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談文論史


蘇德戰爭爆發前期,納粹德國進行了精心準備。對蘇聯冬季的酷寒有著深刻印象的希特勒,原定將進攻計劃放在1941年的5月。然而,“不爭氣”的墨索里尼進攻希臘受挫,只得求助德國。解決完巴爾幹地區,進攻的時間被拖到了6月22日。

德國對蘇聯不宣而戰,350萬德軍分北、中、南三路大軍突然發起了進攻。“閃擊戰”再次發揮它凌厲的攻勢,北路的曼施坦因4天突擊320公里,中路的古德里安更是在8天深入腹地600公里。而南路的進展卻差強人意,這是怎麼回事呢?

不“和諧”的突出部。

德軍的三路突擊方向中,南方軍群相對實力較弱。但無論的兵力總數,還是部隊的戰鬥素養,以及先進的武器裝備,都遠遠超過蘇軍。奇怪的是,在戰鬥中非但沒有顯示出“閃擊戰”的威力,反而進展不力、舉步艱難。

首先,斯大林的重點防守。烏克蘭擁有豐富的資源,是蘇聯的產糧區,而基輔是烏克蘭的首府,更是該國的工業基地和交通中心。也就是說,一旦丟失它就意味著失去了整個烏克蘭,將極大的削弱蘇聯的軍事實力。

作為最高統治者,他深知基輔的存亡意味著什麼,並深信德軍的主要戰略方向是烏克蘭。於是,在南線部署的兵力實力最為強大。戰爭爆發前,由基爾波諾斯上將指揮的西南方面軍高達87萬人、坦克4500餘輛,戰機1600餘架。

其次,戰術指揮得當。基爾波諾斯上將是一位十分優秀的戰術家,他對德軍的閃擊戰術很有研究,在防禦部署上採取了縱深梯次防禦,並在防線上修築了大量的掩體,反坦克壕以及火炮支撐點,讓攻擊中的對手吃了不少的苦頭。

當然,烏克蘭地區密佈的河流、沼澤成為阻擊對手的天然屏障。讓擅長快速突擊的德裝甲集群頓時優勢全無,並且還要不斷地提防蘇軍對其側翼的衝擊。每天只能推進幾公里,並與中路裝甲集群的距離越拉越大,與整體的攻擊線形成了一個倒三角形的突出部,顯得極不“和諧”。

這個不和諧的“突出部”,引起了蘇德雙方高度重視。

戰線上出現的大缺口,引起了朱可夫的高度關注。一旦對手在其後方穿插並形成合圍,那麼西南方面軍將面臨滅頂之災。於是,他向斯大林建議放棄基輔,將有生力量撤向莫斯科,保住實力最強的方面軍,但遭到了拒絕。

同時,保持清醒頭腦的還有西南方面軍總司令布瓊尼,他曾2次建議後撤,但都被否決。並以消極避戰為名撤銷其職務,改由鐵木辛哥接替他的指揮。而朱可夫的堅持更是招致斯大林的厭煩,總參謀長一職被免去,降為預備隊方面軍司令員。

蘇德雙方圍繞著基輔展開了持續、激烈的戰鬥。20萬居民參加構築防禦工事,10多萬民兵上了前線。他們頑強抵抗,並伺機實行反衝鋒,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頂住德軍一次次的進攻。殊不知,一場危機正在悄悄地向他們襲來。

由於南方集團軍群的明顯落後,也扯開了戰線空檔。希特勒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全殲該地區有生力量的最好機會,但是他的決定也遭到了部下的反對,尤其古德里安更是提出,不要管基輔,攻下莫斯科再說。

可是,“官大一級壓死人”啊,固執的希特勒命令古德里安的第2坦克集團軍南下,包抄蘇軍的後方。面對德軍的戰術意圖,基爾波諾斯上將認為不能讓蘇軍走入絕境,於是冒著被送上軍事法庭的危險,擅自下令全線後撤。

雖然此舉讓10餘萬蘇軍逃離地獄,但包圍圈中的蘇軍,根本比不過機械化的德軍,錯過了最佳的撤退時機,最終使西南方面軍遭到了圍殲,幾乎是全軍覆沒。65.5萬蘇軍成為俘虜,就連赫魯曉夫,也險些做了德軍的刀下鬼。

這場持續2個月的戰役,成為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圍殲戰。這樣的戰果,讓所有的人為之驚歎不已,也讓希特勒對自己的指揮能力更加自信和膨脹,覺得自己是一個軍事天才。自此,這位一戰的二等兵甩開那些職業軍人,親自掛帥並指揮整個東線的戰役。

那麼,斯大林為什麼要堅持不撤退呢?

一是,對西南方面軍的實力高估。在他看來,他們可以說是蘇軍中實力最強的,有能力與對手一決高下。而且從戰役初期防禦的效果來看,他們也確實堅持了很長時間;同時,嚴厲的命令可以激發士兵們決一死戰的勇氣。

殘酷的現實是,蘇德兩軍在裝備方面的差距實在太大。蘇軍坦克部隊在最初就被消耗殆盡,又沒有預備隊,憑著單兵武器,在沒有裝甲部隊的掩護下,向對手發起“勞而無功”的衝鋒,士氣瓦解的更快。

二是,強調以“空間換時間”。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進攻勢頭很足,而其側翼正好暴露在西南方面軍的面前,如果多采取襲擾戰術,積極攻擊其後勤補給線,可以遲滯對手的推進速度,為後方建立新的防線爭取時間。

更為重要的是,堅守基輔的政治意義重大。因為,從戰爭伊始,美英兩國就十分擔心閃擊攻勢下的蘇聯能堅持多久,如果和波蘭、法國一樣也迅速亡國,那麼他們接下來的日子也好過不到哪裡去,他們希望蘇聯能堅持下去。

斯大林認為,如何體現東方大國價值觀的優越性,基輔的堅持就是很好的說明,就是要在世界面前、美英兩國面前展示自己堅持戰鬥的決心和實力。同時,也希望爭取到美國的援助。事實上,蘇聯贏得這場勝利,美國的援助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輔戰役的是非曲直,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熱議的話題,但不容否認的是,它確實達成了“以空間換時間”的目的,在該地區拖住對手2個月,將德軍引向寒冷的冬季。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雖然不至於說輸掉整個戰爭,但是至少宣告了德軍以一場快速的進攻打敗蘇軍的企圖的徹底破滅,宣告了德軍“巴巴羅薩”行動的徹底失敗!


誠然基輔的戰略意義也非常大,尤其在長期的戰爭中其糧食、工業和礦產的作用將更加明顯,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德軍一開始的計劃是怎樣的?它的一切的努力都是以莫斯科為最終的目的,不然也就不會給中央集團軍群配屬那麼強大的裝甲部隊,德軍的基本意圖就是在蘇軍來不及動員大量部隊前同蘇軍做決戰,殲滅蘇軍的主力,而莫斯科就是蘇軍必須堅守的目標,蘇軍必然會全力據守,大決戰將會在這裡爆發。突然轉向基輔,則意味著對之前的計劃的否定,德軍不僅給了蘇軍留下重整旗鼓的時間,留給自己進攻的時間也不多了,德軍不具備冬季作戰的條件。


斯大林為了保衛他的首都,投入手裡的一切,他知道莫斯科的失陷將意味著什麼。正如他對羅斯福總統說的那樣:“如果莫斯科失陷,紅軍將不得不放棄伏爾加河西部的整個俄羅斯”。這句話也印證了古德里安之前的估計,即如果佔領莫斯科,那麼反過來再打波羅的海地區和烏克蘭地區將易如反掌,因為蘇軍戰線已經被切斷了,他們南北的兵力無法快速的調動,而我們可以任意決定進攻的方向。

如果德軍從始至終就堅持巴巴羅薩的計劃以莫斯科為最終目標,或者從一開始就以南翼的烏克蘭、頓涅茨、高加索為最終目標都可以獲取巨大的勝利,遠比實際的來回切換目標要強。正如克勞塞維斯所說的那樣:“不被誘離某個重要的目標,始終堅持某個行動的基本框架,集中力量打擊敵人的最強點”。

在1941年德軍失去了打敗蘇聯的最佳計劃後,以後便基本不可能了,因為蘇聯強大的動員能力已經徹底展開,盟軍的援助也源源不斷的運來,德軍已經失去了勝利的可能,最好的情況也不過是和局罷了。


戰略論


德軍基輔戰役的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斯大林。幾乎所有的人都忽略了這個歷史細節:1941年7月28日,斯大林會見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特使哈里•霍普金斯。斯大林告訴霍普金斯,紅軍有能力守住從基輔到莫斯科再到列寧格勒的防線。並有能力打敗希特勒。為此,蘇聯急需美國的軍事援助。其實,在德軍發起基輔戰役之前,蘇軍總參謀部已經洞察了德軍的意圖。1941年7月11日,時任總參謀長朱可夫當面向斯大林提議,主動撤出在基輔築壘地域的蘇軍。被斯大林斷然拒絕,並因此將朱可夫撤職。正在等待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特使哈里•霍普金斯到訪的斯大林,對於危如累卵的基輔有著屬於自己的選擇。1941年8月下旬,德軍發起基輔戰役。而在此之前,斯大林有時間調整部署,將基輔守軍撤出有可能被合圍的築壘地域。但是,如果哈里•霍普金斯前腳走,後腳斯大林就主動放棄基輔,斯大林的承諾還有多少價值?況且,這麼做對於爭取美國軍援的努力弊大於利。在1941年8月23日至9月26日的基輔戰役中,蘇軍的頑強抵抗向世界宣示:蘇聯在戰鬥,蘇聯不會投降!斯大林的內心十分清楚,按兵源計,蘇聯人口三倍於納粹德國;按國力計,戰前蘇聯的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領先德國。雖然德國佔領了歐洲大陸,但深陷兩線作戰泥潭的納粹德國欲實現以戰養戰的目的尚需時日;按文化底蘊計,信奉東正教與信仰斯大林主義的俄羅斯人有的是救世情懷,而納粹黨徒所尊崇的全是希特勒血統論的胡言亂語。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基輔戰役之後的斯大林儘管對於蘇軍能否堅守莫斯科築壘地域還多少有些擔心,但對於蘇聯戰勝納粹德國,獲得最後的勝利滿懷信心!


草民879


二戰時的基輔戰役,被認為是人類戰爭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包圍戰和殲滅戰,蘇軍損失慘重,戰役中幾乎整個蘇聯紅軍的西南方面軍被德軍包圍,其中第5、第21、第37、第26集團軍被全殲,第40和第38集團軍一部被殲滅,共有65萬人被俘。

蘇德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地面戰爭,雙方都拼盡了全力,造成了數以千萬計人的傷亡。而在戰爭初期,德國軍隊更是以其高超的軍事技巧,向世人展示了經典的軍事戰爭藝術。機動靈活的德國軍隊對僵化老舊的蘇聯軍隊構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包圍圈,在短短數月的時間裡,500多萬蘇聯軍隊灰飛煙滅,而在這其中基輔戰役更是最為典型的例子。

持續了兩個多月的基輔戰役發生在蘇聯戰場上南部,基輔是整個烏克蘭的首府,自然也是德國的重點目標。在當年駐守基輔地區的是蘇聯的西南方面軍,由紅軍中最近才幹的基爾波諾斯上將擔任指揮官,這個集群總共擁有超過80萬軍人,4500輛坦克和1600多架飛機。然而最終在德國軍隊的兩翼夾擊之下,北方的古德里安率領第二裝甲集群與南方集團軍群的裝甲集團軍會合,成功的在後方封鎖了整個西南方面軍,造成66.5萬蘇軍被俘,這也成為了歷史上最大的圍殲戰。然而後人普遍認為重視,希特勒命令古德里安的第二裝甲集團向南才使得德國失去了大約兩個月的衝向莫斯科的時間。

在發動基輔戰役之前,德國軍隊在七天之內就奪取了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而在一個月的時間就奪取了通往莫斯科的重要要點斯摩稜斯克。按照這個趨勢,不出一個月就能攻下莫斯科。很多人認為正是由於希特勒把龐大的裝甲部隊調往南部,才使得蘇聯紅軍有了喘息之機能夠重整旗鼓。最終才使得莫斯科能夠有時間調整防守,並調集增援兵力,使得德國輸掉了蘇德戰爭。

這種說法並不合理,雖然很多人認為,德軍應該直接忽略西南包圍圈衝向莫斯科奪取勝利,但是這個勝利至少有兩方面的疑問。首先,吉爾波諾斯上將率領的80萬精銳軍團,已經頂住了南方集團軍區的多次攻擊,假如德國部隊忽略這麼大一個集群衝向莫斯科的話,難保蘇聯軍隊不會在側翼發動反攻。要知道,也許德軍閃電戰繞過一個蘇聯集團軍能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是如果繞過一個具備一個方向上戰略進攻能力的方面軍,這實際上是在給自己後方埋雷,搞不好就會反被蘇聯人切斷。

更重要的是,後人都認為德軍只要奪下莫斯科就意味著戰爭勝利的結束,這點是非常值得懷疑的。要知道當時北線的列寧格勒還在蘇聯的手中,而蘇聯大後方仍然有大量的工業基地,斯大林也不像是會因為莫斯科被奪取就認輸的人。就算德軍能夠儘早在10月份攻下莫斯科,但是等到寒冷天氣來臨之時,斯大林手中仍然能夠集結起足夠的部隊發動了一場冬季反攻。如果在此之前德國軍隊不能把南方的80多萬蘇軍消滅的話,那麼德國軍隊1941年的潰敗恐怕會更加的災難性。


科羅廖夫


基輔戰役是德軍在巴巴羅薩行動中一次最成功的一次圍殲戰,從1941年8月21日到9月19日,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德軍俘虜了60萬的蘇聯士兵,取得了絕對的勝利。但這也讓德軍輸掉了整個戰爭。

巴巴羅薩行動中德軍部隊分為南,中,北三路大軍,德國的將軍們認為應該讓陸軍集團中心快速向莫斯科進軍,消滅蘇聯主力,從而取得最終勝利。但這一計劃被希特勒拒絕了,相反,他從中部軍團抽調了大量兵力和資源用以加強南方軍團的實力,為圍殲基輔做準備。

希特勒並不認為莫斯科為進攻優先目標,因此,他堅持了原來的計劃,專心攻佔烏克蘭以獲取食物和工業資源。

經過一個月的戰鬥,德軍如預期一樣佔領了基輔。隨後,德軍立即驅車前往莫斯科,可惜太晚了。秋天的降雨讓烏克蘭的道路泥濘不堪,軍隊難以前進。11月,道路變得足夠堅硬時,德軍得以繼續前進,但零下40攝氏度讓德軍士兵們難以忍受,大量的士兵凍傷。

因此,基輔戰役為莫斯科爭取了幾周的時間去完成防禦工作。如果德國沒有抽調中路軍團去攻打基輔,說不定莫斯科已經被攻下來了。


后羿不要


基輔戰役,是德軍統帥部預先沒有重點策劃的。戰前預定主要目標,就是拿下莫斯科。

但是,在戰爭突然打響後,由於蘇軍統帥部的猶豫不決,造成了基輔防禦戰線的混亂,一邊撤,一邊不撤,出現了一個如果要進行合圍,非常理想的大直角態勢。於是,德軍統帥部就毫不猶豫抓住了這個機會,一下子就吃掉了蘇軍幾十萬。

但,也就是因為這個勝利,德軍統帥部開始有點飄飄然,或者說,陷入了賭徒心態了。最大的失誤,並不是沒有下決心繼續攻打莫斯科,而是,為了攻下斯大林格勒(這個點位,當時並非那麼重要,主要因為是斯大林格勒有政治象徵意義),竟然把原計劃用於奪取高加索油田的部隊也改變路線,投入斯大林格勒方向。包括後來,明明是進攻很吃力了,就是不允許撤出來。

一開始,蘇軍統帥部也沒有準備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越打越大(當然,斯大林本人,也確實不想丟掉)。但後來發現這個地區的凸出部態勢,十分有利於從兩翼達成對德軍合圍。於是,蘇軍就在堅守斯大林格勒,誘使德軍不斷投入的同時,動用了統帥部戰略預備隊從兩翼向德軍側後,進行遠點向心的大迂迴,結果包了德國人的餃子,一下子吃掉了幾十萬德軍。

從此,蘇德戰爭的,攻守雙方的戰略主動權,就開始易位了。


老罈子44874384


這個說法不完全正確。基輔戰役確實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這一戰,蘇聯軍隊居然傷亡二十萬,被俘虜六十六萬,這麼多俘虜,光想一想情景就知道有多壯觀了!德軍贏得乾脆漂亮,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包圍圈,包了一個大餃子。但是說基輔戰役贏了之後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因果關係有點牽強。

很多人認為,如果德軍不打基輔戰役,而是直接進攻莫斯科,會更容易擊敗蘇聯。先打基輔戰役,再打莫斯科,雖然贏得了局部戰役,但是卻延誤了戰機,導致德軍進攻蘇聯時遇到極寒天氣,才有了德國最終的失敗。

但是,基輔戰役是避免不了的。如果德軍直接進攻莫斯科,那麼蘇聯西部重兵集結的部隊不會坐視不管的。在德軍前進的路上,基輔一帶的蘇軍勢必會阻擊德軍的侵略,從而遲滯德軍的進攻,所以希特勒先打基輔也是不得不打。而且通過基輔戰役,德國還獲得了很多資源,這也是基輔戰役的重要目的。

另外,即使德國先打莫斯科,也不見得就能贏得最後的勝利。當年拿破崙不也是佔領了莫斯科了嗎?最後不還是灰溜溜地撤回去了?蘇聯的戰略縱深非常寬廣,人員眾多,即使莫斯科被佔領了,還有很多加盟共和國的首府可以當做陪都,如同中國的重慶一般。而且蘇聯人員多,二戰結束了蘇聯還有一千萬的軍隊,蘇聯在西伯利亞還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所以不論是士兵、人員還是戰略資源,德國都沒法和蘇聯比,因此基輔戰役打不打,對全局的影響並不是太大。

除非,蘇聯進攻莫斯科的時候,中國投降日本,日本能夠從東線同時進攻蘇聯,而且美國、英國等盟國還得袖手旁觀,所有這些條件都具備了,蘇聯被完全擊潰的可能性才會發生。顯然,這種可能性並不太大。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由來已久,這一觀點的立論基礎是這樣一種假設:假如希特勒在1941年8、9月間沒有發起基輔戰役,而是讓中央集團軍群從斯摩稜斯克出發繼續向莫斯科進攻,可以在冬季降臨之前攻陷莫斯科,從而達到擊敗蘇聯的目標,進而扭轉蘇德戰爭的走向。

1941年9月基輔戰役期間,第2裝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大將在前線聽取部下的彙報,他曾堅決反對發起基輔戰役,但最後被希特勒說服了。


其實,關於德軍是否應該發起基輔戰役,從1941年夏季直到今天,始終有人爭論不休。反對者認為拖延了向莫斯科的進攻,從而給蘇聯從遠東調集兵力,加強防守的時間,失去了結束戰爭的最佳機會;支持者認為,基輔戰役的勝利使德軍消滅了蘇聯在西部地區最強大的重兵集團,消除了此後向莫斯科進攻的側翼威脅,同時佔領了烏克蘭,奪取了蘇聯主要的經濟資源。這兩種觀點其實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於德軍最終輸掉了莫斯科戰役,所以不應發起基輔戰役的觀點頗受贊同,而本題就是這種觀點的精闢表現。

1941年7月底,德軍佔領斯摩稜斯克之後舉行升旗儀式,但圍繞這座城市的攻防戰鬥又持續了一個多月。


然而,筆者以為,即便是德軍沒有發起基輔戰役,能否奪取莫斯科其實還是個疑問。首先,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7月中旬佔領斯摩稜斯克之後,未必能夠馬上就向莫斯科繼續推進。從“巴巴羅薩”行動開始以來,德軍部隊已經連續作戰長達一個月,衝在最前面的裝甲部隊尤其人困馬乏,早已遠離後方基地,而蘇聯交通設施落後,使得德軍後勤補給的困難不斷增加,一線部隊普遍面臨後勤問題,加上在德軍後方還有蘇軍殘餘兵力尚在抵抗,還需要時間等待後續梯隊的步兵師跟進,所以中央集團軍群在佔領斯摩稜斯克後需要休整,積蓄力量方能發起進攻。

1941年8、9月間在斯摩稜斯克方向頑強戰鬥的蘇軍部隊,蘇軍持續的反擊和堅定的防守使得德軍向莫斯科的推進困難重重。


此外,在斯摩稜斯克被佔領後,蘇軍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集結兵力發起了猛烈的反擊,從7月底到9月初,連續實施了三次大規模進攻,試圖奪回斯摩稜斯克,儘管未能達成目的,但消耗了德軍相當的兵力,甚至一度收復了斯摩稜斯克以東的葉利尼亞突出部(朱可夫在蘇德戰爭中的首次勝仗),因此,迫於蘇軍反擊的壓力,德軍也未必能夠馬上實施進攻。筆者以為,即使沒有發起基輔戰役,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至少也要在斯摩稜斯克地區停留三週至一個月左右,在擊退蘇軍反擊的同時,積蓄進攻力量,最早也要在8月底才能重新開始向莫斯科的推進,大致比歷史上提前一個月。在這段時間裡,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受到實力所限,恐怕難以達成對蘇聯西南方面軍主力的合圍和殲滅,這樣在德軍向莫斯科推進時,其側翼依然會受到西南方面軍部隊的威脅,這是德軍統帥部不能不考慮的現實問題。

1941年夏季向蘇聯腹地深入的德軍裝甲部隊,它們的快速推進有賴於良好的後勤保障,可是德軍越深入蘇聯境內,後勤問題就越嚴重。


就算中央集團軍群比歷史上提前一個月發起“颱風”行動,並且忽略西南方面軍的側翼威脅,德軍是否就能夠12月之前攻陷莫斯科呢?其實還是存在很大的變數,首先就是天氣,在今天談論莫斯科戰役的勝負因素時,冬將軍的威力實際上被誇大了,德軍對莫斯科的最後攻勢其實是在冬季降臨後,道路封凍,便於機動的情況下實施的,真正給“颱風”行動造成困擾的其實是俄羅斯秋季的雨雪天氣,讓道路化為泥濘,極大影響了德軍的推進和後勤補給,在歷史上德軍在1941年10月間完成維亞濟馬-布良斯克合圍戰之後,停滯了近兩週之久,直到11月中旬才重啟攻勢,就是因為秋雨導致的交通困難和後勤困境。所以,德軍即使提前進攻,也很難避開秋季“泥將軍”的阻撓,而在秋雨降臨前衝進莫斯科似乎比冬季降臨前更困難。

1941年秋季,一輛德軍軍車在泥濘的道路上掙扎,其實秋雨的威脅要比冬季的嚴寒更大。


最後,還有一點似乎被很多人忽略了,那就是德軍奪取莫斯科城區的戰鬥需要多長時間。在歷史上,德軍只推進到莫斯科郊區,尚未攻入市區,而莫斯科是蘇聯最大的城市,擁有百萬人口,具有極大的政治軍事意義,以斯大林和俄羅斯人的性格,恐怕不會輕易將城市拱手相送,一場殘酷的巷戰肯定不可避免,那麼一年後斯大林格勒的噩夢會不會提前在莫斯科上演呢?如果考慮到這一點,那麼德國人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在1941年佔領莫斯科,從而結束戰爭。就算再退一步,德軍真的佔領了莫斯科,那麼斯大林和他的政權就會屈膝投降嗎?恐怕也未必。德國在蘇德戰爭中的失敗根源於對蘇聯戰爭潛力、動員能力和斯大林政權的抵抗韌性的低估。基於上述分析,筆者以為,基輔戰役使德軍輸掉整場戰爭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值得商榷。

1941年11月間,德軍步兵和坦克踏著積雪向莫斯科進攻,而在他們前面很可能是一座充斥著烈焰和死亡的城市。


崎峻戰史


看到很多人都說即便打下莫斯科蘇聯也不一定拿下戰爭,德國失敗是因為戰爭潛力和國力不足,彷彿這場戰爭,德國怎麼打都必敗無疑。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按照這種人的理解,德國不管怎麼打都必敗無疑,戰爭只需要雙方擺一擺家底,然後弱的一方投降好了,反正戰爭的勝負是由實力決定的,什麼抗美援朝之類的,根本不要去打了。

這是唯實力論的錯誤,弱者也可以戰勝強者,更何況當時的德國不弱,蘇德之間的差距遠遠小於當時中日差距和美日差距。

戰爭的勝負,特別是滅國級別的戰爭,並不是由雙方實力決定的,歷史上落後戰勝先進,弱小消滅強大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

希特勒輸掉戰爭,根本原因在於,貪小利而失大方向,說白了,元首窮怕了,德國嚴重缺乏維持戰爭的資源特別是石油,當德國不能一下子消滅蘇聯的時候,這場戰爭就已經輸了,以幾之短攻人之長,基輔被包圍的70萬蘇軍,高加索的油田,讓元首忘記了發動戰爭的目的,他的目的應該是以最快的速度擊敗蘇聯,而不是以戰養戰。

舉個例子,德國就像是一個手握匕首的精壯瘦子,蘇聯是個滿身肥膘的胖子,但手裡啥武器也沒有,兩個人打仗,瘦子趁胖子沒注意捅了他一刀,接下來應該馬上捅他心臟讓他死,可這時候瘦子看上了胖子家裡的金銀財寶,放下刀去拿錢了,過一會兒胖子已經緩過來,拿起家裡的棍子開打了,這時候瘦子再也不可能贏了,搶的金銀財寶也一點得不到,自己也會被胖子打死。

德國缺少優秀的戰略家。

戰爭開始的時候,蘇德不論軍力還是國力都差距不大,德國差的是戰爭潛力,德國唯一的勝算就是一下子把蘇聯打敗,拖入持久戰,必敗無疑。在戰爭初期取得巨大優勢,敵人丟盔棄甲的時候,不一鼓作氣直取心臟,反而按兵不動,從中路抽調精銳的裝甲師去包南路餃子,耽誤戰機,因小失大,折戟莫斯科,戰爭的天平已經向蘇聯傾斜了。

並不是拿下莫斯科蘇聯就馬上投降,就像人心臟被捅了一刀也不會立刻就死,失去莫斯科的蘇聯不管再做什麼都會困難很多很多,蘇聯人民是否還會同仇敵愾?黨組織還聽不聽蘇共中央的話?蘇聯士兵還會不準後退一步?美國還會不會援助蘇聯?,這些都可能隨著莫斯科的陷落而不復存在。

補充一點,蘇聯動員了幾千萬人參戰,戰爭結束的時候,蘇聯還有1000多萬軍隊,就是再來10個基輔殲滅戰也無法消滅蘇軍,而攻佔莫斯科的意義,遠遠超過10個基輔殲滅戰。


孫Ting


有一定道理,不過這個說法忽視了兩國強大的實力,尤其是蘇聯強勁的國防動員能力。

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對德宣戰(奇怪戰爭,英法只是發聲,兩國軍隊沒有任何行動)。隨後蘇聯為了建立與德國的戰略緩衝區,也出兵進佔波蘭,蘇德兩國再一次共同瓜分了波蘭。


隨著《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德軍集中主力轉向西線,繞過馬其諾防線,直撲英法聯軍背後,機械化部隊穿插迅速,法國投降,西歐平原被德國佔領。轟炸英國失敗,德軍開始全面準備蘇德戰爭,《巴巴羅薩》計劃應運而生,德國及其僕從國數百萬軍隊分成北中南三個集團軍群分別劍指蘇聯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莫斯科,基輔(烏克蘭),試圖再次重演攻佔波蘭、法國的戰爭奇蹟。(閃擊戰理論)

可這一次,德國失敗了。

德國準備不充分是其自身重要因素,蘇德戰爭爆發前,意大利(墨索里尼)發兵巴爾幹,試圖佔領希臘,結果“迫不得已”向同為軸心國的德意志求援,德國抽調了部分精銳增援南線意軍,進攻蘇聯的日期被迫推遲。

1941年6月22日,數百萬德軍撲向蘇聯,德軍進展迅速,蘇軍一敗再敗,損失慘重。(西方禍水東引,蘇德兩大強國爭霸歐洲大陸第一霸主必然有一戰)

為加快進佔基輔(烏克蘭糧倉),進而轉攻高加索地區,獲取高加索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德中央集團軍一個裝甲集群奉調南下,南北夾擊基輔,蘇軍60萬兵力被圍困(基輔軍區曾想撤退,斯大林不同意),基輔保衛戰失敗,蘇聯軍力最為強盛的軍區被全殲,德軍戰果空前。



(希特勒為了戰爭資源也必須拿下烏克蘭)

時間的推移,莫斯科的嚴寒到來,接下來的莫斯科會戰德國失利,斯大林格勒會戰再次失利,蘇德戰場轉折點到來。德軍戰前雖然囤積了大量軍事物資,可德軍進佔蘇聯所制定的計劃仍然是速戰速決。低估了蘇聯強大的(國防動員)實力。

看看蘇聯,由於大清洗運動,蘇聯有經驗的軍官被大面積清洗,軍官損失嚴重。另一方面缺乏經驗的“年輕幹部”火速得到提拔,蘇聯空有龐大的軍事裝備,蘇軍素質遠不如德軍。

戰前,蘇聯最高統帥部多多少少收到了有關德國將“閃擊”蘇聯的情報,可最高統帥部不相信(也可以這麼說,蘇聯也沒有準備好同德國打大戰的準備,可德國先動手了☞蘇聯第三個五年計劃正在進行中)

隨著戰爭的“一邊倒”,斯大林戰爭初期的指揮失利,蘇聯開始進行戰爭動員,以朱可夫為首的優秀軍事將領進入蘇聯最高統帥部,直接對斯大林負責,蘇聯龐大的戰爭機器開始火速運轉。



央視《大國崛起》紀錄片有這一段介紹:斯大林格勒的拖拉機廠迅速轉為生產坦克,工人直接開著坦克前往前線,做工粗糙的蘇軍坦克發動機運轉時間短,坦克除了能打炮能跑,其他的都不再重要;蘇軍戰機也是發動機能飛十幾個小時就不錯了,機身用木頭造。☞反正做工再精良,馬上也會被德軍擊毀,遲早也是一堆破銅爛鐵。有限的資源,充分保證了蘇聯裝甲集群的產量,可以這麼說,德軍是被蘇聯源源不斷的裝甲集群淹沒的。

戰爭開始後,蘇聯將歐洲重要工業設備遷移至西伯利亞地區,所以即使是戰爭最為危急的時刻,依舊“保持”著高速產能,而隨著庫爾斯克會戰的失利,東線德軍全面採取“守勢”。盟軍不間斷轟炸西歐工業區,德國戰爭機器開始走下坡路。

總結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的原因:

一,計劃經濟體制下,前兩個五年計劃,蘇聯工業產值歐洲第一,迅速從落後的農業國轉為強盛的工業國。確保了自身充足的戰爭實力。

二,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最高統帥部,抵抗堅決,斯大林在戰前失利後,而朱可夫等青年將領迅速成長,斯大林“放權”委以重任。

三,朱可夫等傑出軍事將領。蘇德戰場傑出軍事將領扎堆。閃擊戰理論與大縱深作戰理論平分秋色。




四,蘇聯可怕的動員能力,戰前蘇軍損失慘重,數百萬軍人被俘(也有百萬轉為為德軍服務)。可人口優勢,廣闊的國土,充足的資源,使蘇聯始終維持“龐大的軍事實力”,新的軍級單位不斷建立。

蘇德戰爭,缺乏資源的德國堅持不了長時間打大戰。綜合國力的差距是德國戰敗的根本原因。

(中國持久戰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