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战役是德军赢得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却输掉了整个战争”,这个说法正确吗?

谈文论史


苏德战争爆发前期,纳粹德国进行了精心准备。对苏联冬季的酷寒有着深刻印象的希特勒,原定将进攻计划放在1941年的5月。然而,“不争气”的墨索里尼进攻希腊受挫,只得求助德国。解决完巴尔干地区,进攻的时间被拖到了6月22日。

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350万德军分北、中、南三路大军突然发起了进攻。“闪击战”再次发挥它凌厉的攻势,北路的曼施坦因4天突击320公里,中路的古德里安更是在8天深入腹地600公里。而南路的进展却差强人意,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和谐”的突出部。

德军的三路突击方向中,南方军群相对实力较弱。但无论的兵力总数,还是部队的战斗素养,以及先进的武器装备,都远远超过苏军。奇怪的是,在战斗中非但没有显示出“闪击战”的威力,反而进展不力、举步艰难。

首先,斯大林的重点防守。乌克兰拥有丰富的资源,是苏联的产粮区,而基辅是乌克兰的首府,更是该国的工业基地和交通中心。也就是说,一旦丢失它就意味着失去了整个乌克兰,将极大的削弱苏联的军事实力。

作为最高统治者,他深知基辅的存亡意味着什么,并深信德军的主要战略方向是乌克兰。于是,在南线部署的兵力实力最为强大。战争爆发前,由基尔波诺斯上将指挥的西南方面军高达87万人、坦克4500余辆,战机1600余架。

其次,战术指挥得当。基尔波诺斯上将是一位十分优秀的战术家,他对德军的闪击战术很有研究,在防御部署上采取了纵深梯次防御,并在防线上修筑了大量的掩体,反坦克壕以及火炮支撑点,让攻击中的对手吃了不少的苦头。

当然,乌克兰地区密布的河流、沼泽成为阻击对手的天然屏障。让擅长快速突击的德装甲集群顿时优势全无,并且还要不断地提防苏军对其侧翼的冲击。每天只能推进几公里,并与中路装甲集群的距离越拉越大,与整体的攻击线形成了一个倒三角形的突出部,显得极不“和谐”。

这个不和谐的“突出部”,引起了苏德双方高度重视。

战线上出现的大缺口,引起了朱可夫的高度关注。一旦对手在其后方穿插并形成合围,那么西南方面军将面临灭顶之灾。于是,他向斯大林建议放弃基辅,将有生力量撤向莫斯科,保住实力最强的方面军,但遭到了拒绝。

同时,保持清醒头脑的还有西南方面军总司令布琼尼,他曾2次建议后撤,但都被否决。并以消极避战为名撤销其职务,改由铁木辛哥接替他的指挥。而朱可夫的坚持更是招致斯大林的厌烦,总参谋长一职被免去,降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

苏德双方围绕着基辅展开了持续、激烈的战斗。20万居民参加构筑防御工事,10多万民兵上了前线。他们顽强抵抗,并伺机实行反冲锋,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顶住德军一次次的进攻。殊不知,一场危机正在悄悄地向他们袭来。

由于南方集团军群的明显落后,也扯开了战线空档。希特勒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全歼该地区有生力量的最好机会,但是他的决定也遭到了部下的反对,尤其古德里安更是提出,不要管基辅,攻下莫斯科再说。

可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啊,固执的希特勒命令古德里安的第2坦克集团军南下,包抄苏军的后方。面对德军的战术意图,基尔波诺斯上将认为不能让苏军走入绝境,于是冒着被送上军事法庭的危险,擅自下令全线后撤。

虽然此举让10余万苏军逃离地狱,但包围圈中的苏军,根本比不过机械化的德军,错过了最佳的撤退时机,最终使西南方面军遭到了围歼,几乎是全军覆没。65.5万苏军成为俘虏,就连赫鲁晓夫,也险些做了德军的刀下鬼。

这场持续2个月的战役,成为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围歼战。这样的战果,让所有的人为之惊叹不已,也让希特勒对自己的指挥能力更加自信和膨胀,觉得自己是一个军事天才。自此,这位一战的二等兵甩开那些职业军人,亲自挂帅并指挥整个东线的战役。

那么,斯大林为什么要坚持不撤退呢?

一是,对西南方面军的实力高估。在他看来,他们可以说是苏军中实力最强的,有能力与对手一决高下。而且从战役初期防御的效果来看,他们也确实坚持了很长时间;同时,严厉的命令可以激发士兵们决一死战的勇气。

残酷的现实是,苏德两军在装备方面的差距实在太大。苏军坦克部队在最初就被消耗殆尽,又没有预备队,凭着单兵武器,在没有装甲部队的掩护下,向对手发起“劳而无功”的冲锋,士气瓦解的更快。

二是,强调以“空间换时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势头很足,而其侧翼正好暴露在西南方面军的面前,如果多采取袭扰战术,积极攻击其后勤补给线,可以迟滞对手的推进速度,为后方建立新的防线争取时间。

更为重要的是,坚守基辅的政治意义重大。因为,从战争伊始,美英两国就十分担心闪击攻势下的苏联能坚持多久,如果和波兰、法国一样也迅速亡国,那么他们接下来的日子也好过不到哪里去,他们希望苏联能坚持下去。

斯大林认为,如何体现东方大国价值观的优越性,基辅的坚持就是很好的说明,就是要在世界面前、美英两国面前展示自己坚持战斗的决心和实力。同时,也希望争取到美国的援助。事实上,苏联赢得这场胜利,美国的援助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辅战役的是非曲直,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但不容否认的是,它确实达成了“以空间换时间”的目的,在该地区拖住对手2个月,将德军引向寒冷的冬季。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白杨树下谈历史


虽然不至于说输掉整个战争,但是至少宣告了德军以一场快速的进攻打败苏军的企图的彻底破灭,宣告了德军“巴巴罗萨”行动的彻底失败!


诚然基辅的战略意义也非常大,尤其在长期的战争中其粮食、工业和矿产的作用将更加明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德军一开始的计划是怎样的?它的一切的努力都是以莫斯科为最终的目的,不然也就不会给中央集团军群配属那么强大的装甲部队,德军的基本意图就是在苏军来不及动员大量部队前同苏军做决战,歼灭苏军的主力,而莫斯科就是苏军必须坚守的目标,苏军必然会全力据守,大决战将会在这里爆发。突然转向基辅,则意味着对之前的计划的否定,德军不仅给了苏军留下重整旗鼓的时间,留给自己进攻的时间也不多了,德军不具备冬季作战的条件。


斯大林为了保卫他的首都,投入手里的一切,他知道莫斯科的失陷将意味着什么。正如他对罗斯福总统说的那样:“如果莫斯科失陷,红军将不得不放弃伏尔加河西部的整个俄罗斯”。这句话也印证了古德里安之前的估计,即如果占领莫斯科,那么反过来再打波罗的海地区和乌克兰地区将易如反掌,因为苏军战线已经被切断了,他们南北的兵力无法快速的调动,而我们可以任意决定进攻的方向。

如果德军从始至终就坚持巴巴罗萨的计划以莫斯科为最终目标,或者从一开始就以南翼的乌克兰、顿涅茨、高加索为最终目标都可以获取巨大的胜利,远比实际的来回切换目标要强。正如克劳塞维斯所说的那样:“不被诱离某个重要的目标,始终坚持某个行动的基本框架,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的最强点”。

在1941年德军失去了打败苏联的最佳计划后,以后便基本不可能了,因为苏联强大的动员能力已经彻底展开,盟军的援助也源源不断的运来,德军已经失去了胜利的可能,最好的情况也不过是和局罢了。


战略论


德军基辅战役的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斯大林。几乎所有的人都忽略了这个历史细节:1941年7月28日,斯大林会见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哈里•霍普金斯。斯大林告诉霍普金斯,红军有能力守住从基辅到莫斯科再到列宁格勒的防线。并有能力打败希特勒。为此,苏联急需美国的军事援助。其实,在德军发起基辅战役之前,苏军总参谋部已经洞察了德军的意图。1941年7月11日,时任总参谋长朱可夫当面向斯大林提议,主动撤出在基辅筑垒地域的苏军。被斯大林断然拒绝,并因此将朱可夫撤职。正在等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哈里•霍普金斯到访的斯大林,对于危如累卵的基辅有着属于自己的选择。1941年8月下旬,德军发起基辅战役。而在此之前,斯大林有时间调整部署,将基辅守军撤出有可能被合围的筑垒地域。但是,如果哈里•霍普金斯前脚走,后脚斯大林就主动放弃基辅,斯大林的承诺还有多少价值?况且,这么做对于争取美国军援的努力弊大于利。在1941年8月23日至9月26日的基辅战役中,苏军的顽强抵抗向世界宣示:苏联在战斗,苏联不会投降!斯大林的内心十分清楚,按兵源计,苏联人口三倍于纳粹德国;按国力计,战前苏联的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领先德国。虽然德国占领了欧洲大陆,但深陷两线作战泥潭的纳粹德国欲实现以战养战的目的尚需时日;按文化底蕴计,信奉东正教与信仰斯大林主义的俄罗斯人有的是救世情怀,而纳粹党徒所尊崇的全是希特勒血统论的胡言乱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基辅战役之后的斯大林尽管对于苏军能否坚守莫斯科筑垒地域还多少有些担心,但对于苏联战胜纳粹德国,获得最后的胜利满怀信心!


草民879


二战时的基辅战役,被认为是人类战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和歼灭战,苏军损失惨重,战役中几乎整个苏联红军的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包围,其中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被全歼,第40和第38集团军一部被歼灭,共有65万人被俘。

苏德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地面战争,双方都拼尽了全力,造成了数以千万计人的伤亡。而在战争初期,德国军队更是以其高超的军事技巧,向世人展示了经典的军事战争艺术。机动灵活的德国军队对僵化老旧的苏联军队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包围圈,在短短数月的时间里,500多万苏联军队灰飞烟灭,而在这其中基辅战役更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持续了两个多月的基辅战役发生在苏联战场上南部,基辅是整个乌克兰的首府,自然也是德国的重点目标。在当年驻守基辅地区的是苏联的西南方面军,由红军中最近才干的基尔波诺斯上将担任指挥官,这个集群总共拥有超过80万军人,4500辆坦克和1600多架飞机。然而最终在德国军队的两翼夹击之下,北方的古德里安率领第二装甲集群与南方集团军群的装甲集团军会合,成功的在后方封锁了整个西南方面军,造成66.5万苏军被俘,这也成为了历史上最大的围歼战。然而后人普遍认为重视,希特勒命令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团向南才使得德国失去了大约两个月的冲向莫斯科的时间。

在发动基辅战役之前,德国军队在七天之内就夺取了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而在一个月的时间就夺取了通往莫斯科的重要要点斯摩棱斯克。按照这个趋势,不出一个月就能攻下莫斯科。很多人认为正是由于希特勒把庞大的装甲部队调往南部,才使得苏联红军有了喘息之机能够重整旗鼓。最终才使得莫斯科能够有时间调整防守,并调集增援兵力,使得德国输掉了苏德战争。

这种说法并不合理,虽然很多人认为,德军应该直接忽略西南包围圈冲向莫斯科夺取胜利,但是这个胜利至少有两方面的疑问。首先,吉尔波诺斯上将率领的80万精锐军团,已经顶住了南方集团军区的多次攻击,假如德国部队忽略这么大一个集群冲向莫斯科的话,难保苏联军队不会在侧翼发动反攻。要知道,也许德军闪电战绕过一个苏联集团军能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是如果绕过一个具备一个方向上战略进攻能力的方面军,这实际上是在给自己后方埋雷,搞不好就会反被苏联人切断。

更重要的是,后人都认为德军只要夺下莫斯科就意味着战争胜利的结束,这点是非常值得怀疑的。要知道当时北线的列宁格勒还在苏联的手中,而苏联大后方仍然有大量的工业基地,斯大林也不像是会因为莫斯科被夺取就认输的人。就算德军能够尽早在10月份攻下莫斯科,但是等到寒冷天气来临之时,斯大林手中仍然能够集结起足够的部队发动了一场冬季反攻。如果在此之前德国军队不能把南方的80多万苏军消灭的话,那么德国军队1941年的溃败恐怕会更加的灾难性。


科罗廖夫


基辅战役是德军在巴巴罗萨行动中一次最成功的一次围歼战,从1941年8月21日到9月19日,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德军俘虏了60万的苏联士兵,取得了绝对的胜利。但这也让德军输掉了整个战争。

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部队分为南,中,北三路大军,德国的将军们认为应该让陆军集团中心快速向莫斯科进军,消灭苏联主力,从而取得最终胜利。但这一计划被希特勒拒绝了,相反,他从中部军团抽调了大量兵力和资源用以加强南方军团的实力,为围歼基辅做准备。

希特勒并不认为莫斯科为进攻优先目标,因此,他坚持了原来的计划,专心攻占乌克兰以获取食物和工业资源。

经过一个月的战斗,德军如预期一样占领了基辅。随后,德军立即驱车前往莫斯科,可惜太晚了。秋天的降雨让乌克兰的道路泥泞不堪,军队难以前进。11月,道路变得足够坚硬时,德军得以继续前进,但零下40摄氏度让德军士兵们难以忍受,大量的士兵冻伤。

因此,基辅战役为莫斯科争取了几周的时间去完成防御工作。如果德国没有抽调中路军团去攻打基辅,说不定莫斯科已经被攻下来了。


后羿不要


基辅战役,是德军统帅部预先没有重点策划的。战前预定主要目标,就是拿下莫斯科。

但是,在战争突然打响后,由于苏军统帅部的犹豫不决,造成了基辅防御战线的混乱,一边撤,一边不撤,出现了一个如果要进行合围,非常理想的大直角态势。于是,德军统帅部就毫不犹豫抓住了这个机会,一下子就吃掉了苏军几十万。

但,也就是因为这个胜利,德军统帅部开始有点飘飘然,或者说,陷入了赌徒心态了。最大的失误,并不是没有下决心继续攻打莫斯科,而是,为了攻下斯大林格勒(这个点位,当时并非那么重要,主要因为是斯大林格勒有政治象征意义),竟然把原计划用于夺取高加索油田的部队也改变路线,投入斯大林格勒方向。包括后来,明明是进攻很吃力了,就是不允许撤出来。

一开始,苏军统帅部也没有准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越打越大(当然,斯大林本人,也确实不想丢掉)。但后来发现这个地区的凸出部态势,十分有利于从两翼达成对德军合围。于是,苏军就在坚守斯大林格勒,诱使德军不断投入的同时,动用了统帅部战略预备队从两翼向德军侧后,进行远点向心的大迂回,结果包了德国人的饺子,一下子吃掉了几十万德军。

从此,苏德战争的,攻守双方的战略主动权,就开始易位了。


老坛子44874384


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基辅战役确实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这一战,苏联军队居然伤亡二十万,被俘虏六十六万,这么多俘虏,光想一想情景就知道有多壮观了!德军赢得干脆漂亮,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包了一个大饺子。但是说基辅战役赢了之后却输掉了整个战争,这个因果关系有点牵强。

很多人认为,如果德军不打基辅战役,而是直接进攻莫斯科,会更容易击败苏联。先打基辅战役,再打莫斯科,虽然赢得了局部战役,但是却延误了战机,导致德军进攻苏联时遇到极寒天气,才有了德国最终的失败。

但是,基辅战役是避免不了的。如果德军直接进攻莫斯科,那么苏联西部重兵集结的部队不会坐视不管的。在德军前进的路上,基辅一带的苏军势必会阻击德军的侵略,从而迟滞德军的进攻,所以希特勒先打基辅也是不得不打。而且通过基辅战役,德国还获得了很多资源,这也是基辅战役的重要目的。

另外,即使德国先打莫斯科,也不见得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当年拿破仑不也是占领了莫斯科了吗?最后不还是灰溜溜地撤回去了?苏联的战略纵深非常宽广,人员众多,即使莫斯科被占领了,还有很多加盟共和国的首府可以当做陪都,如同中国的重庆一般。而且苏联人员多,二战结束了苏联还有一千万的军队,苏联在西伯利亚还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所以不论是士兵、人员还是战略资源,德国都没法和苏联比,因此基辅战役打不打,对全局的影响并不是太大。

除非,苏联进攻莫斯科的时候,中国投降日本,日本能够从东线同时进攻苏联,而且美国、英国等盟国还得袖手旁观,所有这些条件都具备了,苏联被完全击溃的可能性才会发生。显然,这种可能性并不太大。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基辅战役是德军赢得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却输掉了整个战争”,这个说法由来已久,这一观点的立论基础是这样一种假设:假如希特勒在1941年8、9月间没有发起基辅战役,而是让中央集团军群从斯摩棱斯克出发继续向莫斯科进攻,可以在冬季降临之前攻陷莫斯科,从而达到击败苏联的目标,进而扭转苏德战争的走向。

1941年9月基辅战役期间,第2装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大将在前线听取部下的汇报,他曾坚决反对发起基辅战役,但最后被希特勒说服了。


其实,关于德军是否应该发起基辅战役,从1941年夏季直到今天,始终有人争论不休。反对者认为拖延了向莫斯科的进攻,从而给苏联从远东调集兵力,加强防守的时间,失去了结束战争的最佳机会;支持者认为,基辅战役的胜利使德军消灭了苏联在西部地区最强大的重兵集团,消除了此后向莫斯科进攻的侧翼威胁,同时占领了乌克兰,夺取了苏联主要的经济资源。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于德军最终输掉了莫斯科战役,所以不应发起基辅战役的观点颇受赞同,而本题就是这种观点的精辟表现。

1941年7月底,德军占领斯摩棱斯克之后举行升旗仪式,但围绕这座城市的攻防战斗又持续了一个多月。


然而,笔者以为,即便是德军没有发起基辅战役,能否夺取莫斯科其实还是个疑问。首先,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7月中旬占领斯摩棱斯克之后,未必能够马上就向莫斯科继续推进。从“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以来,德军部队已经连续作战长达一个月,冲在最前面的装甲部队尤其人困马乏,早已远离后方基地,而苏联交通设施落后,使得德军后勤补给的困难不断增加,一线部队普遍面临后勤问题,加上在德军后方还有苏军残余兵力尚在抵抗,还需要时间等待后续梯队的步兵师跟进,所以中央集团军群在占领斯摩棱斯克后需要休整,积蓄力量方能发起进攻。

1941年8、9月间在斯摩棱斯克方向顽强战斗的苏军部队,苏军持续的反击和坚定的防守使得德军向莫斯科的推进困难重重。


此外,在斯摩棱斯克被占领后,苏军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集结兵力发起了猛烈的反击,从7月底到9月初,连续实施了三次大规模进攻,试图夺回斯摩棱斯克,尽管未能达成目的,但消耗了德军相当的兵力,甚至一度收复了斯摩棱斯克以东的叶利尼亚突出部(朱可夫在苏德战争中的首次胜仗),因此,迫于苏军反击的压力,德军也未必能够马上实施进攻。笔者以为,即使没有发起基辅战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至少也要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停留三周至一个月左右,在击退苏军反击的同时,积蓄进攻力量,最早也要在8月底才能重新开始向莫斯科的推进,大致比历史上提前一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受到实力所限,恐怕难以达成对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的合围和歼灭,这样在德军向莫斯科推进时,其侧翼依然会受到西南方面军部队的威胁,这是德军统帅部不能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1941年夏季向苏联腹地深入的德军装甲部队,它们的快速推进有赖于良好的后勤保障,可是德军越深入苏联境内,后勤问题就越严重。


就算中央集团军群比历史上提前一个月发起“台风”行动,并且忽略西南方面军的侧翼威胁,德军是否就能够12月之前攻陷莫斯科呢?其实还是存在很大的变数,首先就是天气,在今天谈论莫斯科战役的胜负因素时,冬将军的威力实际上被夸大了,德军对莫斯科的最后攻势其实是在冬季降临后,道路封冻,便于机动的情况下实施的,真正给“台风”行动造成困扰的其实是俄罗斯秋季的雨雪天气,让道路化为泥泞,极大影响了德军的推进和后勤补给,在历史上德军在1941年10月间完成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合围战之后,停滞了近两周之久,直到11月中旬才重启攻势,就是因为秋雨导致的交通困难和后勤困境。所以,德军即使提前进攻,也很难避开秋季“泥将军”的阻挠,而在秋雨降临前冲进莫斯科似乎比冬季降临前更困难。

1941年秋季,一辆德军军车在泥泞的道路上挣扎,其实秋雨的威胁要比冬季的严寒更大。


最后,还有一点似乎被很多人忽略了,那就是德军夺取莫斯科城区的战斗需要多长时间。在历史上,德军只推进到莫斯科郊区,尚未攻入市区,而莫斯科是苏联最大的城市,拥有百万人口,具有极大的政治军事意义,以斯大林和俄罗斯人的性格,恐怕不会轻易将城市拱手相送,一场残酷的巷战肯定不可避免,那么一年后斯大林格勒的噩梦会不会提前在莫斯科上演呢?如果考虑到这一点,那么德国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1941年占领莫斯科,从而结束战争。就算再退一步,德军真的占领了莫斯科,那么斯大林和他的政权就会屈膝投降吗?恐怕也未必。德国在苏德战争中的失败根源于对苏联战争潜力、动员能力和斯大林政权的抵抗韧性的低估。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以为,基辅战役使德军输掉整场战争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值得商榷。

1941年11月间,德军步兵和坦克踏着积雪向莫斯科进攻,而在他们前面很可能是一座充斥着烈焰和死亡的城市。


崎峻战史


看到很多人都说即便打下莫斯科苏联也不一定拿下战争,德国失败是因为战争潜力和国力不足,仿佛这场战争,德国怎么打都必败无疑。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按照这种人的理解,德国不管怎么打都必败无疑,战争只需要双方摆一摆家底,然后弱的一方投降好了,反正战争的胜负是由实力决定的,什么抗美援朝之类的,根本不要去打了。

这是唯实力论的错误,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更何况当时的德国不弱,苏德之间的差距远远小于当时中日差距和美日差距。

战争的胜负,特别是灭国级别的战争,并不是由双方实力决定的,历史上落后战胜先进,弱小消灭强大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

希特勒输掉战争,根本原因在于,贪小利而失大方向,说白了,元首穷怕了,德国严重缺乏维持战争的资源特别是石油,当德国不能一下子消灭苏联的时候,这场战争就已经输了,以几之短攻人之长,基辅被包围的70万苏军,高加索的油田,让元首忘记了发动战争的目的,他的目的应该是以最快的速度击败苏联,而不是以战养战。

举个例子,德国就像是一个手握匕首的精壮瘦子,苏联是个满身肥膘的胖子,但手里啥武器也没有,两个人打仗,瘦子趁胖子没注意捅了他一刀,接下来应该马上捅他心脏让他死,可这时候瘦子看上了胖子家里的金银财宝,放下刀去拿钱了,过一会儿胖子已经缓过来,拿起家里的棍子开打了,这时候瘦子再也不可能赢了,抢的金银财宝也一点得不到,自己也会被胖子打死。

德国缺少优秀的战略家。

战争开始的时候,苏德不论军力还是国力都差距不大,德国差的是战争潜力,德国唯一的胜算就是一下子把苏联打败,拖入持久战,必败无疑。在战争初期取得巨大优势,敌人丢盔弃甲的时候,不一鼓作气直取心脏,反而按兵不动,从中路抽调精锐的装甲师去包南路饺子,耽误战机,因小失大,折戟莫斯科,战争的天平已经向苏联倾斜了。

并不是拿下莫斯科苏联就马上投降,就像人心脏被捅了一刀也不会立刻就死,失去莫斯科的苏联不管再做什么都会困难很多很多,苏联人民是否还会同仇敌忾?党组织还听不听苏共中央的话?苏联士兵还会不准后退一步?美国还会不会援助苏联?,这些都可能随着莫斯科的陷落而不复存在。

补充一点,苏联动员了几千万人参战,战争结束的时候,苏联还有1000多万军队,就是再来10个基辅歼灭战也无法消灭苏军,而攻占莫斯科的意义,远远超过10个基辅歼灭战。


孙Ting


有一定道理,不过这个说法忽视了两国强大的实力,尤其是苏联强劲的国防动员能力。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奇怪战争,英法只是发声,两国军队没有任何行动)。随后苏联为了建立与德国的战略缓冲区,也出兵进占波兰,苏德两国再一次共同瓜分了波兰。


随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德军集中主力转向西线,绕过马其诺防线,直扑英法联军背后,机械化部队穿插迅速,法国投降,西欧平原被德国占领。轰炸英国失败,德军开始全面准备苏德战争,《巴巴罗萨》计划应运而生,德国及其仆从国数百万军队分成北中南三个集团军群分别剑指苏联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莫斯科,基辅(乌克兰),试图再次重演攻占波兰、法国的战争奇迹。(闪击战理论)

可这一次,德国失败了。

德国准备不充分是其自身重要因素,苏德战争爆发前,意大利(墨索里尼)发兵巴尔干,试图占领希腊,结果“迫不得已”向同为轴心国的德意志求援,德国抽调了部分精锐增援南线意军,进攻苏联的日期被迫推迟。

1941年6月22日,数百万德军扑向苏联,德军进展迅速,苏军一败再败,损失惨重。(西方祸水东引,苏德两大强国争霸欧洲大陆第一霸主必然有一战)

为加快进占基辅(乌克兰粮仓),进而转攻高加索地区,获取高加索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德中央集团军一个装甲集群奉调南下,南北夹击基辅,苏军60万兵力被围困(基辅军区曾想撤退,斯大林不同意),基辅保卫战失败,苏联军力最为强盛的军区被全歼,德军战果空前。



(希特勒为了战争资源也必须拿下乌克兰)

时间的推移,莫斯科的严寒到来,接下来的莫斯科会战德国失利,斯大林格勒会战再次失利,苏德战场转折点到来。德军战前虽然囤积了大量军事物资,可德军进占苏联所制定的计划仍然是速战速决。低估了苏联强大的(国防动员)实力。

看看苏联,由于大清洗运动,苏联有经验的军官被大面积清洗,军官损失严重。另一方面缺乏经验的“年轻干部”火速得到提拔,苏联空有庞大的军事装备,苏军素质远不如德军。

战前,苏联最高统帅部多多少少收到了有关德国将“闪击”苏联的情报,可最高统帅部不相信(也可以这么说,苏联也没有准备好同德国打大战的准备,可德国先动手了☞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正在进行中)

随着战争的“一边倒”,斯大林战争初期的指挥失利,苏联开始进行战争动员,以朱可夫为首的优秀军事将领进入苏联最高统帅部,直接对斯大林负责,苏联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火速运转。



央视《大国崛起》纪录片有这一段介绍:斯大林格勒的拖拉机厂迅速转为生产坦克,工人直接开着坦克前往前线,做工粗糙的苏军坦克发动机运转时间短,坦克除了能打炮能跑,其他的都不再重要;苏军战机也是发动机能飞十几个小时就不错了,机身用木头造。☞反正做工再精良,马上也会被德军击毁,迟早也是一堆破铜烂铁。有限的资源,充分保证了苏联装甲集群的产量,可以这么说,德军是被苏联源源不断的装甲集群淹没的。

战争开始后,苏联将欧洲重要工业设备迁移至西伯利亚地区,所以即使是战争最为危急的时刻,依旧“保持”着高速产能,而随着库尔斯克会战的失利,东线德军全面采取“守势”。盟军不间断轰炸西欧工业区,德国战争机器开始走下坡路。

总结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原因: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产值欧洲第一,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为强盛的工业国。确保了自身充足的战争实力。

二,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最高统帅部,抵抗坚决,斯大林在战前失利后,而朱可夫等青年将领迅速成长,斯大林“放权”委以重任。

三,朱可夫等杰出军事将领。苏德战场杰出军事将领扎堆。闪击战理论与大纵深作战理论平分秋色。




四,苏联可怕的动员能力,战前苏军损失惨重,数百万军人被俘(也有百万转为为德军服务)。可人口优势,广阔的国土,充足的资源,使苏联始终维持“庞大的军事实力”,新的军级单位不断建立。

苏德战争,缺乏资源的德国坚持不了长时间打大战。综合国力的差距是德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中国持久战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