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明没有亡于蒙古却亡于满洲?

中国古拳法一级拳师


因为蒙古始终没有在大明朝的贸易中占到便宜,中原地区需要蒙古的马,毛皮,牛羊。蒙古需要明朝的铁器,火药,茶叶,粮食,棉花。蒙古是严重的贸易逆差国,蒙古的经济受到打压,没有钱组织强大的军队。军事上也受到大明的镇压而且内斗不止。满清虽然也是贸易逆差国,但是满清的努尔哈赤在长白山一带开发了金矿。经济上快速崛起,努尔哈赤很早在明朝历练,很有见识文化,在金钱的力量下迅速统一女真。女真之地历来不受重视,大明军事上镇压不足。明朝后来天灾人祸不断,白银大量流失,经济崩溃。满清趁势入关,利用汉人内斗夺得江山。总的来说和蒙古区别在于没有受到明朝重点打击,内部统一,而且有金矿。


A狂野新观


流年答案:大明亡于满洲是有一定道理可寻的,也是说得通的。明朝末年,官僚腐败,百姓凄苦,皇帝无能,早已不复开国时期的强大。这时的明王朝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任谁都能欺负。但为什么就是没有被蒙古欺负,反而被满洲给欺负了呢?原因是朱家的江山是从蒙古人手里夺来的,建国后,大明王朝一直对蒙古人保持高压的态势,时不时就出兵打你几下,时不时就关闭边境通商口岸。最终,弄得蒙古人四分五裂、一日一如一日,实力如山河日下。而满洲起初比较弱小,大明没有怎么放在眼里,使得满洲女真得以发展,刚到明朝末年,女真势力已早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

亡于满洲的原因

  • 朱元璋建国后,一直对蒙古人比较警惕,而蒙古人也一心想要复国。朱元璋死后,朱家几代人都非常重视对蒙古的防御,甚至不惜御驾亲征,发生在明英宗朱祁镇身上的土木堡之变就是很好的证明。翻看明朝的历史,你就会发现明朝的历史就是明朝与蒙古人的历史。既然重视,就不会懈怠,不会懈怠,就会十分清醒。尽管明朝出现了几位昏庸的皇帝,但是他们在对蒙古人这一点上是没有退缩的。经过几代人的经营,使得蒙古人在明王朝强大的时候无法复国,明王朝衰落的时候也无法复国。

  • 你看不起谁,谁就是你的敌人。明王朝亡于满洲正好印证了这句话。起初,东北女真势力弱小,大大小小的部落有很多个,明王朝要是各个击破其实非常简单,但是它没有这样做,因为在他看来女真不值一提。就这样,明王朝忙于与蒙古人周旋,女真得以休养生息,部落也慢慢扩大;到了明朝末年,女真部落里又刚好出现了几位人才,比如多尔衮、皇太极等,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加上游牧民族彪悍的性格,无论是军力还是人力,都对明王朝有了压倒性的优势。明王朝衰落了,取而代之的自然是女真人。

  • 明王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皇帝无能,国库空虚等原因也是明王朝败于满洲的原因之一,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亡于满洲而不亡于蒙古,因为这些原因是对满洲和蒙古都有利的。真正的原因还是上面提到的。

小结

知古通今,历史都是惊人的相似。道理也是在哪里都说得通的,这段历史就告诉我们当我们的目光一直放在某个地方的时候,不放回头看看别的,也许那才是最重要的。


历史流年


萨尔浒之战是一场分界线,女真努尔哈赤部,以6万劣势兵力,打败明朝10万大军,从此雄霸辽东,成为明王朝重大边患。这场战役,敲响了明王朝300年灭亡的丧钟。在辽东问题上,明朝永乐皇帝到万历皇帝,再到崇祯皇帝,始终没有走对路线。

元王朝败退漠北后,明军乘胜追击,一举击破了盘踞辽东的元朝余部,并降服了朝鲜。对于这片新的土地,朱元璋极为重视,曾两次大规模移民辽东,在当地屯垦驻守。更将他的3个儿子封在开原、沈阳、广宁,分别为韩王、辽王、沈王。


朱棣凭借“靖难之役”夺权成功后,害怕其他藩王也借勤王名义夺权,开始将边境藩王迁入内地,东北三王就是此时连同家眷一道被迁入内地。辽东大地变成了权力真空,虽然朝廷也军队屯垦戍边,但效果无法与切蕃王在时相比。

北方的蒙古部落,是明朝边防主要的防范对象,辽东也是如此。明朝军队,大多数针对西面的蒙古部落,而不是开原以北的女真部落。后来戚继光、李成梁驻防的时候,对西面的蒙古部落,用通贡互市的手段进行笼络,对东面的土蛮,则采取坚决的打击,保障了明朝边防的平安,蒙古部落日益衰落,已不再是明朝在辽东的威胁。而之前不受重视的女真部落,就慢慢壮大起来了。

自朱元璋时,女真各部都被明王朝进行册封,嘉靖末年开始,女真成为明朝的边患,土木堡之变时,女真部落也对明朝进行了作战。驻扎在辽东的明军多为步兵,骑兵甚少,对于女真部落的侵扰,多是消极防御,凭城坚守。李成梁到任后重修六堡,使其成为贸易集市、战马产地和抵御女真骑兵进入辽东的屏障。明朝在辽东的骑兵开始壮大,对蒙古、女真部落进行了全面清剿,重创蒙古部落后,李成梁将矛头转向了女真。万历元年到万历十九年,一度声势浩大的女真部落,相继被李成梁重创,几乎奄奄一息。

早期的努尔哈赤实力弱小,为此不惜血本贿赂李成梁,此后明朝与日本在朝鲜战斗,辽东再次成为真空地带,给了努尔哈赤扩充地盘的机会。朝鲜战争胜利结束时,努尔哈赤整合分散的女真部落成一支团结的力量,明王朝浑然不觉危险已经到来,努乐哈赤除了继续攻打不听其节制的女真部落外,对明王朝依旧毕恭毕敬。此时,他还顶着明朝册封他的“龙虎将军”头衔。16世纪的最后十年,骚扰辽东最猖獗的,是短暂复苏的蒙古泰宁部和土蛮部,驻辽东明军的战略重点,也一直集中在辽西地区。十年之间,明朝辽东总兵一职先后换了8人,除了李如松战死沙场外,其余7人,都是因为指挥不动辽东军而去职。李成梁以私恩带兵的弊端,在此时暴露无遗:早年跟随李成梁征战的猛将们,大多腐化,全不复当年之勇,连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梅、李如柏等人也不例外。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辽东明军和女真部落发生了一次罕见的摩擦,辽东总兵马林被女真哈达部击败。马林被降职,李成梁得明朝重新启用,回任辽东总兵。李成梁到任后不久,努尔哈赤顺势出兵,彻底剿灭了哈达部,既向李成梁表了忠心,又乘机扩大了实力。李成梁在奏折里称赞努尔哈赤“忠勇可嘉”。即使如此,李成梁也不得不承认,他辛苦打造的辽东军,已不是当年光景。掌控辽东局势,80岁的他已力不从心,面对老部下日渐腐化,长子战死,其他儿子不争气的境况,选择了对努尔哈赤继续毫无保留的信任。明朝的辽东驻军继续西倾,东面抚顺、清河地带的明军,被大批调去抵御蒙古,对六堡北面的努尔哈赤毫不设防。明军接连击败蒙古泰宁部和土蛮部,辽东局势再次稳定。从公元1599年李成梁复职到公元1616年李成梁去世,这17年的时光,是辽东最“和平”的17年。蒙古部落的气焰再次被打下去,努尔哈赤依旧表面恭顺,因此史书评价这段时期辽东“烽烟渐少,百姓安居”,明王朝也因此册封李成梁为“太子太傅”,然而明王朝并没有想到,这17年的和平,是暴风雨前夜最后的平静。

事实上,即使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然羽翼丰满,明王朝还是有能力遏制他的,遏制的棋子,就是作为辽东屏障的宽甸六堡。六堡是早期李成梁镇守辽东的杰作,是辽东铁骑发家的本钱。只要六堡在明朝手里,辽东大地就有屏障保护,努尔哈赤也冲不出白山黑水,最多只能像杨应龙一样,当几年土皇帝。然而李成梁在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放弃六堡。数十年辛苦经营就此毁灭,十几万边民流离失所,700里肥沃的土地,近万匹精良战马,皆落入努尔哈赤之手。李成梁还借此向明朝表功,说自己“招抚流民十万”。此举的直接后果,就是努尔哈赤获得了充足的战马,建立了他的王牌军队八旗铁骑。长远的后果,就是辽东再无险可守,努尔哈赤夺取辽东,已经一马平川。

李成梁去世后第二年统一女真的努尔哈赤正式在赫图阿拉建立政权,取国号为“后金”,又过两年,八旗军制定型。万历四十六年正月,努尔哈赤向明王朝开战。四月,努尔哈赤连续攻破抚顺、清河,掠夺财物无数,并正式致书明朝,要求明朝对他进行册封。明王朝与努尔哈赤的战争开始了。万历四十七年正月,被努尔哈赤挑衅激怒的明王朝,以兵部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调全国七省精兵12万人,兵分四路剿灭努尔哈赤。杨镐在辽阳誓师,四路大军分别由杜松、刘珽、马林、李如柏率领,分别从朝鲜、抚顺、开原、清河四个方向发起进攻,意图直捣赫图阿拉,剿灭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以6万人以寡击众,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就一路去”的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仅用5天时间,即彻底击败明军。明朝四路大军里,杜松、刘珽两部全军覆没,马林部惨遭重创,只以身免,李如柏部仓皇逃回,明军损失士兵45800多人,阵亡将领312人。这场近乎耻辱的失败,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当年对明王朝毕恭毕敬的女真部落酋长,拍李成梁马屁“无所不用其极”的小马仔,此时终成辽东枭雄。明王朝再次尝到了养虎遗患的苦果,承平17年的辽东大地,从此将迎来持续25年的兵灾。


金石凯乐


明朝的灭亡其实与北宋极为相似,明朝面对蒙古没有灭国,北宋面对辽国同样没有灭国,反倒是崛起于东北的金国和满清灭亡了北宋和明朝,那么为何会造成这种情况呢?其实就是四个字“时也命也”。元朝败退草原后并非没有反扑的实力,然而当时的明朝同样极为强悍,当明朝开始衰落时,北元也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正是由于两者的同时衰弱,这才给了满清可趁之机。

△明末局势

蒙古实力残存之时明朝亦较为强大,根本毫无南下可能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面对明军的北伐,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率领残余势力撤往上都,就此终结了蒙古统治中原的时代。由于蒙古是主动撤退,因而依旧保留了相当的实力,且与高丽、畏兀儿等依旧保持着联系,因此明初朱元璋多次派兵北伐清剿。

△明初的北元还具有一定实力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名将蓝玉率十五万大军在捕鱼儿海大败脱古思帖木儿,脱古思帖木儿与儿子天保奴和丞相失烈门等人也被部将所杀,黄金家族就此彻底丧失了在蒙古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此后大多数蒙古部落开始脱离统治。

此后,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剌两部,黄金家族后裔孛儿只斤·本雅失里虽是鞑靼可汗,但大权却掌握在太师阿鲁台手中。瓦剌作为黄金家族的姻亲,其统治着蒙古草原西部地区,与东部的鞑靼争斗不休,但却相对处于劣势。

△朱棣五次北伐后瓦剌趁机崛起

为了解决北元威胁,朱棣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先后五次率兵亲征,直接重挫实力强大的鞑靼。到了仁宣年间,由于连续出兵自身损耗过大,明朝开始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守,而瓦剌则趁着明朝战略收缩,鞑靼遭受重创的机会趁机崛起。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南侵制造“土木堡之变”,俘虏明英宗朱祁镇,明朝遭遇立国以来最大危局,然而由于此时明朝正处于巅峰,也先在北京保卫战中受挫后,被迫与明廷议和,而这也成为了元朝败退之后对明朝造成的唯一一次重大威胁

△也先

瓦剌强势崛起后虽然也曾短暂统治蒙古草原,但正是由于这次南侵失败,以及也先僭越自立可汗和与明朝议和,使得原本已经臣服于他的各黄金家族的部落和汗国又重新自立,而也先本人也在景泰四年(1453年)被暗杀,瓦剌就此实力大损,蒙古草原再度陷入分裂。

蒙古虽然在成化年间短暂中兴,但长期分裂的他们无力南下

瓦剌的迅速衰落使得蒙古草原再度陷入混乱,而黄金家族后裔则在内乱之中不断进行着重新整合。成化三年(1467年),成吉思汗第27代继承人孛儿只斤·满都鲁在战争中去世,孛儿只斤·巴图孟克在满都海赛音可敦的支持下于成化六年(1470年)继承汗位,尊号达延汗。

△达延汗

之后,达延汗在满都海赛音的支持下不仅稳固了统治,而且彻底将瓦剌赶出了蒙古中部地区,使得黄金家族重新成为了草原统治者。达延汗在位37年,先后征服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统一漠南蒙古,再加上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得蒙古短暂中兴。不过,达延汗忙于整顿内部,还无力南下侵略。

然而,蒙古的这次短暂中兴随着达延汗的去世随即告终,此后虽然达延汗的子孙仍然能够顺利继承汗位,但蒙古各部却实际上已经是半独立状态。

△蒙古在达延汗之后再度分裂

由于明朝经略辽东的失误,从明隆庆四年(1570年)开始,女真在时任明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的率领下开始逐渐崛起,努尔哈赤先是相继兼并女真各部,初步实行了女真各部的统一,最终在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立后金政权。

蒙古被后金分化蚕食,终成明朝灭亡之巨患

后金政权建立之后,努尔哈赤一方面积极反抗明朝在辽东的统治,另一方面则利用蒙古分裂的局面,对其进行分化蚕食,科尔沁部、扎鲁特部先后通过联姻与后金建立联盟。库图克图汗看出后金的野心后,先后派兵收复右翼鄂尔多斯、喀喇沁、土默特等部,并与喀尔喀部却图汗结为联盟,一时间倒也稳住了局势。

△皇太极

崇祯元年(1628年),兀良哈的苏布台、喀喇沁的达来台吉、土默特和布石图汗、鄂尔多斯的额仁沁济农以及永谢布、阿苏惕、阿巴嘎、喀尔喀等部为了摆脱库图克图汗,结成联盟公然与其对抗,并在召城一战中,消灭库图克图汗精锐四万余人,使得蒙古可汗实力大为削弱。

此战之后,土默特、喀喇沁、兀良哈等部为了避免库图克图汗的报复,就此倒向后金。此举直接导致库图克图汗就此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面对后金和蒙古各部联军的多次进攻,他只能被迫退出西拉木伦河流域,迁至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固守。

崇祯五年(1632年)4月,皇太极会集蒙古各部,再次率领大军西进,面对远胜自己的敌军,库图克图汗只能率领人畜十余万西渡黄河逃窜,大势已去的局面下,部众大部逃散,库图克图汗逃至青海,两年后在打草滩病逝。

明崇祯八年(1635年),多尔衮和岳托等率兵万余渡河,招降了库图克图汗剩余部众,孛儿只斤·额尔孔果洛额哲献传国玉玺出降,漠南蒙古自此全部纳入后金版图,大蒙古国汗位至此断绝,蒙古帝国就此彻底消失。

综上所述,从明中期开始,明朝和蒙古都开始步入了持续衰退状态之中,到明朝末年时期,面对已经崛起的后金,明廷和蒙古都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已经无力遏制,明朝自然也就不可能亡于蒙古,而只能亡于满洲了。


香茗史馆


历经明初朱棣5征蒙古,明中期至末期依托长城封锁和车阵出战持续讨伐,蒙古已被明王朝接近打回部落形态,人口稀少、技术落后、资源匮乏,草原上连口铁锅都快造不出来了。

明王朝依托朵颜三卫,长期控制今内蒙东部的科尔泌马场,掌握着优质战马来源。

明末时,明军车阵加少量精锐骑兵,便可以阵地反击战轻松击溃、追击蒙古轻骑兵。早已不足为虑!

而八旗军,本是李成梁为对抗万历对李家持续剪枝、打压,刻意扶持干儿子努尔哈赤,授以全套明军装备技术、战略战法组建而成。既为养寇自重以自保,又是李暗中反抗万历强权的手段。

八旗军自诞生之初,便是仿明军正规军装备训练,更是全员骑乘机动升级版明军,有轻重骑兵、重步兵、火枪手和弓箭手各兵种。

反观万历三大征,明军精锐骑兵消耗殆尽。继任之天启、崇祯,皆为军事白痴,只知火枪火炮威力,却不知骑兵机动性和战场冲击力优势的战略意义。

浑河血战,努尔哈赤收买被俘的明军炮兵,进一步解锁了中小型火炮部队。

明末军事第一人袁崇焕,敏锐地分析出明军对八旗军劣势在缺乏骑兵,机动性差。打造宁锦防线,对后金形成局部封锁态势。积极与蒙古互市,购买战马重组关宁铁骑,作为战略机动打击力量。而宁远城,既处于辽西走廊咽喉位置,又邻近原朵颜三卫科尔沁马场,战略地位无可替代。

二次宁远大战时,关宁铁骑已可主动出击凭城野战。此战,袁崇焕之战略战术经历了实践检验,同时也在八旗军中打出了“恐袁症”!胜利的天平,正悄悄地向明军倾斜。

皇太极不愧是一位战略高手,面对如此严峻不利形势,向东征服朝鲜免除后顾之忧,向西击败林丹汗占据科尔沁马场并裹挟蒙东各部。

其后,更采取军事冒险行动,绕道今内蒙段长城,入关劫掠北京周边。此举,既可劫掠物资以度荒年,又可逼迫蒙古新附军交投名状,还可以军事手段统一号令打压不臣之兄弟。最重要的是,诱使关宁军离开坚固宁锦工事回援北京,提前野战寻机歼灭。

袁崇焕千里回援,反见疑。昏君崇祯临阵夺帅,后更忌恨关宁军“知袁不知朱”,生剐袁崇焕3分关宁骑,自废明军机动打击力量,生生做成了死局。皇太极借这位弱智天子之手,取得了正面战场上都无法获得的巨大成就!

更有甚者,崇祯为制衡关宁系,居然脑残地提拔皮岛兵匪,掌控明末最为精锐的葡式红夷火炮部队。什么样的人带什么样的兵,兵匪就是兵匪!随3顺皮匪降清,八旗军得以解锁明末最大杀器——红夷大炮,明军丧失仅有的远程重火力守城优势!

野战有铁骑,阵地战、攻城战有红夷大炮,八旗军形成了兵种上的强强联合,野战不败攻城必克!天下只是一篮子等着碰石头的鸡蛋,虽多何益?

清军先后5次入关劫掠,却并不攻打北京。只因皇太极及继任者战略眼光深远,他们并不满足于一时劫掠的丰硕成果,而是要等待明王朝与农民军两贩俱伤、天下疲弊、皇权威信扫地之时机,逐步策反、接收原明军事、官僚体系,问鼎中原奴役天下!眼界决定成就,他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蒙古轻骑,仅可骚扰劫掠,无法撼动大明!八旗铁骑,加红夷大炮,方可成为天下之终结者!


白马非马1001


这个就要从明成祖朱棣说起了。

朱棣五征漠北,先后击败瓦刺和鞑靼诸部。以后主要兵力防范北方蒙古。至于辽东仅仅设置奴儿干司,以女真管理女真,女真各部出现矛盾需求中央调停时,明政府大多敷衍了事,明中后期这个奴儿干司就是个虚设,东北只有辽阳设兵防镇。后撤了奴儿干司,女真各部混战,辽东地区经常受女真侵扰,辽东守将李成梁就干脆屠杀政策,剿灭各部女真,其中就有以后统一女真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但李成梁却又扶植努尔哈赤用来维护女真各部平衡,却没想到重此种下祸因。后努尔哈赤起兵发七大恨,其中就有这个。

努尔哈赤起兵后,大明兵分四路,因天气原因,因协同原因,因轻敌冒进原因等等而大败,从此失去辽东大部。

万历后,朝政不稳,阉党和东林党挣的你死我活。边关军事疲惫,原本镇守辽东的袁承焕被阉党罢官回乡。辽东已经陷入绝经。崇祯皇帝登基后,除阉党,重新启用袁崇焕,却被皇太极的离间计被崇祯凌迟处死。此时各地农民起义四起,以李自成最为大,国家重兵出了少数镇守辽东,其余都在各地平叛。洪承畴用了十二年时间剿灭叛军,虽然得大胜,缺没有抓住李自成,又辽东战事不得已支援,又为明亡埋下了祸根。洪承畴战败降清,后李自成又壮大实力,打入北京,崇祯自杀,明亡。


阑翎


明末时期的蒙古就是打酱油的存在,四分五裂,物资贫乏,西蒙古的诸多部落还在混战,而东蒙古全部臣服于清朝

明末的清朝崛起可以说是建立在猪对手的帮助上。到明朝灭亡也不在于清朝,明朝的灭亡在于天灾人祸,最主要的我还是认为亡于士大夫

明亡于士大夫,在朝是文官官僚,在野是地主士绅。任何一个朝代的覆灭,其统治阶级都负有最主要、最不可推卸的责任,士大夫就是大明的统治阶级,他们垄断着从中央到地方、从政治到经济到文化方方面面的话语权,连皇帝都无力压制士大夫阶层的膨胀。

搞土地兼并使得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是士大夫,流寇四起不愿尽力配合朝廷剿匪的是士大夫,藏富于民搞的国家财政危机的是士大夫,闯贼兵临城下一个个不去朝议的是士大夫,引清兵入关的是士大夫,帮助八旗攻城略地的带路党是士大夫,带头剃发易服的是士大夫,守着半壁江山还内斗不止的是士大夫,清王朝入关以后心安理得继续当官的还是士大夫。

士大夫是大明的统治阶级,这个统治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只顾着本阶级的利益而不顾国家的利益,只看到短期的利益而无视长期的利益,为了本阶层的利益甚至可以牺牲国家、民族乃至皇帝的利益。纵使有少数几个在历史上留下大名的杰出人物,仍然改变不了这帮人亡了大明的事实。

最后太祖镇楼



JHS北风


1)明成祖跟蒙古一戰,用了(火器),完勝蒙古人!蒙古人怕了明朝火器。退回漠北,中亞地區,再不敢踏足中原。

2)滿洲因跟明朝有貿易(人蔘,皮草),明朝間接(養肥)滿洲,曾有禁令不可跟滿洲有人蔘等貿易,但被無視。一個最好的朋友當叛變就變成最要命的敵人,因為他了解你!


Windforce1


首先,明朝是亡于农名起义军的李自成,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破了京城,随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大明王朝才正式灭亡。只能是说最后夺得的中原的是满清而不是蒙古。


至于为什么是满清入主中原而不是蒙古,很显然,当时的蒙古并不是满清的对手,可能有些人肯定会想,为什么拥有几百万人口的蒙古会打不过只有几十万人口的满清。

首先,蒙古自成吉思汗死后,几乎到多数时间都是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就算之后也出过如达延汗这样的强力人物,但也仅仅是昙花一现而已,在达延汗死后,蒙古依旧陷入了分裂当中。

而满清为什么会打败强大的蒙古,这样从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说起,林丹汗是黄金家族成员,也是达延汗的七世孙,但是在他即位后,察哈尔部变得越来越衰弱。

由于此前,察哈尔部一直是信奉藏传佛教的黄教,而且当时蒙古大部分的部落都是信奉黄教的,而他即位大汗后,改信红教,而且立誓要重现祖先光荣的林丹汗,在红教徒的教唆下发起了统一蒙古的战争,与其说是一场蒙古内部的统一战争,不如说是一场黄教和红教之间的宗教战争。

这场战争使得林丹汗失去了民心,而且还使得林丹汗的察哈尔部损失惨重。这是无力对付其他蒙古部落的林丹汗,把目标放在了那么南方的明帝国的身上,此时明帝国虽然腐朽衰落,但是依旧还有足够的实力保卫边疆,在多次进攻无果后,也打消了这个念头。



而此时的满清正在崛起,逐渐统一女真各部,等到林丹汗受到明朝收买去对付女真的时候,已经晚了。所以很显然察哈尔部成为了女真崛起的垫脚石。

在击溃了林丹汗的察哈尔部后,面对着分裂的蒙古各部落,努尔哈赤集合女真军队逐个击破,最后打到蒙古部落臣服。首先,努尔哈赤以武力使得蒙古部落臣服,最后又赏赐大把从明朝掠夺来的财物,而后有积极使得满清贵族和蒙古通婚,最后建立起一个紧密的联盟。



所以再明朝灭亡后,吴三桂的倒戈,满清军队没有了山海关的阻碍,迅速出兵南下,并最后夺得了中原政权。


这个历史很正


很多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兵力的过于消耗。 明朝崇祯年间,本就遭遇经济危机的明朝一直是两线作战。 本来国内问题快解决了,此时崇祯皇帝命令在西南西北剿匪的洪承畴驰援宁远锦州。李自成等人得以反扑。而由于松山之战失败,洪承畴降清,关外已无兵将可用,还导致北部防御的空虚。

李自成的进京实在是有些侥幸,当攻击宁武的时候,李遭遇了顽强的抵抗。攻破之后的李自成甚至想到放弃进京,西北称帝的想法。但此时一些防御山西的总兵递来降书,才坚定了李自成的信心。于是乎攻击太原,不日抵京城。 这一点,崇祯、李自成和关外的满清都没有想到……

事实上,1644年崇祯自缢之后,明朝并没有灭亡。我们说的明亡于1644年只是说明代的中央政府被推翻了。 广土众民还在明朝军队和官员的控制之中,他们若即时抵抗,团结一致满清是没有办法的。至少可以保留半壁江山! 可惜了,一开始非要联虏灭贼,丧失了保住江山的机会。1662年,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明正式灭亡。

当时的满清真的强大吗? 他们至1644年明朝的残破的关宁防线也没有被突破。连清自己都觉得能够取得明朝的承认就是不错的事情,他们一开始也没奢望能夺取全国。 因为当时的八旗战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所以说,亡于李自成有点偶然,但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至于是亡于李自成、张献忠还是野猪皮,不好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