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捐物都非常可敬,虽然武汉最缺的不是钱

摘要:守望相助,公众不仅捐钱,更关注武汉人的心理危机和医生的心理健康,企业则从过去单纯捐钱到如今协调物资,是更加深度的公益参与。有的成立医务人员救助基金,有的成立疫情及公共安全攻坚专项基金,他们投入的不只是钱,更有比钱更宝贵的时间、热情和关怀。

捐款捐物都非常可敬,虽然武汉最缺的不是钱


吐槽青年出品


疫情牵动人心,武汉让人挂念,好多朋友在公号后留言说要捐款,问我有没有靠谱途径。我曾经觉得:武汉这时候最缺的可能不是钱,捐钱给谁呢?捐钱有用吗?但后来意识到,虽然传染病疫情跟其他灾难不一样,人多未必力量大,但这种爱心所凝聚的精神,能让我们更强大。钱捐到专业机构那里,也能迅速转换为紧缺的物资。城市通道关闭,物资才能解燃眉之急。

所以一些企业和平台让人充满敬意,急武汉之所急,在捐钱之外想方设法投入物资。比如阿里,年初一启动9项措施驰援武汉,条条措施都直指武汉最迫切的需要:投入10亿元赴海内外直接采购医疗物资,定点送给武汉及湖北医疗机构,给医护人员每天送一日三餐。菜鸟联合快递伙伴开通全球物流绿色通道,阿里健康上线“在线义诊”服务湖北省居民。还有滴滴,司机师傅成立车队接送交通管制后上下班有困难的医护人员,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还有很多企业,慷慨地拿出自己的资源。

有人说非典成就了阿里,也有人说非典差点毁了阿里。经历过非典之困的阿里,可能更知道武汉之所需。马云在各种场合多次讲过当年的经历,2003年5月,阿里一名刚从广州参加广交会的员工疑似感染非典,阿里紧急决定全公司“隔离”,要保障业务的继续,大家只能在家办公。事实上,在家办公的阿里人,顶住了压力,客户与流量不仅没有流失,反而暴涨,非典没有击溃阿里,却让更多人意识到通过网络也能买货卖货。――比当年非典更严峻的是,防疫升级的武汉很难通过网络买到东西,阿里很直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为一家平台企业在资源调动上的优势,投入10亿赴海内风直接采购医疗物资,直接送货,直接为医护人员提供免费热饭。

这几天“硬核”这个词在网上很火,硬核的河南,硬核的浙江,硬核的钟南山(狠人),投入10亿直接采购医疗物资定点送给武汉急需的医疗机构,这一定是最硬核的捐助了。没有动员和呼吁,也没有哪个规定要求这样做,企业很默契地做出反应,默契地配合,这是社会责任的内在驱动:这时候,就该这么做。

记得除夕之夜,武汉一些医护人员以各种方式在社交媒体求助,防护服紧缺,护目镜紧缺,有医护人员体力和精神透支到近乎崩溃,还有的抱怨交通限行后上下班成了难题,尤其是那张让人既心酸又心疼的照片:他们的年夜饭是蛋黄派加方便面。――对这些信息,我们多数人能做的只是转发扩散,让更多人知道,表达不满、不安甚至愤怒,期待医疗物资紧缺的围城之困能引起官方重视。我们在转发的时候,众多企业默默地行动着,借助自身的平台优势竭力为城中的人们提供各种服务,尤其是围绕堪称防疫中流砥柱的医护人员提供保障,有饭出饭,有车出车,有快递优先满足武汉,在全球范围内和产业带商家的深度联动,成为助力疫区物资供应的生力军。

围绕紧缺的物资,当下舆论场有很多讨论,比如有人就提出,不必人人都戴口罩,如果人人都戴口罩,生产将无法承受,还是首先满足那些疫情比较严重的地方。还有媒体报道说,近日,众多援助物资已经到达武汉,或正在路上。然而记者对话多名武汉市的一线医护人员发现,防护用品紧张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医院目前不接受私人捐助,只接受武汉市红十字会的调度,建议私人统一捐助给红十字会。社会捐助的物资大多无法满足医学防护要求,据她估计,只有30%的物资能够投入使用。

网络时代的公共参与,曾有人提到过“懒汉行动主义”,也就是说,人们会使用一些无效的替代性行为,例如点赞、转发、围观、发表情包、加油挺住坚强不哭之类的口号,来取代真正有效的行动,形成一种参与幻觉。其实,对于这一次防疫,“懒汉行动主义”也很有必要,比如有人提到,躺在家里不出门,不拜年不聚会不串门,减少流动避免传播感染,就是为社会作贡献。对于普通人防疫来说,“懒汉行动主义”也算是有益于他人的消极行动,但对于一线抗疫来说,需要更多积极有效的行动。捐钱是不是积极行动?当然是,这是最大多数人积极行动的方式,我们也期待更多企业和平台深度参与的“物资行动主义”。

守望相助,公众不仅捐钱,更关注武汉人的心理危机和医生的心理健康,企业则从过去单纯捐钱到如今协调物资,是更加深度的公益参与。有的成立医务人员救助基金,有的成立疫情及公共安全攻坚专项基金,他们投入的不只是钱,更有比钱更宝贵的时间、热情和关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