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明沒有亡於蒙古卻亡於滿洲?

中國古拳法一級拳師


因為蒙古始終沒有在大明朝的貿易中佔到便宜,中原地區需要蒙古的馬,毛皮,牛羊。蒙古需要明朝的鐵器,火藥,茶葉,糧食,棉花。蒙古是嚴重的貿易逆差國,蒙古的經濟受到打壓,沒有錢組織強大的軍隊。軍事上也受到大明的鎮壓而且內鬥不止。滿清雖然也是貿易逆差國,但是滿清的努爾哈赤在長白山一帶開發了金礦。經濟上快速崛起,努爾哈赤很早在明朝歷練,很有見識文化,在金錢的力量下迅速統一女真。女真之地歷來不受重視,大明軍事上鎮壓不足。明朝後來天災人禍不斷,白銀大量流失,經濟崩潰。滿清趁勢入關,利用漢人內鬥奪得江山。總的來說和蒙古區別在於沒有受到明朝重點打擊,內部統一,而且有金礦。


A狂野新觀


流年答案:大明亡於滿洲是有一定道理可尋的,也是說得通的。明朝末年,官僚腐敗,百姓悽苦,皇帝無能,早已不復開國時期的強大。這時的明王朝就像一隻待宰的羔羊,任誰都能欺負。但為什麼就是沒有被蒙古欺負,反而被滿洲給欺負了呢?原因是朱家的江山是從蒙古人手裡奪來的,建國後,大明王朝一直對蒙古人保持高壓的態勢,時不時就出兵打你幾下,時不時就關閉邊境通商口岸。最終,弄得蒙古人四分五裂、一日一如一日,實力如山河日下。而滿洲起初比較弱小,大明沒有怎麼放在眼裡,使得滿洲女真得以發展,剛到明朝末年,女真勢力已早不是當初的吳下阿蒙了。

亡於滿洲的原因

  • 朱元璋建國後,一直對蒙古人比較警惕,而蒙古人也一心想要復國。朱元璋死後,朱家幾代人都非常重視對蒙古的防禦,甚至不惜御駕親征,發生在明英宗朱祁鎮身上的土木堡之變就是很好的證明。翻看明朝的歷史,你就會發現明朝的歷史就是明朝與蒙古人的歷史。既然重視,就不會懈怠,不會懈怠,就會十分清醒。儘管明朝出現了幾位昏庸的皇帝,但是他們在對蒙古人這一點上是沒有退縮的。經過幾代人的經營,使得蒙古人在明王朝強大的時候無法復國,明王朝衰落的時候也無法復國。

  • 你看不起誰,誰就是你的敵人。明王朝亡於滿洲正好印證了這句話。起初,東北女真勢力弱小,大大小小的部落有很多個,明王朝要是各個擊破其實非常簡單,但是它沒有這樣做,因為在他看來女真不值一提。就這樣,明王朝忙於與蒙古人周旋,女真得以休養生息,部落也慢慢擴大;到了明朝末年,女真部落裡又剛好出現了幾位人才,比如多爾袞、皇太極等,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加上游牧民族彪悍的性格,無論是軍力還是人力,都對明王朝有了壓倒性的優勢。明王朝衰落了,取而代之的自然是女真人。

  • 明王朝後期的政治腐敗,皇帝無能,國庫空虛等原因也是明王朝敗於滿洲的原因之一,但這並不能解釋為什麼亡於滿洲而不亡於蒙古,因為這些原因是對滿洲和蒙古都有利的。真正的原因還是上面提到的。

小結

知古通今,歷史都是驚人的相似。道理也是在哪裡都說得通的,這段歷史就告訴我們當我們的目光一直放在某個地方的時候,不放回頭看看別的,也許那才是最重要的。


歷史流年


薩爾滸之戰是一場分界線,女真努爾哈赤部,以6萬劣勢兵力,打敗明朝10萬大軍,從此雄霸遼東,成為明王朝重大邊患。這場戰役,敲響了明王朝300年滅亡的喪鐘。在遼東問題上,明朝永樂皇帝到萬曆皇帝,再到崇禎皇帝,始終沒有走對路線。

元王朝敗退漠北後,明軍乘勝追擊,一舉擊破了盤踞遼東的元朝餘部,並降服了朝鮮。對於這片新的土地,朱元璋極為重視,曾兩次大規模移民遼東,在當地屯墾駐守。更將他的3個兒子封在開原、瀋陽、廣寧,分別為韓王、遼王、沈王。


朱棣憑藉“靖難之役”奪權成功後,害怕其他藩王也借勤王名義奪權,開始將邊境藩王遷入內地,東北三王就是此時連同家眷一道被遷入內地。遼東大地變成了權力真空,雖然朝廷也軍隊屯墾戍邊,但效果無法與切蕃王在時相比。

北方的蒙古部落,是明朝邊防主要的防範對象,遼東也是如此。明朝軍隊,大多數針對西面的蒙古部落,而不是開原以北的女真部落。後來戚繼光、李成梁駐防的時候,對西面的蒙古部落,用通貢互市的手段進行籠絡,對東面的土蠻,則採取堅決的打擊,保障了明朝邊防的平安,蒙古部落日益衰落,已不再是明朝在遼東的威脅。而之前不受重視的女真部落,就慢慢壯大起來了。

自朱元璋時,女真各部都被明王朝進行冊封,嘉靖末年開始,女真成為明朝的邊患,土木堡之變時,女真部落也對明朝進行了作戰。駐紮在遼東的明軍多為步兵,騎兵甚少,對於女真部落的侵擾,多是消極防禦,憑城堅守。李成梁到任後重修六堡,使其成為貿易集市、戰馬產地和抵禦女真騎兵進入遼東的屏障。明朝在遼東的騎兵開始壯大,對蒙古、女真部落進行了全面清剿,重創蒙古部落後,李成梁將矛頭轉向了女真。萬曆元年到萬曆十九年,一度聲勢浩大的女真部落,相繼被李成梁重創,幾乎奄奄一息。

早期的努爾哈赤實力弱小,為此不惜血本賄賂李成梁,此後明朝與日本在朝鮮戰鬥,遼東再次成為真空地帶,給了努爾哈赤擴充地盤的機會。朝鮮戰爭勝利結束時,努爾哈赤整合分散的女真部落成一支團結的力量,明王朝渾然不覺危險已經到來,努樂哈赤除了繼續攻打不聽其節制的女真部落外,對明王朝依舊畢恭畢敬。此時,他還頂著明朝冊封他的“龍虎將軍”頭銜。16世紀的最後十年,騷擾遼東最猖獗的,是短暫復甦的蒙古泰寧部和土蠻部,駐遼東明軍的戰略重點,也一直集中在遼西地區。十年之間,明朝遼東總兵一職先後換了8人,除了李如松戰死沙場外,其餘7人,都是因為指揮不動遼東軍而去職。李成梁以私恩帶兵的弊端,在此時暴露無遺:早年跟隨李成梁征戰的猛將們,大多腐化,全不復當年之勇,連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梅、李如柏等人也不例外。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遼東明軍和女真部落發生了一次罕見的摩擦,遼東總兵馬林被女真哈達部擊敗。馬林被降職,李成梁得明朝重新啟用,回任遼東總兵。李成梁到任後不久,努爾哈赤順勢出兵,徹底剿滅了哈達部,既向李成梁表了忠心,又乘機擴大了實力。李成梁在奏摺裡稱讚努爾哈赤“忠勇可嘉”。即使如此,李成梁也不得不承認,他辛苦打造的遼東軍,已不是當年光景。掌控遼東局勢,80歲的他已力不從心,面對老部下日漸腐化,長子戰死,其他兒子不爭氣的境況,選擇了對努爾哈赤繼續毫無保留的信任。明朝的遼東駐軍繼續西傾,東面撫順、清河地帶的明軍,被大批調去抵禦蒙古,對六堡北面的努爾哈赤毫不設防。明軍接連擊敗蒙古泰寧部和土蠻部,遼東局勢再次穩定。從公元1599年李成梁復職到公元1616年李成梁去世,這17年的時光,是遼東最“和平”的17年。蒙古部落的氣焰再次被打下去,努爾哈赤依舊錶面恭順,因此史書評價這段時期遼東“烽煙漸少,百姓安居”,明王朝也因此冊封李成梁為“太子太傅”,然而明王朝並沒有想到,這17年的和平,是暴風雨前夜最後的平靜。

事實上,即使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然羽翼豐滿,明王朝還是有能力遏制他的,遏制的棋子,就是作為遼東屏障的寬甸六堡。六堡是早期李成梁鎮守遼東的傑作,是遼東鐵騎發家的本錢。只要六堡在明朝手裡,遼東大地就有屏障保護,努爾哈赤也衝不出白山黑水,最多隻能像楊應龍一樣,當幾年土皇帝。然而李成梁在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做出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決定——放棄六堡。數十年辛苦經營就此毀滅,十幾萬邊民流離失所,700裡肥沃的土地,近萬匹精良戰馬,皆落入努爾哈赤之手。李成梁還藉此嚮明朝表功,說自己“招撫流民十萬”。此舉的直接後果,就是努爾哈赤獲得了充足的戰馬,建立了他的王牌軍隊八旗鐵騎。長遠的後果,就是遼東再無險可守,努爾哈赤奪取遼東,已經一馬平川。

李成梁去世後第二年統一女真的努爾哈赤正式在赫圖阿拉建立政權,取國號為“後金”,又過兩年,八旗軍制定型。萬曆四十六年正月,努爾哈赤嚮明王朝開戰。四月,努爾哈赤連續攻破撫順、清河,掠奪財物無數,並正式致書明朝,要求明朝對他進行冊封。明王朝與努爾哈赤的戰爭開始了。萬曆四十七年正月,被努爾哈赤挑釁激怒的明王朝,以兵部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調全國七省精兵12萬人,兵分四路剿滅努爾哈赤。楊鎬在遼陽誓師,四路大軍分別由杜松、劉珽、馬林、李如柏率領,分別從朝鮮、撫順、開原、清河四個方向發起進攻,意圖直搗赫圖阿拉,剿滅努爾哈赤。努爾哈赤以6萬人以寡擊眾,採取“憑爾幾路來,我就一路去”的戰術,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僅用5天時間,即徹底擊敗明軍。明朝四路大軍裡,杜松、劉珽兩部全軍覆沒,馬林部慘遭重創,只以身免,李如柏部倉皇逃回,明軍損失士兵45800多人,陣亡將領312人。這場近乎恥辱的失敗,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薩爾滸之戰”。當年對明王朝畢恭畢敬的女真部落酋長,拍李成梁馬屁“無所不用其極”的小馬仔,此時終成遼東梟雄。明王朝再次嚐到了養虎遺患的苦果,承平17年的遼東大地,從此將迎來持續25年的兵災。


金石凱樂


明朝的滅亡其實與北宋極為相似,明朝面對蒙古沒有滅國,北宋面對遼國同樣沒有滅國,反倒是崛起於東北的金國和滿清滅亡了北宋和明朝,那麼為何會造成這種情況呢?其實就是四個字“時也命也”。元朝敗退草原後並非沒有反撲的實力,然而當時的明朝同樣極為強悍,當明朝開始衰落時,北元也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正是由於兩者的同時衰弱,這才給了滿清可趁之機。

△明末局勢

蒙古實力殘存之時明朝亦較為強大,根本毫無南下可能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面對明軍的北伐,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率領殘餘勢力撤往上都,就此終結了蒙古統治中原的時代。由於蒙古是主動撤退,因而依舊保留了相當的實力,且與高麗、畏兀兒等依舊保持著聯繫,因此明初朱元璋多次派兵北伐清剿。

△明初的北元還具有一定實力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名將藍玉率十五萬大軍在捕魚兒海大敗脫古思帖木兒,脫古思帖木兒與兒子天保奴和丞相失烈門等人也被部將所殺,黃金家族就此徹底喪失了在蒙古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此後大多數蒙古部落開始脫離統治。

此後,蒙古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兩部,黃金家族後裔孛兒只斤·本雅失裡雖是韃靼可汗,但大權卻掌握在太師阿魯臺手中。瓦剌作為黃金家族的姻親,其統治著蒙古草原西部地區,與東部的韃靼爭鬥不休,但卻相對處於劣勢。

△朱棣五次北伐後瓦剌趁機崛起

為了解決北元威脅,朱棣從永樂八年(1410年)開始,先後五次率兵親征,直接重挫實力強大的韃靼。到了仁宣年間,由於連續出兵自身損耗過大,明朝開始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守,而瓦剌則趁著明朝戰略收縮,韃靼遭受重創的機會趁機崛起。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師也先南侵製造“土木堡之變”,俘虜明英宗朱祁鎮,明朝遭遇立國以來最大危局,然而由於此時明朝正處於巔峰,也先在北京保衛戰中受挫後,被迫與明廷議和,而這也成為了元朝敗退之後對明朝造成的唯一一次重大威脅

△也先

瓦剌強勢崛起後雖然也曾短暫統治蒙古草原,但正是由於這次南侵失敗,以及也先僭越自立可汗和與明朝議和,使得原本已經臣服於他的各黃金家族的部落和汗國又重新自立,而也先本人也在景泰四年(1453年)被暗殺,瓦剌就此實力大損,蒙古草原再度陷入分裂。

蒙古雖然在成化年間短暫中興,但長期分裂的他們無力南下

瓦剌的迅速衰落使得蒙古草原再度陷入混亂,而黃金家族後裔則在內亂之中不斷進行著重新整合。成化三年(1467年),成吉思汗第27代繼承人孛兒只斤·滿都魯在戰爭中去世,孛兒只斤·巴圖孟克在滿都海賽音可敦的支持下於成化六年(1470年)繼承汗位,尊號達延汗。

△達延汗

之後,達延汗在滿都海賽音的支持下不僅穩固了統治,而且徹底將瓦剌趕出了蒙古中部地區,使得黃金家族重新成為了草原統治者。達延汗在位37年,先後征服亦思馬因、火篩、亦卜剌,統一漠南蒙古,再加上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得蒙古短暫中興。不過,達延汗忙於整頓內部,還無力南下侵略。

然而,蒙古的這次短暫中興隨著達延汗的去世隨即告終,此後雖然達延汗的子孫仍然能夠順利繼承汗位,但蒙古各部卻實際上已經是半獨立狀態。

△蒙古在達延汗之後再度分裂

由於明朝經略遼東的失誤,從明隆慶四年(1570年)開始,女真在時任明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的率領下開始逐漸崛起,努爾哈赤先是相繼兼併女真各部,初步實行了女真各部的統一,最終在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建立後金政權。

蒙古被後金分化蠶食,終成明朝滅亡之巨患

後金政權建立之後,努爾哈赤一方面積極反抗明朝在遼東的統治,另一方面則利用蒙古分裂的局面,對其進行分化蠶食,科爾沁部、扎魯特部先後通過聯姻與後金建立聯盟。庫圖克圖汗看出後金的野心後,先後派兵收復右翼鄂爾多斯、喀喇沁、土默特等部,並與喀爾喀部卻圖汗結為聯盟,一時間倒也穩住了局勢。

△皇太極

崇禎元年(1628年),兀良哈的蘇布臺、喀喇沁的達來臺吉、土默特和布石圖汗、鄂爾多斯的額仁沁濟農以及永謝布、阿蘇惕、阿巴嘎、喀爾喀等部為了擺脫庫圖克圖汗,結成聯盟公然與其對抗,並在召城一戰中,消滅庫圖克圖汗精銳四萬餘人,使得蒙古可汗實力大為削弱。

此戰之後,土默特、喀喇沁、兀良哈等部為了避免庫圖克圖汗的報復,就此倒向後金。此舉直接導致庫圖克圖汗就此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面對後金和蒙古各部聯軍的多次進攻,他只能被迫退出西拉木倫河流域,遷至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固守。

崇禎五年(1632年)4月,皇太極會集蒙古各部,再次率領大軍西進,面對遠勝自己的敵軍,庫圖克圖汗只能率領人畜十餘萬西渡黃河逃竄,大勢已去的局面下,部眾大部逃散,庫圖克圖汗逃至青海,兩年後在打草灘病逝。

明崇禎八年(1635年),多爾袞和嶽託等率兵萬餘渡河,招降了庫圖克圖汗剩餘部眾,孛兒只斤·額爾孔果洛額哲獻傳國玉璽出降,漠南蒙古自此全部納入後金版圖,大蒙古國汗位至此斷絕,蒙古帝國就此徹底消失。

綜上所述,從明中期開始,明朝和蒙古都開始步入了持續衰退狀態之中,到明朝末年時期,面對已經崛起的後金,明廷和蒙古都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已經無力遏制,明朝自然也就不可能亡於蒙古,而只能亡於滿洲了。


香茗史館


歷經明初朱棣5徵蒙古,明中期至末期依託長城封鎖和車陣出戰持續討伐,蒙古已被明王朝接近打回部落形態,人口稀少、技術落後、資源匱乏,草原上連口鐵鍋都快造不出來了。

明王朝依託朵顏三衛,長期控制今內蒙東部的科爾泌馬場,掌握著優質戰馬來源。

明末時,明軍車陣加少量精銳騎兵,便可以陣地反擊戰輕鬆擊潰、追擊蒙古輕騎兵。早已不足為慮!

而八旗軍,本是李成梁為對抗萬曆對李家持續剪枝、打壓,刻意扶持乾兒子努爾哈赤,授以全套明軍裝備技術、戰略戰法組建而成。既為養寇自重以自保,又是李暗中反抗萬曆強權的手段。

八旗軍自誕生之初,便是仿明軍正規軍裝備訓練,更是全員騎乘機動升級版明軍,有輕重騎兵、重步兵、火槍手和弓箭手各兵種。

反觀萬曆三大徵,明軍精銳騎兵消耗殆盡。繼任之天啟、崇禎,皆為軍事白痴,只知火槍火炮威力,卻不知騎兵機動性和戰場衝擊力優勢的戰略意義。

渾河血戰,努爾哈赤收買被俘的明軍炮兵,進一步解鎖了中小型火炮部隊。

明末軍事第一人袁崇煥,敏銳地分析出明軍對八旗軍劣勢在缺乏騎兵,機動性差。打造寧錦防線,對後金形成局部封鎖態勢。積極與蒙古互市,購買戰馬重組關寧鐵騎,作為戰略機動打擊力量。而寧遠城,既處於遼西走廊咽喉位置,又鄰近原朵顏三衛科爾沁馬場,戰略地位無可替代。

二次寧遠大戰時,關寧鐵騎已可主動出擊憑城野戰。此戰,袁崇煥之戰略戰術經歷了實踐檢驗,同時也在八旗軍中打出了“恐袁症”!勝利的天平,正悄悄地嚮明軍傾斜。

皇太極不愧是一位戰略高手,面對如此嚴峻不利形勢,向東征服朝鮮免除後顧之憂,向西擊敗林丹汗佔據科爾沁馬場並裹挾蒙東各部。

其後,更採取軍事冒險行動,繞道今內蒙段長城,入關劫掠北京周邊。此舉,既可劫掠物資以度荒年,又可逼迫蒙古新附軍交投名狀,還可以軍事手段統一號令打壓不臣之兄弟。最重要的是,誘使關寧軍離開堅固寧錦工事回援北京,提前野戰尋機殲滅。

袁崇煥千里回援,反見疑。昏君崇禎臨陣奪帥,後更忌恨關寧軍“知袁不知朱”,生剮袁崇煥3分關寧騎,自廢明軍機動打擊力量,生生做成了死局。皇太極借這位弱智天子之手,取得了正面戰場上都無法獲得的巨大成就!

更有甚者,崇禎為制衡關寧系,居然腦殘地提拔皮島兵匪,掌控明末最為精銳的葡式紅夷火炮部隊。什麼樣的人帶什麼樣的兵,兵匪就是兵匪!隨3順皮匪降清,八旗軍得以解鎖明末最大殺器——紅夷大炮,明軍喪失僅有的遠程重火力守城優勢!

野戰有鐵騎,陣地戰、攻城戰有紅夷大炮,八旗軍形成了兵種上的強強聯合,野戰不敗攻城必克!天下只是一籃子等著碰石頭的雞蛋,雖多何益?

清軍先後5次入關劫掠,卻並不攻打北京。只因皇太極及繼任者戰略眼光深遠,他們並不滿足於一時劫掠的豐碩成果,而是要等待明王朝與農民軍兩販俱傷、天下疲弊、皇權威信掃地之時機,逐步策反、接收原明軍事、官僚體系,問鼎中原奴役天下!眼界決定成就,他們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蒙古輕騎,僅可騷擾劫掠,無法撼動大明!八旗鐵騎,加紅夷大炮,方可成為天下之終結者!


白馬非馬1001


這個就要從明成祖朱棣說起了。

朱棣五徵漠北,先後擊敗瓦刺和韃靼諸部。以後主要兵力防範北方蒙古。至於遼東僅僅設置奴兒干司,以女真管理女真,女真各部出現矛盾需求中央調停時,明政府大多敷衍了事,明中後期這個奴兒干司就是個虛設,東北只有遼陽設兵防鎮。後撤了奴兒干司,女真各部混戰,遼東地區經常受女真侵擾,遼東守將李成梁就乾脆屠殺政策,剿滅各部女真,其中就有以後統一女真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但李成梁卻又扶植努爾哈赤用來維護女真各部平衡,卻沒想到重此種下禍因。後努爾哈赤起兵發七大恨,其中就有這個。

努爾哈赤起兵後,大明兵分四路,因天氣原因,因協同原因,因輕敵冒進原因等等而大敗,從此失去遼東大部。

萬曆後,朝政不穩,閹黨和東林黨掙的你死我活。邊關軍事疲憊,原本鎮守遼東的袁承煥被閹黨罷官回鄉。遼東已經陷入絕經。崇禎皇帝登基後,除閹黨,重新啟用袁崇煥,卻被皇太極的離間計被崇禎凌遲處死。此時各地農民起義四起,以李自成最為大,國家重兵出了少數鎮守遼東,其餘都在各地平叛。洪承疇用了十二年時間剿滅叛軍,雖然得大勝,缺沒有抓住李自成,又遼東戰事不得已支援,又為明亡埋下了禍根。洪承疇戰敗降清,後李自成又壯大實力,打入北京,崇禎自殺,明亡。


闌翎


明末時期的蒙古就是打醬油的存在,四分五裂,物資貧乏,西蒙古的諸多部落還在混戰,而東蒙古全部臣服於清朝

明末的清朝崛起可以說是建立在豬對手的幫助上。到明朝滅亡也不在於清朝,明朝的滅亡在於天災人禍,最主要的我還是認為亡於士大夫

明亡於士大夫,在朝是文官官僚,在野是地主士紳。任何一個朝代的覆滅,其統治階級都負有最主要、最不可推卸的責任,士大夫就是大明的統治階級,他們壟斷著從中央到地方、從政治到經濟到文化方方面面的話語權,連皇帝都無力壓制士大夫階層的膨脹。

搞土地兼併使得貧者無立錐之地的是士大夫,流寇四起不願盡力配合朝廷剿匪的是士大夫,藏富於民搞的國家財政危機的是士大夫,闖賊兵臨城下一個個不去朝議的是士大夫,引清兵入關的是士大夫,幫助八旗攻城略地的帶路黨是士大夫,帶頭剃髮易服的是士大夫,守著半壁江山還內鬥不止的是士大夫,清王朝入關以後心安理得繼續當官的還是士大夫。

士大夫是大明的統治階級,這個統治階級中的絕大多數人只顧著本階級的利益而不顧國家的利益,只看到短期的利益而無視長期的利益,為了本階層的利益甚至可以犧牲國家、民族乃至皇帝的利益。縱使有少數幾個在歷史上留下大名的傑出人物,仍然改變不了這幫人亡了大明的事實。

最後太祖鎮樓



JHS北風


1)明成祖跟蒙古一戰,用了(火器),完勝蒙古人!蒙古人怕了明朝火器。退回漠北,中亞地區,再不敢踏足中原。

2)滿洲因跟明朝有貿易(人參,皮草),明朝間接(養肥)滿洲,曾有禁令不可跟滿洲有人參等貿易,但被無視。一個最好的朋友當叛變就變成最要命的敵人,因為他了解你!


Windforce1


首先,明朝是亡於農名起義軍的李自成,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破了京城,隨後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大明王朝才正式滅亡。只能是說最後奪得的中原的是滿清而不是蒙古。


至於為什麼是滿清入主中原而不是蒙古,很顯然,當時的蒙古並不是滿清的對手,可能有些人肯定會想,為什麼擁有幾百萬人口的蒙古會打不過只有幾十萬人口的滿清。

首先,蒙古自成吉思汗死後,幾乎到多數時間都是處於一種分散的狀態,就算之後也出過如達延汗這樣的強力人物,但也僅僅是曇花一現而已,在達延汗死後,蒙古依舊陷入了分裂當中。

而滿清為什麼會打敗強大的蒙古,這樣從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說起,林丹汗是黃金家族成員,也是達延汗的七世孫,但是在他即位後,察哈爾部變得越來越衰弱。

由於此前,察哈爾部一直是信奉藏傳佛教的黃教,而且當時蒙古大部分的部落都是信奉黃教的,而他即位大汗後,改信紅教,而且立誓要重現祖先光榮的林丹汗,在紅教徒的教唆下發起了統一蒙古的戰爭,與其說是一場蒙古內部的統一戰爭,不如說是一場黃教和紅教之間的宗教戰爭。

這場戰爭使得林丹汗失去了民心,而且還使得林丹汗的察哈爾部損失慘重。這是無力對付其他蒙古部落的林丹汗,把目標放在了那麼南方的明帝國的身上,此時明帝國雖然腐朽衰落,但是依舊還有足夠的實力保衛邊疆,在多次進攻無果後,也打消了這個念頭。



而此時的滿清正在崛起,逐漸統一女真各部,等到林丹汗受到明朝收買去對付女真的時候,已經晚了。所以很顯然察哈爾部成為了女真崛起的墊腳石。

在擊潰了林丹汗的察哈爾部後,面對著分裂的蒙古各部落,努爾哈赤集合女真軍隊逐個擊破,最後打到蒙古部落臣服。首先,努爾哈赤以武力使得蒙古部落臣服,最後又賞賜大把從明朝掠奪來的財物,而後有積極使得滿清貴族和蒙古通婚,最後建立起一個緊密的聯盟。



所以再明朝滅亡後,吳三桂的倒戈,滿清軍隊沒有了山海關的阻礙,迅速出兵南下,並最後奪得了中原政權。


這個歷史很正


很多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兵力的過於消耗。 明朝崇禎年間,本就遭遇經濟危機的明朝一直是兩線作戰。 本來國內問題快解決了,此時崇禎皇帝命令在西南西北剿匪的洪承疇馳援寧遠錦州。李自成等人得以反撲。而由於松山之戰失敗,洪承疇降清,關外已無兵將可用,還導致北部防禦的空虛。

李自成的進京實在是有些僥倖,當攻擊寧武的時候,李遭遇了頑強的抵抗。攻破之後的李自成甚至想到放棄進京,西北稱帝的想法。但此時一些防禦山西的總兵遞來降書,才堅定了李自成的信心。於是乎攻擊太原,不日抵京城。 這一點,崇禎、李自成和關外的滿清都沒有想到……

事實上,1644年崇禎自縊之後,明朝並沒有滅亡。我們說的明亡於1644年只是說明代的中央政府被推翻了。 廣土眾民還在明朝軍隊和官員的控制之中,他們若即時抵抗,團結一致滿清是沒有辦法的。至少可以保留半壁江山! 可惜了,一開始非要聯虜滅賊,喪失了保住江山的機會。1662年,永曆皇帝被吳三桂絞殺於昆明。明正式滅亡。

當時的滿清真的強大嗎? 他們至1644年明朝的殘破的關寧防線也沒有被突破。連清自己都覺得能夠取得明朝的承認就是不錯的事情,他們一開始也沒奢望能奪取全國。 因為當時的八旗戰力已經大不如前了。

所以說,亡於李自成有點偶然,但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至於是亡於李自成、張獻忠還是野豬皮,不好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