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早點發現子宮內膜癌呢?

魜溣


我是小影大夫。小時候聽到一個家裡人說,某某絕經了,卻來了月經。很羨慕別人還能有第二春。現在學了醫的我,現在回頭想想,她並不是有了第二春,很有可能得了子宮內膜癌或者宮頸癌。當然不能僅憑著這一條診斷子宮內膜癌,但是子宮內膜癌就是容易發生在絕經期或者圍絕經期的女性,出現異常的陰道流血。

子宮內膜癌屬於女性生殖系統的惡性腫瘤之一,僅次於宮頸癌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分為雌激素依賴型(I型)和非雌激素依賴型(II型)。

子宮內膜癌是長在哪裡的癌?

子宮內膜癌就是起源於子宮內膜的癌症。子宮內膜又在哪裡呢?子宮我們都知道,是孕育生命的地方,位於盆腔內。子宮分為三層,裡面的內膜,中間的肌層,最外面的漿膜層。


子宮內膜癌就是裡面的內膜發生了癌變。正常女性的子宮內膜隨著月經週期不斷的變化,從增生期到分泌期,月經期的內膜脫落形成經血。絕經期的因為雌激素的減退,內膜變薄。而內膜長了癌,就是看到的內膜厚了。

子宮內膜癌有什麼症狀?

1.陰道異常流血

不規則陰道出血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而又典型症狀,常為少量至中等量的出血。在年輕女性或圍絕經期婦女常誤認為是月經不調而被忽視。在絕經後女性多表現為持續或間斷性陰道出血。所以絕經後的陰道流血,一定要儘早去婦科就診。並不要以為自己真的來了第二春。

有些患者僅表現為絕經後少量陰道血性分泌物。晚期患者在出血中可能混有爛肉樣組織。



2.陰道排液

有些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陰道排液。在早期可表現為稀薄的白色分泌物或少量血性白帶,如果合併感染或癌灶壞死,可有膿性分泌物伴有異味。

所以陰道異常排液,也要特別注意。

3.疼痛

大多數子宮內膜癌都沒有疼痛的症狀,但是當癌腫增大,出血較多或者合併感染時,可以出現下腹部疼痛症狀。

4.腹部包塊

如果出現腹部包塊,說明子宮內膜癌已經到了晚期,不僅侵犯整個子宮,還可能向外生長,向周圍組織侵犯和轉移了。

子宮內膜癌如何確診?

出現了以上症狀,要及時到婦科就診。婦科醫生會首先進行相關的婦科檢查,初步判斷是哪個部位的疾病,如果懷疑子宮內膜癌,會建議做個超聲檢查、子宮診刮取活檢,取出來的活檢做病理,病理上看到癌細胞,那就是一名內膜癌。確診了子宮內膜癌,部分還需要做磁共振檢查,評估侵犯的範圍、評估腫瘤分期,制定治療方案等等。

子宮內膜癌大部分的症狀是陰道異常流血。如果是絕經期或者圍絕經期出現異常陰道流血,一定要去婦科就診,首先要看看是不是宮頸癌或者子宮內膜癌。切不可大意。


小影大夫


子宮內膜癌並不像宮頸癌一樣,那麼容易被發現。而且針對宮頸癌現在有專門的宮頸癌篩查手段,子宮內膜癌則主要是發現異常的症狀來進行相關的檢查。

子宮內膜癌的常見異常表現,主要是來自於異常的出血。如果是本來月經挺正常的,慢慢的卻變得不正常了:月經頻發,淋漓不淨,或者是本來已經絕經了,卻又出現了陰道流血。

當發現異常出血懷疑是內膜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首先進行一個b 超檢查,看看子宮內膜有沒有異常的增厚等情況。如果發現可疑的表現,那麼進一步確診可以進行診斷性的刮宮,做病理檢查。



除了異常的出血,子宮內膜癌還有可能會出現異常的陰道分泌物,比如白帶長期異常,帶血白帶,水樣白帶,異常臭味等情況。尤其是年齡比較大的女性,超過50歲以上的女性,出現這種情況更需要引起警惕。

對於平時沒有症狀的女性,一年一次的婦科體檢很有必要。在體檢的時候,可以進行陰道b 超,關注子宮和附件的情況。早發現,早治療,是改善預後,延長病人生命的關聯。


婦產科女司機颯姐


子宮內膜癌是女性惡性腫瘤之一,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女性,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在全世界有增長趨勢。

早期的子宮內膜癌患者90%會出現陰道出血或陰道流液的症狀,沒有任何症狀者很少。絕經後婦女出現陰道少量出血,一定要注意,需要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排除癌症可能。若出現白帶血樣、濃稠狀、或膿血樣,也同樣要注意了,有25%的患者因陰道異常排液就診查出內膜癌。子宮內膜癌還會出現下腹疼痛、宮腔積膿、腰骶疼痛等症狀。

婦科檢查一般很難查出,需要配合病史及其他檢查。若有以下幾種情況的陰道異常出血者,需要警惕內膜癌的發生:①肥胖、絕經推遲、不育者;②長期使用雌激素、口服他莫昔芬者;③有子宮內膜癌、乳腺癌家族病史者。婦科彩超是內膜癌的初步篩查,若出現內膜不均質回聲、內膜增厚等提示內膜病變。確診需要通過診斷性刮宮加病檢,病檢是確診依據。隨著醫學的發展,腔鏡的普遍,宮腔鏡更是直觀的觀察子宮內膜局部的改變。還可以通過血清CA125檢查,作為觀察指標。

子宮內膜癌一部分為雌激素依賴型的癌症,一部分為非雌激素依賴型,還有10%為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具體有哪些預防措施呢?首先,關注絕經後出血,絕經過渡期月經紊亂的患者;第二,注意雌激素過度的攝入引起的內膜病變;第三,關注肥胖、不育、絕經推遲等高危因素;最後,加強篩查力度,30~35歲女性,一年查一次婦科檢查+婦科彩超+內膜活檢。

本期答主:王靜寧 醫學碩士


杏花島


子宮內膜癌是婦科腫瘤發病率居第二位,死亡率居第三位,另外兩者想必大家也有所耳聞,分別是卵巢癌和宮頸癌。下圖是子宮內膜癌的超聲圖像:


子宮內膜癌是生長在子宮內膜上的一種惡性癌症,好發於絕經期以及絕經期前後的女性,也就是五十歲左右以及五十歲以上的女性,關於其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認為和雌激素有關。要想早期的發現子宮內膜癌,就要了解子宮內膜癌的特徵性表現,只有瞭解了這些表現,才能儘量在發病的早期發現異常,以及治療,將癌組織扼殺。

1、出血:一般絕經期前後的女性月經以及不正常了,月經的週期、月經量都會出現異常, 而子宮內膜癌引起的出血很容易被當做是不正常的月經血,從而忽略。子宮內膜癌的出血一般量較小,出血的顏色可能和正常的經血顏色類似,也可能會出現異常的顏色,如果出現不規則流血一定要及時就醫。

2、白帶異常:絕經期前後,白帶量會減少,子宮內膜癌會出現異常的類似白帶的分泌物,顏色或白色、或褐色,也可能帶有血色,甚至帶有固體物質, 這種就可能是子宮內膜出現了異常,有一定幾率會是癌引起的陰道異常分泌物。

3、疼痛:腫瘤刺激神經自然會引起疼痛,但是特別早期侷限的多不明顯,疼痛主要為下腹部的疼痛,如果引起宮腔破損炎症往往會出現持續性疼痛,到後期疼痛會加重,可能會伴有腰部的疼痛,一般藥物緩解困難。

上面這三個症狀是子宮內膜癌最常出現的,如果出現了這些症狀一定要引起注意。當然還有腫塊,全身消瘦等等症狀,這些是比較中晚期了。對於絕經期的女性建議每年定期進行b超檢查,b超是子宮內膜癌較常應用的檢查方式,如果有上文提到的早起表現,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婦科就診。


張浩醫生


首先明確一點,大部分早期子宮內膜癌在手術治療後預後良好,五年十年的生存完全不在話下。

所以,子宮內膜癌的早期發現有重要意義。

但是可惜的是,相比於有明確篩查策略的宮頸癌來說,子宮內膜癌目前尚沒有有效的早期篩查策略。



(子宮內膜癌灶)

宮頸癌篩查可以非常方便無創地取局部細胞做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查(TCT)或者檢測高危致病因素-Hpv,如果有異常,還可以做陰道鏡取宮頸組織活檢進行病理學檢查,相對無創而且有很高的診斷價值。

而子宮內膜癌的檢查方式相對有創,刮宮或者宮腔鏡下內膜活檢,對女性有一定的風險和傷害,不可能將有創方式作為疾病篩查的主要方式,這是子宮內膜癌比較難早期發現的原因之一。



(刮宮操作示意圖)

想象一下,為了早點發現可能存在的子宮內膜癌,每年做一次刮宮或者宮腔鏡,這樣的篩查策略有沒有用另說,女性遭受的痛苦必然很大。

那麼子宮內膜癌如何能夠早發現呢?

第一,關注基礎身體狀況改善生活方式,是否高體重、高血壓、高血糖?如果是,需要進行生活方式的調整或者藥物治療,這些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因素。

第二,關注月經和異常陰道流血情況,特別是圍絕經期的女性出現月經紊亂,往往只認為是圍絕經期的改變,而沒有注意到可能是子宮內膜癌的早期症狀,凡是出現異常陰道流血,必須到醫院就診,明確診斷。

第三,做健康檢查,除了宮頸癌篩查外,還必須做婦科超聲檢查查看內膜狀態,如果有明顯的內膜增厚,必要的話做刮宮檢查。

第四,該做有創檢查還得接受,如果出現異常陰道流血情況、B超提示內膜增厚等,必要的話需要做刮宮檢查,更精確的是做宮腔鏡下組織活檢。

但是宮腔鏡檢查,因為需要注入膨宮液,有可能將癌細胞通過輸卵管帶入盆腔,從而造成醫源性癌細胞擴散、提高子宮內膜癌分期。因此宮腔鏡檢查往往僅在難以區分腫瘤來源的時候採用,直視下活檢較能明確診斷。


(女性生殖系統示意圖,從圖中可見輸卵管將宮腔和盆腔聯通起來,宮腔鏡檢查可能將癌細胞帶入盆腔)

希望回答對各位有幫助!


婦產科小超人


健康科普,來看看【百科名醫】吧!


在女人的體內,有一個珍貴的小房子,它就是子宮。它是女性身體裡的一個重要的器官,素有“生命搖籃”、“胎兒宮殿”的美稱,是我們在這世界上第一個溫暖的家。同時又有人稱子宮是“多事之秋”,卵巢癌、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便是最常見的3種惡性腫瘤。今天,咱們來講一下“生殖道三大惡性腫瘤”中的老三——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又稱子宮體癌,是指原發於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在我國它是是最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腫瘤之一,每年有接近20萬的新發病例,並是導致死亡的第三位常見婦科惡性腫瘤(僅次於卵巢癌和宮頸癌)。約佔女性惡性腫瘤的7%,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20%~30%。

子宮內膜癌的發生與哪些因素有關?

根據子宮內膜癌的病因學及流行病學資料,可總結出子宮內膜癌的一系列危險因素,這些因素大致可分為三個範疇:①解剖和生理處於基本正常的某些情況;②某些明顯的疾病狀態;③外部的因素。茲將主要的危險因素分述如下:

1.身體過重肥胖明顯增加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性,體重超過正常的15%,其危險性增加3倍。機體脂肪過多將增加雌激素的儲存,以及增加血中雄烯二酮可以轉化為雌酮,年輕超重是成年超重的預兆,儘早減肥是有益的。

2.未孕至少比生過1個小孩者增加一倍危險性。特別是因不排卵所至的不育,因持續受雌激素的作用,缺乏孕激素的對抗與調解,引起子宮內膜增生和癌變。甚至有作者報道,30歲以後較晚的生育也會增加危險性。

3.晚絕經52歲或52歲以後絕經者,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性比49歲以前絕經者增加2.4倍,絕經晚的婦女後幾年多半無排卵。關於初潮年齡和子宮內膜癌的關係尚不清楚。

4.糖尿病糖尿病或糖耐量不正常者其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性比正常人增加2.8倍,在脆性糖尿病人更為顯著。

5.高血壓危險性比血壓正常者增加1.5倍。誠如肥胖、糖尿病易於合併子宮內膜癌,高血壓也系垂體功能失調的一種表現,常與上述三者合併存在,即所謂子宮內膜癌患者常有的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三聯徵。

6.多囊卵巢綜合徵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因不排卵,而使子宮內膜處於高水平的、持續的雌激素作用之下,缺乏孕激素的調節和週期性的內膜剝脫,發生增生性改變。

7.卵巢腫瘤產生雌激素的卵巢腫瘤主要是卵巢顆粒細胞癌、卵泡膜細胞瘤等,它們常產生較高水平的雌激素,合併內膜癌的機會為4%。

8.外源性雌激素應用外源性雌激素,將增加4~8倍危險性,其發生與用藥劑量、時間長短、是否合併應用孕激素、是否中間停藥以及病人特點有關。

綜上所述,子宮內膜癌的發生與雌激素(無論是內源抑或外源性雌激素)的持續作用有直接聯繫,長期不排卵是引起內膜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上述的各種因素常常是合併存在的,這就更增加了危險性。

如有下列情況時,應懷疑有子宮內膜癌的可能,需作進一步檢查。

1.絕經期不規則陰道流血及絕經後陰道流血。

2.陰道水樣或血性排液,不能以一般生殖道炎症解釋者。

3.反覆的陰道不正常細胞學發現,而宮頸活檢陰性者。

4.患卵巢顆粒細胞瘤、卵泡膜細胞瘤患者,注意檢查是否合併子宮內膜癌。

5.注意與子宮內膜癌有關的發病因素,如子宮內膜增生過長、雌激素使用情況及家族腫瘤史等。

應作全面的體格檢查(包括淋巴結)和仔細的婦科三合診檢查,注意出血部位、子宮大小、活動度、宮頸及宮旁組織有無浸潤及其他部位有無轉移灶等。子宮內膜癌陽性體徵不多,約半數以上有子宮增大,但這種增大多屬輕度,宮體一般稍軟而均勻,如檢查發現子宮特殊增大或表面有異常突起,則往往是併發肌瘤或肌腺瘤的表現,但必須考慮到癌組織穿出漿膜,在子宮表面形成腫瘤的可能。



百科名醫


各位專家都從症狀啊、檢查項目上談了怎麼發現……

我就跑一下題

談一下為什麼要做這些檢查

(順便也說明了做什麼檢查)

1、B超 作為最常規的檢查,做這個可以瞭解子宮的大小、子宮內膜厚度、有沒有無回聲不均或宮腔內贅生物、有無肌層浸潤及其程度等,診斷符合率挺高(80%)。

2、分段診刮 做這個基本上就是為了確診你是不是子宮內膜癌了,價值挺高。

3、宮腔鏡檢查 宮腔鏡下可以很直接看到宮腔和宮頸管有無癌症病灶存在,病灶的部位、大小、範圍,還能看見宮頸管是不是也已經出現了病灶;可以看見一些非常小或者較早期的病變,減少漏診。

4、細胞學檢查 用宮頸刷、宮腔吸引塗片獲得一些內膜標本,在實驗室裡診斷是否是子宮內膜癌,但是這個陽性率比較低,不建議常規用。

5、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可以很清楚的顯示子宮內膜癌的病灶大小、範圍,能發現有沒有肌層浸潤以及盆腔與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情況,能準確的估計腫瘤的分期

6、腫瘤標識物CA125 早期內膜癌病人中一般沒有升高,有宮外轉移才能明顯的查出來,可以檢測病情進展和治療效果。

……以上


譚麗醫生


子宮內膜癌的患者早期就是沒有明顯症狀,很多患者都是在婦科體檢時早期發現的。後期出現陰道流血、月經增多、經期延長或月經紊亂;陰道還會排出血性液體或漿液性分泌物,合併感染則有膿血性排液,有惡臭味;如果後期癌腫累及宮頸內口,可引起宮腔積膿,出現下腹脹痛及痙攣樣疼痛。晚期可出現貧血、消瘦等症狀。


龍門佳麗


子宮內膜癌發生與很多原因有關,比如激素、遺傳、環境等。絕經後或生育年齡階段,子宮內膜逐漸增厚並出現不典型增生,與內膜癌變有密切關係。

患者可以依據臨床症狀及早發現,及早診斷和接受治療可以減少損害。

子宮內膜厚度是會變化的。子宮內膜的厚薄在一定程度上僅是相對而言。目前尚沒有一個標準嚴格規定在子宮內膜薄厚程度之外,就絕對不孕。只要在正常範圍內(一般低於3~5mm比較難著床,8~12mm比較理想),胚胎都可以移植。

導致子宮內膜變薄的有幾個原因:

(1)年齡:年齡增大,女性子宮內膜會變薄;

(2)各種宮腔手術:較為常見的是人工流產,特別是反覆人流對子宮內膜損傷很大;

(3)藥物性損傷:如長期應用口服避孕藥、氯米芬;

(4)自身免疫性疾病:破壞內膜結構完整性

(5)... ...

子宮內膜過薄,對於胚胎植入是十分不利的。就像貧瘠的土地不能提供充足可以種植的土壤。但是增厚的內膜並不代表是受精卵的“伊甸園”

正常情況下,子宮內膜增厚是在激素調節下,細胞增殖和糖原不斷累積儲存形成的增厚內膜。在激素褪去後,內膜隨之脫落。但是,內膜過度增殖可能是內分泌失調導致,也可能是內膜細胞出現不典型增生引發的。

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存在潛在惡性以及進展為癌的風險,即內膜細胞的增殖已經不完全受到激素調節,出現排列不規律,功能紊亂的特點。但是在長期觀察中,只有極少部分不典型增生細胞才會癌變,表現為激素高度敏感,迅速增殖,不能正常脫落,入侵基層組織或侵犯肌層,奪取組織營養。

圖示:

增殖內膜→單純增生→複雜增生→複雜不典型增生→內膜癌(I 期)

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與患者年齡、絕經時間、內膜厚度等相關性統計:

通過上表數據顯示,良性增生組、不典型增生組、子宮內膜癌組之間,年齡、絕經年齡、絕經年限無顯著性差異,但BMI 在不典型增生組有增高趨勢。 3組間子宮內膜厚度≥10mm、絕經年齡≥55 歲、有陰道出血或排出黏液、 合併高血壓患者比例有顯著差異,其中不典型增生組、子宮內膜癌組的內膜厚度均明顯增厚,陰道出血/排液的患者比例也明顯高於良性增生組。

(上圖是子宮內膜癌患者的內膜切片,箭頭分別標記了腫瘤細胞和正常組織。其中癌細胞排列明顯出現異型性,即排列失去規律,大量深染的腺體癌細胞充滿視野,與正常組織中緊密規律排列的細胞形成對比。)

子宮內膜癌的臨床表現非常多,也並非特異性表現,需要患者多留心。尤其處於絕經期及絕經期後一段時間的女性要十分警惕陰道異常出血

。在婚育年齡的婦女雖然較少發生子宮內膜癌,但是長期服用避孕藥、有家族史的婦女需要格外留意。

絕經期婦女由於卵巢功能減退, 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促卵泡素升高,刺激卵巢間質細胞增生分泌雌激素,子宮內膜可表現為增生性變化。如果伴有陰道出血、排液或者下腹脹、疼痛等,應警惕子宮內膜癌的可能。 然而部分子宮內膜癌患者早期及癌前病變並無臨床症狀。子宮內膜癌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

(1)陰道異常出血(非月經期間出血,經期明顯延長,甚至達到半個月以上,經期後淋漓不盡,伴有異位或惡臭);陰道異常滲液(伴有異味、惡臭,滲液黃褐色或咖啡色);

(2)盆腔不明原因疼痛、持續脹痛

(3)體重不明原因迅速下降

(4)性交痛;

(5)絕經期及絕經後,內分泌環境改變;

(6)有類似家族史。

子宮內膜癌是進展很快的惡性腫瘤。上圖是對該腫瘤分期的圖示。

1A期:癌變組織侷限內膜;

1B期:癌變組織入侵內膜下;

2期:癌變組織入侵肌層;

3A期:腫瘤轉移至卵巢;

3B期:腫瘤侵犯陰道;

3C期:腫瘤轉移至周圍淋巴結;

4A期:腫瘤轉移至盆腔組織,比如大腸、膀胱等器官;

4B期:腫瘤發生遠處轉移,比如轉移到肝臟、肺等器官。

子宮內膜增生的確定診斷依靠內膜組織學檢查,所需的組織學標本主要通過內膜活檢獲得。與普通的內膜活檢相比,診斷性宮腔鏡更有助於獲得標本;尤其是在普通內膜活檢標本未能獲得標本或所取標本未能得到診斷時,其優勢則更為突出。


倩Sur


子宮內膜癌往往都是由於子宮內異症引起的,子宮內異症是一種具有很高的轉移性、複發性的疾病。很多時候患者由於沒有及時進行治療,導致患者出現了一系列的疾病,影響了患者的生理心理發育。這對於患者和家庭都是巨大的打擊。

子宮內異症是因為子宮內膜癌的重要因素,那麼及時的發現預防子宮內異症就是預防子宮內膜癌的重要手段。

子宮內膜異位症(EMs)是婦科常見的一種良性疾病,它具備類似腫瘤的侵襲和轉移的生物學行為,常常遊走在身體各組織和器官,並且極易復發。

內異症的復發和未控:指的是內異症經手術和(或)藥物治療症狀緩解後,臨床症狀再次出現,且恢復至治療前水平或加重或再次出現子宮內膜異位囊腫。考慮手術治療、穿刺治療或者藥物治療。與患者溝通後,決定進行手術治療。

治療前,全面評估病情、術者技術、手術器械,最後決定手術途徑為腹腔鏡、手術方式保留生育功能,對於手術範圍、手術風險術前進行患者溝通,告知患者涉及腸道、輸尿管等部位病變,以及涉及腸道、膀胱、輸尿管、腎臟等器官的病變,可能在術中進行病變切除。

術後恢復良好,應用GnRH-a後續規範化治療,採用莉芙敏改善更年期症狀,並且加用鈣劑預防骨質疏鬆,之後定期複查密切隨訪。術後2月,患者盆腔恢復良好,腫瘤標誌物水平正常,疼痛消失,術後月經恢復正常,建議輔助生殖中心進行受孕,並應用短效避孕藥進行後續治療和密切隨訪。


分享到:


相關文章: