景侯只得派人迎接晋烈公,但他又如何处置晋烈公呢?显然杀掉前国君是不现实的,那样只是损了自己,便宜了魏国和赵国。韩景侯召集群臣商议,最终决定将晋烈公安置在上党郡山区的端氏城中。

图-今天的长治市有个屯留区

绛都城外,晋烈公在韩军的“护送”下亦步亦趋离开,他回头看着绛都巍峨的城墙,心中泛起伤感和忧愁,谁在乎,我的心里有多苦,谁在意,我的明天去何从?

晋烈公最终老死在端氏,他的儿子晋孝公,被韩国人迁移到北上党的屯留。

当时韩国新灭郑国,将晋孝公从端氏迁到屯留,离韩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更远了,这一次则有流放的意思。

从屯留盆地出去,只有四个路口,晋孝公在这个巨大的笼子里,要想走出北上党,那是插翅难飞。

晋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晋静公,很快被韩国贬为庶人,晋国这支灿烂的鲜花,绽放了数百年,终于凋谢。

晋静公年少,他连名义上的国君都不再是,而且被韩国人严密监控起来。晋国最后一位国君,被禁止外出,不得娶妻,只有一个老仆陪伴。

晋静公在极度郁闷中生活几年便英年早逝,他做梦都在重复着一句话:“尔等身为晋臣,实为晋贼,汝三家终有衰败之日,汝之后人,必遭天谴,不得良死!”


地图帝


晋国最后一任君王是晋静公,在位29年。在他任上之时,赵、魏、韩三家霸业已成,晋静公被废黜为庶人,迁往中条山以东屯留。

为什么要把晋静公迁往这里?

因为屯留东南西北四周围都有大大小小十多座山岭,并未开发,也是齐国西进的战略要冲,所以这是一处十分凶险的洼地。

晋静公结局如何?

当初韩国将一名女子送进了晋王宫,被封为韩妃,三国分晋之后,韩妃唯一的任务就是杀死晋静公,断绝晋国子嗣。在屯留,晋静公被杀死,晋国彻底灭绝,再无复兴希望。

三家分晋意味着什么?

三家分晋意味着东周从春秋时期转变到战国时期。从此君王不再是君王、臣子也不再是臣子,有实力的称王称霸。三家分晋如是、田齐取代姜齐亦如是。旧的礼乐制度被打破,新的制度尚未建立。难怪孔子会直呼礼崩乐坏,要复兴周礼。在那个战乱的时代,可以想象是无法实现的。

晋静公的晋国被瓜分之后,发出了一个政治诅咒。

“尔等身为晋臣,实为晋贼,汝三家终有衰败之日,汝之后人,必遭天谴,不得良死!”

一百多年后,秦国率先灭亡了这三个国家。韩王安被折磨至死;赵王迁抗秦失败暴毙而亡;魏王假被押付咸阳路上途中被击杀而死。在晋静公诅咒之后的一百多年之后,三国国君均不得善终,应验了“不得良死”的应验。


不务斋


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掌握晋国实际权力的晋国六卿:智氏、韩氏、魏氏、赵氏、范氏、中行氏,因赵氏与本族别支邯郸氏爆发矛盾,而各自站队,最终导致晋国爆发内战。

范氏、中行氏(智氏同宗)、支持邯郸氏,合兵攻赵氏。晋国国君晋定公,为夺回旁落的大权、激发诸卿矛盾,也在背后支持范、中行、邯郸三家。

而智氏、韩氏、魏氏,为趁乱获取更多利益,削弱公族,所以支持赵氏,攻击范氏、中行氏、邯郸氏。

智、韩、魏三家,之所以选择支持赵氏,攻打范、中行两家,其实是通过攻击国君支持的范氏、中行氏,而达到削弱晋够公族、消灭其所依仗的卿族,来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

周敬王三十年(前490年),经过延续八年的混战,范、中行二家最终被击败,家族封地被没收,族人逃亡齐国,邯郸氏则彻底被赵氏宗家吞并。

失败三家的势力范围、人口、土地,名义上归还国君晋定公,其实是被获胜的智、韩、魏、赵四家掌握。晋国自此进入了四卿专权时期,而国君的影响力一落千丈,再也不能约束名义上的臣子们。

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晋国执政(中军将)被智氏家主智瑶所掌握,智氏因此得以加速攫取政治资源,扩大本族势力,“挟晋君以令三卿”。晋国内外大都被智氏把持,一家独大的局面愈发显现。

周贞定王十一年(前458年),智瑶牵头,智、赵、魏、韩四家,私自瓜分了名义上还属于晋公室的原范氏、中行氏土地,晋出公得知后大怒,以讨伐不臣为由,向齐国、鲁国借兵(可怜,讨伐臣子还要向外国借兵),出兵攻打智赵魏韩四家。

此时的晋国已经不是文公、襄公,甚至悼公时期,国君威权赫赫的时候了,面对晋出公的讨伐,四卿毫不怕,迅速联合出兵,与国君之兵交战。

晋出公本身只有八百甲士的实力,其余都是外借的齐、鲁之兵,没有血战到底的意愿和意志,所以与四卿兵马交战时敷衍了事而已。这直接导致晋出公的讨伐大军被四卿击败,晋公室最后一点实力也丧失殆尽。

击败国君的军队后,四家气势汹汹地直扑国都新田(今山西侯马),一副誓不罢休的样子。晋出公没想到乱臣们的胆子这么大,居然敢反攻国都,看样子弑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无奈之下,晋出公弃都出逃,投奔楚国,结果病死在半路上。

四卿驱逐国君,进入国都新田后,改立晋出公高祖父晋平公的曾孙(也就是晋出公的远房堂叔)公孙骄为新君,即晋哀公。

后来,在得知晋出公死在流亡半路上后,四卿以晋哀公的名义给前国君上谥号“出”,意思是“一边儿玩去,滚得远远的!”(晋出公有被智氏为主的四家驱逐于周贞定王十一年,和被赵魏韩三家驱逐于周贞定王十七年两说,这里采用第一种说法)。

晋哀公原本就是个破落公族,估计平常也是默默无闻,在晋国也就比路人强那么一点点。因为堂侄子晋出公自己作死,所以才有幸(其实是不幸)成为晋君,可想而知这位新国君的权威有多大;或者有没有权威,都是个问题。

晋出公之前,在晋国国内,国君多少还有那么一点点名义上权威,而自晋哀公开始,此后的晋国国君,完全沦为诸卿的傀儡,政治上再无半点作为,得过且过,不过是各大卿族的牌位和借口而已。

在联合其他三家驱逐国君,实际操控晋国后,为了限制乃至削弱其余三卿势力,智瑶提出“四卿各献一百里土地、一万户人口”给予新国君,以全臣礼。实际上是逼迫赵、魏、韩三家割让土地人口给智氏(因为晋国大权在智氏掌握,‘给’晋君,其实就是给智氏。相当于朱温要李克用上缴土地人口给唐昭宗一样。)

韩氏家主韩虎、魏氏家主魏驹,思虑再三,自觉打不过智氏,最终还是相继献出土地人口。赵氏家主赵无恤则坚决不从,一口回绝智瑶的要求。

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智瑶以赵氏不臣、不敬国君为借口,用晋哀公的名义,命令魏氏、韩氏一同出兵,攻打不肯服软的赵氏。赵氏不敌,退居晋阳老家,据城抵抗。

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经过三年的战争,赵氏已经精疲力尽,无法再继续抵抗下去,又被智瑶引汾水灌晋阳,眼看覆灭在即。就在这紧要关头,一贯狂妄的智瑶,因为水淹晋阳成功,得意洋洋,当着韩虎、魏驹的面,口出狂言:“今日才知水可灭国!”

而得闻此言的韩虎、魏驹,想起自己的都邑平阳、安邑,也都是在水边,不免心惊;又看见眼前赵氏即将灭亡的景象,唯恐灭门惨剧日后落到自己头上。于是暗中联络赵无恤,在智氏即将获胜的当口,反戈一击,三家联合大破智氏,杀智瑶,并随后灭智氏全族。

此战后,晋国智氏土地人口被三家全部瓜分,赵、魏、韩三家成为晋国的掌权者,各自独立,而以晋哀公为代表的晋公室则毫无所得,沦为看客。

赵魏韩三家合力灭智后,各自扩充实力,实际已经独立建立政权,只是在对外名义上,还使用晋国的称呼,所以暂时保留了晋公室。周考王七年(晋哀公十八年、前434年),当了十八年傀儡的晋哀公去世,三卿拥立其子公子柳继位,即晋幽公。

周考王八年(晋幽公元年、前433年),越发觉得晋公室碍眼的赵魏韩三家,为了彻底消除隐患,干脆将公室所剩无几的土地一分为三,瓜分完毕,只给晋幽公留下了曲沃、绛都两座城,用以收取租税,来祭祀唐叔虞以下历代晋国先君。

(曲沃是晋公室祖先曲沃桓叔为小宗时的封地、绛都是晋国旧都城,以两城供奉晋幽公,算是尊重历史)。

在这以后,晋国出现了春秋以来所罕见的景象:作为国君的晋幽公,非但不能受诸卿朝见,反而得轮流至安邑(魏氏都邑)、平阳(韩氏都邑)、晋阳(赵氏都邑)去朝见三卿家主。这也深刻地显示了晋国此时真正的政治态势。

周威烈王十年(晋幽公十八年、前416年),晋幽公因为“淫妇人,夜窃出邑中,盗杀幽公”。就是说他晚上偷偷出门,去找女人淫乐,结果遇到了强盗,被杀了。这是官方的记载,实际上,很有可能是被此时掌控晋公室的魏氏家主魏斯(即日后的魏文侯)因为矛盾给暗杀了,编造了个“淫妇人死于盗”的话,掩饰过去。

不过一个傀儡,死就死了。于是,三卿又拥立幽公的儿子公子止继承君位,为晋烈公。到了晋烈公继位时,三卿再也不能满足“卿”的头衔,要名正言顺地建立国家。

于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三年、魏文侯元年、赵烈侯六年、韩景侯五年、前403年),魏氏家主魏斯(魏文侯)、赵氏家主赵籍(赵烈侯)、韩氏家主韩虔(韩景侯),共同朝见周天子,奉上厚礼,请求为诸侯。

周天子自从东迁雒邑,本身就是和吉祥物差不多的样子,天下诸国也多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多敷衍了事。这次三家前来求封,又奉重礼,周威烈王心想反正反对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于是便策命魏、赵、韩三家,正式授予诸侯地位,分别为魏侯、赵侯、韩侯。至此,三家的名份得以为诸侯国,而不再是晋国卿士。

至于原来的晋国,倒没有被废除,还是无声无臭的存在。仅仅据有两座小城的晋烈公,对于原本地臣子成为和自己一样的诸侯,那是半句话都不敢多说,老老实实地做人,依附于新建立的魏国,继续偷生。

周安王十三年(魏武侯七年、晋烈公二十七年、前389年),晋烈公好歹是善终,死于绛都。儿子公子欣继位,为晋孝公。

晋孝公在位十二年后,于周安王二十五年(前377年)去世(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有说孝公死于绛都,也有说孝公被驱逐出绛,辗转于屯留、端氏等地,这里采用第一种说法),死前命儿子俱酒继位,即末代晋君----晋静公。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魏赵韩三国将晋静公迁离绛都,彻底瓜分了仅存的晋国土地,然后将晋静公安置于屯留(今长治附近)。虽然没有明着废除其君位,其实也就是个高级囚徒,和庶民无异了。

之后二十多年,晋静公颠沛流离,四处漂泊,先是在屯留居住,由魏国负责供养,后来迁端氏,改由韩国照看。再后来赵国攻占端氏,晋静公又被送回屯留。

周显王二十年(前349年),最后的晋君----晋静公死于屯留,晋国因此绝祀。

(关于晋静公的死,许多史料记载表明是韩昭侯指使人暗杀的。史书上还保存了晋静公最后的遗言:尔等身为晋臣,实为晋贼,汝三家终有衰败之日,汝之后人,必遭天谴,不得良死!)

晋静公死后,延续七百年的晋国,最后一丝痕迹也从世上消散,只能在历史文献中,去寻找往昔的辉煌。


伯虎42


古代女子生育的时候,由于医疗条件的有限,所以往往会不停的烧水。这么还的目的主要是:清洁卫生和消毒保温。

古代女子生育时会有大量的羊水和血液,而羊水和血液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引流,会影响视线,严重时可能会危机生命安全。

所以通过热水的擦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分娩的可视环境,从而使得稳婆更好的判断接生情况。

其次,烧开的热水进过了高温的消毒,水里面的病菌会少很多,嫩巩固有效的降低产妇感染疾病的几率。

而且,使用热的水这也是符合了热胀冷缩的自然规律。热水可以帮助产妇扩张子宫,有利于生产,而且还可以减轻产妇在生育的痛感。

最后,热水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帮助妇女保持体温。

产妇在生育时往往会大量的出血,而出血就会使得人体温度下降,而使用热水可以很好的起到保温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接生环境。

当然使用热水也方便小孩出生后擦拭身体,对于新生儿也有保温与清洗的作用。

却是中国几千年来都能够长存的文化一定有它的历史意义,也不得不感叹古人的伟大。


这个历史很正


晋国是周朝时期的诸侯国,国君被周天子分封为侯爵,曾经晋国并不强大,一直到了晋献公继位后,晋国才逐渐崛起,又通过晋文公,晋襄公多位国君的共同努力,先后击败了楚国,秦国成为了中原的霸主,在晋景公,晋厉公等人的励精图治下,晋国的军事实力进一步强大,让晋国的实力达到了顶峰。

春秋时期周朝各诸侯国

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呢?

在春秋时期,当时的政治制度是将王公子弟分封为大夫,并给他们官职,土地和一定的权力。诸侯的儿孙被称为公子,公孙,当时各诸侯国都会设立公子,公孙作为贵族,或是接班人,他们享有一定的权利,同时也维系着诸侯对诸侯国的统治,同时提拔外姓为卿大夫,分封土地辅佐君王。

晋国也不例外,在晋献公统治时期,晋献公娶了骊戎首领的女儿骊姬为妻,此人虽然姿色美颜,却心如蛇蝎,骊姬设计陷害死了太子申生,导致了公子重耳,夷吾外逃。由此导致了骊姬之乱。从此以后晋国不在设立公族,但是国家还得继续运作,晋文公继位后设六卿,外卿的地位开始逐渐提高。

骊姬

之后两百多年时间里,晋国国君的权利开始衰落,晋国军政大权被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卿把持,君弱臣强这是必然的结果,到了春秋晚期,赵氏先后将范、中行氏灭了,这个时候的晋国智氏最强大的,为了确保智氏的地位,公元前453年智氏联合韩,魏围攻赵氏,赵氏的谋士去游说韩,魏两家,韩,魏倒戈和赵氏一同把智氏灭了,六卿就剩下了韩,赵,魏三家,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

晋国国君下场如何?

到了晋幽公时期,晋国竟然只剩下了两座城邑,其他土地均被三家瓜分,晋幽公在赵,韩,魏三家面前毫无威严,干脆就破罐子破摔,荒淫无道,整天迷恋床笫之事,在一天夜晚出城的时候,被强盗杀害。

晋烈公继位,虽然此时晋国国君家门不幸,已然衰落,但是好歹还是能召唤下赵,韩,魏三家商议点事情的,在晋烈公时期,周天子也不好过,时不时被齐国欺负下,晋烈公会盟各路诸侯,讨伐齐国,把齐国打败了,各路诸侯纷纷前去朝拜周天子。

诸侯朝拜周天子

晋烈公只是去吆喝一下,主要出力的还是韩,赵,魏三家,不过这三家真有那么好心吗?这明显是一个圈套,讨伐齐国后,各国看到的不是晋烈公有能耐,是这三家实力强大,但是这三家名不正,言不顺,他们仍然是位列于晋烈公之下的外卿,要想取代晋国国君,那么必须要得到周天子的分封。

显然现在时机已到,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就派使者前往洛邑,朝见周威烈王,一个是邀功,另一个是想要给自己正名,周威烈王也知道,晋国国君现在混得还不如自己,讨伐齐国让诸侯朝拜自己是这三家干的,就卖个人情给他们,将这三位也一并封为诸侯。

晋烈公对此也毫无办法,几年之后便病逝了,晋孝公继位,晋孝公混得更惨,先被赵国,韩国国君赶到屯留,不久又被赶到端氏,晋孝公死后,晋静公继位,端氏也被赵国夺走了,晋静公只好又回屯留去,结果没多久就被韩姬给杀了,晋国就此灭亡了。

三家分晋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这件事情得分两个时间段,首先第一个智氏灭亡,这个事情很显然导致晋国国内的家族势力瞬间失衡,韩,魏赵这三个大家族,穿一条裤子都嫌肥,所以就对晋国的其他没有刮风的土地实行瓜分,此时晋国的国君手里面能够掌控的也就只剩下几个城池了。

当然这一时候晋国的国君不像那些其它的亡国之君一样,整天想着复国,整天想着强军,相反,他看的特别开,然后他就去找这三个大家族的家长,这表示我投降,我不跟你们对着干了,你们爱干什么干什么,我就寻求保护。

既然晋国的国君,自己曾经的老祖宗低三下,气到这个地步,那三个家族的家长也不至于说对这个晋国国君干什么事情,所以大家也就同意了这么一个傀儡的存档,也就是说晋国的这个国君已经可以在三国的土地上面合法存在了!

但是这个家伙不死,毕竟颈骨在侯,三家分晋也不可能实现,结果这个时候老天爷帮了三家的忙,晋幽公为了出宫去找女人,(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结果被强盗给杀了,此时晋国可以说是一片大乱,所有人都认为这个时候三家要从晋国独立出去,成立自己的国家的时候,魏家家长站了出来,扶植了一个新的国君,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好评,这里我就要提一下,为什么这个魏国要扶持这个晋国的国君。

其实我们仔细去看一下当时各大家族之间的视力表,我们就会发现晋国这个国家处在了赵国,韩国,魏国三个国家之间,当然大部分是处于韩国和赵国之间,这事情很重要,晋国最后的灭亡,也因为这件事情。

总之事情发生之后不久,三家从晋国独立出去,等你了自己的国家,这个时候晋国的国君才是真正的孤家寡人,而且由于它特殊的位置,所以赵国和韩国一直在夺取他的主动权。

晋国的国军就像一个货物一样,被来回的抢来抢去,这个时候,韩国站了出来,先天下直接杀了晋国的国君,咱们两个不都一直在争这个东西吗?现在我把这个东西给弄没了,那大家就别争了!

你要说晋国的国君如此受屈辱,其他国家为什么不发?声明?其实更多国家都希望进国,这个国家灭了,为什么晋国是一个中原大国,同时也是中原地区的霸主,一直压制着其他国家的发展,其他国家早就对进过这个国家表示不满,此时此刻有办法能够削弱这个国家的实力,何乐而不为呢?甚至有的国家直接推波助澜,晋国的国君由于无法在国内掌控自己的实力,被国内外的实力直接吞了个干干净净,连骨头渣子都没剩下来。


漩涡鸣人yy


三家分晋始于周考王七年,晋哀公姬骄十八年,即公元前434年,这一年晋哀公去世,赵、魏、韩三家趁机将本就被瓜分得所剩无几的晋君直接领地再进一步攫取,只给公室留下曲沃和绛城两座领地。

绛城可能是新绛,在今天山西侯马,自晋景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85年起就是晋国都城,也可能是今天运城境内的老绛城,那是晋国的故都;曲沃在今天山西省闻喜,周平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746年,晋昭侯封叔叔姬成师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传到第三代曲沃武公姬称,攻灭了晋公,靠贿赂于周僖王四年,即公元前678年被周王室任命为晋侯,从此晋国宫室的传承就由原本是“小宗”的曲沃一系鸠占鹊巢,因此曲沃是三家分晋时晋国公族的“祖庙”。

在周王室尚未批准三家为诸侯的情况下,不论新绛或旧绛城都是公族聚居、对“新生事物”抵制强烈的中心(当年曲沃代晋,公族曾先后拥立两个原公族的小孩子相抗衡,折腾了很多年),而曲沃作为晋国公族实际上的“祖庙”同样是抵制三家分晋的敏感地区,三家之所以留下这两处(或三处)不分,一方面是不想碰硬钉子,另一方面,整个晋国都已吞下,区区两三个城无关痛痒,留着还能减少抵制和对抗。再说,他们当时也正忙着搞外交和公关,一旦周天子“背书”,再分掉也容易得多。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穷到家的周天子看在贿赂份上任命三家为诸侯,这就是《资治通鉴》的起始年份,但此时晋国仍然.继续存在,此时的晋国国君是晋孝公姬頎。

按照《史记.赵世家》的记载,汉魏赵成为诸侯后,晋静公的绛城和曲沃也被瓜分,他被安置到今天山西省沁水境内的端氏,这也是曾经称霸春秋的晋国仅存的最后领地。从三家分晋后赵国在山西有一块不小飞地可以推断,三家分晋前晋公室应该是保留绛城、曲沃和新绛三城,分晋是一家分到一个,赵大约分得最实惠,所以只能接受残晋作为交换。

但赵肃侯赵语却不甘心如此,周显王二十年即公元前349年,赵肃侯刚继位就剥夺了晋静公(晋孝公的儿子姬俱酒)的端氏,将晋静公“徙处屯留”——可是屯留并非赵国领地,而是在韩国境内,深感麻烦的韩国执政大臣韩玘在当年谋杀了晋静公,让晋国从此彻底消失。

不过晋立国数百年,公族众多,且有许多晋公族在几次残酷内斗后自己或被晋公室安排出仕外国或东周,因此晋国虽亡,但其公族却繁衍不绝——别的不说,三家分晋中的韩国,其始祖韩万,就是曲沃桓叔的庶子。


李厚何


晋国,春秋后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没有之一。自晋献公开始,晋国“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前632年城濮之战大败楚国,一战而霸,晋国得到周襄王“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的王命,得以名正言顺号令各大诸侯国。前627年肴之战,前625年彭衙之战,晋国大败秦国,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晋独霸中原。



前589年鞌之战,晋国大败齐国,齐国被迫背叛楚、齐联盟,转投晋国。前575年鄢陵之战,晋国大败楚国,楚失去霸主地位。晋经过数场大战后,在晋悼公时期步入极盛时期,此时晋国军治万乘,独霸中原。

但是正所谓盛极而衰,晋国从晋悼公开始走向了衰落,自晋平公开始,掌控晋国大权的韩、赵、魏、智、范、中行氏等六卿相互倾轧,互相攻伐,致使晋国国势日衰。先是赵将六卿中的范、中行氏灭掉,后赵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自此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地盘,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将晋国公室的地盘全部瓜分,晋遂亡,这就是“三家分晋”的故事。



“三家分晋”事件最大的得益者其实非赵、韩、魏三国,而是秦、楚、齐等曾经被晋压的死死的大国。如王立郡教授在《百家讲坛》所说“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战争结局不是韩赵魏三家灭智,而是智氏灭掉赵氏,那么接下来呢,接下来就是智氏灭韩,然后灭魏,最后就是智氏一家独占晋国。再设想一下,如果智氏一家独霸了一个强大统一的晋国,那秦国能统一天下吗?那就不可能有秦国统一天下了......当一个强大的国家解体后,另一个国家崛起了,这就是历史的一种偶然,而这个偶然就在于韩赵魏三家灭了智氏”,

随着曾经压着秦国喘不过气的强大的晋国的一分为三,秦国得以露出凶狠的獠牙,开始向中原进发,最终也得以一统六国,打下不世之基业。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三家分晋”的影响,而是“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国君的去向,他们的结局到底是如何的。

首先史家认定的“三家分晋”是发生在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之时,而此时,晋国的君主就是晋烈公。晋烈公时期晋国已是名存实亡,这时晋国仅留有绛、曲沃二地,其余地盘皆被赵、魏、韩三国瓜分,

同时朝政大权悉数被魏国所控,形同附属国。



至于晋国为何会被魏国所控制,是因为前416年发生的一件事情。《史记.晋世家》载:“十八年,幽公淫妇人,夜窃出邑中,盗杀幽公”,幽公因领地发生动乱,被乱军杀死,后魏文侯以兵诛晋乱,立晋幽公的儿子公子止,是为晋烈公,如此晋国就这样被魏国所完全控制。

只得说晋幽公太过无能,本来幽公时期晋国还有点实力,只是幽公这人太无能,也太懦弱,是看着三国一步一步的吞下晋国的疆域,而后他居然软弱到要去朝拜赵、魏、韩三国的国君,要知道他们按理说还是他的臣子,理应是他们去朝拜晋幽公,而不是晋幽公去朝拜。



前389年,烈公死,孝公即位。孝公在位时,晋公室相继被魏、赵所控,同时绛、曲沃二地也被三国瓜分,因此孝公屡次被魏赵迁移。前369年被迁于屯留,后又被迁于端氏。孝公死,子静公即位,

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将晋国公室的地盘全部瓜分,晋静公被废为庶人,后不知所踪。


澳古说历史


晋国是由周武王姬发之子唐叔虞建立,最初国号为唐,到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晋国从唐叔虞最初建立到最后一任国君晋静公被废为平民,也就是从公元前1033年到公元前376年,共经历了658年,之间经历了43任国君。

晋国从最初的小诸侯国开始,经历兼并,逐渐成为春秋四强国之一,甚至出现了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等春秋时期牛人。

晋国的衰落是在晋平公之后,晋国内部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致使晋国再也无法参与对外争霸。后来六卿经过激烈角逐,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跟着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三家瓜分了晋国所有领土,仅留下绛、曲沃两邑作为晋公室奉祀的地方,此时晋国的国君为晋幽公。

据说晋幽公是在夜晚偷的外出幽会的时候,被强盗杀死的。幽公死后,由儿子公子止即位为国君,也就是晋烈公。不愧是春秋霸主的后代,晋烈公还是很牛逼的,在位第十二年,就打败了齐国军队,然后向周威烈王搞了一个献俘仪式,还与齐康公、鲁穆公、宋休公、卫慎公、郑繻公等诸侯前往朝拜周王。可是第二年,周威烈王就赐封赵、韩、魏三家为诸侯,晋国名存实亡。

晋烈公之后,名存实亡的晋国又经历了孝公、静公两位国君,大概也就二十年的时间,赵、韩、魏三家再次瓜分了晋公室仅存的土地,直接将晋静公废为平民,晋国从此在历史上烟消云散了。


安定郡小书生


晋国姬重耳回国即位后,开创了一代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个霸权国君,史称晋文公。而成就其建立长期霸业的,即是那些跟随姬重耳一起流亡的智士贤臣,他们组成了一个世袭的贵族统治集团。

这些贵族集团起初还能和睦相处,但是他们的后裔却逐渐不能相互容忍,经过百余年互相排挤之后,最后只剩下六大家族,范家、中行家、荀家(智家)、韩家、赵家、魏家。六大家族势力强大,各自拥有广阔的土地和私人军队,而晋国国君的地位却越来越低。

因为利益冲突,六大家族发生火并,火并的结果是范家和中行家被消灭,家族领袖被驱逐出国,土地被其余四大家族瓜分。晋国国君姬错无法忍受,偷偷向齐国借兵,讨伐四大家族,没想到走漏风声,被四大家族提前得知。四大家族立即把姬错赶下国君宝座,姬错死于流亡的路上。

四大家族中荀家实力最强,家族领袖荀瑶向其他三家勒索土地,韩魏两家不敢违背,而赵家领袖赵无卹坚决拒绝。荀瑶便召集韩家领袖韩虔、魏家领袖魏驹,出兵进攻赵无卹,并约定消灭赵家后,三家瓜分赵家土地。

三大家族联军包围赵家的晋阳城,围攻两年,赵家已到危急存亡之时,发生了一件非常戏剧化的事情。赵无卹秘密派谋士潜入韩、魏军营,对韩虔、魏驹说:路人皆知,荀瑶这人欲望是无止境的,如今我们势力相当,他仍索要土地,如果赵家被灭后,你们有什么把握能分到土地?就算你们分到了土地,又有什么把握以后不再吐出来?不如我们联合灭了荀家,一同瓜分他的土地,而我们赵家死而复生,也将永远感谢你们的救命之恩。你们也可以永远不用担心被勒索并吞。

两家明智地同意了赵家的建议,一夜之间形势倾覆,赵韩魏三家联军乘夜扑向荀家营地,荀家兵团全军覆灭,族人也无一幸免。

晋国最后剩下三大家族,各自势力相当,晋国后来新任的国君反而要到三家去朝拜。到公元前五世纪末,三家给周王朝的国王姬午送上了大量的贿赂,姬午兴高采烈地封三大家族为国君,韩魏赵三国建立。

三家分晋后,晋国国君还蜷缩在两个城市里传了四代,一直苟生到二十多年后,晋国最后一任国君姬俱酒被韩魏赵三国逐出宫廷,废为平民。仅剩的两个城市被三国瓜分。至此晋国覆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